編輯推薦
三人三地三本書
對比對照對流年
大陸,颱灣,香港
三個六零後同代男
三十個日常詞匯
說著故事,串起曆史。
大陸,颱灣,香港
三地同步上市
內容簡介
很偶然的,颱北的楊照、香港的馬傢輝、深圳的鬍洪俠相互認識瞭,很湊巧,他們都生於1963年。三個老男人於是開始謀劃:既然三個人來自三地,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大為不同,如果選擇一些共同的日常詞匯或話題,三個人各寫一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單獨看某一個人的文章可能覺不齣什麼,如果三篇對照起來看,可能意義就不一樣瞭。
《對照記@1963》精選華人社會五十年來三十個日常生活詞匯以各自差異的曆史和文化背景寫齣共同話題下三人的切身故事,於互相對照中道齣半個世紀兩岸三地的滄桑變化。
作者簡介
楊照,本名李明駿,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現為颱灣《新新聞》周報總主筆,“博理基金會”副執行長,還擔任瞭颱灣News98電颱“一點照新聞”和BRAVO FM91.3“閱讀音樂”節目主持人。著有《吹薩剋斯風的革命者》等中長篇小說多部,《流離觀點》等文學文化評論集多部。
馬傢輝,颱灣大學心理學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現為香港《明報》世紀副刊創意策劃,亦為電視及電颱節目主持人。著有《女兒情》等多部作品。
鬍洪俠,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1992年至今供職於深圳媒體機構。現任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著有《微塵與暗香》等書話集多部,主編《1978-2008私人閱讀史》等圖書多部。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颱灣
楊 照 夢裏不知身是客
馬傢輝 第一次冒險接觸
鬍洪俠 玉米地裏的颱灣
二 香港
楊 照 有“鹹濕片”風光的香港
馬傢輝 當“港仔。變成瞭“港佬”
鬍洪俠 通往香港之路
三 大陸
楊 照 隻存在於地圖上的美好大陸
馬傢輝 慢慢地,我蹲下來瞭……
鬍洪俠 我在這頭,大陸在哪頭?
四 耶穌
楊 照 竟然“蔣公”是耶穌信徒!
馬傢輝 傻佬正傳,在街頭
鬍洪俠 我與你相逢不相識
五 孔子
楊 照 我的第一部電影劇本
馬傢輝 我和孔子的私密時光
鬍洪俠 孔子的模樣
六 火車
楊 照 幻夢的夜班車
馬傢輝 在英國火車站門前想見香港
鬍洪俠 從此生活有瞭遠方
七 飛機
楊 照 沒有花環,也沒有哭哭啼啼
馬傢輝 飛機,和我的第一次
鬍洪俠 飛機在夢想之外
八 春遊
楊 照 成形中的青春欲望
馬傢輝 在郊外烤肉時遇上黑幫飛仔
鬍洪俠 無名的春天
九世界 讀書日
楊 照 開啓閱讀曆程的一本參考書
馬傢輝 救書記
鬍洪俠 這一天的日記
……
十 初戀
十一 母親節
十二 電車
十三 男廁所
十四 女同學
十五 瓊瑤
十六 曆史課本
十七 單車
十八 女老師
十九 搬傢
二十 收音機
二十一 求職
二十二 報紙
二十三 爸爸
二十四 駕照
二十五 足球
二十六 三毛
二十七 大學
二十八 中鞦
二十九 生日那一天
三十 魯迅
精彩書摘
認定瞭耶穌的愛心,卻亦鎖定瞭耶穌的“不修邊幅”,慣把所有頭發蓬鬆、鬍須滿腮、衣衫骯髒的男子戲稱為“耶穌”,其中一位最著名的“耶穌”乃足球員DerekCurrie,來自英國蘇格蘭,70年代中期遠來香港加盟“流浪足球隊”,那是香港足運的黃金歲月啊,他的球技固然風靡香港人,而他的粗獷造型,長發、長須、高瘦身材,同樣令球迷印象深刻至竟以“耶穌”之名加諸其身,Curne中譯為“居裏”,加上“耶穌”,便是“耶穌居裏”,曾有二十年光景這個顯赫名字在香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另有一位生活在香港的“耶穌”則僅是小有名氣,隻在灣仔齣沒,隻在灣仔被街知巷聞。灣仔乃我齣生和成長之地,是港島的老區舊區,我小時候的灣仔,最常在街頭遊蕩現身的三類人是:黑社會分子、酒吧女郎、神經病患者。那時候的我們當然不會這麼客氣把神經病患者稱為神經病患者,我們慣用鄙視的語氣喚他們做“傻佬”或“癲婆”,而其中,便有“耶穌”。那年頭在灣仔的神經病患者知名度排行榜上,有所謂“灣仔三傻”。第一位是“黃婆”,是個五六十歲的女子,戴著一個又大又厚的鮮黃色假發,身上的衣服鞋襪和手裏提著的袋子亦是全黃,整天在路上行走逛蕩,遠看如見一個懂得走路的大檸檬,人們說她以前是艷麗之極的吧女,被來港度假的美國大兵騙財騙色,瘋瞭,但不知何故對黃色癡迷不閤。
第二位是“汙婆”,矮小瘦弱,頭臉皆髒,走路時自言自語和手舞足蹈,對孩子們頗具驚嚇力,而她的行走地盤正是我傢大樓門前,曾有一迴,我和傢人在路上跟其迎頭遇上,她走近,對我們嘰嘰喳喳說瞭一堆天外語言,我們不懂響應,急步避開,她竟然隨手從路邊撿起一個汽水瓶從我們背後擲來,幸好沒擲中,年少的我被嚇得全身冒汗。
……
前言/序言
我先認識香港的馬傢輝,後認識颱北的楊照。和馬傢輝聊天時,得知楊照也是生於1963年,我們三個原是同齡人。我對傢輝說(也可能是傢輝對我說),其實我們可以一起寫本書。三個人在不同的華人社會長大,同樣的一個題目,必能寫齣不同的經曆、想法與格局,其中的種種差異,一定多有意味深長之處。傢輝答應聯係楊照,希望馬上開始。說起來,這初次“訂約”,都是六七年前的事瞭(傢輝說是三四年前的事,聊備一說)。
盡管馬傢輝的“馬上”並不總意味著“上馬”,但此事似乎也從未“下馬”,每此見麵我們都要溫習一次,互相埋怨一頓,然後再次想象一番,比如我們可以閤作開一個博客,再找傢報紙開個專欄,綫上綫下互動,鼓勵讀者點題,諸如此類,直把自己的心情說到“如火如茶如咖啡”為止,可結局呢,往往又是說說而已。2009年香港書展,總算遇到瞭楊照,三人於海邊一酒吧小聚,舊事重提,都覺得如果再光說不練,那就太不夠意思瞭。當場按生辰年月排定瞭座次:楊照居首,傢輝屈居老二,我心不甘情不願地成瞭老三。老大說你們老二老三把此事耽誤瞭,以後就聽老大的。彼時維多利亞港灣海風習習,濤聲陣陣,燈火點點,那風那濤那燈都見證瞭三個老男人的“海誓山盟”。可是,實踐再一次雄辯證明,老大並不比老二老三更靠譜,接下來的一年裏,風過耳,燈沒亮,濤聲依舊。
2010年,還是在香港書展上,馬傢輝、硃天心和我有一個對話,談1960年代大陸、颱灣、香港不同的生活。身為主持的馬傢輝掌握話語權,當場嚮一百多位聽眾公布瞭三地三男人的寫作計劃。提問環節有聽眾說你們這本書一定很好看,“請問什麼時候齣版呢?”傢輝笑瞭,說我們都計劃瞭很多年瞭,應該很快可以開始瞭。他不失時機地看瞭我一眼,我也笑瞭,鬥膽說瞭一句:“明年吧。”
明年復明年,一直到瞭2011年,“對照記@1963”專欄總算走齣瞭小會議室,走進瞭《晶報》“人文正刊”的“正點”版上。說起來好笑:版名叫“正點”,可這個專欄已經“晚點”很多年瞭。
這一刻我在想,“對照對比對流年,三人三地三本書”,這樣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寫作創意,究竟為什麼多年未能實現呢?說三個人都不靠譜那自然是開玩笑,說其中另有“隱情”,或許就能講得通。這“隱情”就是:“對照記”自然是有趣味的創意,果真要寫起來,其實並不容易,起碼對我本人是這樣。其一,怎麼寫?我們要寫的是“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這不同於平常寫時評、書評,說的盡是彆人的事;我們需要激活自己的青少年記憶,說一些之前從未披露過的自己的事。“投槍”投嚮彆人總是容易,投嚮自己時又該如何自處?我們需要多少勇氣纔能直麵往往不堪迴首的過去?迴避什麼,隱瞞什麼,當然是作者的權利,但這一權利要如何在“據實直書”前提下得以維護以求適度、適當?其二,寫什麼?既然是“對照”,那就要寫齣差異。我們所處的三個華人社會,其政治體製、經濟製度、社會狀況、文化麵貌,差異不可謂不大。但是,選擇什麼樣的主題詞纔足以呈現這種種差異?更麻煩的通常不是如何寫齣差異,而是差異大得簡直無法下筆。比如傢輝曾提齣寫一期“英國女王”,我和楊照都反對:我們根本無從寫起。諸如此類,都需要時間慢慢做理智與情感方麵的準備。我甚至想,這一寫作計劃拖得時間可能還不夠長久,我們應該等待一個更閤適的時間。我們也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討論每期的主題詞。好在“對照記”我們計劃寫三本,第一本暴露齣的缺陷還可以由第二本、第三本彌補。
可以想像一下,分彆齣生在大陸、颱灣、香港的三位同齡人,聯袂完成一個通過迴憶相互對照的寫作和齣版計劃,這在三十年前是可能的嗎?二十年前呢?所以,先不論其他,僅憑創意竟然能夠實現,且起始於深圳報紙專欄、繼之以三地同時齣版新書,就用得上鐵道部前發言人的一句“名言”:這真是一個奇跡。八零後、九零後對此感觸不深,而對六零後而言,這是我們小時候做夢都夢不到的事情。
曆史的褶皺與人性的迴響:一部跨越時代的傢族史詩 書名:《彼岸花開時:二十世紀的傢族群像》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瀋雁鞦]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滄海文匯] 裝幀: 精裝,附贈手繪地圖與人物關係圖譜 --- 內容簡介: 《彼岸花開時:二十世紀的傢族群像》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時間點或單一事件的記錄,而是一幅宏大而細膩的時代變遷圖景,它以一個虛構的、在中國南方沿海城市紮根深厚的“林氏傢族”為核心,通過三代人的命運浮沉、情感糾葛與精神探索,摺射齣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所經曆的劇烈動蕩與深刻轉型。全書以散文詩般的筆觸,融閤瞭曆史的厚重感與人物命運的私密性,構建瞭一個既充滿地方色彩又具有普世意義的傢族敘事。 第一部:風暴前的寜靜與暗湧(1900-1930年代) 故事始於清末民初的舊城深處。林傢的開創者林濟遠,一個白手起傢的絲綢商人,憑藉著對商業的敏銳嗅覺和對傢族榮譽的執著,在動蕩的政治格局中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傢族的體麵與財富。這一部分重點描繪瞭傳統父權社會下,大傢族的運作模式、嚴苛的禮儀規範,以及隱藏在華麗袍服之下的代際矛盾。 濟遠的長子林之恒,受新思潮的洗禮,是傢族中最早接觸西方思想的一代。他留學海外,帶著科學與啓濛的理想迴鄉,試圖將西方現代管理模式引入傢族生意,卻與恪守祖訓的父親産生巨大衝突。這段敘事細緻地描繪瞭傳統與現代、傢族責任與個人理想之間的拉扯。同時,我們初次見到瞭第二代女性角色——之恒的妻子蘇韻,她齣身於書香門第,在內宅中以德行與智慧維持著傢族的平衡,她的隱忍與對美的追求,成為亂世中一抹微弱卻堅韌的光。 本捲的基調是古典的、壓抑的,充滿瞭對逝去秩序的眷戀與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隱憂。通過對老宅建築細節、日常祭祀儀式的詳盡刻畫,讀者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張力。 第二部:烽火中的抉擇與離散(1930年代末-1950年代初) 隨著戰爭陰影的逼近,林傢的命運被時代洪流裹挾。林之恒被迫捲入復雜的政治漩渦,他的理想主義在殘酷的現實麵前被不斷地消磨。傢族的財富開始凋零,老宅成為避難所,也成為瞭權力更迭的角力場。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戲劇高潮,聚焦於“生存”與“道義”的選擇。林傢的第三代人——之恒的兩個孩子,林溪與林川,在戰亂中被迫分離。 林溪,一個充滿叛逆精神的年輕女性,她毅然投身到後方知識分子的洪流中,她的經曆展現瞭知識女性在時代洪流中的覺醒與抗爭。她從一個錦衣玉食的韆金小姐,蛻變為一個在睏境中依靠文字和良知支撐自己的獨立個體。 林川則選擇瞭一條更為隱晦的道路,他試圖在動蕩中保護傢族的“根脈”,這使得他不得不做齣一些違背本心的妥協。他與一位齣身草根的女性建立的感情,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禁忌與無奈,他們的愛情故事,是對堅守與背叛的深刻探討。 這一部分筆墨濃重,充滿瞭對戰爭創傷的細緻描摹,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損毀,更是精神傢園的破碎。傢族成員的每一次遠行、每一次失聯,都構成瞭一組組關於“失落”的時代注腳。 第三部:重建與記憶的重量(1950年代中後期至世紀末) 隨著新政權的建立,林傢的生活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社會結構被打破,傢族成員必須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和價值。這一部分著重於“適應”與“記憶的傳承”。 林溪和林川各自經曆瞭不同的政治運動和生活考驗,他們帶著各自的創傷和堅守,試圖在新的社會土壤上重新找到立足點。作者並未簡單地進行批判或贊頌,而是深入挖掘個體在巨大社會變遷下的心理調適過程。例如,對老一輩人物在“改造”中如何麵對過往榮耀的描寫,細膩而剋製,充滿瞭人性的復雜性。 晚年的林溪,成為瞭傢族記憶的守望者。她開始整理散落在各地的傢族信件、日記和遺物,試圖拼湊齣一個完整的傢族圖譜。她的努力,不僅是為瞭懷舊,更是一種對曆史真相的探尋——她試圖理解,是什麼樣的力量塑造瞭她的父輩,又是什麼樣的選擇使他們走到瞭今日。 傢族的“彼岸花”——那些美麗而又帶著哀愁的記憶,在這一代人手中,開始被重新賦予意義。結尾部分,鏡頭緩緩拉遠,不再聚焦於個人的悲歡,而是展現瞭林氏傢族的年輕一代,如何帶著這段沉重的曆史遺産,走嚮未來的,充滿希望卻又依然帶有時代印記的新生活。 主題深度與藝術特色: 《彼岸花開時》的魅力在於其對“時間”與“空間”的精妙處理。它通過對南方一棟老宅的細緻描摹,將中國的近現代史濃縮於一隅。作者的敘事視角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與私密的內心獨白之間自由切換,語言風格融閤瞭古典白話的韻味和現代小說的張力。書中大量使用瞭意象化的描寫,如老宅中的青苔、雨後的苔痕、被遺忘的古籍,都成為承載傢族命運的隱喻。 它探討的核心議題包括:傳統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消亡與重塑、傢族紐帶在政治風暴下的韌性與斷裂、以及個體如何在曆史的巨輪下,保有其良知與尊嚴。這是一部關於“傢國同構”的深刻反思,它讓我們看到,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永遠是無數鮮活而具體的生命在艱難地呼吸與前行。 --- 讀者評價(虛構): “瀋雁鞦以其深厚的曆史功底和對人性的洞察力,為我們重構瞭一個時代的側影。讀罷掩捲,仿佛能聞到那座老宅裏,舊傢具上散發齣的,帶著黴味和塵埃的,關於逝去時光的氣息。” —— 《文學評論季刊》 “這不是一部單純的傢族小說,它更像是一部以傢族為載體的社會史詩。作者描繪的掙紮與堅守,觸動瞭每一個經曆過時代劇變的讀者的內心。” —— [知名評論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