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醫、中西醫結閤臨床醫生,中醫院校師生。
內容簡介
《傷寒論》為中醫的經典著作,前人譽為“眾法之宗,眾方之祖”,曆代醫傢都極重視《傷寒論》的學習、研究,專為作注的就有數百傢,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對於深入理解《傷寒論》的精神實質很有幫助。但是,有些認識尚不一緻,見仁見智,給學習又帶來一定的麻煩。特彆是附加的成份較多,如傳經學說,氣化學說,以及太陽病三綱論,太陽府證,陽明經證等名詞,或失之機械,或脫離實際。原文注釋,也有麯解臆斷的地方。即使大傢公認對《傷寒論》理論卓有貢獻的醫傢如喻嘉言、柯韻伯等,也在所難免。可見對任何注傢都不可盲從、迷信,正如辯證法所證明,“科學觀點,未必都是真理”,“認識未知,要善於利用前人的成果,但不能盲從,不能迷信”。
作者簡介
陳亦人,教授(1924年7月5日-2004年8月24日)江蘇沭陽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名中醫。國內著名的《傷寒論》研究專傢,時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享譽南北,有“南陳北劉”之稱。他主編的“傷寒論譯釋》是當代研究《傷寒論》劃時代的巨著。《求是》則是他的另一部精粹之作,融注瞭他畢生研究《傷寒論》的心悟。
內頁插圖
目錄
一、張仲景與《傷寒論》
二、太陽病篇
三、陽明病篇
四、少陽病篇
五、太陰病篇
六、少陰病篇
七、厥陰病篇
八、霍亂病篇
九、差後勞復病篇
十、怎樣研究《傷寒論》方
十一、略論<傷寒例》
十二、略論孫編<傷寒》
十三、略論《傷寒論》注傢中的氣化派
附:葉天士對<傷寒論》方的運用
一、對桂枝湯的運用
二、對梔子豉湯的運用
三、對瀉心法的運用
精彩書摘
脈象浮滑,浮為熱蒸於外,滑是熱盛於裏,標誌著錶裏俱熱。這是舉脈略證,不應理解為單純憑脈辨證,否則,與錶證的脈浮,痰熱結胸證的脈浮滑,如何區彆?
350條的“脈滑而厥”,齣於厥陰病篇,對於寒厥與熱厥的辨證有一定參考價值。脈滑具有脈搏有力,脈形圓轉,脈勢流利等特徵,在四肢厥冷的同時見到滑脈,就可肯定不是陽虛寒厥,而屬於熱厥。其次從圓轉流利來看,又可斷定不是有形熱實,而是無形熱鬱緻厥,因此治用辛寒清熱達邪的白虎湯,而不用苦寒攻下的承氣湯。這也是舉脈略證,既然以白虎湯主治,那麼,胃熱傷津的證候,肯定是存在的。
219條三陽閤病,證情復雜,由於陽明熱盛,氣機壅滯,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胃開竅於口,舌體屬胃,胃熱灼津,故口不仁;胃熱熏蒸,津氣上溢於麵,故麵垢;胃熱上擾,神明昏亂則譫語;胃熱下迫,膀胱失約則遺尿。此證熱勢充斥內外,名為三陽閤病,不過喻其範圍廣,而關鍵是陽明胃熱熾盛,因為熱蒸津液外泄則汗齣。因此,最後又補充齣“自汗齣”,作為辨證參考而用白虎湯主治,陽明胃熱得解,則諸證自除。
陽明胃熱熾盛,熱蒸於外,並非真正錶證,所以不可發汗,誤汗則津更傷而熱更熾,因而譫語更甚(《金匱玉函經》作“譫語甚”);胃熱而非大腸燥結,故亦不可攻下,誤下則熱內陷,熏蒸於上則額汗,陽不外達則肢冷。王樸莊指齣:“下之則額上生汗者,汗欲齣而不遽齣之意,與手足厥冷者,皆陽鬱也”。也有許多注傢認為是“陰竭陽越”,似不會嚴重到如此地步。由此可見,治法各有所擅,熱而未結,隻宜清法,誤用汗法固然不對,治以下法也同樣是錯誤的。
……
前言/序言
《傷寒論》求是(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