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

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仰东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私人生活
  • 历史文化
  • 社会生活
  • 风俗习惯
  • 旧时光
  • 民国风云
  • 历史纪事
  • 时代记忆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91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821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个世纪20年代,周作人说:“我们于日用必须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上个世纪30年代,丰子恺说:“趣味,在我是生活上一种重要的养料,其重要几近于面包。别人都在为了获得面包而牺牲趣味,或者为了堆积法币而抑制趣味。我现在有幸而没有走上这两种行径,还可省下半只面包来换得一点趣味。”上个世纪40年代,钱穆说:“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直到今天,全国农村逐步破产,闲散生活再也维持不下来了,再不能不向功利上认真,中国人正在开始正式学忙迫,学紧张,学崇拜功利,然而忙迫紧张又哪里是生活的正轨呢。功利也并非人生理想,到底值不得崇拜,而且中国人在以往长时期的闲散生活中,实在亦有许多宝贵而可爱的经验,还常使我们回忆与流连。这正是中国人,尤其是懂得生活趣味的中国人今天的大苦处。”

作者简介

刘仰东,祖籍辽宁,生于呼和浩特,在北京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人民政协报高级编辑。著有《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等。

目录

自序
1.男女
2.饮食
3.穿戴
4.居所
5.出行
6.家境
7.家事
8.癖好
9.做派
10.性格
11.起居
12.习惯
13.聚会
14.交游
15.恩怨
16.年节
17.意趣
18.识见

精彩书摘

李叔同出家数年后,一次,他在浙江师范教过的学生李鸿梁去庙里拜访。弘一法师说:你来得很巧,今天寺里吃“罗汉菜”,你在这里吃中饭。开饭时,李见桌子上摆着六碗菜,弘一法师换上破衣,指着桌上两碗同样的菜对李说:“这就是罗汉菜。”又说明了另外四色不同样的菜,是他特地告诉厨房临时添的,可知僧众平时午饭只有一种菜。所谓罗汉菜,是蚕豆、豇豆、茄子等等用白水煮熟再加上一点盐的一种什锦菜,各种菜都能充分保持原味。弘一法师大概偏好这一口,那天就着罗汉菜吃了三碗饭。
印光法师是弘一法师的前辈,他自甘清苦的饮食风格,与弘一类似。印光是陕西人,喜吃馒头,每顿饭仅粗菜一碗,未了必用馒头将菜碗擦干净吃掉,或用开水冲菜底当汤喝。他一生云游四方,住上海太平寺时,一位姓关的居士请他去吃斋,他谢绝再三而不得,便要求只需高装馒头一盒,豆腐渣一碗,关居士照办,他才答应。更有甚者,他云游至苏州报国寺时,有一次因菜里所用酱油稍好,把寺里的明道法师训了一顿。
修女刘淑静说,修女院的伙食以稀饭、花卷为主,有时吃窝头,成菜多半是腌萝卜、,仅午饭有炒菜。院长则可以吃到白馍乃至白糖、水果。此外,修女院对教会规定的“斋期”必须严格遵守。如每星期五为天主教“瞻礼六”,这天忌食家畜肉或其他热血动物肉,但鱼虾类冷血动物肉例外。对于一般修女来说,此规矩形同虚设,因为她们一年到头极少能吃到肉。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定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供的书名《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内容无关。 --- 图书名称:失落的帝国: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文化与信仰重塑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历史学家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学术出版社的名称] ISBN: [此处可虚构一个标准ISBN号] 页数: 680页(含彩插与地图)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一部深入剖析罗马帝国衰落期(公元3世纪至5世纪)社会肌理、文化变迁与精神转折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着眼于宏大的军事战役或王朝更迭的线性叙事,而是选择了一条深入罗马社会细胞的路径,探究在这两个世纪的动荡与重塑中,帝国精英、普通公民乃至边缘群体是如何生活、思考和适应这个“旧世界”的终结与“新时代”的萌芽的。作者拒绝将这一时期简单地视为一个“衰落”或“崩溃”的阶段,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复杂、充满活力且极具创造性的“转型期”。 第一部分:帝国的物质基础与社会断裂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公元3世纪危机后,帝国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同于早期的地中海贸易网络,帝国晚期的地方化趋势显著增强。我们详细考察了“大地产”(Latifundia)的兴起,以及自由小农逐渐沦为依附佃农(Coloni)的过程。书中特别关注了财政压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对铭文和考古发现的分析,揭示了货币贬值、税收加重如何重塑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一个核心论点是“都市的收缩与乡村的重塑”。曾经辉煌的城市中心开始萎缩,公共生活的形态发生变化,防御工事取代了宏伟的广场。我们探讨了城市精英(Curiales)的困境——他们一方面被皇帝赋予维护城市运转的责任,另一方面却因承担连带税负而走向破产。这种精英阶层的结构性困境,极大地削弱了帝国自上而下的治理能力。 第二部分:文化场域的变迁与身份重构 文化是检验帝国韧性的试金石。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在异族迁徙、瘟疫流行和政治动荡中,罗马人如何重新定义“罗马性”(Romanitas)。 作者挑战了传统上认为的“文化断裂”论,指出古典遗产在地方层面持续发挥作用。我们考察了晚期修辞学与法律教育的存续情况,以及它们如何被地方权势人物所继承和改造。同时,本书也细致描绘了“蛮族”文化元素如何渗透到帝国肌理之中。例如,在军队的服饰、习俗乃至语言中,日耳曼语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显著,这不再仅仅是军事上的接触,而是社会融合的开始。 一个亮点章节聚焦于“文学中的怀旧与现实”。我们分析了像奥古斯丁、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等作家的作品,揭示了他们面对一个正在改变的世界时,所产生的焦虑、失落感以及对往昔黄金时代的追忆,这些情感构成了晚期罗马精英阶层复杂的心灵地图。 第三部分:信仰的革命:从多神到一神 本书的第三部分集中于基督教的胜利及其对帝国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影响。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更迭,更是权力结构、慈善观念乃至家庭伦理的全面重构。 我们不再将基督教的兴起视为一个单一的、线性的过程,而是将其视为多重信仰竞争中的一个胜利者。本书详细比较了基督教、异教的复兴运动(如尤利安皇帝的尝试),以及新兴的、更具吸引力的神秘主义教派(如密特拉教和所罗门教)。 重点研究了教会的世俗化与地方化。随着帝国行政体系的削弱,主教(Bishops)的角色日益重要,他们开始承担起城市管理、司法仲裁和赈济灾民的职能,这使得教会成为稳定地方秩序的关键力量。书中通过对早期大主教区(如米兰、阿奎莱亚)的个案研究,展示了教会权力如何从东方帝国的控制下逐渐独立出来,并在西方世界扮演了“继承者”的角色。 此外,我们还深入探讨了禁欲主义(Asceticism)在社会中的地位。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和修道院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罗马荣誉体系(Dignitas)的生活路径,吸引了大量失意的精英和寻求精神慰藉的民众。这种对现世抛弃的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晚期罗马人的价值观。 结论:转型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道,罗马帝国晚期不是一个简单地“走向死亡”的时代,而是一个“痛苦孕育新世界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帝国的物质衰退与精神的深刻变革交织在一起,为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理解这一时期的复杂性,是理解我们自身文明起源的关键。 --- 主要特色: 跨学科方法: 结合考古学、铭文研究、社会经济史和宗教史的最新成果。 微观视角: 聚焦于社会结构、日常生活和个体经验,而非仅关注皇帝与战争。 论点创新: 挑战传统“衰落论”,强调转型、适应与地方能动性。 丰富插图: 包含大量晚期罗马城市规划图、货币图像与教会建筑复原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民国时期私人生活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落入那种宏大叙事的老套路,而是从一个非常切身的角度,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变革动荡的年代。比如,书中对当时普通家庭的衣食住行描写得极为细腻,让人仿佛能闻到旧上海弄堂里的烟火气,感受到北方大户人家冬日里炉火的温度。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通过讲述一顿饭的变迁,就能窥见整个社会思潮的流动。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才是构成那个时代最鲜活的底色。读起来,仿佛真的和那些老照片里的人对视了一般,充满了历史的温情和人性的洞察,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也值得称赞,遣词造句既有文人墨客的雅致,又不失生活化的亲切感。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或晦涩难懂,毕竟“私人生活”这个主题很容易写得漂浮。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接地气,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智慧。它不像是在“写”历史,更像是在“复原”场景。比如,书中对当时各种社交礼仪和禁忌的描述,那叫一个详尽!从一张名片的递交方式,到请客吃饭的点菜顺序,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微妙的权力结构和阶层划分。这些内容,恰恰是宏大叙事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却是构建“真实感”的关键。我甚至觉得,如果当时的年轻人能读到这本书,或许能少走不少弯路——当然,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足以证明这本书在还原生活质感方面的成功。它的节奏把握得也很好,读起来毫不拖沓,总能抓住读者的好奇心。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非常欣赏,它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各个章节之间既独立成篇,又通过共同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它没有线性地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划分,比如专门有一部分探讨“娱乐”在那个时代的形态——从戏曲到新式电影的冲击,再到家庭自娱自乐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时间轴带来的沉闷感。作者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堪称一流,引用的那些私人信件、日记片段,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提炼,绝非简单的引用,而是成为了支撑论点的有力证据。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了“现代性”是如何一点点渗入和重塑一个古老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太妙了,它真的做到了“去标签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民国。以往读到的很多关于那个时期的作品,要么是激昂的革命史,要么是浪漫的文人轶事,但这本书却把镜头对准了“寻常人家”的客厅、书房,甚至是闺房。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女性地位变迁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将女性描绘成受害者或解放者,而是展示了她们在传统与现代拉扯中的挣扎与适应。比如,某个小市民家庭里的太太如何在新式教育和旧式礼教间周旋,那种微妙的心理活动,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精心修复的老电影,色彩斑斓,层次丰富,让人不得不为作者的敏锐和耐心所折服。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时间,转化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时间”。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人味儿”。它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谁进步谁落后,而是纯粹地呈现了“他们当时就是那么活着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间观念”的描述。在那个信息传播缓慢、生活节奏与今日截然不同的年代,人们如何安排一天的作息?一场远方的来信需要等待多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却是理解那个时代心境的钥匙。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泛黄的文字和物件,重新赋予生命力。读完之后,我对自己现在的“效率至上”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种审视,反思我们是不是为了追求速度,而失去了某种更深层次的从容与连接。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同理心”。

评分

一般

评分

是一本休闲的书,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三联的书一直很棒,这本也很好

评分

回到民国,不是脏乱差,而是那样的文雅端装

评分

书很好,值得阅读,图书品质没的说,京东小哥服务很好!

评分

把别人文中的只言片语搜罗进来,分类在一起,也只敢说是编的吧,那么版税怎么算呢。文中多数八卦都眼熟,功夫只是分类而已,好些还不好说含金量高不高~信息量还不全,我怎么都怀疑作者骗稿费的嫌疑,这书编的,这校友搞得。啧。有点不够诚意。再说,让人怎么评呢,还以为有照片,居然都没有! 只好放在马桶边上看看了。 我以为,最有意趣的当数封底那几段话而已。

评分

??????????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