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梦华录 [Prosperity,Region,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

刺桐梦华录 [Prosperity,Region,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基朗 著,李润强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沿海地区
  • 福建
  • 刺桐
  • 区域发展
  • 制度
  • 海洋史
  • 社会经济史
  • 明清史
  • 地方志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954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387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rosperity,Region,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页数:4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刺桐梦华录》是有关明代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史最好的著作之一。《刺桐梦华录》对承接研究中国地方史的长远传统的学者及学生,应该很有启发性。它的优点是在充分掌握那一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前此被忽略的一个切入点:即地方发展与外贸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一关节上,著者苏基朗为学界关注的中国中古商业史转折点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目录

第一部分 过程:中古闽南的经济周期
第一章 946年之前的闽南海疆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福建
第二节 Djanfou港之谜
第三节 五代闽国时期的闽南
第二章 地方经济的起飞(946—1087)
第一节 农业的变化
第二节 转口贸易和海外市场
第三节 市舶司和国家对海上贸易的控制
第三章 海外贸易和多元繁荣(1087—约1200)
第一节 市场的开拓
第二节 闽南贸易的特点
第三节 官府的参与
第四节 农业的商品化
第五节 地方工业
第四章 经济衰退和地方势力(约1200—1276)
第一节 财政危机的出现
第二节 海外贸易的衰落
第三节 国内贸易和农业问题
第四节 海洋经济中的货币
第五节 地方精英和地方化的国家权力
第五章 新秩序下的繁荣(1276—1368)及明清时期的后话
第一节 朝代更迭下地方精英的重组
第二节 泉州外来族群的霸权
第三节 繁荣的再现:延续与变迁
第四节 元末经济的破坏
第五节 明代及其以后的闽南

第二部分 空间:闽南的区域系统
第六章 闽南:一个内部整合的区域
第一节 区域行政分划和城市系统
第二节 闽南的注册人口分布
第三节 乡村结构
第四节 跨区的陆上交通路线
第五节 区内桥梁网络促成的空间整合
第六节 闽南:一个概念上的区域
第七章 泉州城:一个区域的中心
第一节 基本布局
第二节 主要建筑的布局模式
第三节 商业区和地方产业
第四节 地方精英的住宅区
第五节 泉州与福州:州内各县人口的分布
第六节 泉州与闽南的城市人口
第七节 泉州:是商业城市还是行政城市?
第八章 区域经济整合:闽南外贸瓷个案研究
第一节 闽南外贸瓷
第二节 闽南的宋元窑址
第三节 外贸瓷产业结构
第四节 外贸瓷与地方经济:一个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构:闽南经济的交易成本分析
第九章 贸易模式:商人、组织和知识
第一节 商人群体的类型学
第二节 海外贸易的商业行为
第三节 地方教育和商业知识
第四节 海外市场的贸易模式:以三佛齐为例
第十章 正规制度制约:法律、财产和契约
第一节 海洋经济的法律框架:市舶条例
第二节 海上交易中的财产权
第三节 宋代海上贸易的缔约程序与契约协议
第四节 商业纠纷的诉讼和调解
第十一章 非正规的制度制约:经济理性、伦理、信仰和人脉关系
第一节 受制约的经济理性的实践:闽南的民心态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商业含义
第三节 宗教信仰和商业伦理
第四节 基于人脉关系的执行力量:亲属组织和保人机制
结论
第一节 闽南模式的回顾
第二节 权力、地方化的国家权力与制度变迁
第三节 从空间看制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空间
附录一 汉至隋代的福建
附录二 再说蒲寿庚
附录三 10世纪闽南行政区划的变迁
附录四 泉州繁荣兴衰的历史对管理的启示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潮头鼓浪:南海贸易与东南海域社会变迁(1600-1800) 一部关于早期现代东南沿海区域社会、经济与权力重塑的深度研究 本书将目光投向17世纪至18世纪的东南海域,一个在东亚海洋贸易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复杂地带。聚焦于闽南、粤东以及台湾岛周边水域,本书旨在描绘一个在帝国宏观调控与地方性商业网络交织下,经历剧烈社会重组与文化适应的“潮头社会”。它不仅仅是一部贸易史或社会史,更是对一种独特的、以海洋为媒介的社会秩序如何形成、运作与演变的精细考察。 核心议题:从口岸到网络 传统史学往往将目光集中于特定港口城市,如广州或厦门,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对外交流的固定节点。然而,《潮头鼓浪》挑战了这种静态的视角。作者认为,在1600年至1800年间,真正驱动区域社会活力的,是一个由移民社群、商帮家族、地方士绅以及非国家行为者共同编织的、流动的网络体系。 本书开篇便探讨了明清易代之际,国家权力在东南沿海的收缩与扩张对区域商业生态的冲击。海禁的松弛与再紧绷,使得地方社会必须发展出精妙的“规避策略”来维持生计和财富积累。这种策略并非简单的走私,而是一种与地方水利、土地利用、宗族组织乃至非正式司法系统深度融合的复杂生存之道。 第一部分:空间的重塑与流动性 本书细致梳理了不同地理空间在海洋经济中的角色转变。 1. 滩涂与渔汛的军事化: 研究了从漳州湾到雷州半岛一带,传统渔业社区如何逐渐卷入长距离贸易。随着大帆船技术(如沙船和福船的改良)的应用,渔民不再仅仅是近海捕捞者,他们成为区域航线的“经验提供者”和中小型货物的转运者。作者通过对地方志中渔汛记录与海关税则的交叉比对,揭示了海洋资源开发如何被地方军事编制(如水营)所吸纳和利用,从而形成了国家权力与民间经济利益的复杂博弈。 2. 中介节点的兴起与衰落: 区别于传统上的“大港”,本书关注了那些处于贸易链条中层地位的“次级节点”,例如潮州府的某些内陆城镇,以及台湾西南部的早期聚落。这些地点由于其地理位置适中,成为处理官府文书、兑换白银、中转特定土特产(如蔗糖、靛蓝)的关键枢纽。它们的兴盛与衰落,清晰地反映了欧洲东印度公司(VOC、EIC)需求变化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即时反馈。 3. “海外新土”的治理挑战: 台湾岛的开拓史被置于南海贸易的背景下考察。殖民的早期阶段,政府对移民(主要是闽南和粤东移民)的控制是松散的。本书深入探讨了“罗汉脚”(单身男性移民)群体如何通过建立临时的互助组织,逐步侵占土地、组织武装自保,并最终演变为具有强大地方动员能力的社群。这些社群的行为模式,是理解早期现代中国边疆治理模式的重要切片。 第二部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海洋资本”的积累 海洋贸易的繁荣并非雨露均沾,它加剧了东南沿海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分化。 1. 商帮的“内向化”转型: 本书着重分析了徽商、晋商等传统内陆商帮如何通过与沿海的闽南、粤东家族建立姻亲或合伙关系,将“海洋资本”导向内陆投资。这种资本的回流,体现在对地方宗祠、书院的捐助,以及对灌溉系统的改良上。作者认为,这是“地方精英”阶层身份合法性重建的关键路径——他们不再仅仅是土地的拥有者,更是“海陆两通”的财富中介。 2. 手工业的专业化与全球市场: 对泉州、漳州府周边瓷器和纺织品的生产环节进行了微观考察。研究发现,为了满足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特定偏好(如对“青花”或特定尺寸的布匹),地方工匠和包商之间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体系。这种体系的灵活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使得底层工人对全球市场价格波动异常敏感,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与失业。 3. 性别角色与风险共担: 深入探讨了在男性长期远洋贸易或征战时期,女性在家中扮演的经济角色。妻子和寡妇往往承担了管理家族贸易账目、维系地方人脉乃至处理债务的重任。通过分析碑刻和族谱中的契约记录,本书呈现了女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成为海洋贸易风险的有效缓冲器和财富的实际管理者。 第三部分:法律、规范与非国家权力 在帝制中国官方法律的覆盖力有限的海洋空间,一套由地方精英和商业社群共同构建的“习惯法”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 1. 海商纠纷的裁决机制: 研究了在涉及跨区域(如闽粤之间)或跨国界(如与吕宋、暹罗的贸易)的债务、契约违约等纠纷中,官方机构介入的频率与界限。更多情况下,纠纷通过宗族长老、行会组织或同乡会馆(公所)进行调解。这些非国家机构的裁决标准,往往比《大清律例》更注重“信义”和“维护区域稳定”,而非严格的法律条文。 2. 会馆的经济职能: 本书通过梳理多个同乡会馆的章程,揭示了它们远超慈善和祭祀的经济职能。会馆不仅充当了外地商人的信用担保机构,还负责筹集资金用于航道勘测、购买保险(地方性的互助基金),甚至组织武装以应对海盗或地方武装的侵扰。这些“影子政府”的运作,构成了清代中央权力在海洋领域有效的延伸。 3. 对“海盗”的再定义: 传统上被简单标签化的“海盗”,在本书中被还原为复杂的社会身份。他们往往是破产的渔民、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是在帝国经济转型中被边缘化的退役士兵。他们的活动常常与走私网络、地方官员的私利相互勾结,构成了动态的、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 结论:一个未完成的区域秩序 《潮头鼓浪》最终指出,17至18世纪的东南海域并非一个被动接受中央指令的区域,而是一个主动适应、并塑造自身秩序的动态场域。这种秩序的构建,建立在高度流动的人口、灵活的资本运作以及地方性规范之上。它为理解现代中国商业精神的源头、早期工业化的萌芽状态,以及中国在世界海洋体系中的独特位置,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参照。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细腻,融合了经济史料、社会人类学观察以及地方文献的深度挖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关于“海洋中国”生动、多维且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刺桐梦华录》,我首先被它所呈现出的那种宏观视角所吸引,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对单一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是致力于揭示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规律。书名中的“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这几个关键词,在我看来,是解读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模式的关键。特别是“Institutions”这个词,它暗示了作者将着重分析那些支撑起地方经济繁荣的制度性因素,比如产权制度、商业规范、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甚至是宗族、商会等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我一直认为,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绝非偶然,而是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土壤。而“South Fukien Pattern”这个具体的地域限定,又让我的期待更加具体——作者将聚焦于闽南地区,一个历史上商业发达、对外联系紧密的区域。我非常好奇,闽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历史机遇,是如何共同塑造出一种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的?这种模式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又会对当地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理解在特定的地域和制度框架下,商业文明是如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

评分

《刺桐梦华录》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特色。它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像泉州这样的历史名城,曾经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见证了无数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我一直对古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背后的驱动力非常感兴趣,特别是“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这几个关键词,它们似乎点明了作者探讨的重点:经济的繁荣、特定的地域范围以及支撑这种繁荣的制度。我很好奇,“South Fukien Pattern”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发展模式?它与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何不同?又是什么样的“Institutions”塑造了这种模式,并维持了长期的经济繁荣?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深入解答,了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地区是如何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演变,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并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和发展路径的。

评分

这本《刺桐梦华录》光看名字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韵味,仿佛能让人置身于那个繁华的古代港口城市,感受海风拂面,听见市井喧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海洋贸易和沿海地区的社会发展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些关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宏大叙事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故事,以及塑造了这些故事发生背景的独特社会结构和制度。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刺桐”二字,让人联想到泉州(刺桐城),这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其繁荣景象曾被无数文人墨客描绘。而“梦华录”又增添了几分如梦似幻的色彩,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变迁。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从历史的碎片中,重新拼接起那个时代的“梦华”?它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描绘,还是会深入探究这座城市为何能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其背后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那些塑造了地方经济、社会组织乃至文化面貌的深层原因,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历史事件罗列。

评分

《刺桐梦华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从一个更加“全局”和“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我特别关注到“Region”和“Institutions”这两个词,它们组合在一起,似乎指向了一种区域性的发展模式,并且这种模式的形成与维持,离不开特定的制度安排。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不同区域的历史地理条件、人文习俗、对外联系的程度,究竟是如何影响其经济发展的路径的?而“制度”在这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推动力,还是阻碍力?或者说,是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还是固步自封地僵化不变?我对南福建地区(South Fukien)的“模式”尤其感到好奇,因为这个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海上贸易的重镇,它的繁荣是否与某种独特的制度创新或适应性调整有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停留在对贸易额、城市规模的描述上。我想看到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制度性框架,是如何支撑起看得见的经济繁荣的,以及这种繁荣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制度。

评分

在阅读《刺桐梦华录》时,我首先被它浓厚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但又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反而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探索精神。书名中的“Prosperity”和“Region”让我联想到作者将要描绘的,是一幅生动的古代区域经济图景,而“Institutions”则暗示了其分析的深度,将触及制度层面的深层原因。我一直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不能简单归结为偶然的地理优势或历史机遇,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的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生命力。南福建地区(South Fukien)作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其历史上的辉煌成就,背后一定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在起作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挖掘出那些塑造了南福建地区独特发展模式的“制度”呢?这些制度包括了哪些方面?是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还是市场经济的自发形成?又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南福建地区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依靠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评分

好好一本书脏成这样,用湿布擦都擦不干净,太烂了,差评!

评分

不错。。。。。。。。

评分

希望是本有点价值的书,对我们有点启发和帮助

评分

还不错哦,内容很丰富,扎实

评分

确实是多年心血的结晶

评分

古代的历史的,对了解海上贸易等历史有帮助。

评分

确实是多年心血的结晶

评分

还没读完。一点一点读吧~~

评分

《刺桐梦华录》是有关明代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史最好的著作之一。《刺桐梦华录》对承接研究中国地方史的长远传统的学者及学生,应该很有启发性。它的优点是在充分掌握那一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前此被忽略的一个切入点:即地方发展与外贸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一关节上,著者苏基朗为学界关注的中国中古商业史转折点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