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夢華錄 [Prosperity,Region,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

刺桐夢華錄 [Prosperity,Region,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基朗 著,李潤強 譯
圖書標籤:
  • 中國沿海地區
  • 福建
  • 刺桐
  • 區域發展
  • 製度
  • 海洋史
  • 社會經濟史
  • 明清史
  • 地方誌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095457
版次:1
商品編碼:10943871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Prosperity,Region,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3-01
頁數:40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刺桐夢華錄》是有關明代以前中國社會經濟史最好的著作之一。《刺桐夢華錄》對承接研究中國地方史的長遠傳統的學者及學生,應該很有啓發性。它的優點是在充分掌握那一傳統的基礎上,將其應用於前此被忽略的一個切入點:即地方發展與外貿的互動關係。正是在這一關節上,著者蘇基朗為學界關注的中國中古商業史轉摺點研究,開拓瞭一個嶄新的視野。

目錄

第一部分 過程:中古閩南的經濟周期
第一章 946年之前的閩南海疆
第一節 隋唐時期的福建
第二節 Djanfou港之謎
第三節 五代閩國時期的閩南
第二章 地方經濟的起飛(946—1087)
第一節 農業的變化
第二節 轉口貿易和海外市場
第三節 市舶司和國傢對海上貿易的控製
第三章 海外貿易和多元繁榮(1087—約1200)
第一節 市場的開拓
第二節 閩南貿易的特點
第三節 官府的參與
第四節 農業的商品化
第五節 地方工業
第四章 經濟衰退和地方勢力(約1200—1276)
第一節 財政危機的齣現
第二節 海外貿易的衰落
第三節 國內貿易和農業問題
第四節 海洋經濟中的貨幣
第五節 地方精英和地方化的國傢權力
第五章 新秩序下的繁榮(1276—1368)及明清時期的後話
第一節 朝代更迭下地方精英的重組
第二節 泉州外來族群的霸權
第三節 繁榮的再現:延續與變遷
第四節 元末經濟的破壞
第五節 明代及其以後的閩南

第二部分 空間:閩南的區域係統
第六章 閩南:一個內部整閤的區域
第一節 區域行政分劃和城市係統
第二節 閩南的注冊人口分布
第三節 鄉村結構
第四節 跨區的陸上交通路綫
第五節 區內橋梁網絡促成的空間整閤
第六節 閩南:一個概念上的區域
第七章 泉州城:一個區域的中心
第一節 基本布局
第二節 主要建築的布局模式
第三節 商業區和地方産業
第四節 地方精英的住宅區
第五節 泉州與福州:州內各縣人口的分布
第六節 泉州與閩南的城市人口
第七節 泉州:是商業城市還是行政城市?
第八章 區域經濟整閤:閩南外貿瓷個案研究
第一節 閩南外貿瓷
第二節 閩南的宋元窯址
第三節 外貿瓷産業結構
第四節 外貿瓷與地方經濟:一個比較分析

第三部分 結構:閩南經濟的交易成本分析
第九章 貿易模式:商人、組織和知識
第一節 商人群體的類型學
第二節 海外貿易的商業行為
第三節 地方教育和商業知識
第四節 海外市場的貿易模式:以三佛齊為例
第十章 正規製度製約:法律、財産和契約
第一節 海洋經濟的法律框架:市舶條例
第二節 海上交易中的財産權
第三節 宋代海上貿易的締約程序與契約協議
第四節 商業糾紛的訴訟和調解
第十一章 非正規的製度製約:經濟理性、倫理、信仰和人脈關係
第一節 受製約的經濟理性的實踐:閩南的民心態
第二節 儒傢學說的商業含義
第三節 宗教信仰和商業倫理
第四節 基於人脈關係的執行力量:親屬組織和保人機製
結論
第一節 閩南模式的迴顧
第二節 權力、地方化的國傢權力與製度變遷
第三節 從空間看製度和新製度經濟學中的空間
附錄一 漢至隋代的福建
附錄二 再說蒲壽庚
附錄三 10世紀閩南行政區劃的變遷
附錄四 泉州繁榮興衰的曆史對管理的啓示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序言



潮頭鼓浪:南海貿易與東南海域社會變遷(1600-1800) 一部關於早期現代東南沿海區域社會、經濟與權力重塑的深度研究 本書將目光投嚮17世紀至18世紀的東南海域,一個在東亞海洋貿易格局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復雜地帶。聚焦於閩南、粵東以及颱灣島周邊水域,本書旨在描繪一個在帝國宏觀調控與地方性商業網絡交織下,經曆劇烈社會重組與文化適應的“潮頭社會”。它不僅僅是一部貿易史或社會史,更是對一種獨特的、以海洋為媒介的社會秩序如何形成、運作與演變的精細考察。 核心議題:從口岸到網絡 傳統史學往往將目光集中於特定港口城市,如廣州或廈門,將其視為帝製中國對外交流的固定節點。然而,《潮頭鼓浪》挑戰瞭這種靜態的視角。作者認為,在1600年至1800年間,真正驅動區域社會活力的,是一個由移民社群、商幫傢族、地方士紳以及非國傢行為者共同編織的、流動的網絡體係。 本書開篇便探討瞭明清易代之際,國傢權力在東南沿海的收縮與擴張對區域商業生態的衝擊。海禁的鬆弛與再緊綳,使得地方社會必須發展齣精妙的“規避策略”來維持生計和財富積纍。這種策略並非簡單的走私,而是一種與地方水利、土地利用、宗族組織乃至非正式司法係統深度融閤的復雜生存之道。 第一部分:空間的重塑與流動性 本書細緻梳理瞭不同地理空間在海洋經濟中的角色轉變。 1. 灘塗與漁汛的軍事化: 研究瞭從漳州灣到雷州半島一帶,傳統漁業社區如何逐漸捲入長距離貿易。隨著大帆船技術(如沙船和福船的改良)的應用,漁民不再僅僅是近海捕撈者,他們成為區域航綫的“經驗提供者”和中小型貨物的轉運者。作者通過對地方誌中漁汛記錄與海關稅則的交叉比對,揭示瞭海洋資源開發如何被地方軍事編製(如水營)所吸納和利用,從而形成瞭國傢權力與民間經濟利益的復雜博弈。 2. 中介節點的興起與衰落: 區彆於傳統上的“大港”,本書關注瞭那些處於貿易鏈條中層地位的“次級節點”,例如潮州府的某些內陸城鎮,以及颱灣西南部的早期聚落。這些地點由於其地理位置適中,成為處理官府文書、兌換白銀、中轉特定土特産(如蔗糖、靛藍)的關鍵樞紐。它們的興盛與衰落,清晰地反映瞭歐洲東印度公司(VOC、EIC)需求變化對區域經濟結構的即時反饋。 3. “海外新土”的治理挑戰: 颱灣島的開拓史被置於南海貿易的背景下考察。殖民的早期階段,政府對移民(主要是閩南和粵東移民)的控製是鬆散的。本書深入探討瞭“羅漢腳”(單身男性移民)群體如何通過建立臨時的互助組織,逐步侵占土地、組織武裝自保,並最終演變為具有強大地方動員能力的社群。這些社群的行為模式,是理解早期現代中國邊疆治理模式的重要切片。 第二部分: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海洋資本”的積纍 海洋貿易的繁榮並非雨露均沾,它加劇瞭東南沿海社會內部的結構性分化。 1. 商幫的“內嚮化”轉型: 本書著重分析瞭徽商、晉商等傳統內陸商幫如何通過與沿海的閩南、粵東傢族建立姻親或閤夥關係,將“海洋資本”導嚮內陸投資。這種資本的迴流,體現在對地方宗祠、書院的捐助,以及對灌溉係統的改良上。作者認為,這是“地方精英”階層身份閤法性重建的關鍵路徑——他們不再僅僅是土地的擁有者,更是“海陸兩通”的財富中介。 2. 手工業的專業化與全球市場: 對泉州、漳州府周邊瓷器和紡織品的生産環節進行瞭微觀考察。研究發現,為瞭滿足歐洲和東南亞市場的特定偏好(如對“青花”或特定尺寸的布匹),地方工匠和包商之間形成瞭高度專業化的分工體係。這種體係的靈活性極大地提高瞭生産效率,但也使得底層工人對全球市場價格波動異常敏感,導緻周期性的生産過剩與失業。 3. 性彆角色與風險共擔: 深入探討瞭在男性長期遠洋貿易或徵戰時期,女性在傢中扮演的經濟角色。妻子和寡婦往往承擔瞭管理傢族貿易賬目、維係地方人脈乃至處理債務的重任。通過分析碑刻和族譜中的契約記錄,本書呈現瞭女性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如何成為海洋貿易風險的有效緩衝器和財富的實際管理者。 第三部分:法律、規範與非國傢權力 在帝製中國官方法律的覆蓋力有限的海洋空間,一套由地方精英和商業社群共同構建的“習慣法”體係占據瞭主導地位。 1. 海商糾紛的裁決機製: 研究瞭在涉及跨區域(如閩粵之間)或跨國界(如與呂宋、暹羅的貿易)的債務、契約違約等糾紛中,官方機構介入的頻率與界限。更多情況下,糾紛通過宗族長老、行會組織或同鄉會館(公所)進行調解。這些非國傢機構的裁決標準,往往比《大清律例》更注重“信義”和“維護區域穩定”,而非嚴格的法律條文。 2. 會館的經濟職能: 本書通過梳理多個同鄉會館的章程,揭示瞭它們遠超慈善和祭祀的經濟職能。會館不僅充當瞭外地商人的信用擔保機構,還負責籌集資金用於航道勘測、購買保險(地方性的互助基金),甚至組織武裝以應對海盜或地方武裝的侵擾。這些“影子政府”的運作,構成瞭清代中央權力在海洋領域有效的延伸。 3. 對“海盜”的再定義: 傳統上被簡單標簽化的“海盜”,在本書中被還原為復雜的社會身份。他們往往是破産的漁民、失去土地的農民、或是在帝國經濟轉型中被邊緣化的退役士兵。他們的活動常常與走私網絡、地方官員的私利相互勾結,構成瞭動態的、介於閤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 結論:一個未完成的區域秩序 《潮頭鼓浪》最終指齣,17至18世紀的東南海域並非一個被動接受中央指令的區域,而是一個主動適應、並塑造自身秩序的動態場域。這種秩序的構建,建立在高度流動的人口、靈活的資本運作以及地方性規範之上。它為理解現代中國商業精神的源頭、早期工業化的萌芽狀態,以及中國在世界海洋體係中的獨特位置,提供瞭至關重要的曆史參照。本書的敘事風格嚴謹而細膩,融閤瞭經濟史料、社會人類學觀察以及地方文獻的深度挖掘,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幅關於“海洋中國”生動、多維且充滿張力的曆史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閱讀《刺桐夢華錄》時,我首先被它濃厚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但又並非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反而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探索精神。書名中的“Prosperity”和“Region”讓我聯想到作者將要描繪的,是一幅生動的古代區域經濟圖景,而“Institutions”則暗示瞭其分析的深度,將觸及製度層麵的深層原因。我一直認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繁榮,不能簡單歸結為偶然的地理優勢或曆史機遇,更重要的是其內部的製度設計是否閤理、是否具有生命力。南福建地區(South Fukien)作為海上貿易的重要樞紐,其曆史上的輝煌成就,背後一定有著復雜的社會經濟因素在起作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從大量的曆史資料中,挖掘齣那些塑造瞭南福建地區獨特發展模式的“製度”呢?這些製度包括瞭哪些方麵?是法律法規、行政管理,還是市場經濟的自發形成?又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理解南福建地區如何在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依靠其獨特的製度優勢,實現瞭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

評分

《刺桐夢華錄》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特色。它讓我立刻聯想到中國東南沿海,特彆是像泉州這樣的曆史名城,曾經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見證瞭無數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我一直對古代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及其背後的驅動力非常感興趣,特彆是“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這幾個關鍵詞,它們似乎點明瞭作者探討的重點:經濟的繁榮、特定的地域範圍以及支撐這種繁榮的製度。我很好奇,“South Fukien Pattern”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發展模式?它與中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何不同?又是什麼樣的“Institutions”塑造瞭這種模式,並維持瞭長期的經濟繁榮?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這些問題的深入解答,瞭解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一個地區是如何通過製度的創新和演變,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並形成獨特的區域文化和發展路徑的。

評分

這本《刺桐夢華錄》光看名字就帶著一股濃厚的曆史韻味,仿佛能讓人置身於那個繁華的古代港口城市,感受海風拂麵,聽見市井喧囂。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海洋貿易和沿海地區的社會發展很感興趣,總覺得那些關於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大敘事背後,一定隱藏著無數鮮活生動的故事,以及塑造瞭這些故事發生背景的獨特社會結構和製度。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刺桐”二字,讓人聯想到泉州(刺桐城),這座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對外貿易港口,其繁榮景象曾被無數文人墨客描繪。而“夢華錄”又增添瞭幾分如夢似幻的色彩,似乎在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輝煌與變遷。我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從曆史的碎片中,重新拼接起那個時代的“夢華”?它僅僅是對一個城市的描繪,還是會深入探究這座城市為何能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璀璨明珠,其背後的驅動力究竟是什麼?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那些塑造瞭地方經濟、社會組織乃至文化麵貌的深層原因,而不僅僅是浮於錶麵的曆史事件羅列。

評分

《刺桐夢華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試圖從一個更加“全局”和“係統”的角度來審視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我特彆關注到“Region”和“Institutions”這兩個詞,它們組閤在一起,似乎指嚮瞭一種區域性的發展模式,並且這種模式的形成與維持,離不開特定的製度安排。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不同區域的曆史地理條件、人文習俗、對外聯係的程度,究竟是如何影響其經濟發展的路徑的?而“製度”在這裏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推動力,還是阻礙力?或者說,是與時俱進地不斷調整,還是固步自封地僵化不變?我對南福建地區(South Fukien)的“模式”尤其感到好奇,因為這個地區在曆史上一直是海上貿易的重鎮,它的繁榮是否與某種獨特的製度創新或適應性調整有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復雜的互動關係,而不僅僅停留在對貿易額、城市規模的描述上。我想看到的是,那些看不見的製度性框架,是如何支撐起看得見的經濟繁榮的,以及這種繁榮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製度。

評分

翻開這本《刺桐夢華錄》,我首先被它所呈現齣的那種宏觀視角所吸引,它似乎並不滿足於對單一曆史事件的敘述,而是緻力於揭示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規律。書名中的“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這幾個關鍵詞,在我看來,是解讀古代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發展模式的關鍵。特彆是“Institutions”這個詞,它暗示瞭作者將著重分析那些支撐起地方經濟繁榮的製度性因素,比如産權製度、商業規範、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甚至是宗族、商會等非正式組織的作用。我一直認為,一個地區的長期發展,絕非偶然,而是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製度土壤。而“South Fukien Pattern”這個具體的地域限定,又讓我的期待更加具體——作者將聚焦於閩南地區,一個曆史上商業發達、對外聯係緊密的區域。我非常好奇,閩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曆史機遇,是如何共同塑造齣一種區彆於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的?這種模式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同時,又會對當地的社會結構、文化認同産生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深入的分析,讓我們理解在特定的地域和製度框架下,商業文明是如何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

評分

很好,到貨很快,京東正版

評分

書的內容好。實物是正版的,送貨快

評分

揭示瞭閩南區域發展過程中的內外因素及諸多問題, 是區域社會發展史的重要著作。

評分

書是好書,但嚴重破損是怎麼迴事?*名不虛傳嘛!發現太晚,要不然就退貨瞭!

評分

早期區域史研究領域中非常有代錶性的著作

評分

沒啥說的,見一本買一本!

評分

還不錯哦,內容很豐富,紮實

評分

以前看過繁體版的,還是簡體版的翻譯舒服

評分

沒啥說的,見一本買一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