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名称: | SL62-201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 |
| ISBN: | 1000000699111 |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12月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码: | 181 | |
| 新编编码: | ||
| 作者: | 本社 | |
| 定价: | 56.00 | 
 本次修订的主要部分有: 
 ――增加了现场灌浆试验、隧洞封堵灌浆、覆盖层灌浆的有关内容; 
 ――增加了浆液主要性能现场检测方法覆盖层灌浆钻孔注水试验、灌浆工程施工记录和成果图表3个附录; 
 ――浆液材料以水泥为主,也兼顾了其他颗粒型浆液; 
 ――将原标准“坝基岩石灌浆”分列为“基岩帷幕灌浆”和“基岩固结灌浆”两章,基岩帷幕灌浆中补充了“搭接帷幕灌浆”一节,并调整充实了其他内容; 
 ――补充了若干新技术,如稳定性浆液、接缝灌浆重复灌浆系统等; 
 ――调整了若干重要的施工工序如钻孔、钻孔冲洗和压水试验、灌浆、灌浆结束条件等的工艺参数; 
 ――调整或完善了帷幕灌浆孔不同深度的偏斜要求、灌浆质量检查压水试验压力适用范围、浆液水灰比设置、灌浆质量的合格标准等; 
 ――将原标准中隶属于接缝灌浆的岸坡接触灌浆独立作为一章,重新规定了接缝灌浆、岸坡接触灌浆的实施条件、质量检查方法等; 
 1 总则 
 2 术语 
 3 灌浆材料、设备和制浆 
   3.1灌浆材料和浆液 
   3.2灌浆设备和机具 
   3.3制浆 
 4 现场灌浆试验 
 5 基岩帷幕灌浆 
   5.1一般规定  
   5.2钻孔 
   5.3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 
   5.4灌浆方法和灌浆方式 
   5.5灌浆压力和浆液变换 
   5.6孔口封闭灌浆法 
   5.7特殊情况处理 
   5.8灌浆结束和封孔 
   5.9搭接帷幕灌浆 
   5.10质量检查 
 6 基岩固结灌浆 
 6.1一般规定 
 6.2钻孔、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 
 6.3灌浆和封孔 
 6.4质量检查 
 7 隧洞灌浆 
 7.1一般规定 
 7.2回埴灌浆  
 7.3固结灌浆 
 7.4钢衬接触灌浆 
 7.5隧洞封堵灌浆 
 7.6质量检查  
 8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 
   8.1一般规定 
   8.2灌浆系统的布置 
   8.3灌浆系统的加工安装和检查维护 
   8.4灌浆准备和灌浆 
   8.5特殊情况处理 
   8.6质量检查 
 9 岸坡接触灌浆 
   9.1一般规定 
   9.2灌浆方法 
   9.3质量检查 
 10 覆盖层灌浆 
   10.1一般规定 
   10.2套阀管灌浆法 
   10.3孔IZl封闭灌浆法 
   10.4其他灌浆法 
   10.S质量检查 
 11 施工记录和竣工资料 
 附录A 浆液主要性能现场检测方法 
 附录B 灌浆工程压水试验 
 附录C 覆盖层灌浆钻孔注水试验 
 附录D 灌浆工程施工记录和成果图表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2014》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份关于工程智慧的结晶。我被书中关于“灌浆设备与机具”的选择和使用部分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堆设备名称,而是对不同类型灌浆泵、灌浆管、搅拌设备等的适用范围、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明白,选择合适的“工具”是成功完成任务的前提。我尤其关注了关于“防腐蚀”和“耐磨损”的材料在设备选择中的重要性,这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寿命和灌浆的安全性。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恶劣的施工环境下,工程师们如何精心挑选和维护这些“战友”,确保它们能够稳定高效地工作。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整体工程效率的考量,让我看到了中国工程建设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这本规范,让我看到了技术背后的“硬件”支持,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设备管理,为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仅在于它所提供的技术细节,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工程理念。我被书中关于“技术档案与资料管理”的部分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要求记录灌浆参数,而是强调了建立完整的“工程履历”的重要性,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日志、检测报告等。这让我明白,每一次的工程实践,都是宝贵的经验积累。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数据分析与后评价”的要求,它能够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工程提供更科学的参考。我甚至能想象到,在工程项目结束后,工程师们如何翻阅这些厚厚的档案,从中提炼出珍贵的“工程智慧”,并将其传承下去。这本规范,不仅仅是一份操作指南,更是一份“知识管理”的宝典,它用严谨的制度,确保工程的经验得以沉淀和发扬。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一本技术规范变得如此引人入胜,而《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2014》做到了这一点。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安全技术措施”的章节所打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注意安全”,而是详细列举了在灌浆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源,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从“高处作业安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到“化学品安全防护”,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工程建设对生命安全的最高重视。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施工现场,工程师们如何一遍遍地向工人强调这些安全规程,确保每一个生命的安全。这种对“人”的关怀,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始终。这本规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份生命至上的承诺,它用严谨的条文,为每一位建设者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相当清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渐领略到水泥灌浆这项复杂工序背后的严谨与精妙。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灌浆前准备”的章节。这里面不仅仅是简单的“清理场地”、“准备设备”,而是细致到了对灌浆孔的设计、钻进方式的选择、以及钻进过程中的地层变化监测。它仿佛在告诉我,成功的灌浆,始于对“敌人”(渗漏点)的充分了解和周密布局。我反复阅读了关于“灌浆孔布置”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一张图纸,而是包含了对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工程目标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不同的岩层,不同的裂隙发育程度,都需要不同的孔位设计和间距。这就像是为建筑物打造一套精准的“针灸”疗法,每一处“穴位”(灌浆孔)的选取都至关重要。我甚至开始想象,在实际施工中,工程师们是如何根据这些图纸和计算,在地下进行一场无声的“侦测与治疗”游戏。它让我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规范,让我看到了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对工程安全和效益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未来风险的超前预判。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工程诊断书”,它不仅提供了“治疗方案”,更教会了我如何“诊断”和“预防”。
评分当我翻阅到《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2014》的附录部分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这本书的全面与深入。这里不仅包含了一些常用的图表和计算公式,更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数据和案例分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特征”的介绍感到新奇,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规范是如何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我甚至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某个具体工程的案例,从中学习工程师们是如何运用规范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这本规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标准,更是一份“案例教学”的生动教材,它用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展现了水泥灌浆施工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冰冷的技术参数,更多的是一种对工程实践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灌浆材料”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性能。它不仅仅是水泥、水和外加剂的简单混合,而是涉及到对不同水泥品种的适应性、外加剂的种类与用量对浆液性能的影响,以及对浆液稳定性的科学评估。书中对“减水剂”、“膨胀剂”、“缓凝剂”等外加剂的作用机理做了详细的说明,让我明白,看似简单的水泥灌浆,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化学与物理原理。我甚至开始想象,工程师们如何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调制出最适合特定工程环境的“秘方”。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技术,是建立在对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之上,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浆液稠度”和“泌水率”的控制要求印象深刻,这直接关系到灌浆的充填效果和结构的耐久性。这本规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工程技术“精密制造”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国水工建筑领域的专业深度和技术实力。
评分刚拿到这本《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2014》,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深入翻阅后,却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智慧。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数据和操作流程,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如何“堵漏补强”,让坚固的水工建筑物拥有更长生命力的故事。比如,在介绍灌浆材料的选用部分,我看到了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渗漏原因的细致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选哪种水泥”,而是涉及到对岩石裂隙的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估,甚至是对未来环境变化的考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固结灌浆”和“防渗灌浆”的区分和适用场景的阐述印象深刻。前者强调的是增强岩体的整体强度,后者则侧重于阻断水的通道。这背后体现了设计者对工程病害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症下药”的严谨态度。我甚至想象到,在某个炎热的夏天,工程师们在烈日下,根据规范上的指导,一点点地为一座可能存在隐患的大坝注入生命之源,那一刻,科学与实践的结合是如此令人动容。这本规范,在我看来,是对工程安全与耐久性的一种庄严承诺,是对每一位建设者的责任担当的细致指引。它不仅仅是一本标准,更是一种工程文化的传承,一种对人类建造事业不懈追求的体现。我还会继续深入研究其中的其他章节,相信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对于理解水工建筑物的“健康”密码,这本书无疑是我的重要助手。
评分在阅读《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2014》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水泥灌浆并非一项简单的“填补”工作,而是一门精密的“修复”艺术。我被书中关于“灌浆质量检查与评定”的章节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看看有没有灌进去”,而是涉及到了多种检测手段和评定标准。我看到了对“灌浆压力”、“灌浆量”、“灌浆效果”的系统化评估方法,以及对“渗水量”和“裂缝宽度”等关键指标的严格要求。这就像是在为一项重要的“手术”进行术后评估,确保“疗效”达标。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注浆后静载试验”、“注浆孔回灌试验”等检测方法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帮助工程师们在地下深处“诊断”灌浆效果的?这种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让我看到了中国水工建设工程对安全和质量的绝对重视。这本规范,不仅仅是一份操作指南,更是一份对工程负责的承诺,它用科学的手段,为水工建筑物的长久稳定保驾护航。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灌浆处理”部分尤为感兴趣。它不仅涵盖了常见的砂砾石层、裂隙岩体,还涉及到一些更为复杂的地质情况,比如流塑性土、膨胀性岩土等。这让我看到了规范的普适性和针对性,它能够应对各种挑战,为不同类型的工程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在软弱地基中的灌浆加固”这一内容,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调整浆液的稠度、灌浆压力和顺序,来避免对软弱地层造成过大的扰动,并逐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它就像是在教我们如何“温柔而有力”地去改造环境。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工程现场,工程师们如何根据规范的指导,小心翼翼地在脆弱的地层中“播种”水泥,最终培育出稳固的根基。这种对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精细化处理,让我对中国水工建设的专业水平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规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标准,更是一份应对挑战的智慧宝典。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默默支撑着我们城市运转的庞大建筑充满好奇,而《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2014》恰恰满足了我对水工建筑物“幕后英雄”的好奇心。这本书中最让我着迷的是关于“灌浆过程控制”的章节。这里面描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把水泥浆灌进去”,而是涉及到对灌浆压力、灌浆流量、灌浆时间、以及浆液配比的实时监控和调整。它就像是在描述一场精密的“生命体征监测”过程。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分段灌浆”和“循环灌浆”的介绍,这两种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灌浆效果的均一性和彻底性。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不同地质条件下,通过控制灌浆参数,来达到最佳的充填效果,防止产生“假顶”或者“空腔”。我甚至能联想到,在冰冷的地下空间,工程师们通过冰冷的仪器,监测着手中流淌的浆液,用科学的智慧,将脆弱的岩层变得密实而坚固。这不仅仅是一份技术规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严谨与创新,以及他们为了确保国家水利工程安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