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学术著作丛书

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学术著作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马丁 著,王振华 编
图书标签:
  • 语篇分析
  • 马丁
  • 语言学
  • 社会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
  • 文本分析
  • 批判性话语分析
  • 上海交通大学
  • 文治堂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大出版社
ISBN:97873130775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21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页数:392
字数:54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丁文集》有选择地收录了马丁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撰写的100余篇优秀学术论文,其中有些论文在此尚属首次公开发表。《马丁文集》按主题分8卷,分别是:第1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第2卷语篇语义研究、第3卷语类研究、第4卷语域研究、第5卷语篇分析、第6卷批评话语分析积极话语分析、第7卷教育语言研究、第8卷法律语言研究。本书马丁著作、主编王振华《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为第五卷。

作者简介

马丁(J.R.Martin),博士,国际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学家,悉尼大学教授、语言学系系主任,“语言评价理论”和“积极话语分析”创始人。研究兴趣主要有系统理论、功能理论、语篇语义学、语域理论、语类理论、多模式系统、积极/批评话语分析、教育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1998年当选为澳大利亚人文学会研究员,2003年因其对语言学和语文学的贡献荣获澳大利亚“百年纪念奖章”。曾任Text杂志“评价系统”专刊主编(2003),Dcourse&.Societ)一专刊合刊主编(2004)。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数十部。代表性著作有English Text(1992);Working with Discourse(2003.revised 2007);Re/Reading the Past(2003);Languageepology(2004);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2005);Genre Relations(2C308),Language,Knowledge andPedagoogy(2007);Deploying Functional Grammar。(2010);New Discomse on Language(2010)。 王振华,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负责人、英语系副主任、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曾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科研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l999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河南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2004.年人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站,研究课题为《语言评价系统与司法语言规范研究》。兼任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金博大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专家顾问;《当代外语研究》和《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编委;英国ClassroomDiscourse、.Jourhal of Multicultural,Discourses、《现代外语》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审稿人。出版著作(含教材)8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马丁文集》8卷,特约主编《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第10期,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项,在研项目有《法律语篇的行为规范研究》(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2007);《语篇语义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与实践》《国家社科项目,2008);《人际和谐的态度考量》(“2ll工程”第三期资助项目,20lO)。研究兴趣主要有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评价理论、语篇语义研究、法律语言研究、语用学、教育语言研究。

目录

The Author's IntrOductiOn
Acknowledgements
On the Analysis of Exposition(with PPeters)(1985)
The Language of Madness:Method or Disorder?(1985)
Danger,Shark:Assessment ahd Evaluation of a Student Text(with AnneCranny-Francis,Alison Lee,Rob McCormack)(1991)
Macro-Proposals:Meaning by Degree(1992)
Interpersonal Meaning,Persuasion and Public Discourse:Packing SemioticPunch(1995)
Waves of Abstraction:Organizing Exposition(1996)
Evaluating Disruption:Symbolising Theme in Junior Secondary Narrative(1996)
Grace:The Logogenesis of Freedom(1999)
Mourning:How We Get Aligned(2004)
Intermodal Reconciliation:Mates in Arms(2008):Boomer Dreaming:The Texture of Re—colonisation in a Lifestyle Magazine(2009)
References
Index

前言/序言


《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学术探索的深度与广度 《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并非一本简单的文集,它凝聚了作者在语言学领域,特别是语篇分析这一前沿方向上的深刻洞察与不懈追求。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学术著作丛书的重要一员,本书不仅仅是对马丁先生一系列学术成果的汇集,更是对其研究方法、理论建构及学术思想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呈现。全书围绕“5语篇分析”这一核心主题展开,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严谨的理论论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而动态的语言学研究图景。 语篇分析:理解语言的宏大叙事 语篇分析,顾名思义,是对超越句子层面的语言单位——语篇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如何在实际使用中组织、连接,以传递意义、实现交际目标。从宏观的篇章结构、衔接与连贯,到微观的语用功能、话语策略,语篇分析的研究范畴极为广阔。本书作者马丁先生,正是这一领域的翘楚,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入探索了语篇运作的内在机制,并将其研究成果悉数收录于此。 “5语篇分析”:多元视角下的深度洞察 本书“5语篇分析”的提法,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体现了作者对语篇研究多元化、多维度特性的深刻认识。这“5”字,可能象征着作者从五个不同的视角或层面对语篇进行审视与解读: 篇章结构层面: 语篇并非杂乱无章的语言堆砌,而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和组织方式的。本书可能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语篇(如叙述、说明、议论等)的典型结构模式,以及句子、段落之间的组织原则。这包括对主题句、支撑句、过渡语等结构要素的功能和作用的探讨,帮助读者理解篇章的“骨架”。 衔接与连贯层面: 语篇的流畅与意义的清晰,离不开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本书必然会详细阐释“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这两个语篇分析的核心概念。衔接主要指语言形式上的连接,如代词、连词、重复等;而连贯则侧重于意义上的逻辑关系和语境的支持。通过对大量真实语篇的分析,作者将揭示语言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达到形式与意义上的统一。 语用功能层面: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在真实语境中的使用。语篇分析不可避免地要触及语用学,探讨语篇在特定情境下的实际功能,如请求、承诺、建议、批评等。本书将可能分析语篇如何通过言外之意、隐含意义来传递信息,以及听话者如何根据语境和常识来理解这些非字面意义。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人际交往中的语言策略至关重要。 话语策略层面: 在实际的交际中,说话者(或写作者)并非被动地组织语言,而是会根据其交际目标,采用各种策略来影响听话者(或读者)。本书可能会探讨不同的话语策略,如说服策略、修辞策略、权力策略等,分析它们如何在语篇中得以体现,以及这些策略对语篇效果的影响。例如,在政治演讲、广告宣传、法律文书等语篇中,话语策略的应用尤为值得关注。 跨文化语篇分析层面: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同文化在语言使用习惯、语篇组织方式、交际策略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可能也会涉及跨文化语篇分析,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语篇的理解和接受,以及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构建有效的语篇。这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减少交际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分析: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 再精妙的理论,也需要通过鲜活的案例来检验与支撑。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其丰富的案例分析。马丁先生将上述理论原则,应用于各种实际语篇,包括但不限于:文学作品的片段、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日常对话、法律文件、广告宣传语等等。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语篇的细致解读,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语篇分析理论的强大解释力,并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工具来解读和评价自己遇到的各种语篇。 这些案例分析将不仅仅是孤立的文本解读,更可能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分析方法。他可能会运用一种系统性的、层层递进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到微观,从形式到功能,层层剥开语篇的运作机制。这种分析方法本身,也为语篇研究的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学术价值与理论贡献 《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的出版,对于语言学界,尤其是语篇分析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理论创新与深化: 本书可能在语篇分析的现有理论框架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或深化了某些概念的理解。例如,对于“连贯”的界定、语篇的功能分类、话语策略的归纳等方面,可能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为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实证研究的丰富: 大量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构成了本书强大的实证基础。这些实证研究不仅验证了作者的理论,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库和研究思路。 方法论的探索: 作者在案例分析中展现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路径,本身也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它为研究者提供了如何有效地进行语篇分析的范例,鼓励他们以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方式探索语言的奥秘。 跨学科的启示: 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往往对其他学科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文学批评、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语篇的深入理解,都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坚实的语言学基础。本书的出版,有望进一步促进语篇分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面向读者:学术研究的阶梯 《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的目标读者群广泛,既包括了专业的语言学研究者,也包括了对语言现象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和普通读者。 对于语言学专业研究者而言, 本书提供了前沿的理论视角、创新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实证材料,是进行学术研究、撰写论文的重要参考。作者对语篇分析领域的深刻洞见,将为他们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对于语言学专业学生而言, 本书是学习语篇分析理论、掌握研究方法的绝佳教材。通过阅读本书,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语篇分析的核心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对于对语言现象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 本书将揭示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奥秘,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日常交流、文学作品、新闻媒体等各种文本的深层意义。他们将学会如何“读懂”语言背后隐藏的意图与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学术著作丛书的质量保证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学术著作丛书中的一员,《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的出版,本身就代表了其在学术质量上所受到的严格审视与肯定。文治堂学术著作丛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著称,该丛书的每一部作品都经过了专家学者的审慎评审,旨在汇聚并推广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入选,无疑是对马丁先生在语篇分析领域杰出贡献的又一次认可。 结语 《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案例广度、方法创新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不仅是对马丁先生学术思想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语篇分析这一重要语言学分支的深刻探索。本书的出版,必将为语篇分析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动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语言运作机制的宝贵窗口,并为上海交通大学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增添光彩。阅读本书,将是一次充满智慧启迪的学术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学术著作丛书的整体声誉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出版的规范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来看,它完全达到了一个顶级学术专著的水准。我关注到,在每篇分析的末尾,都附带了一份详尽的参考文献和术语对照表,这对于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习惯性地会做大量的批注和思考,而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清晰度,完美地支持了这种高强度的阅读习惯——墨迹饱满,反光度适中。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并未止步于对马丁理论的纯粹阐述,而是将其置于当代语言学和哲学思潮的广阔背景中进行定位和评价,这种批判性继承的手法,显示出作者团队的学术担当和前瞻视野。它不只是记录历史,更是在与历史对话。

评分

这部《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的出版,对于研究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界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事件。我一直以来都对马丁这个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他对语言结构和意义生成机制的独到见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质量都非常精良,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初翻阅时,我就被其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的理论构建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汇编了马丁的五篇核心论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他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运用和发展他的理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马丁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人在阅读正文之前就对核心论点有了清晰的把握。对于那些希望深入钻研语篇分析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提供的那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模型建构,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学术界引起的讨论热度。但真正读完之后,我明白这份热度是完全有根据的。与其他泛泛而谈的文集不同,这本《马丁文集(5语篇分析)》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聚焦性。作者团队似乎只对核心问题“死磕”,不放过任何一个语义的细微差别。特别是其中关于“语篇连贯性在非线性叙事中如何构建”的那一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堆砌术语的做法,而是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看似散乱的语料片段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力,如同高超的指挥家在驾驭一支庞大的交响乐团,每一个声部(即不同的语篇层面)都完美地融入了整体的和谐之中,令人叹为观止。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语言哲学边缘地带的研究者,我迫切需要这样一部能够将复杂理论“翻译”成清晰、可操作分析模型的工具书。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内行”的特质,不矫饰,不卖弄,直接奔着问题的核心去解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语篇层次转换时的那种微妙拿捏。例如,当从微观的句法结构转向宏观的社会语用功能时,过渡段的处理非常自然流畅,让人感觉不到理论的断裂。整本书读下来,我仿佛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对语篇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它强迫读者跳出舒适区,用一种全新的、更具结构性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的交流活动。这本书带来的思想冲击,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的。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厚厚的文集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内容会不会过于晦涩?”毕竟,涉及到“五语篇分析”这样的专业课题,门槛通常都比较高。然而,当我沉下心来阅读后,惊喜地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既保持了足够的学术深度,又兼顾了读者的可读性。尤其是在对某个关键概念进行阐释时,作者会不厌其烦地引用大量的原始文本进行比对和解释,这种扎实的论证过程让人深信不疑。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组织和解读这些内容。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马丁复杂的思想体系剖析得条理分明,每一个论证的环节都像是精心铺设的轨道,将读者的思维引向最终的结论。对于我个人而言,书中关于“隐喻结构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的讨论,彻底刷新了我对语篇理解的旧有认知,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拨云见日,极具启发性。

评分

功能语法的实际应用,语篇分析的多个视角

评分

高水平著作,有利于开阔视野

评分

高水平著作,有利于开阔视野

评分

高水平著作,有利于开阔视野

评分

功能语法的实际应用,语篇分析的多个视角

评分

功能语法的实际应用,语篇分析的多个视角

评分

内容非常好 很喜欢 值得收藏

评分

高水平著作,有利于开阔视野

评分

功能语法的实际应用,语篇分析的多个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