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蒙古帝国史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蒙古帝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雷纳·格鲁塞 著,龚钺 译
图书标签:
  • 蒙古帝国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学
  • 蒙古
  • 中世纪
  • 翻译作品
  • 学术著作
  • 汉译世界
  • 名著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2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847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蒙古帝国史》的目的,有如著者自己在“引言”里面所说的,旨在将主要的几种蒙古史源(中国的、波斯的和蒙古的)互相比较和对证。看了这本书,觉得著者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寻究工作贡献较大,很有参考的价值。在叙事方面,蒙古史素称难读,他也费了一番斟酌,使阅读起来比较容易,对于日期和地点也做了查考。至于本书文笔的简洁,叙事的生动,有如苏联学者雅库博夫斯基评此书所说:“有它在文学上的成就。”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蒙古帝国史》最后有“《圣武亲征录》记事的先后”因为这是将中文史籍介绍给西方读者,故我没有将它译出。又此书是卡韦涅主编的《世界史》中的一种,主编人在书的最前面有一篇序,将此书连系到《世界史》的其他部分,其内容和本书没有什么关系,我也没有将它译出。至于格鲁塞本人,除了一篇简短的“引言”之外,没有自序,并且也没有附一个简明的参考书目,这是件憾事。本书除每页脚注之外,书末另附“注释与参考”,但此类注释仅注明原书的页数,行数,在正文中未加标明,对读者查阅很不方便,现将“注释与参考”按正文分章节,每节分编序码,在正文中以方括号标出序码,以便读者检阅。

内页插图

目录

著者引言
第一章 成吉思汗勃兴前的蒙古
第一节 蒙古民族溯源、成吉思汗武功的前奏
第二节 成吉思汗以前的蒙古
第三节 十二世纪时蒙古种民族之一初次向西发展、哈剌契丹人的西迁
第四节 哈剌契丹帝国的建立
第五节 从乞儿吉思人统治权的衰亡至成吉思汗诞生时的蒙古、蒙古民族起源的传说
第六节 成吉思汗时代来临前夕的蒙古地区、蒙古各部落
第七节 客列亦惕人和乃蛮人
第八节 蒙古社会的解体、成吉思汗创业前在混乱状态之中的蒙古
第九节 成吉思汗的先驱者、蒙古人初期的团结趋势、海都的称汗
第十节 合不勒汗
第十一节 俺巴孩汗
第十二节 忽图剌汗
第十三节 第一个蒙古王朝的衰亡
第十四节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

第二章 蒙古国家的形成
第一节 成吉思汗的幼年、艰苦的岁月
第二节 成吉思汗为泰亦赤兀惕人所俘
第三节 博尔术事业的开端
第四节 成吉思汗的结婚、成吉思汗依附于客列亦惕人
第五节 成吉思汗对篾儿乞惕人的第一次战争
第六节 成吉思汗和札木合的决裂
第七节 成吉思汗的被推戴
第八节 成吉思汗和札木合的初次冲突
第九节 成吉思汗仲裁客列亦惕领主们的争端
第十节 成吉思汗和主儿勤首领们的磨擦
第十一节 成吉思汗和北京朝廷联盟对抗塔塔儿人
第十二节 主儿勤首领的被杀
第十三节 关于以下各事件的日期程序
第十四节 成吉思汗和汪罕对乃蛮人的战争
第十五节 各部落第一次联盟对抗成吉思汗和汪罕、年代不确定
第十六节 札木合被拥立为古儿汗
第十七节 成吉思汗为泰亦赤兀惕人所伤、者勒篾的效忠
第十八节 者别的归附
第十九节 塔塔儿人被成吉思汗所消灭
第二十节 成吉思汗和客列亦惕人的决裂
第二十一节 成吉思汗对客列亦惕人的战争
第二十二节 “成吉思汗的声诉”
第二十三节 成吉思汗在巴泐渚纳
第二十四节 成吉思汗战胜客列亦惕人
第二十五节 成吉思汗兼并客列亦惕人的地方
第二十六节 成吉思汗和乃蛮塔阳汗的决裂
第二十七节 蒙古军队的整编
第二十八节 成吉思汗对塔阳的战争
第二十九节 成吉思汗战胜塔阳、海押立
第三十节 成吉思汗对脱黑脱阿和不亦鲁黑的最后斗争
第三十一节 札木合的终局

第三章 蒙古帝国的建立
第一节 1206年的大忽里勒台、成吉思汗帝国宣告成立
第二节 “即位”后的论功行赏
第三节 护卫军的整编
第四节 篾儿乞惕流亡者的终局
第五节 斡亦剌惕、乞儿吉思和秃马惕人的降附
第六节 成吉思汗系各亲王的“藩邸”
第七节 珊蛮阔阔出的势力
第八节 珊蛮阔阔出的覆亡
第九节 临近中国边境、成吉思汗与汪古人
第十节 成吉思汗出征唐兀
第十一节 成吉思汗侵入金国
第十二节 蒙古人征服东突厥斯坦
第十三节 成吉思汗和花剌子模帝国的决裂
第十四节 在出征花剌子模前提到的继承问题
第十五节 花剌子模帝国的毁灭、河中和花剌子模的征服
第十六节 成吉思汗攻克呼罗珊与阿富汗
第十七节 丘长春的旅行、横穿蒙古
第十八节 丘长春与成吉思汗
第十九节 者别和速不台燃起蒙古人将来征服波斯和罗斯的战火
第二十节 成吉思汗返回蒙古
第二十一节 耶律楚材
第二十二节 畏吾儿“文书处”和成吉思汗的行政制度
第二十三节 成吉思汗最后一次出兵唐兀
第二十四节 成吉思汗之死

第四章 蒙古帝国的变迁
第一节 窝阔台的统治
第二节 窝阔台在位时期蒙古对中国和对波斯的征服
第三节 窝阔台在位时期蒙古对欧洲的征服
第四节 窝阔台的继承:贵由
第五节 窝阔台系的衰落
第六节 蒙哥在位时期
第七节 忽必烈在位时期和阿里不哥的斗争
第八节 忽必烈在位时期征服宋朝的帝国、和海都的斗争

第五章 对蒙古征服的总结
第一节 侵入的定向
第二节 蒙古人入侵的规律:是气候的周期性运动还是政治事实?
第三节 周期性侵掠的规则与偶然的征服
第四节 联盟者和边境民族
第五节 草原的牧人和林木中人
第六节 草原和耕地
第七节 蒙古人统一的功绩
第八节 迁移还是侵入?
第九节 迁移不如说是统治
第十节 残破地方的再繁殖
第十一节 中国农人的侵入草莽之原
第十二节 草原文化的历史边界

附录 成吉思汗系诸汗国(卡韦涅编)
成吉思汗系人物的肖像和服装
注释和参考
地图:
(1)蒙古地区图
(2)1217年之际欧亚地区的西部
(3)1217年之际欧亚地区的东部
(4)1270年之际蒙古帝国的西部
(5)1270年之际蒙古帝国的东部
人名译名对照表
地名译名对照表
部落、族别、种别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第二节 成吉思汗以前的蒙古
  蒙古本部或外蒙古,从贝加尔湖向南伸展,由阿尔泰山至于兴安岭”’,这一个地区,北方为树木繁生的山岭和牧地,南方为草原地带。邃古时期,该地区似乎曾经是一个文化萌芽的中心,因为人们在那里发现旧石器时代的若干洞穴居室,特别在贝加尔湖西岸,上东古斯卡河的支流别拉亚河旁边,伊尔库茨克迤西八十里的马尔塔地方。
  在上述地区的腹心地带,鄂尔浑河的上游,杭爱山山中,公元元年前后第一个匈人帝国似乎是以这里为其中心:“单于”或匈奴之王的王庭可能是在这里,即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弯曲处,在现今的额尔德尼昭——成吉思汗后裔的哈刺和林城的西面。当这个时期,现今的内蒙古,就是说在戈壁和长城之间的一片长形草原,是若干其他匈人部落的领域,他们常常为中国人的帝国的利益而扮演边境卫队或藩属的角色。公元四世纪初叶,也就是这些在河套地区联合起来的匈人,从中国夺取了北方诸省的大部分。类似局面再出现于七世纪。在这个时期,外蒙古成为东突厥汗国的中心,在这里,其可汗们曾有驻在地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右岸,十分靠近哈剌和林。也就在这个地方的附近,介于和硕柴达木小湖和柯克淮一鄂尔浑之间,哈刺和林以北六十公里,有刻在石上的追悼文字巨著,它代表突厥民族的初期史诗。与此同时,在内蒙古,沿着长城北边的境上,成立了一个分离出来的突厥汗国,它依附中国,时而和中国联盟,时而被中国兼并。
  最后东突厥终于衰落了,他们的继承者,畏吾儿突厥人仍在外蒙古建立了他们的中心,即其“斡耳朵巴力”(或“宫廷的城”)坐落在现今哈刺一八刺哈孙,即在哈刺和林稍北一些的地方。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约于公元763年所接受的聂斯脱利教的影响,回鹘人达到相当高的文化阶段。通过粟特人而采取了叙利亚的字母,他们为自己创造一种独特的文字,后来由此产生了蒙古的和满洲的字母。鄂尔浑河的故地成为草原帝国的传统中心,到这个时候已经一个世纪了(自公元744年至840年),现在就要变更它在历史上所赋予的地位了。回鹘人似乎开始要从游牧的生活进入定居的生活。在介于森林和草原之间的某些具有有利条件的地方,他们已有变成农耕者的倾向。摩尼教不是劝告他们食用蔬菜而放弃他们旧有的肉食和乳料么?在哈刺一八剌哈孙的一个820年的碑文里面说:“野蛮风俗和充满血食烟火的地方变成食用蔬菜的地方,杀戮的地方变成鼓励行善的地方。”
  ……

前言/序言

  本书著者雷纳·格鲁塞曾任巴黎塞尼希博物馆馆长,他所写的有关蒙古史著作,据我所知有四种。1929年出版了《远东史〉〉,该书分五篇:中国两篇,印度一篇,蒙古一篇,印度支那半岛一篇。其中蒙古的一篇,已经由冯承钧译成中文,题名《蒙古史略》(商务印书馆,史地小丛书,1934年7月初版)。1938年出版了《草原帝国》。我现在译的《蒙古帝国史》,系E.卡韦涅主编的联世界史》中的一种,初版于1941年。在1944年又出版了《世界征服者》一书。本书在他所著的蒙古史里面,是成书比较晚的,如果取他以前的两种有关著作比较,可以发现不少地方,著者纠正了他过去的错误或遗漏。
  本书的目的,有如著者自己在“引言”里面所说的,旨在将主要的几种蒙古史源(中国的、波斯的和蒙古的)互相比较和对证。看了这本书,觉得著者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寻究工作贡献较大,很有参考的价值。在叙事方面,蒙古史素称难读,他也费了一番斟酌,使阅读起来比较容易,对于日期和地点也做了查考。至于本书文笔的简洁,叙事的生动,有如苏联学者雅库博夫斯基评此书所说:“有它在文学上的成就。”
  格鲁塞此书,上溯蒙古民族的起源,说明蒙古国家的形成和蒙占帝国的成立,至忽必烈征服中国,拔都和旭烈兀等征服罗斯和波斯之后,他认为这时候的蒙古帝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变了原来的面貌,他的叙事也就到此为止。在最后一章(第五章),著者讨论蒙古人征服的结果,著者就事论事,未作进一步的分析。纵使有如著者所说,元代的事应归中国史家,波斯的事应归波斯史家来探讨(见第四章第八节末),但就蒙古本身历史而言,向外征略的结果,本来可能因统一而达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反而停滞不前,著者竟未加究问。
  格鲁塞此书,取材于《元朝秘史》的最多。《秘史》记事比较翔实,描写各主要人物的性格,如札木合的狡狯,塔阳的柔弱,成吉思汗的善于投机等等,栩栩如生,足使读者增加兴趣。然而《秘史》究竟系史诗的体裁,史诗所歌颂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格鲁塞此书的叙事也深染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对当时蒙古社会的阶级矛盾,他没有分析。他所分析的不过是蒙古当时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种族矛盾。他虽然看到蒙古当时有成立一个统一国家的要求,甚至像阿勒坛、撒察别乞、答里台之流,比成吉思汗更有资格继承汗位的,都愿意终止氏族间的分裂而推选成吉思汗为蒙古人之长。但他看不到这个时代的蒙古贵族,“为巩固他们在游牧社会中统治地位,不能满足于旧的氏族部落组织的形式,而要求有国家形式的强大的暴力机关”,①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总之,著者是资产阶级学者,对他书中的观点,我们应采取批判的态度。
  《世界史》主编卡韦涅在书后所作的补充,即附篇《成吉思汗系诸汗国》,将成吉思汗在波斯、在罗斯、在突厥斯坦、在阿富汗和在中国的后裔,从世界史的角度提纲挈领地叙述其大概,对读者检阅极为方便,故将它译出。书末,格鲁塞有篇幅很长的“注释和参考”,对此译者初感觉它是寻章摘句,无关宏旨,曾考虑应否全译,后来尊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同志们的意见,也将它全部译出。因为这里面固然很多是对音问题、字义问题,但可供参考之处不少。而且格鲁塞此书引用的史料很多,所引史料多在书后“注释和参考”里面提到,所以它可供读者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我在这里应该声明,格鲁塞引用各书,有许多地方虽然用引号而实际上往往不是原来词句。有时因为著者有意用浅显文字来表达原来的意义,有时因为辗转这译,文字有出入。因此他所引用的如系中文书籍,我一一将它和原文对照,有时我径用中文原文,有时徇从著者的意思,易古奥为浅显。至于著者引用中文书籍有发生误解之处,我于照译之后,另外以译者按语指出。
  译名问题,大约是蒙古史的一个最困难问题了。经过前人做了许多探索,我译此书,可以说绝大多数译名都是根据旧译。蒙古史里面的人名、地名、族名、衔名以及其他专门名称,不应该随意照音用中国字表达其近似,凡是有旧译的,应该尊重。
  ……
好的,以下是关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蒙古帝国史”之外,其他著作的详细图书简介,这些内容旨在涵盖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但绝不涉及您提到的那部特定著作: --- 深入探寻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变迁:跨越时空的思想与史诗 本书系一套宏大的系列丛书,旨在汇集人类文明史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力作,它们跨越了不同的地域、时代和学科领域,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本丛书精选的每一部著作,都是特定领域内公认的经典,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研究方法,至今仍是学术界探讨和引用的重要资源。 第一部分:古老东方的智慧与权谋 《周代礼乐制度研究:宗法、宗庙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奠基阶段——周代。作者摒弃了传统上仅将周礼视为道德规范的片面理解,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实践中进行考察。全书详细剖析了宗法制度如何作为一种血缘与政治的混合体,有效地维系了庞大的封建网络。通过对“礼”和“乐”的制度化运行进行细致梳理,本书揭示了周公及其后继者如何通过仪式性的实践,成功地将松散的部族联盟塑造成一个具有共同文化认同的早期国家形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德被天下”的政治话语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精妙之处。 《秦汉帝国疆域的形成与边疆治理策略》 本著作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汉。不同于侧重于中央集权或制度设计的传统史学,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帝国如何在地理上实现并维持其广袤的疆域。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献、地志记录以及考古发现的综合运用,重建了秦代郡县制向汉代“郡国并行”再到成熟州刺史制度的演变轨迹。书中对匈奴问题的分析尤其精辟,它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冲突记录,而是被视为一种涉及经济互补、文化渗透和外交博弈的复杂“边疆互动系统”。本书挑战了“大一统”叙事中对边疆地带的单一同质化描述,强调了地方精英与中央政策之间的持续张力与适应过程。 第二部分:西方古典世界的遗产与转型 《希腊城邦的民主实验:公民权、异邦人与政治的边界》 本书是研究古希腊政治思想的权威之作。它不仅仅是对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制度的描述,更深入地探讨了“民主”这一概念在实践中的内在矛盾与历史局限性。作者通过精妙地对比雅典公民、美提克人(外邦自由民)和奴隶的法律地位与社会参与程度,揭示了雅典民主的排他性本质。书中对“逻各斯”(理性论辩)在公民大会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论证了口头辩论的修辞学如何成为政治权力的核心载体。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民主的批判,本书也提供了新的诠释角度,将其置于城邦精英阶层对社会秩序重塑的焦虑之中。 《罗马法源流考辨:从十二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进》 本作品聚焦于西方法律文明的基石——罗马法。它采用了一种跨越千年、贯穿不同政治形态(王政、共和、帝国)的纵向研究方法。作者系统梳理了罗马私法和公法的主要发展阶段,尤其是对共和时期判例法(ius civile)与帝国时期帝国诏令(constitutiones principum)之间张力的分析,颇具洞见。本书的亮点在于对“自然法”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漂移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展示了罗马法学家们如何在维护既有社会结构的同时,不断吸纳和调整法律原则以适应庞大帝国治理的需要。 第三部分:思想史与文化地理的交汇 《中世纪欧洲修道院的知识生产与社会功能》 本书深入挖掘了被誉为“黑暗时代”的欧洲知识避难所——修道院。作者突破了将修道院仅仅视为宗教机构的传统看法,将其定位为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文化中心、经济实体乃至土地管理者。通过对卡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手稿保存与抄写工作的细致分析,本书揭示了修道院如何扮演了古典知识“中转站”的角色。此外,书中对修道院土地管理模式的研究,也为理解中世纪庄园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案例支撑,阐明了其在维护地方稳定和促进农业技术传播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艺术赞助与政治宣传》 本著作将艺术史与政治史紧密结合,探讨了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意大利城邦中,美第奇家族、教廷等权势集团如何通过对艺术的赞助,实现其意识形态的构建和政治合法性的巩固。本书详细分析了肖像画、公共雕塑和教堂壁画中的象征意义,指出这些艺术品并非单纯的审美表达,而是精心策划的政治宣言。通过对赞助人与艺术家之间复杂互动的考察,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文艺复兴的辉煌背后,是城邦精英们为巩固权力、争夺文化话语权而进行的一场场精心布局的“美学战争”。 --- 本丛书的宗旨在于提供经过时间检验的、具备深远影响力的学术作品,引导读者超越碎片化的信息,建立起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宏大认知框架。每一册书都代表了对某一特定历史场域的深度挖掘与权威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购书体验很棒,物流速度出奇地快,书在完好的状态下送达,没有任何磕碰或破损,这对于保存价值较高的学术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我喜欢这种成体系的丛书设置,它意味着作者或编者是抱着一种“通盘考虑”的宏大目标来建构知识体系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单本论述。我希望能通过这套书,系统地理解蒙古帝国从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特别是其在欧亚大陆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贸易路线的重塑到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期待它能带来耳目一新的历史洞察力,让我对“世界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

尽管我尚未深入到核心内容,但光是浏览一下目录和前言部分,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种对史料的尊重,对已有研究的梳理与批判性继承,从文字的排布中就能窥见一斑。很多章节的标题都直击史学研究的核心痛点和争议焦点,显示出作者并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者,而是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构建出具有自身逻辑和解释力的历史图景。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学术内驱力在推动着整个论述的展开,这让我对接下来要探索的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提供一种超越传统叙事的、更具思辨深度的解读角度。

评分

从一个初涉此领域的阅读者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学术体系构建似乎非常扎实,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专业性。它似乎在努力架设一座桥梁,连接那些晦涩的古籍记录与当代读者的理解能力之间。我注意到其注释系统相当详尽,这对于任何想进一步查证或拓展阅读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这种对“可验证性”和“知识溯源”的重视,是衡量一部严肃历史著作质量的重要标尺,它承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研究方法的示范。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典雅的米黄色书封,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很棒,摸起来细腻光滑,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图表和地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阅读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他们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如扉页上印制的精美纹饰,虽然只是点缀,却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在整体呈现上所下的苦心。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愿意花时间静下心来,沉浸其中。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对知识的庄重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堪称一绝,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拿捏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不容易疲劳。在处理那些涉及到蒙古帝国广袤疆域的地理信息时,如果配有高质量的、能够清晰标注不同汗国或部族的彩色地图,那就更完美了。我期待它在叙事节奏上能有张有弛,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也有对具体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微观剖析,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好的学术著作不应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能够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思考的“对话伙伴”,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激发我对于古代草原民族社会结构和跨文化交流的更深层次探究欲。

评分

图书资量不错

评分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确是经典中的精品。

评分

好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加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使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

评分

送货真的快,图书真的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非常实用,非常好,业界不多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