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文六講》的原名是《人文今朝》,現應編者的要求改為這個題目,似乎添加瞭一點學者演講的課堂味道。其實我本來的用意與學術無關,在原序中已經說得很清楚。然而後來發現,香港讀者看這本小書的還是以學生居多,他們或者希望從中得到一定所謂“通識教育”的端倪,而社會大眾恐怕依然不聞不問。看來我的身份還是學者。也許,用《人文六講》這個書名,更名正言順。
然而簡體字版的篇幅增多瞭,也是應編者的要求。內地齣版界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一本書至少應該有十萬字以上纔像個樣子,而本書原文卻隻有八萬多字,因此我又在每一講後麵加上一至兩篇與討論主題相關的文章
(大多是演講稿或會議發言的補寫),也校正瞭少許編排上的錯誤,但內容沒有更動。這六講的對象本來是香港,特彆是香港的人文危機,所以在行文中不時流露齣我的香港生活經驗和感受,或許不閤內地讀者的心態,在此先請包容鑒諒。我希望書中的大部分論題仍然有“普遍性”,所反映的是現今的全球人文危機。
在原序中我也提到:因為在香港大學的演講用的是英語,所以閱讀材料也以英語為主,幸虧當中不少書已經譯成中文,有興趣(或看不懂、買不到原文)的讀者,可以參考,但我並沒有看過這些譯本,也不知譯文是否忠實。
作者簡介
李歐梵,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土,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先後執教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納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著有《鐵屋中的呐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傢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學的迴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尋迴香港文化》、《都市漫遊者》、《清水灣畔的囈語》、《我的哈佛歲月》、《蒼涼與世故》、《又一城狂想麯》、《交響》、《人文文本》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學界中人,像李歐梵教授這樣興趣廣泛且備受推崇的,絕對是鳳毛麟角。李教授對電影、音樂、建築等都有很好的見解,專業人士也得讓他三分。
我見識過李教授苦讀的身影,也明白其中甘苦。直到今天,聽他滿天星鬥、纔華橫溢的演講,或讀他的散文隨筆,你都能感覺到,這位名教授一直在認真思考--隻不過因不再受學院體製的規約,可以天馬行空,自由揮灑。
——大學中文係主任陳平原教授
目錄
簡體版小序
《人文今朝》原序
第一講 序論: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機
延伸閱讀 什麼是文化?
第二講 重構人文學科和素養
延伸閱讀 全球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經典
第三講 小說的當代命運
延伸閱讀 我們現在為什麼還要讀小說
第四講 文學與電影:經典的改編藝術
延伸閱讀 《文學改編電影》導論:改編的藝術
第五講 音樂與文化:聆聽二十世紀
延伸閱讀 音樂與人生
第六講 田園大都會:人文建築的願景
延伸閱讀一 動感之都的漫遊者
延伸閱讀二 四個城市的故事
精彩書摘
我認為任何重大的建築規劃,都應該有三方麵的人士參與:第一當然是建築界,第二是政府和財團(在內地是前者,香港則是後者居多),第三則是公民社會及其代錶。目前在中國大陸,幾乎沒有公民社會的參與,隻有少數的建築師,或以自己的設計,或經由文字論說,提齣一些本土性的見解。在此我要特彆舉齣兩位。
一位是目前備受尊重的張永和。我覺得他雖然行事低調,但從他的數次演講和展覽中我得到的印象是:他是少數對於中國文化傳統潛移默化,而對西方現代建築也瞭如指掌的建築師,他自己的設計風格和庫哈斯等人恰恰相反,不重體積的超大特大,也不重形式上的標新立異,而更關注建築本身的人文意義。在2008威尼斯的建築雙年展,我有幸代錶香港參加,也特彆參觀瞭中國館,由他和名作傢鍾阿城聯閤設計,展齣的竟然是平民居屋的各種照片和用於四川地震重建的木材材料,錶麵上平庸無奇,但骨子裏卻充滿瞭中國老百姓的草根意識。張永和甚至故意用庫哈斯的“generic”這個字來描寫中國的平民住宅--它們平淡無奇,有時更是亂七八糟,但這就是一般人的生活模式。這一個展覽,我覺得是一種“錶態”,它所反對的就是西方這些建築大師的傲氣(hubris),每個人以建高樓大廈、爭奇鬥勝為目標,根本不顧一般平民日常生活上的要求,也不顧市容肌理(urban texture)的改變。因此我們要問:到底他們是“為中國而設計”?還是“設計中國”?我認為張永和屬於前者,庫哈斯和他的國際同行們屬於後者,雖然庫哈斯還領導他的哈佛學生深入珠江三角洲調查,寫瞭一本大書《大躍進》(The Great Leap Forward)。問題是,故意用政治運動的名詞作書名,用意何在?我看顯然要一躍而改變中國的城鄉麵貌,並為此一大目標作準備。張永和無此雄心,2009年暑假,他在上海舉行的一個講習班的演講題目,就叫作“可大可小”,我猜還有“以小窺大”的涵義。
張永和雖然從來不叫口號,但我可以為他杜撰一個:“為人民而設計”。聽來頗為反諷,因為在建築界的關鍵詞中已無“人民”這種字眼,國際大師競相投標的大多是政府的公共建築。就以中央電視颱(CCTV)所攝製的九集紀錄片“為中國而設計”為例,內中選齣的九幢新建築全是官方的公共建築,計有國傢大劇院、鳥巢體育場、首都機場T3航站樓、蘇州新博物館、上海金茂大廈+喜馬拉雅中心、廣州歌劇院和CCTV新颱址,沒有一幢是平民居屋。公共建築在中國當然由政府齣錢,人民隻有被動地參與(譬如到鳥巢去看奧運比賽),從自己的“生活世界”進入這些大建築,猶如劉姥姥走進大觀園,壯大的景觀令人意亂神迷,完全受其主宰。
……
前言/序言
人文六講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還不錯,正準備閱讀
評分
☆☆☆☆☆
書本不錯,是可惜活動之前買的,錯過今天的活動瞭。囤書是種病啊
評分
☆☆☆☆☆
這六講的對象本來是香港,特彆是香港的人文危機,所以在行文中不時流露齣我的香港生活經驗和感受,或許不閤內地讀者的心態,在此先請包容鑒諒
評分
☆☆☆☆☆
很不錯,喜歡
評分
☆☆☆☆☆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這是莎士比亞的名言。似的,對於我來說,好書就是這樣的。我最早的讀物是全拼音的《格林童話》,第一個故事是《小紅帽》,那時,我隻能用稚嫩的小手指著拼音一個一個的拼。等我費力的拼讀瞭一個多小時後纔懂瞭意思,那時的我認為讀書是件難事,從那以後我 就很少讀書瞭。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不再這麼認為瞭,而是愛上瞭讀書。摺實的想起那時我整整讀瞭一個多小時,真可笑。慢慢的,童話一類的書籍已不能滿足我瞭。我看起瞭《愛的教育》這時我懂得瞭怎樣讀書,就開始認真閱讀並摘抄好詞.佳句,學主要內容和讀後感。 不僅是《愛的教育》還有《伊索寓言》.《開心作文》.《創新作文》……書,已成為瞭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書能帶給我們快樂與智慧。能讓人從悲傷中快樂起來,它也能成為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讀書能增長知識,並能讓我們從中得到許多新知識。讀一遍,你總能找到以前忽律的東西。讀書的好處非常多,它就是一個“長生果”有著豐富的營養,它能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水平。我們要讀各種各樣有益身心健康的書籍,豐富知識,充實自己。書,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我們要好好讀書,成為能使用這把金鑰匙的人。第一次在京東上買這麼多的書 我熱愛讀書 書陶冶瞭我的性情書豐富瞭我的知識,書開闊瞭我的視野,書給予瞭我人生的啓迪,以書相伴人生就會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貧但不可以無書,博覽全書的人往往知識豐富能集眾傢之所長於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歡讀書將使他終身受益,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多讀書讀好書可仍然有一些人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究其原因,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對讀書産生興趣,興趣纔是最好的老師。讀書不僅可以讓孩子獲取廣泛的知識陶冶情操還能使孩子得到放鬆休閑緩解焦慮調節情緒,與孩子一起讀書既能留齣一些時間與孩子共處,又能要求自己也養成讀書的習慣,一舉兩得。經常讀書的人會思考知道怎麼纔能想齣辦法,他們智商比較高能夠把無序而紛亂的世界理齣頭緒,抓住根本和要害從而提齣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讀書的人不會亂說話,言必有據每一個結論會通過閤理的推導得齣,而不會人雲亦雲,信口雌黃。讀書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為瞭提高對人性的認識,鍛煉心胸逐步訓練,感受幸福的能力培養自信心形成實踐能力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所以我們要養成閱讀習慣將受用終生。閱讀習慣是在心靈深處裝瞭一部發動機,一個人養成瞭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寂寞,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知所措。這本書對我的幫助是潛移默化的對我而言也將是終身受用希望大傢也能找到對自己受用之書。
評分
☆☆☆☆☆
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最後祝京東越來越好!
評分
☆☆☆☆☆
講的很好,但是是學術版的,哈哈,希望有江湖版的
評分
☆☆☆☆☆
評分
☆☆☆☆☆
每章後邊留有書單,推薦電影,音樂,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