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柳氏旧闻(外7种)

次柳氏旧闻(外7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李德裕 编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柳氏家族
  • 谱牒
  • 地方史
  • 家族史
  • 宗族史
  • 历史文献
  • 旧闻
  • 族谱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37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34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页数:1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次柳氏旧闻(外7种)》收录《次柳氏旧闻》、《博异志》、《纂异记》、《玉泉子》、《录异记》、《金华子》、《甘泽谣》、《独异志》共八种。

目录

次柳氏旧闻
博异志
纂异记
玉泉子
录异记
金华子
甘泽谣
独异志

精彩书摘

  李讷除浙东路,出淮楚时,卢罕方为郡守。讷既至,适值元日,罕命设将送素膳于讷。讷初见欣然,迨览状,乃将名与讷父讳同——讷,建子也。雅性褊急,大怒,翌日仅旦,已命鼓棹前去。罕闻之,急命驾而往,舟已行矣。罕知其故,逊谢良久,且言所由以不谨笞之。讷去意益坚,罕度不可留,怒曰:“大约下人多名建,公何怒之深也!”遂拂衣而去。
  温庭筠有词赋盛名。初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杨子留后姚勖厚遗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钱帛,多为狭邪所费。勖大怒,笞且逐之,以故庭筠不中第。其姊赵颛之妻也,每以庭筠下第,辄切齿于勖。一日厅有客,温氏偶问:“谁氏?”左右以勖对之。温氏遽出厅事,执勖袖大哭。勖殊惊异,且持袖牢固不可脱,不知所为。移时,温氏方曰:“我弟年少宴游,人之常情,奈何笞之?迄今遂无有成,安得不由汝致之?”遂大哭。久之,方得解脱。勖归愤讶,竞因此得疾而卒。
  郑昌图登第,岁居长安。夜后纳凉于庭,梦为人殴击,擒出春明门,至合大路处石桥上乃得解,遗其紫罗履一只,奔及居而寤,甚困。言于兄弟,床前果失一只履,旦令人于石桥上追寻得之。
  杜宣猷大夫,自闽中除宣城,中官之力也。诸道每岁送阉人所谓私白者,闽为首焉,且多任用,以故大阉已下,桑梓多系闽焉。时以为中官薮泽。宣猷既至,每寒食节,辄散遣将吏荷挈食物,祭于诸阉冢墓,所谓洒扫者也。故时号为敕使看墓。
  故相晋国公王铎为丞郎,李[虫宾]时判度支,每年以江河淮运至京水陆脚钱,斗计七百,京国米价斗四十,议欲令江淮不运米,但每百斗纳钱七百。铎曰:“非计也,若于京国籴米,且耗京国之食,若运米自淮至京国,兼济无限贫民也。”籴米之制,业已行矣,竟无敢沮其议者。都下米果大贵,未经旬而度支请罢,以民无至者故也。于是识者乃服铎之察事矣。铎卒以此大用。贾相耽在滑台,于城北命筑八角井以镇黄河,于是潜使人于凿所侦之。果有一老父来观,问曰:“谁凿此井?”曰:“贾相公也。”父曰:“大好手,但近东、近西、近南、近北也。”耽闻之曰:“吾井太大,惜哉!”
  翁彦枢,苏州人也,应进士举。有僧与彦枢同乡,出入故相国裴公坦门下,以年老优恤之,虽中门内,亦不禁其出入。手持贯珠,闭目以诵经,非寝食,未尝辍也。坦主文柄入贡院,子勋、质日议榜于私室。僧多处其间,二子不之虞也。拟议名氏,迨与夺径路,僧悉熟之,归寺而彦枢诣焉。僧问彦枢将来得失之耗,彦枢具对以无有成遂状。僧曰:“公成名须第几人?”彦枢谓僧戏己,答曰:“第八人足矣。”即复往裴氏家。二子所议如初,僧忽张目谓之曰:“侍郎知举耶?郎君知举耶?夫科第国家重事,朝廷委之侍郎,意者欲侍郎划革前弊,孤平得路。今之与夺,悉由郎君,侍郎宁偶人耶?且郎君所与者,不过权豪子弟,未尝以一平人艺士议之,郎君可乎?”即屈其指,自首及末,不差一人。其豪族私仇曲折,必中二子所讳。勋等大惧,即问僧所欲,且以金帛啖之。僧曰:“贫道老矣,何用金帛为?有乡人翁彦枢者,陡要及第耳。”勋等即列丙科。僧曰:“非第八人不可也。”勋不得已许之。僧曰:“与贫道一文书来。”彦枢其年及第,竟如其言,一无差忒。
  韦保衡尝访同人家,方坐,有李钜新及第亦继至。保衡以其后先匿于帷下。既人曰:“有客乎?”同人曰:“韦保衡秀才,可以出否?”钜新成事甚自得,徐曰:“出也何妨?”保衡竟不之出。洎保衡尚主为相,李嫔镇岐下,钜新方自山北旧从事辟焉。又保衡初既登第,独孤云除西川辟在幕中。乐籍间有佐酒者,副使李甲属意时久,以逼于他适,私期回将纳焉。保衡既至,不知所之,祈于独孤,且将解其籍。
  ……

前言/序言


《次柳氏旧闻(外七种)》简介 《次柳氏旧闻》,作为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的集子,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一系列珍贵的历史文献与家族记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明清时代士人生活画卷。本书并非单一的文献汇编,而是通过“次柳氏旧闻”这一主线,串联起七种风格各异、内容互补的附录文献,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空间。其精髓不在于孤立的史料价值,而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映照、彼此补充,共同揭示了当时社会风貌、文人心态以及家族传承的复杂图景。 一、核心文献:《次柳氏旧闻》——家族记忆的温润回响 《次柳氏旧闻》之名,本身便蕴含着一种私家珍藏、温情叙述的意味。“旧闻”,非史书之严谨考证,亦非野史之猎奇求异,而是源自家族内部的口传心授、日记手札,以及长辈口中的点滴回忆。这使得《次柳氏旧闻》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亲切感和温度。它记录的,很可能是一位或几位家族成员,在家族长辈过世后,为了追忆先人功德,整理生平事迹,或是为了传承家族精神,将那些模糊却又弥足珍贵的回忆,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 其内容之丰富,往往可以触及到士人家庭的日常生活细节,例如: 家风与教育: 记录先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子孙读书、处世,如何传承家族的道德规范与治学理念。这可能体现在一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片段,或是关于家庭教育方法、人生训诫的记述。 社交与往来: 描绘了士人阶层日常的社交活动,如与亲戚、故旧的聚会,与文人雅士的唱和,或是参与地方性的文教活动。这些往来,不仅是人情世故的展现,更是当时士人朋友圈、信息交流网络的重要载体。 生活起居与风物: 细致描绘了当时的衣食住行,如家族宅院的布置、日常饮食的特点、服饰的讲究,甚至是一些节庆习俗、年节祭祀的细节。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如同历史的缩影,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感受历史的温度。 个人经历与情感: 记录家族成员的个人仕途、科举经历、读书心得,以及他们的人生感悟、喜怒哀乐。这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记述,让我们得以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人选择与情感波澜。 对时事的旁观与评论(侧面): 虽然不以宏大叙事为主,但通过家族成员的言行、讨论,或是在日常叙述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对当时社会现象、政治事件的看法,可以侧面反映出士人阶层对现实的认知与态度。 《次柳氏旧闻》的价值,正在于其“非官方”的视角,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正史的、更加贴近个体生命的叙述。它以一种温润的方式,将历史从宏大叙事拉回到涓涓细流,让我们得以触碰到那些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个体生命的光辉与温度。 二、七种附录文献——多元视角的历史拓展 本书之所以引人入胜,更在于其并非仅以“次柳氏旧闻”为孤例,而是巧妙地整合了另外七种相关的文献。这七种文献,或与“次柳氏旧闻”所记录的家族、人物、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在体裁、内容上形成了有益的补充与呼应。它们共同构成了本书的“外七种”,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思想内涵与史料价值。 虽然具体文献名称与内容在此未能一一详述,但我们可以推测其可能包含以下几种类型,并分析其潜在价值: 1. 家族谱牒或家传类文献: 价值: 如果其中包含家族谱牒,可以直接佐证“次柳氏”的宗族脉络,明确人物关系,为《次柳氏旧闻》中的人物提供更清晰的身份背景。家传类文献则可能以更为正式的笔触,记录家族中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次柳氏旧闻》的温情叙述形成互补,提供更全面的历史视角。 2. 文集、诗集或日记类文献: 价值: 家族成员或与其交往密切的文人所作的文集、诗集,能够直接展示其文学才华、思想深度以及当时的文坛风貌。诗歌尤其善于抒发个人情感,记录生活感悟,与《次柳氏旧闻》的叙事形成情感上的呼应。如果包含日记,则可能提供了更加及时、真实的个人记录,与《次柳氏旧闻》的回忆性叙述相互印证,或者披露《旧闻》中未曾提及的细节。 3. 奏疏、公文或书信类文献: 价值: 如果包含士人参与政务的奏疏、公文,则能直观地展现其政治抱负、政策见解,以及在官场上的活动。书信往来则能够揭示人物之间的真实关系、思想交流,以及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个人立场。这类文献能为《次柳氏旧闻》中可能涉及的政治生活提供更为具体的史料支撑。 4. 笔记、杂记或轶事类文献: 价值: 这类文献往往以零散、生动的形式,记录当时社会风俗、人物轶事、奇闻异事,甚至是学术思辨的片段。它们能够为《次柳氏旧闻》提供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补充《旧闻》中可能较为侧重的家族视角,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更全面、更细致的认知。 5. 地方志、乡贤录或年谱类文献: 价值: 如果其中包含与家族所在地相关的史料,如地方志中的家族记载、乡贤录中的人物传记,或者家族成员的年谱,则能将家族的叙事置于更宏观的地方历史背景下。这有助于理解家族的社会地位、地域影响,以及其与地方文化的互动。 6. 对《次柳氏旧闻》的评点或续写: 价值: 更有甚者,如果附录中有对《次柳氏旧闻》的评点,则能提供后人对其价值的解读与评价。续写则可能是在《次柳氏旧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家族故事,或者从新的视角解读家族历史,形成一种跨时代的对话。 7. 其他与家族、人物、时代相关的文献: 价值: 只要与核心文献有着内在的联系,任何能够丰富历史维度、增添叙事色彩的文献,都可能被收录。例如,关于家族经营的账簿、关于家族购置房产的契约,甚至是与家族相关的诗画作品的说明等等,都可能成为珍贵的补充。 三、本书的整体价值与阅读体验 《次柳氏旧闻(外七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聚合效应”。它并非简单地将多份文献堆砌,而是通过精心选择与编排,让这些看似独立的文本,相互启发、相互映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历史的“多棱镜”: 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明清时代士人生活的“多棱镜”。《次柳氏旧闻》是其中最贴近个体生命、最具温度的一面,而七种附录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级,拓展了历史的视野,包括家族的结构、个人的思想、社会的风貌、时代的变迁。读者可以通过这种多角度的阅读,获得对历史更为立体、全面的认知。 细节中的真实: 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历史细节的捕捉。无论是《次柳氏旧闻》中对家庭日常的描绘,还是附录文献中对人物言行的记录,都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这些细节,是构成历史真实感的基石,也是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 家族史的深度挖掘: 对于研究家族史、地方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种以家族记忆为核心,辅以多重文献佐证的研究范式,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家族的兴衰、文化的传承以及家族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人精神的再现: 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触摸到明清时期文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学养、他们的情怀、他们的追求,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都在这些文字中得以生动再现。 阅读的乐趣与启迪: 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是知识的获取,也是情感的共鸣。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动人的故事,那些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历史的思考,都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启迪。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并非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生命共同谱写的故事。 总而言之,《次柳氏旧闻(外七种)》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史料汇编。它以一种温润而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明清时代一个家族的缩影,一个时代的侧影,以及一群文人的风骨。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细节化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去体悟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生命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次柳氏旧闻(外7种)》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制造噱头,而是用一种温润如玉的方式,缓缓地将读者引入一个个故事之中。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那种不动声色却又直击人心。无论是主角的内心挣扎,还是配角的默默付出,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产生了深厚的共情。而且,书中对于历史背景的融入,也做得非常巧妙,不是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将历史事件自然地融入到故事的发展中,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深的理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正是它最迷人之处。我常常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脑海中还会回荡着书中某些场景的片段,那些人物的对话,那些情感的起伏,久久不能散去,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文化沉淀啊。

评分

《次柳氏旧闻(外7种)》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多闻的老者,娓娓道来一段段久远的故事,却又丝毫没有老气横秋之感。我被书中那种严谨的考证态度所打动,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真实,每一个叙述都经得起推敲。这让我读起来倍感安心,也更能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事件发生的根源,分析人物的动机,探讨其长远的影响。这种深度,是在许多快餐式的阅读中难以获得的。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诗词歌赋,也与故事的内容相得益彰,为整体的阅读体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每读到一处,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感叹作者的学识渊博,以及他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化为动人故事的非凡能力。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次柳氏旧闻(外7种)》这本书,我是带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名字带“旧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年旧事,索然无味。然而,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将那些“旧闻”讲得如此鲜活,如此引人入胜。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视角,他似乎总能捕捉到常人忽略的细节,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一段又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些细节,可能是某一个人物不经意的表情,可能是某个被遗忘的习俗,也可能是某个被低估的事件。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了书中丰富而立体的世界。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是毋庸置疑的,那种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对历史的全新解读。

评分

刚拿到这本《次柳氏旧闻(外7种)》,就觉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翻开第一页,立刻就被那股子古朴的文字风格吸引住了,仿佛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翻阅一段尘封的岁月。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像是一幅精心勾勒的画卷,将那些鲜活的人物、跌宕的事件,甚至是细微的情感,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描写,那种细节的考究,那种对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让我不禁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细细品味,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能听到街市的喧嚣,闻到炊烟的味道。作者在叙述上,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荡气回肠,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着实令人拍案叫绝。读完其中一部分,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又隐隐地希望这样的美好,能够多停留一会儿。这种阅读体验,是近年来少有的。

评分

我得说,《次柳氏旧闻(外7种)》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市面上一些过于卖弄学问的书,读起来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自然的方式,将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的那种“留白”,他并不把所有的事情都说透,而是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品味。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让故事的意蕴更加深远。而且,书中的篇章虽然独立,但又像一条看不见的线索,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真的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那些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阅读感受,才是最宝贵的。

评分

满减券抢起来有难度 得看缘分。抢到一定要下单,否则浪费。要说挑书,先挑获大奖的准没错,就这些还都看不过来

评分

书质量好,快递也给力,好评!

评分

赶上促销,赶紧下单,争取把整套凑齐,质量不错,快递也满意

评分

这套书我都很喜欢,便宜,不过集齐太贵了?

评分

所谓“克罗齐命题”,即意大利学者贝奈戴托·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所包含的思想,触及历史知识的形成与当前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这种联系主要体现为“现实关怀”和“历史写作”之间的张力。《“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趋向》以中国和美国近期的美国史研究趋向为中心,探讨历史学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如何引导乃至塑造其历史写作,而历史学家又如何以自己的专业方式回应社会和时代提出的问题。书中各篇文章论及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学术思潮和史家群体的变化在美国史研究中所产生的影响,并评析伯纳德·贝林、戈登·伍德、埃里克·方纳和杨生茂等学者的治史路径和史学主张,以此对“克罗齐命题”做出某种回应

评分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齐东野语》是周密长期留意积累之作。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有关南宋的史料“皆足以补史传之阙”(《四库全书总目》)。因为这些史料的来源,既有周密曾祖随高宗南渡后历代的书面记录,也有周密本人亲历的随军幕府日记或采访当事老卒的记录,故而可信度极高。书名亦寓“身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之意。此外,考正古史古义,杂记朝章国典,上探天文历法,下及草木虫鱼、医方药典、诗文品藻、文物鉴赏、轶事琐闻等,都能广征博引,叙述流畅,颇具知识性和可读性。

评分

不错,很喜欢!

评分

《玄怪录·续玄怪录》记述南朝梁至唐大和年间神奇鬼异之事,内容丰富,有影射官场腐败黑暗的,有反映民间疾苦的,有歌颂义士侠女的,有描写恋爱婚姻的,多可见作者目世之见和人生观念。《玄怪录·续玄怪录》记唐代奇闻异事,以元和事居多,受当时佛道二教影响,多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事。

评分

不错的书,快递师傅辛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