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学”的强调。康有为的学说,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古代圣贤之道的深入钻研之上。通过细读这些篇章,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那位“南海先生”是如何将他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中去的。他的文字中,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对“道”的探寻。这种对学术根基的深挖,使得他的政治主张不仅仅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方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晚清士大夫阶层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时,那种内在的挣扎、思想的碰撞以及对“道统”的坚守,有了更立体、更富同情心的理解。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老实说,挺有复古韵味的。那繁体竖排的版式,初看之下,确实让人有一种翻阅旧籍的庄重感。纸张的质地摸起来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有一点厚重感的,这对于研读康有为这样的近代思想巨擘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也不会感到太过疲惫。当然,对于习惯了简体横排的年轻读者来说,初期的适应可能会略微费力,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文字流淌的韵律感,是横排文字难以比拟的。整体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化载体,让人能更好地进入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氛围中去。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当下的出版界已经不多见了。
评分坦白说,阅读这类涉及清末维新思潮的著作,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理解其引用的古代典籍和历史语境。然而,这本书在呈现康氏文本的同时,也通过某些版式或附录的设计(即使是很微妙的排版处理),无形中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那个知识体系的桥梁。我注意到,有些段落的措辞,虽然是艰深的文言,但那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改造社会的激情,是能穿透时空的。尤其是一些关于“变法”的论述,那种从儒家经典中汲取力量、试图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主义色彩,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不仅是历史文献的重现,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递,让人反思当下的困境与出路。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选集无疑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或者对康有为个人学术演变轨迹感兴趣的学者而言,能够直接面对原貌的文字,比依赖二次解读要可靠得多。我尤其欣赏它在忠实保留原文风貌的同时,似乎也注重了阅读的可操作性。例如,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或典故,如果能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前提下,提供一些简要的注释(即使只是行间的小字),那就更臻完美了。但即便如此,这种直接面对一手资料的体验,是任何二手研究都无法替代的基石。它要求读者付出更多努力,但回报也是更直接、更纯粹的学术洞察力。
评分初次接触康有为的学术思想,总是带着一种敬畏。这本书的选篇角度,我感觉是比较精妙的。它似乎没有一股脑地堆砌所有著作,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筛选。那些被挑选出来的篇章,往往是理解康氏“托古改制”核心理论的关键节点。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论证的逻辑脉络是如何层层递进,如何从对传统的深刻解读中,一步步推导出改革的必然性。这种结构上的清晰感,极大地降低了理解这位宏大思想家复杂体系的门槛。对于想系统了解康有为思想源流而非泛泛而谈的读者来说,这种精选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的是一条被精心铺设的认知路径,而不是一片需要自行开垦的荒原。
评分很牛逼的书,但是中华书局的书价钱吧…………………………
评分这个小书找了很久了
评分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评分《邹氏传》11卷;
评分要收全出了的 还差好几本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京东很给力,推荐。
评分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2]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评分史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