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古籍版本鉴定丛谈》中,作者魏隐儒、王金雨将深湛的古籍版本学识和丰富而具体的版本鉴定经验,浓缩于简明而专业的文字说明中,博闻洽物,通达古今,对古籍版本鉴定做了系统的阐释说明。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书内附有大量版本史上的插图,实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古籍版本鉴定丛谈》有助于热爱古籍版本鉴定的读者,对古籍版本异同可辨、是非可定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
魏隐儒(1916-1993),现代书画家、古籍版本学家。师从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曾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委和副主编,著有《中国古籍印刷史》《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印刷史话》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版本学与目录学
二 研究版本学的意义
三 古籍版本鉴定在版本学中的地位
四 研究古籍版本鉴定的基础
第二章 古籍版刻史略
一 唐、五代的雕版事业
二 宋代的雕版事业
三 辽、金、西夏、蒙古时期的雕版事业
四 元代的雕版事业
五 明代的雕版事业
六 清代的雕版事业
第三章 古籍版本的类型
第四章 古籍版本术语
一 书叶上各部位的名称术语
二 装订形式和装订技术上的名称术语
三 文内常用符号
四 版本鉴别上使用的术语
第五章 古籍版本鉴定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历史上古籍的用纸
第七章 雕印本的鉴定
一 牌记、封面和序跋
二 题跋、识语和名家藏章印记
三 书名冠词
四 讳字
五 刻工姓名
六 行款字数
七 各家著录
八 版刻时代特点
……
第八章 活字本的鉴定
第九章 批校、抄本的鉴定
第十章 古籍版本中伪本的鉴定
附编 研究古籍版本目录学应具有的知识
一 有关目录学方面的知识
二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和重要学派
三 国家藏书阁——七阁
四 常用工具书简介
五 后记
后记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古籍版本鉴定丛谈》:
清道光《南昌县志·人物志》载:“朱多煃,字用晦,瑞昌王府奉国将军,善为诗,与里人余日德相唱和,因介李于鳞、王元美间,数吟咏往还,以此誉延海内,有《芙蓉园稿》。”
③《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十卷,题宋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臣李焘编,书林增入音释批点校正重刊,大德甲寅朱氏尊德堂印行衔名三行。前有元大德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一字。字体、纸张,略似元末风气。在著录时若凭序断年而不细审其他,则著为元大德刻本。经查年表,大德并无甲寅干支纪年,从字体纸张看,又绝非大德刻本,可以肯定,确像明初刻本。再查宣德,确有甲寅干支,为宣德九年(1434年),继而一再仔细审阅,发现衔名大德的“大”字是“宣”字所挖改,改后上钤一闲文印章以资掩饰,伪装巧妙,稍一疏忽即被瞒过。鉴定这样本子是颇吃力的。此本现藏武汉大学图书馆。
……
前言/序言
魏隐儒,河北省束鹿县人,1916年生,1939年毕业于前北平美术学院国画系。在北京市文物局长期从事书画、文物、古籍鉴定整理工作,曾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委和副主编,是当代的书画家和古籍版本学家。
隐儒自幼酷爱书画,勤奋临摹,初临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玄秘塔》、欧阳询《醴泉铭》、赵孟頫《神道碑》;画以《芥子园画传》为范本,每有所作,深受乡贤长辈所赞赏。认为继续深造前途不可限量。
后来,隐儒执教于北平,教课之余,研究书画,兼攻书画理论,书学汉、魏、六朝碑刻,对《石门颂》《张迁碑》《前后史晨碑》《爨龙颜》《石门铭》《郑文公》《张猛龙》《崔敬邕》《龙门二十品》等工力尤勤;于画则师法青藤白阳、石涛八大诸大家,深得其真髓。隐儒为了深造,又考入北平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刻苦钻研,艺事大进。名画家李苦禅先生当时执教该校,对他很是器重,指导尤多,得为李老的入室弟子。
隐儒与苦禅先生不但在艺术上有嬗递之缘,且为患难师友。1939年5月,全国抗战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苦禅先生因资助一些青年、革命志士到解放区,为敌特务知而招来横祸,日本宪兵在逮捕苦禅先生时,隐儒任北平市立北下关小学校长,经常到李老处学画,常留住在西单柳树井二号,因将苦禅先生与隐儒同志以八路军罪名,用一副镣铐联臂投入沙滩日本宪兵队北大红楼牢狱,师生备受各种酷刑,逼供与八路军的联系,终无半点口供,日伪不曾得到任何证据。只好无条件释放。
隐儒书画,用笔苍劲,运墨浑厚,章法布局,气势磅礴,其作品以苍鹰、鹭鸶、雏鸡、紫藤、白梅、红菊、竹崔脊、荷兰、稻蟹等最受好评。多次在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地与苦禅先生举行联合画展和个人画展,当时《晨报》《小实报》等报纸均为专刊介绍,誉为功力极富,且才气横溢。
隐儒钻研书画,于古代碑帖以及文史图籍,博求善本,是资研究,所见日多。因而对于古籍雕刻之研究颇多心得,为研究古籍版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隐儒由原中华书局参加了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新华书店、中国书店的工作,从事《古旧书刊介绍》的编辑,古旧书刊价格的制定,接触到大量古旧书刊,因而对古籍版本之研究造诣极深。他对传世稀少的珍本图籍,亲自过目的,都做了详细记录,有的还拍摄书影,积累资料数十万言,写成了《中国古籍印刷史》《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印刷史话》《古籍装订修补知识》《书林撷英》等。《中国古籍印刷史》《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已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印刷史话》亦将发稿、《书林撷英》正继续编写中。
隐儒是个教育工作者,在中小学教书多年,担任过校长、教员、教导主任等职。曾任北平市小学校长,北京嵩云中学、山东省立德县中学、山东省立德县女子中学、山东巨野中学等校教师及教导主任等职。
近几年来,图书馆界为了实现周总的遗言,要尽快地编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来。隐儒又被邀重登讲坛,曾为山西省举办的古籍善本培训编目骨干人员训练班讲授版本知识,为北京市举办的古籍编目人员训练班讲古籍雕印史和版本鉴定,并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任编委和副主编。曾经协助东北地区各省市图书馆和北京市的一些大专院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商酌古籍善本的收录标准和鉴定版本等工作;中国出版工作协会和中国民主促进会联合举办的出版工作者讲座,邀为讲授《古代出版史》;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组织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农业大学举办的古籍版本知识讲座,讲授古籍雕印史及版本鉴定。今又应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聘请,为其硕士研究生讲授版本学,为中文系本科生文献专业班讲古代出版史,现在还担任首都图书馆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顾问;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中国印刷辞典》特约编辑等职。
隐儒现已年届古稀,但精力充沛不减当年,仍旧是焚膏油以继晷,夜以继日地致力于书画创作,经常被各地邀请作画,曾为首都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南口保温瓶公司、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海关、海军中国机械贸易中心、太原迎泽宾馆等单位作丈二大画。他还参加了书画研究的各种团体——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书画研究社、红楼书画研究会、北京中国书画研究会等,为的是互相观摩,以期百尺竿更进一步。他还担任着北京东城区书画协会的常务理事、中华湖社画会的顾问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画研究社东城区业校顾问等职。
此外,他还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会员。还担任着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委员、北京军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特约审稿员。
我们相信,隐儒的艺事,随着岁月的推移,将会更加老练,更加成熟,进入艺苑的更高境界。
《古籍版本鉴定丛谈》:洞悉古籍的传承与价值 古籍,是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千百年来先贤的智慧、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精髓。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是照亮未来的灯塔。然而,古籍的珍贵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其所蕴含的版本信息。同一部著作,由于流传年代、抄录、刊刻、增删、修订等因素的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在字句、篇章、校勘、注释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影响到我们对原著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古籍版本的鉴定,便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学术工作,它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籍真相的大门,帮助我们辨别真伪,追溯源流,理解文本的演变,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古籍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古籍版本鉴定丛谈》正是这样一部聚焦于古籍版本鉴定领域的学术专著。本书汇聚了当代中国在古籍版本鉴定方面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们的智慧与心血,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古籍版本鉴定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重要价值。本书的出版,不仅为古籍研究者、文献学家、图书馆员等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古籍世界、领略古籍鉴定魅力的窗口。 一、 版本之辨:破解古籍的层层迷雾 何谓古籍版本?为何版本如此重要?本书将从基础概念出发,为读者廓清迷雾。所谓版本,是指在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同一著作的不同形态。这些形态可能包括: 手抄本: 最为原始的形态,直接由抄写者依据前本逐字逐句抄录而成。由于抄写者的能力、精力、态度不同,手抄本极易出现错讹、衍文、脱文,也可能夹杂抄写者个人的批注、校语。 刻本: 经过雕版刊刻而成的书籍。刻本又可细分为宋本、元本、明本、清本等,不同朝代的刻本在雕刻技艺、纸张、墨色、版式、字体等方面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刻本的出现,相较于手抄本,大大提高了书籍的传播效率,但其版本差异主要体现在刻工的精细度、校勘的准确性以及是否存在刻工的增删改动。 活字本: 采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籍,相较于刻本,其制作更为灵活,也便于修正错误。 影印本、缩微本、电子本等: 现代技术条件下产生的书籍复制形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忠实地再现了原有的版本,但也可能存在技术失真或信息遗漏。 古籍版本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版本差异直接影响文本的准确性。 不同的版本可能存在字句的异同、章节的增删,甚至整段内容的缺失或添加。例如,某版本中的一个字错误,可能导致整个句子意义的颠倒;某版本缺失的关键章节,则可能使我们无法完整地理解作者的论述。因此,通过版本鉴定,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接近作者的原意,还原更准确的文本。 其次,版本是研究作者生平、学术思想和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版本上的差异,往往折射出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修订、后人对作者著作的整理、注释,甚至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影响。例如,某版本的前言、序跋、题记等,可能包含作者的自述、后人的评价,以及该书的流传经过,这些都是研究作者和作品的宝贵线索。 再者,版本本身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 稀见的善本,不仅是研究学术的珍贵材料,本身也是珍贵的文物。它们的纸张、墨色、装帧、印章、批注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造纸、印刷、装帧技术以及古代藏书、阅读风尚的重要物证。 二、 鉴定之法:探寻古籍的真伪与流变 《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将系统性地介绍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的磨练。 纸张、墨色、装帧的鉴别: 古籍的纸张(如宣纸、竹纸、桑皮纸等)、墨色(如松烟墨、油烟墨等)以及装帧方式(如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仔细观察和辨别,可以初步判断古籍的年代和来源。例如,唐代多用麻纸,宋代用桑皮纸、竹纸,明清则以宣纸最为普遍。墨色浓淡、深浅,以及纸张的质地、色泽、柔韧性等,都是重要的鉴别依据。 版式、字体、字号的分析: 不同朝代的刻本,在版式(如每页的行数、字数、是否有边栏、书口文字等)、字体(如宋体、楷体、行书、草书等)和字号上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例如,宋刻本多采用“狭长”的版式,字体工整;明刻本则版式更加多样,字体也更为丰富。对字体结构的细致分析,如笔画的起收、转折,结构是否严谨,甚至某些字的写法是否符合特定时期的习惯,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其年代。 校勘、考订文本的差异: 这是版本鉴定中最为核心的环节。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文本,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这些异同可能体现在: 同字异形(异文): 同一个字在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写法,如“国”与“圀”。 同形异音(异读): 同一个字在不同版本中读音不同,影响到其意义的理解。 字句增删: 某个字、词、句、段落或篇章在不同版本中有的出现,有的缺失。 语序调整: 词语或句子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避讳字: 某些版本为了避讳当朝皇帝或圣贤的名讳,而将对应的字替换为其他字或作符号标记。 讹谬: 由于抄写、刻印错误而产生的错别字。 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判断哪个版本更接近原著,哪个版本经过了更准确的校勘,哪个版本可能存在较多的讹误。 序跋、题记、印章、批注的考察: 古籍中的序言、跋文、题记、收藏印章、读者批注等,都提供了丰富的版本信息。序跋可能介绍书籍的成书经过、作者生平、版本流传;题记则可能包含作者对该书的修订情况或后人的题跋;印章可以表明书籍的收藏历史,甚至作者、藏书家的身份;而读者批注,则可能包含重要的校勘信息、解读、评价,反映了该书在不同时期的阅读和接受情况。 版本流传系统的梳理: 深入研究某个版本的流传历史,追溯其从最初的抄写、刻印,到历代藏书家的收藏、递藏,以及后来的修订、续编等过程。通过构建版本流传系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不同版本之间的演变关系,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其价值和地位。 三、 经典回溯:名家名作中的鉴定实例 本书将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展示古籍版本鉴定的实际操作过程。这些案例可能涉及: 经典著作的善本研究: 例如,对《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重要史书的宋刻本、元刻本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考证其文字差异,追溯其版本源流。 文集、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版本差异: 探讨不同版本如何影响对作品艺术风格、思想内涵的理解。例如,某一诗人的诗集,可能因后人整理、增删而形成不同的版本,这些差异对于研究诗人创作生涯和思想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著作的校勘与传承: 以某一重要学术著作为例,分析其不同版本的校勘情况,以及后世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的增补、修订,揭示该著作的学术生命力。 稀见古籍的辨伪与鉴定: 探讨如何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鉴定方法,来辨别一些真伪难辨、价值珍贵的稀见古籍。 这些案例的研究,将不仅仅是枯燥的文本比对,更会深入探讨版本差异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文化、学术的重要性。 四、 时代之声:当代古籍版本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在信息爆炸、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古籍版本鉴定似乎显得更加重要,也面临新的挑战。 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为古籍的保存、传播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如数字扫描的精度、文本的OCR识别错误等。因此,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地进行古籍版本鉴定,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辅助鉴定,如何防止数字化的失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古籍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籍面临着损毁、流失的风险。古籍版本鉴定工作,不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古籍的价值,从而为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跨学科的融合与发展: 古籍版本鉴定并非孤立的学科,它需要与历史学、文学、目录学、图书馆学、文物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与交叉。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研究古籍。 《古籍版本鉴定丛谈》的出现,不仅是对古籍版本鉴定这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的梳理与总结,更是对当代古籍研究方向的指引与启示。本书旨在通过展示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激发更多有志之士投身于古籍版本鉴定的事业,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古籍的光芒在新的时代继续闪耀,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阅读《古籍版本鉴定丛谈》,您将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之旅,在字里行间,在纸墨之间,感受古籍的独特魅力,领略版本鉴定的智慧与乐趣,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