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以LDO设计为例》(原书第2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扩充了大量内容,旨在满足新兴的混合信号系统需求。本书讲述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如何用这些概念来指导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集成电路的设计、分析以及如何基于双极、CMOS和BiCMOS半导体工艺技术来构建LDO电路系统。本书十分重视对电路洞察力的培养,对提出的课题进行直观分析并得出结论。本书还展示了如何开发和评估针对当今日益增长的无线和移动市场应用的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另外,书中大量的实例和章末复习思考题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一前沿指导中所发展出的重要概念和技术的理解。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学会如何:
    1)评估供电电源系统;
    2)预测并制定线性稳压器的性能指标以及其对电源、负载和工作条件变化的响应特性;
    3)更好地利用半导体器件——电阻、电容、二极管和晶体管;
    4)通过组合微电子元件设计电流镜、差动对、差动放大器、线性稳压器以及这些电路的变体;
    5)闭合和稳定调整电压和电流的反馈控制环路;
    6)设计可靠的偏置电流和电压基准电路;
    7)确定模拟集成电路和模拟系统的小信号动态响应;
    8)建立独立、稳定、无噪声和可预测的供电电压;
    9)实现过电流保护、热关断、反向电池保护和ESD保护电路;
    10)测试、测量和评估线性稳压器芯片。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以LDO设计为例(原书第2版)借由集成线性稳压器的设计,全面介绍了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固态半导体理论、电路设计理论、模拟电路基本单元分析、反馈和偏置电路、频率响应、线性稳压器集成电路设计以及电路保护和特性等。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以LDO设计为例(原书第2版)从面向设计的角度来阐述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强调直觉和直观、系统目标、可靠性和设计流程,借助大量的实例,向初学者介绍整个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并引导其熟悉应用,同时本书也适用于有经验的电源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不仅能帮助他们对模拟电路和线性稳压器的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所呈现的线性稳压器的技术发展也可以给予他们很多启发,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学术价值的模拟集成电路和集成线性稳压器设计的优秀教科书和参考书。
GabrielAlfonsoRincón-Mora博士,1994~2003年供职于德州仪器公司,担任一个高级集成电路设计团队的领导。1999年Rincón-Mora博士受聘为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兼职教授,并在2001年受聘为全职教授,自2011年起,受聘为台湾成功大学的客座教授。他是IEEE和IET的院士,同时也是38项专利的发明人/共同发明人和超过160篇论文的作者/共同作者。Rincón-Mora博士已经写过8本著作,成功设计26余款商用电源芯片,并且获得了多项奖励,包括西班牙裔专业工程师协会(SHPE)颁发的全国西班牙裔技术奖,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颁发的CharlesE�盤erry远见奖,加利福尼亚州副州长颁发的表彰证书,IEEECASS颁发的IEEE服务奖,空军基地颁发的西班牙裔骄傲和遗产奖。2000年,佐治亚理工学院邀请Rincón-Mora博士加入杰出青年工程师校友理事会,同年西班牙商业杂志将其列为“一百个具影响力的西班牙裔”之一。目前他主要致力于利用微型电池和环境能量为无线和移动设备供电的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
译者序
原书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电源系统1
1.1电源管理中的稳压器1
1.2线性稳压器和开关稳压器的对比2
1.2.1响应时间的折中3
1.2.2噪声4
1.2.3功率转换效率4
1.3市场需求5
1.3.1系统5
1.3.2集成6
1.3.3工作寿命6
1.3.4电源净空7
1.4电源8
1.4.1早期电池8
1.4.2锂离子电池9
1.4.3燃料电池9
1.4.4核能电池10
1.4.5能量收集器10
1.5计算机仿真11
1.6总结12
1.7复习题13
第2章线性稳压器14
2.1工作区域14
2.2性能指标15
2.2.1精度15
2.2.2功率转换效率25
2.2.3工作要求27
2.2.4品质因子29
2.3工作环境30
2.3.1负载31
2.3.2稳压点32
2.3.3寄生效应33
2.4分类34
2.4.1输出电流34
2.4.2压差34
2.4.3补偿34
2.4.4类别35
2.5模块级构成36
2.6总结37
2.7复习题38
第3章微电子器件39
3.1电阻39
3.1.1工作原理39
3.1.2寄生元件40
3.1.3版图40
3.1.4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42
3.2电容43
3.2.1工作原理43
3.2.2寄生元件44
3.2.3版图45
3.2.4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45
3.3PN结二极管46
3.3.1工作原理46
3.3.2寄生元件49
3.3.3版图和匹配50
3.3.4小信号模型52
3.4双极型晶体管(BJT)53
3.4.1工作原理53
3.4.2纵向BJT56
3.4.3横向BJT57
3.4.4衬底BJT58
3.4.5小信号模型59
3.5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61
3.5.1工作原理61
3.5.2寄生电容66
3.5.3P沟道MOSFET67
3.5.4晶体管变化67
3.5.5版图和匹配69
3.5.6小信号模型71
3.5.7MOS电容73
3.5.8沟道电阻73
3.6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73
3.6.1工作原理73
3.6.2P沟道JFET75
3.6.3大信号模型75
3.6.4版图和匹配76
3.6.5小信号模型76
3.6.6相对性能78
3.7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78
3.8总结79
3.9复习题80
第4章单晶体管基本单元82
4.1二端口模型82
4.2频率响应83
4.2.1极点84
4.2.2零点85
4.2.3米勒分裂87
4.2.4电容-分流-电阻法88
4.3信号流89
4.3.1输入和输出89
4.3.2极性89
4.3.3单晶体管基本单元90
4.4共发射极/共源极跨导器90
4.4.1大信号工作90
4.4.2小信号模型91
4.4.3频率响应93
4.4.4发射极/源极负反馈95
4.5共基极/共栅极电流缓冲器99
4.5.1大信号工作99
4.5.2小信号模型100
4.5.3频率响应103
4.5.4基极负反馈104
4.6共集电极/共漏极电压跟随器104
4.6.1大信号工作104
4.6.2小信号模型105
4.6.3频率响应108
4.7小信号概括和近似109
4.7.1功能109
4.7.2电阻110
4.7.3频率响应112
4.8总结113
4.9复习题114
第5章模拟电路基本单元115
5.1电流镜115
5.1.1工作原理115
5.1.2小信号模型118
5.1.3带基极电流校正的电流镜119
5.1.4电压校正共源共栅/共射共基(Cascode)电流镜120
5.1.5低电压Cascode电流镜121
5.2差动对123
5.2.1大信号工作124
5.2.2差分信号125
5.2.3共模信号127
5.2.4发射极/源极负反馈128
5.2.5CMOS差动对129
5.3基极/栅极耦合对130
5.3.1大信号工作130
5.3.2小信号响应132
5.3.3输入参考失调和噪声134
5.4差动级136
5.4.1大信号工作137
5.4.2差分信号138
5.4.3共模信号140
5.4.4输入参考失调和噪声143
5.4.5电源抑制145
5.4.6折叠式Cascode147
5.5总结151
5.6复习题152
第6章负反馈154
6.1反馈环路154
6.1.1环路构成154
6.1.2调整155
6.1.3输出转化156
6.2反馈效应156
6.2.1灵敏度156
6.2.2阻抗157
6.2.3频率响应160
6.2.4噪声162
6.2.5线性度163
6.3负反馈结构166
6.3.1跨导放大器166
6.3.2电压放大器167
6.3.3电流放大器168
6.3.4跨阻放大器169
6.4分析170
6.4.1分析过程170
6.4.2叠加器173
6.4.3采样器174
6.4.4跨导放大器175
6.4.5电压放大器179
6.4.6电流放大器183
6.4.7跨阻放大器188
6.5稳定性193
6.5.1频率响应193
6.5.2补偿195
6.5.3反相零点200
6.5.4嵌入式环路202
6.6设计202
6.6.1设计概念202
6.6.2系统结构设计203
6.6.3频率补偿204
6.7总结204
6.8复习题205
第7章偏置电流和基准电路207
7.1电压基元207
7.2PTAT电流208
7.2.1交叉耦合四管单元209
7.2.2锁存单元210
7.3CTAT电流213
7.3.1电流采样BJT214
7.3.2电压采样二极管214
7.4温度补偿215
7.4.1带误差补偿的BJT电流基准源216
7.4.2基于二极管的电流基准源217
7.4.3带误差补偿的基于二极管的电流基准源218
7.5启动电路218
7.5.1连续导通启动电路219
7.5.2按需导通启动电路220
7.6频率补偿222
7.7电源噪声抑制223
7.8带隙电流基准源224
7.8.1基于BJT的带隙电流基准源224
7.8.2基于二极管的带隙电流基准源225
7.9带隙电压基准源226
7.9.1电流-电压转换226
7.9.2输出电压调整227
7.10精度230
7.11总结231
7.12复习题232
第8章小信号响应234
8.1小信号等效电路234
8.2无补偿时的响应236
8.2.1相关电容和电阻236
8.2.2环路增益236
8.3频率补偿239
8.3.1输出端补偿240
8.3.2内部补偿242
8.4电源抑制245
8.4.1分压器模型246
8.4.2馈通噪声247
8.4.3米勒电容253
8.4.4分析255
8.4.5结论261
8.5补偿策略对比261
8.6总结262
8.7复习题264
第9章集成电路设计265
9.1设计流程265
9.2功率晶体管266
9.2.1备选方案266
9.2.2版图269
9.3缓冲器276
9.3.1驱动N型功率晶体管276
9.3.2驱动P型功率晶体管278
9.3.3版图290
9.4误差放大器290
9.4.1净空291
9.4.2电源抑制294
9.4.3输入参考失调296
9.4.4版图299
9.5总结307
9.6复习题309
第10章线性稳压器310
10.1低压差稳压器310
10.1.1输出端补偿的PMOS稳压器310
10.1.2米勒补偿的PMOS稳压器314
10.2宽带稳压器318
10.2.1内部补偿的NMOS稳压器319
10.3自参考稳压器322
10.3.1零阶温度无关性322
10.3.2温度补偿323
10.4性能增强330
10.4.1功率晶体管330
10.4.2缓冲器333
10.4.3环路增益335
10.4.4负载调整率336
10.4.5负载突变响应339
10.4.6电源抑制340
10.5电流调整343
10.5.1电流源343
10.5.2电流镜344
10.6总结347
10.7复习题347
第11章保护与特性349
11.1保护349
11.1.1过电流保护349
11.1.2热关断353
11.1.3反向电池保护355
11.1.4静电放电保护356
11.2特性358
11.2.1模拟负载359
11.2.2调整性能360
11.2.3功率性能366
11.2.4工作要求368
11.2.5启动370
11.3总结371
11.4复习题
我是一名刚入模拟IC设计行业不久的在校研究生,对于LDO的设计一直感到有些迷茫。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很多,但往往要么过于理论化,让人难以消化;要么过于偏重实践,缺乏深入的原理分析。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指明了方向。它以LDO设计为切入点,系统地介绍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从 MOS 管的各种模型,到运放的参数分析,再到反馈回路的设计,作者都做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许多概念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例如将稳定性类比为“走路不摔跤”,将噪声类比为“干扰信号”,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实例,这对于我这种缺乏实际项目经验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在仿真软件中一步步复现书中的设计,对照结果,加深理解。这本书不仅教授了我LDO的设计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对整个模拟IC设计流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深信,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
评分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接地气”。作者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实际电路的限制。他会详细分析各种非理想因素对电路性能的影响,例如管子的短沟道效应、衬底噪声、工艺偏差等等,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书中提供的设计流程和优化建议,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的项目开发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PCB布局和电源去耦的章节,这些看似“小”的问题,往往是影响LDO性能的关键。作者通过分析典型的PCB布局错误,并给出正确的布局建议,帮助我们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书中对不同LDO拓扑结构的权衡和选择,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导原则,让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进行实际的LDO设计,让你少走弯路,快速上手。对于任何一名立志成为优秀的模拟IC设计工程师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作者并没有局限于LDO这一种电路,而是将LDO的设计置于更宏观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体系中进行阐述。书中对电流镜、电压基准源、误差放大器等LDO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模块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这些剖析又是相互关联,融会贯通的。例如,在讲解电流镜的设计时,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电流镜的结构,还详细讨论了它们在匹配性、输出阻抗、共模抑制比等方面的优劣,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参数如何影响LDO的整体性能。这种“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讲解方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构建起对整个系统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涵盖了许多高级主题,例如低功耗LDO的设计技巧、不同电源管理架构的比较,甚至对一些前沿的LDO技术也有所提及,这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也极具参考价值。它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定势,探索更高效、更创新的设计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严谨而深入的学术气息便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LDO设计脉络,并提供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的著作。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公式的堆砌,而是从最基本的器件模型出发,层层递进,将LDO的各种拓扑结构、稳定性分析、噪声抑制、瞬态响应优化等关键技术讲解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实际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例如寄生参数的影响、不同工艺下的设计权衡等等,这些细节的处理,无疑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稳定性分析的部分,作者引入了伯德图、根轨迹等多种分析工具,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LDO设计原理,而非仅仅停留在EDA工具操作层面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框架,让你在面对复杂的设计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找到最根本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非常喜欢,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清晰易懂的表达。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概念时,会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或者会在首次出现时给予详细的解释。而且,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波形图和特性曲线的解读,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此外,作者在引用参考资料时,也显得非常严谨,这增加了书籍的可信度,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途径。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也非常清晰,每个章节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整体而言,这本书不仅在技术内容上达到了高水准,在知识传达和学习体验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我对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尤其是LDO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浓厚的兴趣。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职业生涯中,一本长期受益的参考资料。
评分希望有用吧,书还挺贵的!!!
评分东西不错,送货也快
评分介绍的很详细,很有帮助。
评分比想象中的差一些
评分可以可以,就是有点小贵
评分书是不错的,但内容简介不是这本书,误导消费者
评分我怎么买了这么多书。而且还这么专业
评分很好,留着慢慢看
评分是本好书,值得看,有作者独到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