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飞参系统及应用

飞机飞参系统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朝江 等 著
图书标签:
  • 飞机
  • 飞行控制
  • 参量辨识
  • 系统建模
  • 自适应控制
  • 飞行器
  • 航空工程
  • 控制系统
  • MATLAB
  • Simulink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750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02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28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飞机飞参系统及应用》对飞机飞参系统及应用相关知识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飞机飞参系统及应用》可作为相关飞参从业人员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航空爱好者了解飞机黑匣子知识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飞机飞参记录器系统主要有飞行数据记录器系统、舱音记录器系统、视频记录器系统和通信导航监杀见/空中交通管制记录器系统等四种类型。由于飞机飞参系统记录了大量的飞机飞行状态、机组操纵情况、飞机各系统工作状况以及音频视频信息等,因此,飞参系统可以为飞行事故调查提供非常重要的客观证据,对飞行事故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信息时飞机维修监控和飞行训练评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飞机飞参系统在调查飞行事故及飞机维修监控和飞行训练评估等方面的作用,胡朝江编着的《飞机飞参系统及应用》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内容主要包括飞参系统的发展历史,组成原理,抗毁性结构设计方法,参数译码分析方法,以及在飞行事故调查、飞机维修监控和飞行训练评估中的应用情况等。《飞机飞参系统及应用》可作为相关飞参从业人员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航空爱好者了解飞机黑匣子知识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国外飞参系统的发展
1.1.1 国外飞参记录器技术的发展
1.1.2 国外飞参系统标准规范及法规的发展
1.1.3 国外飞参系统译码分析技术的发展
1.2 国内飞参系统的发展
1.2.1 国内民航飞参系统的发展
1.2.2 国内军用飞机飞参系统的发展
1.2.3 国内主要的飞参记录器标准规范
1.2.4 国产飞参记录器系统存在的问题

第2章 飞机飞参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 飞参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1.1 飞参系统的主要组成
2.1.2 飞参系统各部分主要功能
2.2 飞参系统信号源设备工作原理
2.2.1 飞参系统主要传感器工作原理
2.2.2 大气机
2.2.3 机载数据总线技术
2.3 飞参系统采集器工作原理
2.3.1 模数转换原理
2.3.2 采集器工作原理
2.4 飞参记录器工作原理
2.4.1 磁带记录器
2.4.2 固态飞参记录器
2.5 飞参地面卸载校验设备工作原理
2.5.1 飞参地面卸载校验设备的组成
2.5.2 飞参地面卸载校验设备工作原理
2.5.3 飞参地面卸载校验设备的使用方法

第3章 飞机飞参记录器抗毁性能设计及试验验证
3.1 飞行事故中的飞参记录器幸存环境
3.1.1 强冲击幸存环境
3.1.2 火烧环境
3.1.3 异物穿刺
3.1.4 深海压力
3.1.5 液体浸泡
3.1.6 记录器的找寻问题
3.2 飞参系统记录器抗毁性结构设计特点
3.2.1 飞参记录器的外形特征
3.2.2 飞参记录器抗毁性结构设计特点
3.3 有限元方法在飞参系统记录器结构设计上的应用
3.3.1 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
3.3.2 有限元分析在辅助飞参记录器结构设计上的应用
3.4 飞参系统记录器最低防毁性能及试验验证要求
3.4.1 飞参记录器最低防毁性能试验验证程序
3.4.2 飞参记录器最低性能的试验验证要求
3.5 飞参系统记录器强冲击性能试验验证方法
3.5.1 强)中击试验方法介绍
3.5.2 利用压缩空气炮进行强冲击试验的方法

第4章 飞机飞参系统译码方法
4.1 飞参系统译码准备
4.1.1 飞参记录器的现场处置
4.1.2 当事飞行部门相关资料的准备
4.1.3 飞参记录器的押运和交接
4.1.4 飞参译码分析机构需进行的准备工作
4.2 事故记录器分解
4.2.1 飞参记录器分解程序
4.2.2 飞参记录器分解举例
4.3 受损记录器芯片的检测分析
4.3.1 记录器受损情况简介
4.3.2 对记录器芯片受损情况的检测分析
4.4 事故记录器参数译码
第5章 飞机飞参系统参数分析方法及技术
第6章 飞机飞参系统的应用
第7章 飞机飞参系统发展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ED—112关于飞参记录器系统的最低抗坠毁性能要求
抗强冲击性能要求为:3400g,持续时间6。5ms。
火烧要求:高温1100℃,全包围,持续时间1h;中温260℃,全包围,持续时间10h。
穿刺试验要求:将重227kg的质量块从3m的高度落下产生的穿刺力,沿记录器最大受损方向加载在其最危险点。
静态挤压试验要求:对防毁记录壳体连续施加5min22。25kN的静态挤压,不论外形如何,每个主对角线和主平面上至少选取4个点进行试验。
深海压力和海水浸泡试验要求:将记录器浸入60MPa压力(相当于6000m深)的海水中30天。
液体浸泡试验要求:在飞机中可能出现的液体如燃油、液压油、润滑油等中浸泡48h。
灭火剂中浸泡要求:应在可能用到的灭火剂中浸泡8h以上。
要求记录器在经受了上面的一系列试验之后,记录器数据仍然能够顺利读出。
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为波音公司的最新客机B—787“梦幻飞机“专门研制的记录器系统,据公司介绍完全满足FAA的最新飞参记录器技术标准TSO—C124b要求,由于该技术标准中关于飞参记录器的最低抗坠毁幸存能力要求等内容主要引用ED—112相关内容,因此,可以认为该记录器可以满足ED—112关于飞参记录器最低抗坠毁幸存能力的要求。
3)ED—112对记录参数的要求
由于ED—112比FAA97规则制定的时间晚,在这期间,随着飞机的发展以及飞行事故调查的进一步需要,对飞参记录参数又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使得ED—112中要求记录的参数比FAA97规则要求记录的参数进一步增加。ED—112对记录参数的要求以及与FAA97规则对记录参数要求的对比参见附录D。
4。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公约附件6对飞参记录器的要求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为了促进全世界民用航空安全、有序的发展,各缔约国缔结了国际民航组织公约,并制定相关标准和条例,作为公约的附件,该公约共包含18个附件,其中有关飞参记录器标准和建议在附件6中给出。附录E中给出了附件6中对执行国际商业航空运输任务的固定翼飞机的飞参记录器的要求,对国际间航行的其他飞机的飞参记录器的要求,可进一步参见附件6中的相关内容。
……

前言/序言


《翼上智慧:现代民航飞行参量监测与优化技术》 在现代民航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中,飞行安全与运行效率的提升是永恒的追求。本书《翼上智慧:现代民航飞行参量监测与优化技术》深入剖析了贯穿整个飞行过程的关键参数,并以此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其监测、分析及优化应用的前沿技术。本书旨在为广大民航从业者、航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对航空科技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起飞前准备到降落后的整个飞行周期。在起飞前,我们将详尽解读影响飞机性能的关键静态和动态参数,例如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温度、气压)、跑道状况(摩擦系数、长度)、飞机载荷(燃油重量、乘客及货物重量)、发动机状态(推力设置)等,并探讨如何通过精密的参数设定来确保安全起飞。 随着飞机翱翔蓝天,本书将重心转移到动态飞行参量。我们不仅会深入研究空气动力学原理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体现,如升力、阻力、推力、重力等基本力的相互作用,还会重点关注发动机性能参数(如推力输出、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温度、转速),以及飞机姿态和轨迹参数(如空速、地速、升降速率、高度、航向、俯仰角、滚转角、侧滑角)。这些参数的实时监测对于维持稳定飞行、规避潜在风险至关重要。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对飞行参量监测技术的细致梳理。我们将系统介绍多种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惯性导航系统(IN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大气数据计算机(ADC)、空速管系统、姿态指示器(AI)、无线电高度表(RA)、多普勒雷达等。这些设备如何协同工作,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为精确的飞行信息,本书将一一揭示。同时,我们将探讨数据融合技术,如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与校验,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本书将介绍一系列先进的算法和模型。从基本的统计分析,到复杂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这些工具从海量飞行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可以识别出飞机运行中的异常模式,预测潜在的机械故障,提前进行维护,从而大幅减少意外停飞和安全事件的发生。本书还将探讨飞行数据记录器(FDR)和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的作用,它们在事故调查和飞行安全改进中的关键地位。 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对飞行参量优化应用的深入探讨。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在实际飞行中,利用监测到的实时数据,对飞机的飞行剖面进行优化。这包括: 燃油效率优化: 通过精细调整巡航高度、空速、发动机推力设置,以及优化爬升和下降剖面,最大化燃油经济性,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碳排放。本书将介绍基于实时气象数据和飞机性能模型的动态燃油优化策略。 飞行时间缩短: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爬升速率、减少不必要的盘旋等待,以及利用最优航路规划,有效缩短飞行时间,提升航班准点率。 运行平稳性提升: 通过对颠簸、载荷等参数的监测与预测,引导飞行员采取更平稳的操作,减少乘客的不适感,同时减轻飞机结构承受的应力。 起降性能优化: 结合跑道条件、风况以及飞机性能,提供最佳起飞和降落速度、推力设置建议,确保起降过程的安全高效。 本书还将关注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智慧空域”概念。我们将探讨飞行参量数据在未来空中交通管理(ATM)系统中的作用,如何通过空地协同,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空域利用。例如,基于飞机实时性能参数的网络化数据共享,将有助于地面管制员做出更精准的指令,优化航路分配,减少空中拥堵。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新兴技术在飞行参量应用中的潜力,例如: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 如何为每架飞机构建实时的数字孪生模型,通过模拟和预测,实现对飞机健康状况的精细管理和运行优化。 先进驾驶舱显示技术: 如何将复杂的飞行参量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在飞行员面前,辅助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基于模型的飞行控制(MBFC): 探讨如何利用飞行参量模型,实现更先进、更精确的飞行控制律,进一步提升飞机的自动化水平和飞行品质。 《翼上智慧:现代民航飞行参量监测与优化技术》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本理念的传递。它倡导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系统优化、持续改进的飞行理念,旨在推动民航业向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迈进。本书的编写力求语言严谨、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读者提供深刻的洞察和实用的工具。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一丝不苟的工程师,还是充满憧憬的新晋从业者,相信本书都能为您带来宝贵的启发与收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飞参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航空领域,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飞参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和故障容错是至关重要的。书中详细探讨了冗余设计策略,例如采用多套独立的飞参系统,当一套系统发生故障时,另一套系统可以立即接管,确保飞行安全。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故障检测、隔离和恢复(FDIR)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自检和诊断程序来监控飞参系统的健康状态。这些内容让我对飞参系统的“生命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体会到了航空工程师在保障飞行安全上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让我明白,高科技的背后,是对安全底线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本书在介绍飞参系统的硬件组成时,非常细致,对于我这种喜欢探究事物内在机理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大福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传感器名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传感器背后的物理原理。比如,它会详细解释陀螺仪如何利用角动量守恒原理来测量角速度,加速度计如何基于牛顿第二定律来测量线加速度。书中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振动陀螺、激光陀螺、压电加速度计、压阻加速度计等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对于磁力计,它也详细阐述了如何测量地磁场强度和方向,并如何通过磁场变化来推算出飞机的航向。这些基础但重要的知识点,为理解整个飞参系统的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本书对于理解现代飞机的“感知”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飞参系统就好比是飞机的“眼睛”和“神经系统”,它负责感知飞机自身的运动状态、外部环境参数,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飞机的“大脑”——飞行控制计算机。书中对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的详细阐述,让我能想象出飞机在起飞、爬升、巡航、下降、着陆等不同阶段,飞参系统是如何精确工作的。例如,在颠簸的云层中,气压高度计和空速管能够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飞行控制系统维持稳定,而IMU则能捕捉到微小的姿态变化,并迅速做出修正。书中还提及了飞参系统在自动驾驶、姿态保持等功能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现代飞机为何能实现如此高水平的自动化。

评分

作为一本深入探讨飞机飞行参数(飞参)系统及其应用的图书,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得相当出色。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数据融合的章节。在现代飞机设计中,单一的传感器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复杂和高精度的需求,因此,多源数据的融合变得至关重要。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如IMU、GPS、空速管、气压高度计等)的数据进行有效融合,以提高整体系统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作者不仅解释了不同融合算法的原理,例如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和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等,还结合实际的航空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这部分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强大的飞参系统,并非是简单地堆砌传感器,而是要通过精妙的算法,将零散的信息汇聚成一个完整、可靠的飞行状态图像。

评分

我最近刚翻完一本叫做《飞机飞参系统及应用》的书,感觉收获挺大的。这本书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从最基础的传感器原理,到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再到具体的系统集成和实际应用案例,都讲得相当透彻。特别是关于飞参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介绍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机制,比如惯性测量单元(IMU)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如何测量飞机的姿态和加速度,磁力计如何辅助定向,还有气压高度计、空速管如何测量关键的飞行参数。这些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但又对飞行原理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里还详细解释了如何将这些原始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及在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噪声和干扰,并给出了相应的滤波和补偿方法,比如卡尔曼滤波在提高飞参数据精度方面的应用,让我对飞参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特别欣赏书中在探讨“应用”部分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目前已经成熟的应用,还展望了飞参系统在未来航空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例如,书中提到了微型化、集成化趋势,以及传感器技术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潜在融合。它还讨论了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如高海拔、高G力、甚至未来太空探索中,飞参系统如何克服挑战,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这些内容让我感受到,飞参系统并非一个停滞不前的领域,而是在不断进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航空科技需求。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看到飞参系统在推动航空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对于我这样对电子工程和航空动力学都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来说,《飞机飞参系统及应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连接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书中对传感器硬件的介绍,涉及了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在惯性传感器中的应用,解释了半导体材料、微加工工艺如何被用来制造高精度、小型化的传感器。同时,对信号处理算法的讲解,又让我看到了数字信号处理(DSP)在现代航空电子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从模拟信号的采集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再到复杂的滤波、校准和数据融合,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工程智慧。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电磁兼容性(EMC)的讨论,这对于理解在复杂的航空电子环境中,如何保证飞参系统不受外界电磁干扰而稳定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在讲解飞参系统的实际应用时,选取的案例非常典型且具有代表性。它涵盖了从小型通用航空器到大型商用客机,乃至一些特种飞行器的飞参系统配置和功能。书中通过对不同机型飞参系统差异化的分析,让我理解了根据飞行任务、性能要求和成本考虑,飞参系统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需要进行复杂特技飞行的飞机,其飞参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精度要求会非常高;而对于长航程的客机,则更注重系统的稳定性和长期的可靠性。书中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理论的补充,更是对理论知识的生动诠释,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飞参系统是如何在现实世界的飞机上发挥作用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飞参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体现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飞参系统在飞行控制、导航、以及飞行安全监控等方面的作用。在飞行控制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飞参数据如何作为飞行控制计算机(FCC)的核心输入,影响着飞机的舵面指令生成,从而实现稳定飞行、精确操控以及执行各种复杂机动。书中举例说明了在气流颠簸、载荷变化等外部干扰下,飞参系统如何实时反馈信息,让飞行控制系统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响应。而在导航应用方面,则详细介绍了飞参数据如何与GPS、雷达等其他导航系统融合,构建出高精度的导航信息,确保飞机能够沿着预设航线安全高效地飞行,甚至在GPS信号受限的区域,飞参系统也能提供关键的辅助导航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对飞参系统与其他航空电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阐述。在现代飞机中,飞参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关键系统如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甚至航空电子综合化系统(Avionics Integrated System)紧密协同工作。书中详细描述了飞参数据如何被传输到飞行控制计算机,进而影响舵面指令的生成;如何与GPS、惯导系统等进行数据融合,形成高精度的导航信息;甚至还提及了飞参数据在座舱显示、告警系统以及数据记录器(如黑匣子)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系统层面的讲解,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飞参系统在整个航空电子架构中的位置和价值。

评分

对于了解飞机相关参数及设计有帮助的

评分

对飞机飞参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但是属于那种很科普一类的介绍。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令读者满意的,因为国内还没有同类型的书出现。

评分

对飞机飞参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但是属于那种很科普一类的介绍。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令读者满意的,因为国内还没有同类型的书出现。

评分

很好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对飞机飞参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但是属于那种很科普一类的介绍。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令读者满意的,因为国内还没有同类型的书出现。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