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柴静+白说 白岩松(套装共2册) 柴静白岩松的书

看见 柴静+白说 白岩松(套装共2册) 柴静白岩松的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访谈录
  • 时事评论
  • 媒体
  • 社会
  • 人物传记
  • 柴静
  • 白岩松
  • 深度报道
  • 纪录片
  • 非虚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正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293220
商品编码:1107706872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

  年岁渐长,已有权保持沉默,更何况,众生喧哗的时代,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嘴里。
  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显然,话多是件危险的事!
  然而,沉默是件更危险的事……
  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
  ——白岩松

内容简介

  《白说》是央视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作者简介

  白岩松,央视新闻人。主持《新闻周刊》《新闻1+1》等栏目。出版作品《白说》《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等。

目录

代序: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 005
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014
做点无用的事儿 024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034
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048
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064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077
被念歪的《道德经》 096
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116
智商很高,情商却低 130
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150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怎样的历史? 158
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164
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 176
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 184
“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201
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213
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226
时间轴上的中国 240
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253
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 258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267
代后记: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277

前言/序言

  代序:说话不是件好玩儿的事
  白岩松/文
  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
  一
  我没开过微博,也至今未上微信,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上署名“白岩松”的言论越来越多。曾经有好玩的媒体拿出一些让我验真伪,竟有一半以上与我完全无关。
  有人问:如此多的“不真”,为何不打假?我总是马上想起梁文道在一次饭局上,讲他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内地图书腰封上多有“梁文道**”的字眼,终有一天,一本完全不知晓的书也如此,文道兄忍不下去,拿起电话打向该书出版社:
  “我是香港的梁文道??”
  “啊,梁先生您好,我们很喜欢您,您有什么事儿吗?”
  “你们出的书上有我的**,可我连这本书都不知道,如何**?”
  “梁先生,不好意思,您可能不知道,内地叫梁文道的人很多??”
  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回答,让梁文道像自己做了错事一样,只记得喃喃说了声“对不起”后就挂了电话,以后再也不敢这样打假。
  我怎能确定内地没有很多人叫“白岩松”?更何况,完全不是我说的还好办,可有些“语录”头两句是我说的,后几句才彻底不是,让我自己都看着犹豫。
  二
  越完全不是我说的,越可能生猛刺激。于是,前些年,本台台长突然给我打电话:
  “小白,那个微博是你发的吗?”
  “台长,对不起,不是,而且我从没开过微博??”
  “啊,那好那好。”
  电话挂了,留下我在那里琢磨:如果这话是我说的,接下来的对话如何进行呢?
  又一日,监察室来电话:“××那条微博是你说的吗?××部门来向台里问??”毫无疑问,正是在该微博中被讽刺的那个部门。
  我回话:“不是,我没开过微博。”
  又过一些日子,监察室又来电话,内容近似,我终于急了:“不是!麻烦让他们直接报警!”
  可警察会接这样的报警吗?
  三
  二十年前,采访启功先生。
  当时,琉璃厂多有署名“启功”的书法作品在卖,二三十块钱一幅。
  我逗老爷子:“您常去琉璃厂吗?感觉怎样?”
  老爷子门儿清,知道我卖的什么药:“真有写得好的,可惜,怎么不署自己的名儿啊?”
  “怎么判断哪些真是您写的,哪些不是啊?”我问。
  启功先生回答:“写得好的不是我的;写得不好的,可能还真是我的!”
  老爷子走了有些年了,还真是时常想他,这样智慧又幽默的老先生,不多了。
  书画造假,古已有之,老先生回应得漂亮。可言论“不真”,过去虽也有,但大张旗鼓公开传播,却还真是近些年的事儿。如启功先生活着,不知又会怎样乐呵呵地回应。
  四
  很多话不是我说的,可我总是要说很多话,因为这是我的职业。
  不是我说的话,安到我头上,有麻烦也得替人担着;而真是我说的,常常麻烦也不少。
  2008年,不能不与时俱进,台里终于开设新闻评论栏目《新闻1+1》,我成了被拿出来做实验的“小白鼠”,所谓“CCTV**个新闻评论员”。当时,我预感到前路的坎坷,因此对媒体坦白:得罪人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的确,做主持人**小,各方点赞的多;而当了评论员,就不是喜鹊而是啄木鸟,今天说东明天说西,你动的都是别人的利益,说的都是让好多人不高兴的话,不得罪人不可能。但当时我豪迈:一个不得罪人的新闻人合格吗?
  话说大了,路途有多艰难,自己和身边的人知道。连一位老领导都劝我:别当评论员了,回来做主持人吧!
  我知道,这是对我好。但这条路不是我选择的,总有人要蹚着水向前走,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可问题是,这水怎么越来越深?常常连石头都摸不着,而岸,又在哪儿?
  在屏幕上,这一说就是七年。不过我也真没想到,我还在说,《新闻1+1》,还在,活着。
  五
  《新闻1+1》刚开播不久,新闻中心内部刊物采访我,问:“做一个新闻评论员,*重要的素质是不是要有思想?”
  我回答:“不是。做一个称职的新闻评论员,*重要的是勇气、敏锐和方向感。”我至今信奉它们,并用来约束自己。
  说话,不是每天都有用,但每天都要用你在那儿说。直播,没有什么成型的稿子,只有框架,很多语言和提问总是要随时改变。这就是我的工作。某一年新闻中心内部颁奖,问到我的感受,我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听到这句不太“高大上”甚至显得有些灰色的答谢词,年轻的同事有些不解。我解释: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这话不灰色,应当重新评估价值了!
  守土有责,就是偶尔有机会,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而更多的时候,得像守夜人一样,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后者,常被人忽略。
  六
  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里。互联网时代更强化了这种概念,说话的**明显加大。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
  话说错了,自然在劫难逃;话没错,也有相关的群体带着不满冲你过来。没办法,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即便你的整体节目本是为他们说话,但其中的一两句话没按他们期待的说,责难照样送上。后面跟过来责骂的人,大多连节目都没看过,看一两个网上的标题或一两条情绪化的微博就开始攻击。
  想想也正常,谣言常常传遍天下,而辟谣也时常寂静无声。见多了也就想通了。有时误解扑面而来,是一小部分人要解气,而又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可不管前者还是后者,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就总是遥遥无期。
  我还是选择理解。目前的中国,人群中的对立与撕裂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新闻人,不能加重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面对误解甚至有时是曲解,也总得努力去理解。我很少辩解,原因是:你以为是理性沟通,可常常被当成娱乐新闻,又让大家解一回闷。而这,还真不是我的职能。
  可不管怎样,还是要有底线,新闻有自身的规律,我必须去遵守捍卫它。另外,几年前我就说过,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只不过,到现在,还没遇到这样荒唐的事情。
  面对现实说话,你的困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你唯一能做出的选择是:无论风怎样动,树静。
  七
  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邓小平说过的“不争论”与胡锦涛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不折腾”,我极为认同。可想不争论与不折腾,都需要理性到位。
  谁也跨越不了阶段,非理性是当下中国的现状,不是谁振臂一呼就可以一夜改变。可总要有人率先理性,我认为三部分人必须带头,那就是政府、媒体与知识分子。
  政府与公众如果都非理性,很多群体性事件就无法避免,政府必须用公开、透明、民主、协商来率先理性。
  知识分子在目前的中国,大多只是“公知”,很公共,却常常不够“知识分子”。其中很多人,与“理性”无法靠边,而这些人,又怎能列入到知识分子的群落中呢?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当下,更要有责任与远方。
  当期待中的理性还不是现实的时候,媒体的理性就十分重要。但做一个理性的媒体人,也许就更有不过瘾的感觉。这边的人觉得你保守,那边的人觉得你激进,连你自己都时常感到克制得不易。可我们该清楚:如果追求的是过把瘾,之后呢?
  八
  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不得罪人,少引发根本躲不开的争议,静静地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做一个守法的既得利益者,不挺好?
  可总觉得哪块儿不太对劲儿。
  面对青年学子或公众讲堂,又或者是机关单位,长篇大论的**当然不小。更何况,这样的沟通,一来我从无稿子,总是信马由缰,自由多了,再加上水平不高,又习惯说说现实,就容易留下把柄;二来大多带公益性质,没什么回报还**不小,图什么?
  然而沉默,是件更有**的事儿吧?这个开放的时代,谁的话也不能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自己的声音不过是万千声音中的一种,希望能汇入推动与建设的力量中,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哪怕小小的作用。想想自己的成长,很多顿悟,常常来自坐在台下的聆听,今天有机会走到台上,也该是对当年台上人说“谢谢”的一种方式。
  九
  当年胡适在喧哗的时代,把范仲淹的八个字拿来给自己也给青年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很多年后读到它,认同。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未来,可如果不多说说期待中的未来,就更不会知道。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2015年8月 北京

产品特色


编辑**

  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海报:

内容简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作者简介

  柴静,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现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精彩书评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柴静

  ★十年之间,“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片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而这十年,也是柴静从湖南来到北京,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的十年。柴静2003年开始担任《新闻调查》出镜记者,2006年开博客“柴静观察”,2012年底出版新作《看见》,从“调查”到“观察”再到“看见”,柴静说这是一步步地“后退”,一点点把视线放平,回归到事物本身,“你让别人看见,你才能看见别人,大家都同处于一样的生活,爱恨欲望都无不同”。

  ——长江日报

目录

**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他开了口。“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但只不过隐约地感到怪异,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后,我们发现,*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
能不能采访准确,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乐趣这么简单,这事关人的性命,我要是问得不准确,不配坐在这椅子上。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聚会上,朋友说,你现在做的这些题目太边缘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碰到这些问题。作家野夫说:“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家庭是*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第七章 山西,山西
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二○○六年二月底,我接到通知,迷迷糊糊去别的部门开会。被惊着了,因为在“新闻联播”里要开一个有我名字的专栏,叫“柴静两会观察”。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准确是记者*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认识而已
虐猫那期节目播出后,我收到王的短信,她要的并不是同情,节目也没给她同情。她只要求得到公正,这个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我脑袋里旧思维习惯改不了,新的又不知道怎么形成。钱钢老师说,你可以看一看历史,“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去年地震的裂缝里青草簌簌地拱动,湿黑的山坡上一层一层墨绿的杉树林,梨花浅白,空气里都是水滴和鸟叫。很多坍塌滑坡的山体,现在已经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就在这片山峦之间,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庄和家庭。

第十五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全世界媒体都在这儿,金牌运动员有无数人采访,我说:“那咱们就采访不显眼的吧,失败者也成,只要打动咱俩的就算。”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新闻调查六年,我做得*多的就是征地题材,各种口音,各个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每天一麻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从世俗的意义上说,卢安克做的事情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第十九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谈起陈虻时,有人说智慧,有人说尖锐,白岩松说“那是个非常寂寞的人”。 他的寂寞不是孤单,是没完成。

精彩书摘

**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二○○○年,我接到一个电话。“我是陈虻。”
说完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可能是想给我一个发出仰慕尖叫的时间。
“谁?”
“我,陈虻……没给你讲过课?”
“你哪个单位的?”
“嘎……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找你合作个节目。”
我们在央视后面梅地亚酒店见了面。
我打量他,中长头发,旧皮夹克耷拉着,倒不太像个领导。他翘着二郎腿,我也翘着。
他开口问的**句话是:“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么?”
哟,中央台的人说话都这么牛么?
我二十三四岁,不知天高地厚得很:“如果成名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话,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了。”
“我说的是家喻户晓式的成名。”
“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
他都气笑了:“你再说一遍?”
“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
……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他开了口。
“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他在烟雾里眯着眼看了我一会儿:“你来吧。”
“我不去。”
我有我的节目,湖南卫视的“新青年”,人物采访,很自在,又用不着签约,我住在北京,每月去一趟,录完拿现金。“体制里的工作我干不了。”
他也不生气,把烟头按灭了,站起身:“这样,你来参加一次我们评论部的年会玩玩吧。”
年会上来就发奖,新闻评论部十大先进。
这十位,长得真是……头一位叫孙杰,歪着膀子上了台,手里拿一卷卫生纸,发表获奖感言:“感冒了,没准备,写在这纸上了,我讲几个原则啊……”讲完把纸一撕,擤擤鼻涕下台。
当时正是评论部拆分的阶段,接下去放的是崔永元改编配音的《分家在十月》:“运动啦,七八年就来一次……兄弟们,抢钱抢女编导,一次性纸杯子也要,手纸也要……”领导们坐**排,在片子里被挨个挤兑。
“李挺诺夫硬挺着入睡的夜晚,气恨地说:'《痛并快乐着》,这书只配用来垫脚。'……”坐在**排中央的新闻中心主任李挺正被群众抢钱包,现钱全部被撒向空中,大家哈哈大笑。其中一百块红艳艳,飘啊飘,飘到了我手里。
嘿,这个地方好。
陈虻拿了一张破纸,让我在上面签个字:“你就算进中央台了。”我狐疑地看了一眼。这连个合同都不是,也没有记者证,没有工作证,没有工资卡,连个进台证都没有。
“我们看中了你,这就够了。”
瞧他的嘴脸。
他带我去新闻评论部。我边走边打量,看了看部门口挂的牌子:求实,公正,平等,前卫。前卫……嗯,一个新闻部门,还想前卫?我左看右看。
他头也不回地走在前头,一边敲打我:“你就是个网球,我是个网球拍,不管你达到什么高度……”
哦,这人挺记仇。
他转过头盯着我:“记住,我都比你高一毫米。”
切。
一进门,办公室正中间放一把椅子,化妆师熟练地一甩,往我身上套了块布:“来,把头发剪了。”我一直披挂在半脸上的头发落了一地,像个小秃鸭子。“这样可以吹得很高了。”他满意地拨弄一下我那刘海。
男同事们坐一圈,似笑不笑地看着我:“去,给我们倒杯水,主持人,我们一年到头伺候你,你也伺候伺候我们。”我天生没什么机灵劲儿,还在南方女权文化里待惯了,不知道怎么回应这种幽默感,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几杯水。
他们跟我开玩笑:“柴静,司长大还是局长大?”
我真不知道。
陈虻把我交给那个拿卫生纸上台的家伙:“练练她。”这家伙看着跟那天不大一样,严肃地看了一下我:“你写一写建党八十周年节目的解说词。”
这个……
我倒真敢写,洋洋洒洒。
写完给他,他真是特别善良,看了一眼,连叹气都没叹,诚恳地说:“你回家休息吧。”
我要做的这个节目叫“时空连线”,搭档白岩松,每天十六分钟的时事评论,连线多方专家同时讨论当日新闻。我之前从没做过新闻,陈虻也没看过我在湖南卫视的节目,不过直觉告诉我*好别问他是怎么发现我的,这种人绝不会按正常方式回答你,还是少说少问为妙,免受羞辱。他只说了句:“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个女搭档。”
年会的晚上有人打电话来,声音低沉:“岩松要跟你谈谈。”我一去,一屋子男同志,挺像面试。后来才知道,白岩松这个人什么都彪悍,就是不习惯跟女生单独讲话。
大家跟我聊,他只插空问了两个问题:“你喜欢谁的音乐?”我好像说的是平克·弗洛伊德。他问:“华人的呢?”“罗大佑。”他没再问什么,只说了一句:“这是条很长的路,你要作好长跑的准备。”
**期节目就是惨败。是关于剖腹产的话题,我自己联系的嘉宾、医生、生孩子的人、社会学家,约好演播室,化好妆坐进去,几位台领导正从玻璃外路过,看了一眼:“有点像小敬一丹。”陈虻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这就代表认可啦。”
现场采访只录了三十分钟,谈完剖腹产怎么不好,就顺利结束了。那会儿我不把电视当回事,在纸上编完稿子,让同事帮忙剪片子去送审,自己去外地耍了。
放假回来,在办公桌上挂只大画框,是在西藏拍的照片,还弄个水瓶,插了些花花草草。
看办公室人脸色,知道审片结果很不好。大家不好跟我转述*狠的话,只说已经这样了,你就把结尾再录一遍吧。
陈虻公开在会上批评我:“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怎么决定?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层面?如果你认为人们都选择剖腹产是个**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大,你找了几个层面?”
我越听心底越冰,把结尾一改再改,但已无能为力。
年底晚会上,同事模仿我,披条披肩,穿着高跟鞋和裹腿小裙子,两条腿纠结在一起坐着,把垂在眼睛上的头发用手一拨,摸着男生的手,细声细气地采访:“你疼吗?真的很疼吗?真的真的很疼吗?”底下哄笑,都认同是对我的漫画像。
白岩松当时是制片人,压力比谁都大,也不能拔苗助长,别人笑我的时候,估计他心里比谁都难受。有次我穿印花纱裙子到办公室,他叫我过去,说:“回去把衣服换了。”
每天节目结尾主持人都要评论,我别扭坏了。按我原来花里胡哨的文艺路子,肯定是不行的,按节目的习惯写,我又写不来。一遍又一遍,都过不了关,到后来有一次没办法,白岩松递给我一张纸,是他替我写的。
每次重录的时候,都得深更半夜把别人叫回演播室,灯光、摄像后来已经不吱声了,也不问,沉默地隐忍着。录完,我不打车,都是走回去,深一脚浅一脚,满心都是对他们的愧疚。
……

前言/序言

  自序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
  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概念化,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已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这才是*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陈虻去世之后,我开始写这本书,但这本书并非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说过,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做过的事-------就象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十年已至,如他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看见》与《白说》:两段深刻的社会观察与思考 这是一套集结了两位中国当代著名媒体人——柴静与白岩松思想精髓的图书组合。它们并非简单的访谈录或新闻报道集,而是两位作者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对社会现象、时代变迁、个体命运以及人性深处进行深度观察、反思与追问的结晶。《看见》与《白说》分别以柴静和白岩松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场,去发现那些被遮蔽的真实,去聆听那些被忽视的声音。 《看见》:拨开迷雾,抵达真实 柴静的《看见》是一次关于“看见”的深刻求索。在这本书中,她以记者敏锐的触角,穿梭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复杂现实。她笔下的“看见”,不仅仅是用眼睛去观察,更是用心灵去感受,用理智去分析。她试图打破信息碎片化的迷雾,还原事件的真相,理解人物的动机,触摸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肌理。 本书涵盖了从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到个体命运的诸多议题。柴静的报道风格以其极强的感染力和人文关怀著称。她不回避尖锐的问题,也不惧怕触碰敏感的议题。在《看见》中,她深入到雾霾笼罩的城市,与普通市民一同呼吸着沉重的空气,倾听他们的担忧与呼唤;她走进被疾病困扰的家庭,记录下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医疗体系中存在的困境;她追溯那些被遗忘的个体故事,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被埋没的真实。 柴静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她的叙述方式既有新闻的客观与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温度与诗意。她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理解他们在特定境遇下的选择与挣扎。她不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一个同行的、甚至有时是求助者的身份,去探寻问题的根源,去寻找解决的可能。这种“同情之理解”的态度,使得《看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们的痛苦与希望,都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看见》所探讨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社会事件,更是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关于普通人的尊严与权利,关于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看见”彼此,看见那些被忽略的角落,看见那些不被看见的生命。这本书鼓励读者打破固有的认知模式,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去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承担起一份责任,如何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它是一次对良知、对真相、对人文精神的礼赞,也是一次对社会进步的温和却坚定的呼唤。 《白说》:深度思辨,洞察时代 白岩松的《白说》则是一场关于“说”的深度思辨。作为一位资深的新闻评论员,白岩松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视角,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评论与解读。他的“说”,并非简单的观点输出,而是基于长期观察、独立思考与理性分析的智慧结晶。这本书收录了白岩松近年来在各类场合的演讲、访谈及思考,内容涵盖了社会变迁、文化发展、国际关系、教育改革、个人成长等诸多领域。 《白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说”的方式——一种充满智慧、幽默感,又不失严肃性的表达。白岩松擅长将复杂的问题层层剥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其核心要义。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并对其进行深刻的解读,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他的评论,常常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也会促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白说》中,白岩松探讨了信息爆炸时代下我们该如何筛选信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审视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挑战与机遇,从经济发展到文化传承,从城市化进程到乡村振兴,他都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他还关注个体的成长与价值实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实现人生的意义,都是他所探讨的重要议题。 白岩松的文字风格,既有新闻人的犀利与精准,又有思想家的深邃与宏大。他善于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理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他的话语中常常蕴含着一种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殷切期望。他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分享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引导读者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白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要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发问。白岩松的“说”,是对时代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语,能够唤醒更多人的思考,能够促进更多的对话,能够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本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看见》与《白说》的价值叠加 将《看见》与《白说》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构成了一次关于当下中国社会观察与反思的完整体验。柴静以其深入一线、细致入微的报道,让我们“看见”了社会真实的肌理与个体的悲欢离合;白岩松则以其宏观的视野、深刻的思辨,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时代脉络、洞察社会走向的智慧。 柴静的“看见”是一种抵达,是对真相的不懈追寻,是对被遮蔽者的关怀。她的文字,带领我们走进了那些我们可能从未涉足的角落,让我们用同理心去感受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而白岩松的“白说”,则是一种升华,是对看见之后的梳理、提炼与升华。他用他的智慧,帮助我们理解“看见”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这两本书的组合,不仅仅是两位杰出媒体人的作品合集,更是一种关于观察与思考的对话。它们共同指向了对真相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以及对社会进步的责任。阅读这两本书,就像是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会让我们更加敏锐地观察世界,更加审慎地思考问题,也更加坚定地相信,通过看见与思考,我们能够共同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它们是一份珍贵的思想馈赠,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热爱思考的读者细细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能够引发思考,并能潜移默化地改变读者的认知。《看见》和《白说》无疑就是这样的书籍。柴静的文字,有一种温暖的穿透力,她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些她所记录的故事中。她对人性善恶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也对那些在困境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报以极大的热情。她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她就坐在我身边,娓娓道来,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而白岩松的语言,则更加直接和富有冲击力,他用一种冷静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揭示了社会转型期的一些痛点和难点。他的观点总是那么具有启发性,常常让我陷入长时间的沉思。这两本书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传递着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白岩松的《白说》,则像是一场智慧的盛宴,又如同一次真诚的肺腑之谈。他以其特有的犀利和幽默,剖析了当下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从教育的困境到媒体的责任,从个体的迷茫到集体的焦虑,他都敢于直面,敢于发问。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停下来思考,甚至在深夜里辗转反侧。他提出的很多问题,我都曾在脑海中闪过,但却从未如此清晰、如此深刻地被表述出来。他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带着对未来的忧虑和对改变的渴望。他的文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感到一丝沉重。读《白说》,就像在和一个阅历丰富、思考深邃的朋友聊天,他会让你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会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鼓励我们独立思考,不被潮流裹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

评分

《看见》和《白说》这两本书,在我书架上已经安静地躺了一段时间了,但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感悟。柴静的《看见》,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她用她那双“看见”世界的眼睛,捕捉那些被我们匆匆路过、习以为常的瞬间。从汶川地震后的废墟,到雾霾笼罩下的城市,再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她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堆砌,而是用最真诚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她对那些普通人的关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承受、努力生活的人们。她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重量和价值,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提醒我不要被表面的喧嚣所迷惑,而是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看见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那种文字的力量,是沉静的,却又带着一股强大的穿透力,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是两本知名人士的书,总会担心过于说教或者流于表面。然而,《看见》和《白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柴静的《看见》,是一次视觉和心灵的盛宴。她用文字勾勒出的画面,有时是触目惊心的,有时又是充满诗意的。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对人物内心的挖掘,都让我感到惊叹。她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带领我们一起体验。她的文字,有一种力量,能够唤醒沉睡的良知,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白岩松的《白说》,则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勇敢地去触碰那些敏感而又关键的议题。他的提问,充满了智慧和对未来的忧虑,让我开始审视我所处的世界,以及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这两本书,一本让我看见了“人”,一本让我看见了“事”,它们共同构成了我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现实的复杂性,也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希望。

评分

这两本书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话。柴静的“看见”,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她让我们看见了“人”本身,看见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白岩松的“白说”,则更侧重于宏观的社会观察和理性的分析,他让我们看见了“时代”的症结和未来的挑战。读完《看见》,我感到一种温暖和感动,对那些经历苦难却依然坚韧生活的人们充满了敬意。读完《白说》,我则感到一种警醒和思考,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们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柴静让我们关注“小我”,从个体出发去理解世界;白岩松则引导我们审视“大我”,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时代。这种从微观到宏观,从情感到着理性的交织,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仿佛为我打开了两扇不同的窗户,分别看向了人类情感的深邃和时代发展的脉络。

评分

东西挺好不错,快递也快!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质量还可以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包装物流都挺满意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书里面我暂时还没发现错别字。

评分

不错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给朋友买的还没看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