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幫助廣大法官、執行員和其他法律實務工作者正確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同時為法學理論工作者從事理論研究提供參考,我們組織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的業務骨乾編寫瞭《新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講座》,對執行程序所涉重要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本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點:一,結構閤理,邏輯清晰。十講專題按修改背景、修改的主要內容、理解與適用、執行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等內容依次展開。第二,內容豐富,重點突齣。較為集中和全麵地展現瞭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兩次修改的主要內容。第三,關注立法背景,探求立法本意。圍繞2007年、2012年兩次修改的重點問題展開探討,並係統梳理和歸納各種觀點。第四,注重理解適用,密切聯係實際。對執行程序理解和適用中的諸多疑難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力求為執行實務問題的解決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和指引。
作者簡介
江必新,1956年9月生,湖北枝江人,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二級大法官。
1978年至1984年就讀於西南政法大學,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1999年9月至2004年6月就讀於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1985年起,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2002年12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審判委員會成員。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任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代院長、院長。2007年12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先後被聘為司法部國傢“九五”普法宣講團成員,中國政法大學、中南大學、湘潭大學和國傢法官學院的特聘教授、兼職教授、研究員以及碩士生、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中國法學會評為全國十大傑齣中青年法學傢。2009年被評為首批“當代中國法學名傢”。
著有《民事訴訟的製度邏輯與理性構建——〈民事訴訟法〉再修改之思辨》等作品四十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法學雜誌》、《人民司法》、《法律適用》等刊物上發錶論文百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修改概述
一 2007年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的修改
二 2012年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的修改
第二講 執行機構與執行管轄
一 執行機構
二 執行管轄
第三講 執行和解
一 導語
二 新法內容的理解與適用
三 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四 完善執行和解製度的思路
第四講 執行救濟
一 關於對違法執行行為的異議
二 嚮上一級法院申請執行
三 案外人異議與異議之訴
第五講 申請執行期間與執行通知
一 申請執行期間
二 執行通知製度
第六講 執行財産調查製度
一 執行財産調查製度概述
二 我國法院依職權調查製度
三 被執行人財産申報製度
四 當事人提供財産綫索的財産調查途徑
五 新類型財産調查方式
六 典型案例
第七講 強製拍賣
一 強製拍賣概述
二 新法的規定及理解與適用
三 強製拍賣實務中的主要問題
第八講 仲裁裁決的司法監督
一 仲裁裁決的司法監督概述
二 仲裁裁決的撤銷程序
三 仲裁裁決的不予執行
第九講 民事執行檢察監督
一 執行檢察監督的爭論及最終立法確認的過程
二 “兩高”對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有限共識
三 民事訴訟法確立民事執行檢察監督製度的理解與適用
第十講 執行聯動威懾
一 立法意義
二 條文的理解與適用
三 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四 執行聯動威懾機製的建立與完善
附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新舊條文對比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2007年10月28日)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2012年8月31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乾問題的意見(執行程序部分)(1992年7月14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乾問題的規定(試行)(1998年7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 扣押 凍結財産的規定(2004年11月4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 變賣財産的規定(2004年11月15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設定抵押的房屋的規定(2005年12月14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乾問題的解釋(2008年11月3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産刑執行問題的若乾規定(2010年2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限製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乾規定(2010年7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高級人民法院統一管理執行工作若乾問題的規定(2000年1月14日)
最高人民法院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依法規範人民法院執行和金融機構協助執行的通知(2000年9月4日)
最高人民法院 國土資源部 建設部關於依法規範人民法院執行和國土資源房地産管理部門協助執行若乾問題的通知(2004年2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公開的若乾規定(2006年12月23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案件若乾期限的規定(2006年12月23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製裁規避執行行為的若乾意見(2011年5月27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權閤理配置和科學運行的若乾意見(2011年10月19日)
前言/序言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共60條,涉及修改的條文八十餘條(其中新增條文二十餘條),另整體刪除原條文9條。本次修改有6個條文涉及執行程序,在“妨害民事訴訟的強製措施”和“特彆程序”部分還有若乾條文與執行程序有關。總的來看,本次修改涉及執行程序的條文雖然不多,但考慮到2007年已對執行程序重點作過修改,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修改中再次涉及執行程序,足見立法機關對執行程序的重視,也足見執行法律問題之復雜。據統計,兩次修改涉及執行程序的條文閤計達二十餘條,這意味著新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與1991年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相比,已發生瞭很大變化。
為幫助廣大法官、執行員和其他法律實務工作者正確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同時為法學理論工作者從事理論研究提供參考,我們迫切感到有必要組織專業人員,對執行程序兩次修改中涉及的重要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經反復醞釀、討論,決定推齣這本《新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講座》。
參與本書撰寫的作者均為法院係統長期從事執行工作的法官,他們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執行工作實踐經驗,有的作者還深度參與瞭民事訴訟法修改的調研、論證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起草工作。
本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點:第一,結構閤理,邏輯清晰。本書采取專題講座形式,共分十講,每講包括若乾專題,以修改內容為主綫,每個專題按修改背景、修改的主要內容、理解與適用、執行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等內容展開,專題之間相對獨立。第二,內容豐富,重點突齣。2007年民事訴訟法對強製措施、執行管轄、案外人異議、執行機構、申請執行期間、執行通知等問題作瞭修改,並增設瞭對違法執行行為的異議、嚮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被執行人報告財産、執行聯動威懾機製等新內容。2012年民事訴訟法又對罰款的數額、執行和解、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標準、執行通知以及對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産的執行、拍賣變賣等問題作瞭修改,同時還增加瞭對逃避執行行為的製裁、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等內容。本書通過係統的介紹、梳理和總結,較為集中全麵地展現瞭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兩次修改的主要內容。第三,關注立法背景,探求立法本意。本書緊緊圍繞修改的重點問題,努力探求修改條文的立法本意,力爭全麵、準確把握條文主旨和含義;同時,係統梳理和歸納各種觀點,全麵展現修改過程中的不同意見,詳細闡明立法機關的立場和修改理由,使讀者對修改內容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四,注重理解適用,密切聯係實際。全書每個專題均將理解與適用部分作為重點,針對每個條文涉及的修改內容,或歸納,或演繹,條分縷析,深入挖掘,係統闡述條文的準確含義;同時,密切聯係執行實務,全麵歸納總結條文理解和適用中應當注意的問題,並對若乾疑難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力求為執行實務問題的解決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和指引。
由於時間和水平所限,本書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叢書編輯委員會2012年9月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新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講座》內容的圖書簡介,側重於其他法律或法律程序領域,力求詳實且具有專業書籍的質感: --- 《比較法視野下的知識産權歸屬與保護前沿研究》 書籍簡介 本冊專著深入剖析瞭在全球化和數字化浪潮下,知識産權(IP)製度所麵臨的深刻變革與挑戰。本書並非聚焦於傳統的民事執行流程,而是將研究的聚光燈投嚮瞭知識産權這一高價值、高流動性資産的理論基礎、跨國實踐及其前沿法律構建。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逾五十萬字的篇幅,旨在為知識産權法學者、律師、企業法務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理論分析框架與實務參考。 --- 第一部分:知識産權理論的基石重塑 本部分首先對知識産權的古典理論進行瞭批判性迴顧,重點探討瞭功利主義、自然權利論在信息時代下的適用邊界。 核心議題包括: 1. “公共領域”的再定義: 隨著數據和算法的爆炸式增長,知識産權的開放與封閉的平衡點在哪裏?本章詳細考察瞭“數據不齣境”政策對全球知識産權流轉的潛在影響,並對比瞭歐盟GDPR與美國CCPA在數據權益界定上的根本差異。 2. 人格權與財産權的衝突點: 尤其在藝術創作與生物技術領域,知識産權的財産權屬性與作者/發明人的人格利益之間,如何進行有效的價值衡量與製度安排。通過對德國和法國判例法的細緻梳理,構建瞭一個適用於我國的利益平衡模型。 3. 區塊鏈技術對權屬認定的顛覆性影響: 探討智能閤約在專利許可和商標授權中的自動化執行潛力,分析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作為知識産權持有主體的法律可行性與監管挑戰。 --- 第二部分:專利法前沿——標準必要專利(SEP)與反壟斷的交織 本部分聚焦於現代科技競爭的核心戰場——標準必要專利的許可博弈。這不是一個關於如何申請專利的指南,而是關於如何在全球産業鏈中定位和價值化專利的深度策略分析。 重點內容涵蓋: 1. FRAND(公平、閤理、無歧視)原則的司法量化睏境: 詳細分析瞭美國ITC(國際貿易委員會)裁決、英國/德國法院判例中關於“整體包許可”(Package Licensing)的最新認定趨勢。特彆引入瞭“Sloan公式”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視角對許可費率的重估。 2. “不實施承諾”(Non-Assertion Undertaking, NAU)的法律效力研究: 在5G/6G技術演進中,企業為規避專利訴訟風險而做齣的承諾,其在不同司法管轄區的可撤銷性與可執行性分析。 3. 反壟斷審查視角下的專利池(Patent Pools): 探討專利池在促進技術擴散的同時,如何避免形成事實上的壟斷行為,引入瞭歐盟委員會關於技術許可協議的最新《縱嚮限製條例》(VBER)解讀。 --- 第三部分:商標法與數字經濟——元宇宙、NFTs與品牌虛擬化 隨著Web3.0的興起,傳統商標法的地域性、顯著性和使用要件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虛擬資産(Virtual Goods)的法律定性。 研究視角獨特之處: 1. 虛擬商品(Avatar Skins, Digital Wearables)的商標法保護路徑: 分析瞭美國法院如何將“混淆可能性”(Likelihood of Confusion)測試應用於虛擬世界中,以及不同國傢對“使用”要件的解釋是否需要“實質性關聯”的考量。 2. 基於非同質化代幣(NFTs)的知識産權分權模式: 探討瞭將商標權、署名權與底層數字資産所有權分離的法律結構,以及智能閤約如何取代傳統許可閤同實現權力的動態轉移。 3. “域內化”保護的挑戰: 針對虛擬空間中商標侵權行為的準屬地法認定難題,對比瞭新加坡、日本在處理跨界虛擬侵權案件中的管轄權選擇邏輯。 --- 第四部分:著作權法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歸屬 本部分集中探討瞭在人工智能深度參與內容生産的背景下,著作權法中關於“獨創性”和“作者身份”的核心概念。 前沿議題分析: 1. AI訓練數據的閤理使用(Fair Use/Fair Dealing)界限: 針對大規模語言模型(LLMs)的數據抓取行為,分析瞭美國版權局(USCO)與歐洲議會在“文本與數據挖掘豁免”上的政策分歧,以及其對內容産業的深遠影響。 2. “提示詞”(Prompt)的法律地位: 探討用戶輸入指令與AI輸齣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判斷何種程度的“人類乾預”足以構成法定作者。本書詳盡分析瞭美國法院對“Zarya of the Dawn”一案的最新裁定。 3. 知識産權的跨境許可與地域限製: 探討AIGC作品在不同國傢間的著作權保護差異,以及基於雲端服務的授權模式下的權利行使障礙。 --- 第五部分:知識産權的國際爭端解決機製(IDS) 本部分跳脫齣單一國內法視角,重點研究國際知識産權爭端的解決機製,尤其是WTO框架下的相關協定。 內容聚焦於: 1. TRIPS協定下的國內救濟與國際監督: 深入解析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産權協定》中關於臨時措施和刑事責任的條款執行情況,並分析瞭其在發展中國傢知識産權保護體係建設中的作用。 2. WIPO(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的仲裁與調解實踐: 通過對WIPO現有案例的統計分析,總結瞭在技術許可和跨國商標權屬爭議中,當事人更傾嚮於選擇仲裁而非傳統訴訟的原因與優勢。 3. 投資協定與知識産權保護的交叉點: 研究瞭雙邊投資協定(BITs)中關於“公平公正待遇”(FET)條款,在知識産權被政府行為(如強製許可)影響時,如何作為一種額外的救濟手段被援引。 --- 第六部分:企業知識産權戰略與風險管理 最後一部分將理論研究轉化為可操作的商業智慧,側重於企業如何構建適應未來環境的知識産權防禦與進攻體係。 實踐指導性強: 1. “護城河”構建: 如何通過專利組閤的交叉授權(Cross-Licensing)與專利池的建立,在技術標準製定中占據戰略高地。 2. 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的深度升級: 針對並購(M&A)活動,提齣瞭超越傳統權屬審查的“技術前瞻性評估模型”,重點識彆潛在的AIGC侵權風險和數據閤規漏洞。 3. 知識産權保險與風險對衝: 探討知識産權訴訟成本保險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利用金融工具來管理專利訴訟帶來的巨大財務不確定性。 總結: 本書不僅是對現有知識産權法律體係的梳理,更是對未來十年技術驅動下法律形態變遷的預判。它摒棄瞭碎片化的案例堆砌,緻力於提供一個高度整閤、具備前瞻視野的知識産權研究範本。 --- (約 15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