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做旧的纸张质感和传统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种古朴肃穆的氛围中。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对内容抱着一种好奇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毕竟“无量寿”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宏大,我担心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佛经原文,读起来会很吃力。结果翻开第一页我就发现自己多虑了,作者的笔法非常平易近人。他没有堆砌那些拗口的术语,而是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白话文,把那些深奥的佛教哲理娓娓道来。就像是请了一位很有耐心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最家常的语言,一点一点地剖析那些经义。比如,在讲到“发菩提心”的部分,他不是简单地解释这个词的含义,而是会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比如面对困境时的心态变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心”的力量究竟有多么庞大。这种将深奥道理“接地气”的处理方式,真的让我这个初学者受益匪浅,感觉自己不再是仰望一座高山,而是踏上了攀登的旅途,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清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在阅读体验上,细节决定成败。内页纸张的颜色处理得非常柔和,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花较多时间阅读的人来说非常友好。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关键的经文语句后,会适当地留出空白,或者用不同的字体进行强调,这种视觉上的停顿和区分,帮助读者更好地抓住重点,避免信息过载。我发现自己可以很自然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不会在密集的文字流中迷失方向。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注,体现出出版方和作者对内容传播的认真态度。读完之后,我甚至会把书放在床头,偶尔翻开随意一页,总能捕捉到一些新的领悟,这说明它的内容密度很高,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宁静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总是被各种外界的刺激拉扯得支离破碎。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强制性的“心灵静修”时段。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思考一些更本质、更永恒的问题,而不是沉溺于眼前的琐碎。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仿佛周围的喧嚣都退去了。我个人的体验是,读完这本书后,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压力时,心态明显平和了许多。它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神奇”承诺,但它提供的这套理解世界的框架,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我内在的稳定性和韧性。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浮夸的口号都来得真实和持久。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这本书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说教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个连贯而充满哲理的故事。它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教科书式解读,而是融入了作者自己对佛法的体悟和思考。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品味其中一句话的意味,然后发现它竟然能巧妙地呼应了我最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某个难题。这种“当下解决”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宗教读物,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导手册。尤其是在描述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时,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那种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通过他的文字具象化了,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想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期盼。读完一个章节,总会有一种心灵被洗涤过的清新感,感觉世界都变得开阔了许多,那些日常的烦恼似乎也随之变得微不足道起来。
评分坦白说,我对比过好几本同类的解读本,很多都过于侧重学术考据,或者干脆就是用大段的佛学术语来堆砌篇幅,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的优势就在于它彻底打破了这种壁垒。它似乎是为所有对佛法有兴趣,但又害怕复杂理论的普通人量身定做的。作者很懂得如何运用类比和比喻,将那些跨越时空的教诲与我们当下的物质生活联系起来。我记得有一段讲到“信愿行”的修持,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信”比作船的动力,“愿”比作船的方向,而“行”则是风帆。这个简单的比喻,一下子就让我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清晰的修学蓝图,明白三者缺一不可。这种清晰度,在很多其他版本中是难以寻觅的,也正是我愿意一读再读的原因之一。它不是在“解释”佛经,而是在“传承”佛法中的精髓智慧。
评分。。。。,,,
评分展示十方净土,韦提希夫人深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求到达净土的方法。佛就为其开示十六种观想的念佛法门。修观想念佛,应当先要清净身口意三业。一心系念谛实,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彼国。一定要虔诚恭敬修行三种福业,称净业三福,包括:第一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发慈悲心修十善业。第二要精进受持三皈,具足戒律,不犯威仪。第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
评分频婆娑罗的王后韦提希夫人,恐王被饿死,在身上涂了面蜜,在宝冠中装入蒲桃酒,秘密献给频婆娑罗王。佛弟子大目犍连,每日还到王处说法。阿阇世王盼望其父早日身亡,他听说母后韦提希夫人和佛弟子目犍连到关禁处所作之事,深为震怒。他想把自己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处死。此时有月光、耆婆两位大臣,劝诫阿阇世王说:‘古时为夺取王位,弑父之人不少,但尚未闻有杀母之王。如王行此无道,实有污王族,与栴陀罗(四姓以外的屠人)无异,又安得称之为王’。阿阇世不得已,将其母韦提希夫人亦关闭于深宫,韦提希夫人被囚禁之后,悲愁痛苦,他遥望灵鹫山顶礼跪拜,请求释尊救援。释尊慧眼已知韦提希夫人之心,即由耆阇崛山现神通出现于王宫。韦提希参拜释尊后,即告以其子的恶行,使她忧心如焚,请释尊予以开示。
评分下单后很长时间才收到,不过也不着急看,买了很多次书了这次是感觉最不好的,书外面没有塑料膜,书皮有点皱,可能是一捆的最上面的一本吧,不过内容还是值得推荐的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释尊依韦提希夫人之愿
评分不错,好好学习
评分不错,好好学习
评分频婆娑罗的王后韦提希夫人,恐王被饿死,在身上涂了面蜜,在宝冠中装入蒲桃酒,秘密献给频婆娑罗王。佛弟子大目犍连,每日还到王处说法。阿阇世王盼望其父早日身亡,他听说母后韦提希夫人和佛弟子目犍连到关禁处所作之事,深为震怒。他想把自己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处死。此时有月光、耆婆两位大臣,劝诫阿阇世王说:‘古时为夺取王位,弑父之人不少,但尚未闻有杀母之王。如王行此无道,实有污王族,与栴陀罗(四姓以外的屠人)无异,又安得称之为王’。阿阇世不得已,将其母韦提希夫人亦关闭于深宫,韦提希夫人被囚禁之后,悲愁痛苦,他遥望灵鹫山顶礼跪拜,请求释尊救援。释尊慧眼已知韦提希夫人之心,即由耆阇崛山现神通出现于王宫。韦提希参拜释尊后,即告以其子的恶行,使她忧心如焚,请释尊予以开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