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际汉学》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学术集刊。其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新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
内容简介
《国际汉学(第8辑)》包括“汉学一家言”、“汉学家专项”、“汉学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等,国别汉学史的研究一直是本刊研究的重点,贺圣达先生的文章将整个东南亚纳入研究视野,论文的材料和角度都使人耳目一新,沿着这思路本刊还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全面研究中国文化外传之轨迹。已故的法国汉学家史太安的道教研究,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巴斯蒂的欧洲中国史研究回顾,当代美国著名华裔汉学家许倬云、孙康宜的文章都为本期增色不少。
对域外汉学的研究不仅有着历史的侧面,也有着思想的侧面,台湾著名学者黄俊杰、黄一农,中国学者吴泽霖的文章代表了本刊的另一种学术追求,即在历史的叙述中表达一种对中国文化重建的关切,在汉学的研究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普世性意义。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16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他认为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识到中国佛教和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力图将其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3岁。
内页插图
目录
汉学—家言
汉学发展前景无限
汉学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
汉学家的文化血统
汉学家专项
史华兹的学术理路
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内藤湖南
汉学史研究
世纪初俄国汉字三杰
东南亚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中西文化交流史
试论亚马勒政府加强葡萄牙在澳门统治的几个步骤
隋朝中西交通的开展
裨治文笔下的美国形象——从《大美联邦志略》的前后两个版本说起
蒙古高原中国古代碑铭、瓦当遗存与汉学东渐
中国文化在世界
遗散在俄罗斯伊尔库斯克的中国古籍
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直接接触和借鉴
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文学研究
末代才女的“乱离”诗
中日微型小说漫谈
文本、语境与意识形态——海外元杂剧研究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史研究
19、20世纪欧洲中国史研究的几个主题
土地成了被追逐的财富
宗教史研究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帝天说”及其所引发的论争
清代早期四川中国天主教教会的建立
……
图书评价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三、其人其学之评析
作为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内藤“日本人”的既定身份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他的思想学术必定处于中日双边文化的交界线上,即处于中日两国近代政治、思想、学术发展的交界线上,呈现出复杂性。
一方面,中国文化及对中国文化的深厚修养与研究,在内藤湖南的价值体系及感情世界中,占据着特定的位置。正如内藤耕次郎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谈到内藤为人处世在情感上的好恶:“厌恶的东西:愚钝的蠢物,迎合大众的进步文化人,信仰圣人的迂愚的道学家,细腻的日本画、歧阜提灯、静寂、古雅、茶、民间艺术,美国的机械文明,赶时髦、社交舞会,登山、体育,恋爱至上主义者。喜欢的东西:只要是中国的东西,什么都喜欢。”在罗列了种种厌恶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东西几乎涉及到了日本文化的精髓(如日本画、茶道、俳句的精神追求)与美国的代表性文化(如机械文明)之后,喜欢的东西却如此简单、明快:“只要是中国的!”我们在内藤的自序和传记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来为这段话作证。正是由于对中国文化这份独特而深厚的理喜爱,致使内藤能够充分肯定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认为像中国这样自发的、独立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体系,才是世界史发展的自然样式,具有世界史上的“普遍性”意义。他的中国史研究和关于中国的评论,注重挖掘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和规律,是在此基础上的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之论。从这一意义上说,内藤中国学是一种“把中国作为中国来理解”的中国学,是对于中国的“内在性的评判”。这使他有别于当时日本中国学界所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倾向:即以认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为前提,并将之视为一种普遍性的标准来指导一切学木活动,从而否定中国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和特殊性。这方面尤以白鸟库吉、津田左右吉等东京学派的中国学家为代表,他们的中国学可以说是种心目中“没有中国的中国学”或者说是对于中国的‘外在性的评判。
另一方面,内藤湖南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出发点及终极目杯,始终在于对日本民族及日本文化之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怀这才是牵动他情感至深处的毕生理念。他的记者经历、他的民族主义情感,以及他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使得他比一般的中国学家更为注重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怀、对于民族使命感的重视;他的学术研究也常常以预言未来、警醒时人、指导现实为己任。这构成了内藤中国学最基本的思想特质。因此,这样一个理解并喜爱中国文化的人,却终于在日本国权扩张主义的时代思潮中,与侵略中国的政治企图沆瀣一气,从而在本质上背叛了中国文化。当他的民族主义情感发展到无视乃至伤害中国的民族主义时,就滑向了超越民族主义的扩张主义。
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内藤湖南同时代的许多中国学家、中国文化爱好者身上都有体现。稍稍注意比较一下近代日本中国学家的中国观,就会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对历史的中国,或中国的历史文化充满景伸与深情的,而对现实的晚清民初的中国却不免带着蔑视与张狂的心理,从而与那个时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政治脱不了干系,甚至走上以自己的学术为侵略政治助言、为侵略行动做先头兵的道路。同样道理,在近代中日交往关系中,那在语言、风俗、经济、地理等方面堪称是“中国通”的人物,也往往更易走上扩张侵略或为扩张侵略服务的道路。这是中国文化在近代的悲剧,也是近代日本中国文化热爱者、研究者的悲剧。
……
前言/序言
后记
第八期又要发稿了,首先向作者和读者们道歉的是,我们的第七、第八两期都拖得太久了,本应都在2001年出版,因各种原因拖至今天,作为编者十分不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所开始的汉学研究今天已初具规模,国外汉学著作大批被引进中国学术界,它对当代中国人文学科规范的重建、视野的开拓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至今在对这一学科的理解上仍不能统一。如果要发展这一学科,其基本规范的确定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期的“汉学一家言”继续推出关于这学科性质的讨论。任先生的文章高屋建瓴,李先生的文章宏大深远。其中陈跃红先生的长文不可不读,此文很可能会引起争论,但的确点出了一些重要问题。今后我们还要再发一些稿件来讨论这一问题,尤其是希望从事中国传统文、史、哲各个具体学科的专家发表高见。“汉学家专页”的两篇文章都很有特点,史华兹先生已经谢世,程钢的文章表达了我们对这位美国汉学家的怀念。钱婉约的文章写得细致深入,提供了一种对汉学家个案研究的范例。
国别汉学史的研究一直是本刊研究的重点,贺圣达先生的文章将整个东南亚纳入研究视野,论文的材料和角度都使人耳目一新,沿着这思路本刊还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全面研究中国文化外传之轨迹。
已故的法国汉学家史太安的道教研究,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巴斯蒂的欧洲中国史研究回顾,当代美国著名华裔汉学家许倬云、孙康宜的文章都为本期增色不少。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当代国外汉学家直接为本刊投稿,以推动域外汉学与中国学术的互动,这也是我们办刊的宗旨之一。
《国际汉学》(第8辑)图书简介 《国际汉学》(第8辑)是一部汇集了海内外学者在汉学研究领域最新、最前沿成果的学术论文集。本辑延续了“国际汉学”系列一贯的严谨治学精神与开放包容的学术视野,收录了多篇具有高度原创性和深刻洞见的文章,涵盖了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文化研究、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力求展现当代汉学研究的多元面貌和发展趋势。 一、 语言文字的演变与传播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也是理解文化的钥匙。本辑有多篇论文深入探讨了汉语的演变历程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与影响。 早期汉语的语音与词汇研究:有学者从古文献的音韵标记、训诂材料以及出土文物入手,对上古汉语的声韵系统进行了细致的复原和分析,考证了大量词汇的本源及其流变。研究不仅追溯了汉语词汇在历史长河中的形态变化,还揭示了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思想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一篇论文可能聚焦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对文献中词语使用频率、语义范畴的变化进行量化分析,描绘出该时期汉语词汇结构的动态图景。另一篇论文则可能侧重于特定词语的跨语言传播,分析其在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语言中的吸收、改造和本土化过程,从而揭示汉字文化圈内语言交流的复杂性。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规范化:在现代汉语方面,有研究关注汉语语法结构在历时与共时维度上的演变,特别是口语与书面语的互动,以及新词汇、新语法的产生与传播机制。例如,学者可能运用大规模语料库,对近几十年来汉语中一些新兴句式或表达方式的出现频率、使用范围进行实证研究,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同时,也有论文关注汉语在国际传播中的规范化问题,例如,国际中文教育中教材编写的语言学考量,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汉字的书写系统与文化意涵: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其形体结构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辑的文章对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不同时代、不同书体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一篇论文可能分析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在字形结构上的演变,以及这些演变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艺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的关系。另一篇则可能从汉字偏旁部首的意义出发,解读其所承载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象征意义。 二、 文学经典的解读与跨文化比较 中国文学经典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国际汉学》(第8辑)中的多篇论文,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这些经典进行了再解读,并与其他文化文学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古典诗词的意境与艺术手法: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不仅关注其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更深入探究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意境的营造、象征的运用、音乐性的表达等。一篇论文可能以唐诗宋词为例,细致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叙事手法等,构建出超越时空的“意境”,并探讨这种意境是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相契合的。另一篇则可能聚焦于某位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挖掘其诗歌中独具匠心的艺术匠造,例如其对色彩、声音、空间的处理,以及这些处理如何影响读者的情感体验。 小说、戏曲的叙事策略与文化语境:对于中国小说和戏曲,研究着眼于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以及这些作品所处的文化语境。例如,一篇论文可能分析《红楼梦》的家族叙事、梦境处理和人物关系网,探讨其如何反映清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另一篇则可能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将中国古代戏曲(如元杂剧、昆曲)的表演程式、唱念方式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揭示不同文化在戏剧艺术上的异同。还有研究会关注中国当代小说如何继承与创新传统叙事,例如,探讨新一代作家如何通过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技法,来表达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与文化焦虑。 跨文化文学的接受与互译:本辑也有关于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接受和传播的研究。这包括中国经典作品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障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差异。例如,有学者可能分析《西游记》在不同国家(如英、美、法)的翻译版本,考证翻译家们是如何处理其中的神话色彩、宗教寓意以及文化典故,并分析这些翻译版本对当地读者理解中国文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同时,也有研究关注西方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如某一位西方作家(如卡夫卡、马尔克斯)在中国文学界的译介、接受与研究历程,以及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启示。 三、 历史与思想的追溯与反思 历史是经验的积累,思想是智慧的升华。本辑的研究在历史的纵深中,探寻中国文明的独特发展轨迹,并对重要的思想流派进行深入剖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可能聚焦于某个特定王朝(如汉、唐、宋、明)的官僚体系、法律制度、财政政策等,探讨其运作机制、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例如,一篇论文可能深入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揭示其如何体现权力制衡与效率追求。另一篇则可能关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分析其对社会流动、人才选拔以及知识传播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有研究关注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变迁,如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迁徙等,并分析这些变迁背后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的影响。 儒释道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这些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并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辑的研究对这些思想的经典文本进行再解读,并关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传播与转化。例如,有学者可能从文本细读的角度,重新审视《论语》中的某些思想片段,挖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阐释空间。另一篇则可能探讨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并分析这种融合的哲学内涵。还有研究关注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转型与复兴,以及其在当代社会可能扮演的角色。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学术转型:进入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思想变革与学术转型。本辑关注这一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学术思潮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们与西方思想的互动。例如,有研究可能聚焦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民主、科学等现代价值的追求。另一篇则可能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本土化过程,以及其如何塑造了中国近现代的思想面貌。还有研究关注中国近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如中国学者的西方学术方法的引进与运用,以及中国学人在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 四、 文化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观察 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之中。《国际汉学》(第8辑)关注这些变迁中的文化现象,并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与分析。 媒介转型与文化景观的重塑:数字媒体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本辑中有研究关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介在中国文化景观塑造中的作用。例如,一篇论文可能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传播路径及其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另一篇则可能探讨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如何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些新媒介如何催生新的文化生产模式和社群认同。 城市化进程与文化认同的挑战: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物质面貌,也给人们的文化认同带来了新的挑战。本辑的研究可能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化的变迁、乡愁的表达,以及不同群体(如农民工、新市民)的文化适应与身份建构。例如,有学者可能通过对某个特定城市的观察,分析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保留、改造或消解了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另一篇则可能聚焦于“90后”、“00后”等年轻一代在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消费、价值观念以及身份认同的形成。 跨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本辑的文章关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建构,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与机遇。例如,有研究可能分析中国对外宣传的策略与效果,探讨“中国故事”如何在国际上传播,以及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另一篇则可能关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面的实践,分析这些合作如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互鉴。 《国际汉学》(第8辑)所收录的文章,都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评审,体现了作者们扎实的学养、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本辑不仅是汉学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是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拓展学术视野的重要参考。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本辑的文章中获得启发,感受到中国学术研究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