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土木建築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

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土木建築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華鋒,徐蕓 編
圖書標籤:
  • 土木工程
  • 施工管理
  • 創新型人纔
  • 應用型人纔
  • 本科教材
  • 21世紀
  • 規劃教材
  • 土建
  • 工程管理
  • 高等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169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16678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0
字數:80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土木建築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特點:
  ●注章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的知識麵和理解能力來編寫,考慮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通過不同的工程案例或者示例深入淺齣進行講解,緊緊抓住學生專業學習的動力點,鍛煉和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注重人文知識與科技知識的結閤:以人文知識講解的手法來闡述科技知識,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設置閱讀材料闆塊介紹相關的人文知識,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注重實踐教學和情境教學:書中配備大量實景圖和實物圖,並輔以示意圖進行介紹,通過模型化的教學案例介紹具體工程實踐中的相關知識技能,強化實際操作訓練,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設計有豐富的題型,在鞏固知識技能的同時啓發創新思維。
  ●注重知識技能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以學生就業所需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為著眼點,緊跟新的技術發展和技術應用,在理論知識夠用的前提下,著重講解應用型人纔培養所需的技能,突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附有大量三維模型與實物圖片,形象展現施工工藝及細部構造,依據新頒布的施工類規範編寫,參考執業資格考試設置習題。

內容簡介

  《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土木建築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編者結閤多年從事理論教學及工程實踐的經驗,編寫上力求內容精練、體係完整、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規範應用與教學需求緊密結閤;取材上力圖反映當前土木工程施工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以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麵和提升相關學科的綜閤應用能力為目標,使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本書是北京大學齣版社“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土木建築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之一,是根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課程教學大綱和本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土建類的人纔培養目標,並參照國傢現行施工及驗收規範編寫而成的。
  《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土木建築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共14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土方工程、基礎工程、砌體工程、混凝土結構工程、房屋結構安裝工程、橋梁結構工程、路麵工程、防水工程、裝飾工程、施工組織概況、流水施工原理、網絡計劃技術、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組織總設計。本書著重闡述瞭土木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的基本規律,以及當前先進成熟的施工組織與管理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等問題的能力。
  《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土木建築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可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管理人員及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0.1 我國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發展概況
0.1.1 我國的土木工程施工技術
0.1.2 施工新技術的應用
0.1.3 建築施工的特點
0.1.4 房屋建築的施工程序
0.2 我國土木工程施工組織的科學管理
0.2.1 建設項目施工管理的內容
0.2.2 施工組織管理技術的應用
0.2.3 施工組織管理學科的發展
0.3 建築施工技術發展趨勢及展望
0.3.1 現代建築施工技術的發展趨勢
0.3.2 未來建築施工技術的發展重點
0.4 課程研究對象、任務、特點和學習方法

第1章 土方工程
1.1 土方工程的分類及工程技術
1.1.1 土的工程分類與現場鑒彆方法
1.1.2 土的工程性質
1.1.3 土方工程施工特點
1.2 場地平整
1.2.1 場地竪嚮規劃設計
1.2.2 場地平整土方量的計算
1.2.3 土方調配
1.2.4 場地平整土方工程機械的施工
1.3 基坑工程
1.3.1 地下水控製
1.3.2 土方邊坡穩定
1.3.3 基坑開挖與支護
1.3.4 圍堰類型及其施工
1.4 土方迴填與壓實
1.4.1 土方迴填
1.4.2 填土的壓實
1.4.3 路堤填底與路塹挖底
1.5 爆破技術
1.5.1 爆破的應用原理
1.5.2 主要爆破方法
1.5.3 爆破施工工藝
1.5.4 爆破安全技術
1.5.5 拆除爆破
職業技能
習題

第2章 基礎工程
2.1 預製樁施工
2.1.1 預製樁的製作、運輸和堆放
2.1.2 錘擊沉樁
2.1.3 靜壓沉樁
2.1.4 振動沉樁
2.1.5 水衝沉樁
2.1.6 預製樁施工常遇問題及預防處理方法
2.2 灌注樁施工
2.2.1 乾作業鑽孔灌注樁
2.2.2 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
2.2.3 套管成孔灌注樁
2.2.4 人工挖孔灌注樁
2.2.5 爆擴成孔灌注樁
2.2.6 灌注樁施工常遇問題及預防處理方法
2.3 樁基承颱與基礎底闆施工
2.3.1 樁基承颱施工
2.3.2 基礎底闆施工
2.4 地下連續牆施工
2.4.1 地下連續牆施工工藝
2.4.2 地下連續牆施工技術要點
2.4.3 地下連續牆施工常遇問題及預防處理方法
2.5 墩基礎、沉井基礎和管柱基礎施工
2.5.1 墩基礎施工
2.5.2 沉井基礎施工
2.5.3 管柱基礎施工
職業技能
習題

第3章 砌體工程
3.1 砌體工程準備工作
3.1.1 砌體材料準備與運輸
3.1.2 砌築用腳手架
3.2 砌體施工
3.2.1 磚砌體施工
3.2.2 石砌體施工
3.2.3 中小型砌塊施工
3.2.4 砌體常見質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3.3 砌體鼕期和雨期施工
3.3.1 砌體鼕期施工
3.3.2 砌體雨期施工
職業技能
習題

第4章 混凝土結構工程
4.1 鋼筋工程
4.1.1 鋼筋分類與驗收
4.1.2 鋼筋配料與代換
4.1.3 鋼筋的加工
4.1.4 銅筋的連接
4.1.5 鋼筋的綁紮與安裝
4.2 模闆工程
4.2.1 模闆的類型與基本要求
4.2.2 模闆構造與安裝
4.2.3 模闆拆除
4.2.4 模闆設計
4.3 混凝土工程
4.3.1 混凝土類型及組成材料
4.3.2 混凝土製備
4.3.3 混凝土運輸
4.3.4 混凝土澆築
4.3.5 混凝土養護
4.3.6 混凝土鼕期施工
4.4 預應力混凝土
4.4.1 先張法施工
4.4.2 後張法施工
職業技能
習題

第5章 房屋結構安裝工程
5.1 起重機械與索具
5.1.1 起重機械
5.1.2 索具
5.2 單層混凝土結構工業廠房結構安裝
5.2.1 吊裝前準備
5.2.2 構件吊裝工藝
5.2.3 結構安裝方案
5.3 多層裝配式房屋結構安裝
5.3.1 裝配式框架結構安裝
5.3.2 闆柱結構安裝
5.3.3 裝配式大闆建築安裝
5.4 鋼結構安裝
5.4.1 輕型門式剛架結構安裝
……
第6章 橋梁結構工程
第7章 路麵工程
第8章 防水工程
第9章 裝飾工程
第10章 施工組織概況
第11章 流水施工原理
第12章 網絡計劃技術
第13章 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第14章 施工組織總設計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中國古建築測繪與修繕技藝》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闡述中國古建築的測繪方法、技術要點及其在現代修繕實踐中的應用。從曆史文化的傳承,到技術工藝的創新,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實用的學習平颱,以期培養一批既懂傳統文化又掌握現代測繪修繕技藝的專業人纔,為珍貴的文化遺産保護貢獻力量。 第一章 緒論:中國古建築的價值與保護的重要性 1.1 中國古建築的文化意義與藝術價值 中華文明的瑰寶:古建築作為物質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韆年的曆史、哲學、藝術、宗教和民俗文化,是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的重要窗口。 藝術成就的巔峰:從宏偉的宮殿廟宇到精巧的園林民居,中國古建築在建築形製、結構體係、裝飾藝術等方麵都達到瞭世界建築史上的獨特高度,展現瞭高超的營造智慧和精湛的工藝水平。 曆史研究的活化石:古建築的材料、工藝、布局、題記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是考古學、曆史學、社會學等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 景觀資源的活化:古建築群是構成中國獨特自然與人文景觀的重要元素,具有重要的旅遊觀光和文化體驗價值。 1.2 古建築保護的緊迫性與挑戰 自然損耗與環境侵蝕:風雨侵蝕、日曬雨淋、溫濕度變化、地質災害以及人為活動等,都在不斷地加速古建築的衰敗和損毀。 人為破壞與不當乾預:曆史上的戰亂、改建、拆除,以及現代發展中對古建築的漠視或不當保護措施,都造成瞭不可挽迴的損失。 技術與人纔的斷層:隨著傳統工藝的失傳和掌握傳統技藝的老工匠逐漸老去,能夠進行科學、精細化保護的專業人纔日益稀缺。 資金與管理的瓶頸:古建築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耗資巨大的工程,在資金投入、管理機製、法律法規等方麵仍麵臨諸多挑戰。 現代化進程中的平衡:如何在現代化建設和城市發展的同時,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古建築,是當今麵臨的重大課題。 1.3 本書的研究內容與目標 研究內容:本書將聚焦於中國古建築的測繪技術、修繕理論與實踐,涵蓋瞭從基礎理論、技術方法到案例分析的各個環節。 研究目標: 係統介紹古建築測繪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培養讀者準確獲取古建築信息的能力。 深入分析古建築的結構特點、材料特性和病害成因,為修繕提供科學依據。 闡述古建築修繕的原則、工藝流程和關鍵技術,指導實際操作。 通過經典案例分析,提升讀者解決實際修繕問題的能力。 培養新一代古建築保護的專業人纔,傳承和發展中國古建築文化。 第二章 中國古建築的測繪理論與方法 2.1 古建築測繪的基礎概念與原則 測繪的目的與意義:準確記錄古建築的空間形態、結構體係、裝飾細節、材料屬性,為保護、研究、修復、展示提供科學可靠的數據基礎。 測繪的基本原則:忠實性(真實反映原貌)、完整性(全麵記錄)、精確性(保證測量精度)、係統性(遵循科學規範)。 測繪的精度要求:根據不同的保護和研究目的,設定相應的測量精度等級,如平麵圖、立麵圖、剖麵圖、細部圖等。 2.2 傳統古建築測繪技術迴顧 2.2.1 徒手繪製與簡易工具測繪 直尺、三角尺、角尺、量天尺等基本測量工具的使用。 鉛筆、墨水、毛筆等繪圖工具的運用。 簡單估算、比例尺的應用。 適用於對古建築進行初步記錄和快速草圖繪製。 2.2.2 影寫法與照相法 利用影子投影原理進行測量的技術。 早期照相技術在記錄建築外觀上的應用。 局限性:精度不高,難以反映三維信息。 2.2.3 經緯儀、平闆儀測繪 利用經緯儀進行角度和高程測量,平闆儀進行平麵繪製。 能夠實現相對較高的平麵精度,適用於較大範圍的古建築群測繪。 繪製過程繁瑣,效率較低。 2.2.4 弦長法與三角測量法 利用弦長和角度關係進行測量的幾何方法。 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實現較高的精度,但操作要求高。 2.3 現代古建築測繪技術及其應用 2.3.1 傳統測量技術的現代化改進 電子全站儀(Total Station)的應用:集成測距、測角功能,實現高精度、高效率的平麵和高程測量,並可直接導齣測量數據。 電子水準儀的應用:提高高程測量的精度和便捷性。 結閤CAD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圖紙繪製:實現測量數據與設計圖紙的無縫對接。 2.3.2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3D Laser Scanning) 原理:通過激光束掃描物體錶麵,獲取海量三維點雲數據,精確重建物體幾何形態。 優勢:非接觸式測量,高精度,高效率,可獲取復雜錶麵的詳細信息,生成逼真的三維模型。 應用:建築物整體外形、內部空間、裝飾細節的精確記錄,數字存檔,虛擬現實展示。 數據處理:點雲數據配準、去噪、模型重建(mesh reconstruction)。 2.3.3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 無人機航拍(UAV Photogrammetry):利用無人機搭載高分辨率相機,進行傾斜攝影測量,獲取建築物的正射影像和傾斜影像,生成高精度三維模型。特彆適用於高大、復雜、難以接近的古建築。 航空攝影測量:在特定情況下,通過航空相機進行大範圍、高精度的測繪。 地麵攝影測量:利用地麵相機拍攝多角度影像,通過軟件進行三維重建。 優勢:成本相對較低,可獲取豐富紋理信息,直觀性強。 2.3.4 BIM技術在古建築保護中的應用 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理念與特點。 將測繪數據導入BIM模型,構建古建築的數字檔案。 BIM模型在分析、診斷、修繕設計、施工模擬、後期維護等方麵的應用。 實現古建築信息的可視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管理。 2.4 古建築測繪的圖紙錶達 2.4.1 平麵圖(Plan):反映建築物的水平投影,展示牆體、柱、門窗、颱基等布局。 2.4.2 立麵圖(Elevation):反映建築物外牆的垂直投影,展示屋頂、屋簷、鬥拱、梁架、裝飾等。 2.4.3 剖麵圖(Section):通過假想的垂直或水平剖切麵,展示建築物的內部結構、空間關係、層高、木構架等。 2.4.4 節點詳圖(Detail Drawings):對重要的構件、裝飾、連接方式等進行放大繪製,體現其構造細節和工藝特徵。 2.4.5 效果圖與分析圖:根據測繪數據,製作逼真的三維效果圖,或進行結構受力分析圖、材料分布分析圖等。 圖紙的規範與標注:圖例、比例、指北針、尺寸標注、材料說明、測量日期等。 第三章 中國古建築修繕的理論基礎與原則 3.1 古建築修繕的價值與目的 3.1.1 保護遺産本體:維持古建築的物質形態和曆史信息,延緩其衰朽過程。 3.1.2 傳承曆史信息:保留古建築所承載的文化、技術、藝術價值。 3.1.3 恢復使用功能:在不損害本體的前提下,適度恢復古建築的使用功能,使其“活”起來。 3.1.4 提升觀賞價值:修復建築的整體風貌,提升其藝術和景觀價值。 3.2 古建築修繕的基本原則 3.2.1 原則性(Authenticity): 最小乾預原則:在修繕過程中,盡可能保留原有構件和材料,僅在必要時進行修補或加固,避免過度修繕。 可識彆性原則:修繕部分與原有部分應在技術、材料、工藝上有所區彆,但要做到不突兀、不破壞整體和諧,體現修繕的曆史痕跡。 可逆性原則:修繕措施應盡可能采用可逆的方式,便於日後根據新的認識進行調整或撤除。 3.2.2 科學性(Scientificity): 診斷先行:在修繕前必須進行科學的病害調查、成因分析和結構評估,製定詳盡的修繕方案。 因地製宜:根據古建築的實際情況、所處環境,選擇最適閤的修繕技術和材料。 預防為主:在修復原有病害的同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新的病害發生。 3.2.3 適應性(Adaptability): 尊重傳統:修繕應遵循中國古建築的傳統建造技術、工藝和審美習慣。 材料適宜:優先選用與原有材料性質相近、與古建築相協調的材料。 結構安全:在保證古建築曆史風貌的前提下,提升結構的整體安全性,滿足現代使用要求(在允許範圍內)。 3.3 古建築的材料特性與應用 3.3.1 木材: 種類:鬆木、杉木、楠木、榆木、槐木等,以及不同等級的木材。 特性:力學性能、耐久性、紋理、顔色等。 常用構件:梁、柱、枋、檁、椽、鬥拱、雀替、望闆等。 病害:腐朽、蟲蛀、開裂、變形。 3.3.2 磚石: 種類:青磚、灰磚、石材(花崗岩、青石、大理石等)。 特性:強度、耐久性、吸水性、抗風化性。 常用構件:牆體、颱基、柱礎、磚雕、石雕、門窗套等。 病害:風化、剝落、酥堿、開裂、鹽漬。 3.3.3 瓦: 種類:闆瓦、筒瓦、瓦當、滴水、脊瓦等。 特性:燒製工藝、釉麵、尺寸、形狀。 病害:破碎、脫落、滲漏。 3.3.4 灰漿與粘結材料: 種類:糯米灰漿、石灰砂漿、桐油等。 特性:粘結強度、柔韌性、耐久性。 病害:粉化、開裂、脫落。 3.3.5 裝飾材料: 彩畫、金箔、壁畫、木雕、石雕、磚雕等。 特性:顔料、膠、底材、工藝。 病害:褪色、脫落、開裂、剝蝕。 3.4 古建築常見病害的診斷與分析 3.4.1 結構變形與失穩:梁架下垂、柱身傾斜、牆體開裂、屋頂塌陷等。 3.4.2 材料劣化:木材腐朽、蟲蛀,磚石風化、酥堿,灰漿粉化,金屬銹蝕。 3.4.3 滲漏與潮濕:屋麵、牆體、颱基的滲水,導緻材料劣化和結構隱患。 3.4.4 裝飾損壞:彩畫、雕刻、壁畫等藝術品的剝落、褪色、開裂。 3.4.5 基礎沉降與凍脹:颱基不均勻沉降,地基凍融循環造成的破壞。 3.4.6 生物侵害:黴菌、苔蘚、藤蔓等對建築錶麵的侵蝕。 第四章 中國古建築修繕的技術與工藝 4.1 木構架的修繕技術 4.1.1 構件加固與替換 糟朽構件的處理:局部剔除糟朽部分,填塞新木料或專用填充材料。 抽換法:將腐朽或斷裂的構件整體或局部抽齣,替換為新構件。重點在於連接部位的處理,保證整體結構的受力連續性。 外包鋼加固:在木構件外側包裹鋼闆,增強承載能力,適用於重要承重構件。 榫卯結構的修復:對損壞的榫卯進行修復或重作,保證連接的牢固性。 4.1.2 結構糾偏與加固 頂升糾偏:通過韆斤頂等設備,緩慢提升建築,糾正構件傾斜。 支頂加固:在構件受力不足或變形處設置臨時或永久支撐。 加設連接件:在構件連接部位增加金屬或木製連接件,提高結構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4.1.3 鬥拱的修繕 鬥拱的拆卸、清潔、修復、重新安裝。 對磨損、斷裂的鬥、拱、昂進行替換或粘接。 保證鬥拱的整體性、精度和受力功能。 4.1.4 梁架、檁條、椽子的修復 對開裂、變形的梁架進行支撐、加固或更換。 修復、替換受損的檁條和椽子,保證屋麵承托結構的完整性。 4.2 磚石牆體的修繕技術 4.2.1 牆體加固 勾縫與灌漿:對牆體裂縫進行清縫、填充砂漿,必要時進行壓力灌漿,提高牆體的整體性。 拉結鋼筋:在牆體內部增設水平或竪嚮鋼筋,與砂漿結閤,增強牆體抗拉和抗剪能力。 外貼石材或磚麵層:在原牆體外側粘貼一層新的石材或磚,起到保護和加固作用。 4.2.2 磚石構件的修補與替換 缺損磚石的修補:根據原樣,製作新的磚石構件進行替換。 酥堿磚石的處理:清除酥堿層,進行材料加固或替換。 風化石材的保護:塗刷防護劑,或局部修補。 4.2.3 門窗洞口的修復 修復或重作受損的磚石門窗洞口。 保證洞口的尺寸、形狀和承重功能。 4.3 屋頂的修繕技術 4.3.1 瓦作修繕 瓦片更換:根據原有瓦片規格、顔色、燒製工藝,選用仿古瓦片進行替換。 瓦作找平與粘結:對瓦層進行找平,使用傳統的灰漿或新型粘結材料,保證瓦片的牢固。 屋脊、簷口、滴水的修復:修復、重作受損的屋脊、簷口、滴水等構件。 4.3.2 漏水點的處理 查找漏水原因,封堵縫隙,修復破損瓦片。 必要時對基層進行防水處理。 4.4 裝飾的保護與修復 4.4.1 彩畫的修復 現狀記錄與分析:詳細記錄彩畫的圖案、色彩、工藝、病害。 揭取與轉印:對於嚴重損壞的部分,可將彩畫揭取下來進行保護,或進行轉印。 層層剝離與清理:清除錶麵汙垢、後期覆蓋層,恢復原有色彩。 補色與仿作:根據原有色彩和紋樣,進行局部補色,或在必要時仿作。 4.4.2 木雕、石雕、磚雕的修復 清理與加固:清除汙垢、黴菌,對酥堿、開裂部分進行加固。 部件修補與重作:對殘缺的部件進行粘接、填補,或按原樣重作。 仿古做舊:使新做的雕刻與原有部分風格協調。 4.4.3 壁畫的保護與修復 保護性措施:如增加防護層,改善環境濕度等。 修復技術:如清理、補色、粘接等。 4.5 結構安全鑒定與加固新技術 4.5.1 無損檢測技術:如超聲波檢測、紅外熱成像、地質雷達等,用於探測材料內部缺陷和結構狀況。 4.5.2 現代結構加固材料的應用:如碳縴維復閤材料(CFRP)、高性能環氧樹脂等,在特定部位進行加強。 4.5.3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模擬:利用BIM、有限元分析等技術,對修繕方案進行優化和驗證。 第五章 古建築修繕案例分析 5.1 經典案例的選取與分析 5.1.1 宮殿、寺廟類:如故宮、頤和園、應縣木塔等,重點分析其整體修繕策略、重大結構修復、宮廷彩畫保護等。 5.1.2 園林類:如蘇州園林、皇傢園林等,重點分析其疊石理水、植物配置、建築與自然的融閤,以及對園林中亭颱樓閣的修繕。 5.1.3 民居、古鎮類:如徽派民居、古村落等,重點分析其材料特色、空間布局、地方工藝,以及小尺度的修復經驗。 5.1.4 橋梁、塔類:如趙州橋、古塔等,重點分析其結構設計、材料運用、耐久性維護。 5.2 案例分析要點 5.2.1 項目背景與測繪基礎:介紹項目的曆史沿革、價值評估、測繪數據獲取過程。 5.2.2 病害調查與診斷結果:詳細描述古建築存在的病害類型、程度和成因。 5.2.3 修繕設計理念與方案:闡述修繕的設計原則、技術路綫、材料選用、工藝流程。 5.2.4 具體修繕過程與技術應用:重點展示在結構、牆體、屋頂、裝飾等方麵的具體施工細節和技術創新。 5.2.5 修繕效果評估與後續保護:評價修繕的成果,並提齣長期的保護和維護建議。 5.3 實踐中的經驗教訓與反思 成功案例的經驗總結。 失誤與教訓分析,為未來的修繕工作提供警示。 對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性思考。 跨學科閤作的重要性。 第六章 古建築修繕的組織管理與法律法規 6.1 古建築保護的法律法規體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相關配套法規。 各級政府關於古建築保護的政策、規定。 國際公約與國內法規的接軌。 6.2 古建築修繕項目的管理 6.2.1 項目立項與審批:申報程序、專傢評審、政府批準。 6.2.2 勘察設計與方案編製:專業資質要求、設計深度、圖紙編製規範。 6.2.3 施工組織與管理:施工隊伍資質、現場管理、安全生産。 6.2.4 質量監督與驗收:質量標準、監理製度、驗收流程。 6.2.5 資金投入與使用管理:預算編製、資金籌措、審計監督。 6.3 專業人纔的培養與發展 古建築測繪、設計、施工、研究等各環節人纔需求。 學曆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結閤。 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鼓勵跨學科交流與閤作。 6.4 古建築的活化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在保護前提下的閤理利用模式(如博物館、文化體驗空間、民宿等)。 古建築與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的融閤。 建立長效的保護與維護機製。 結語 中國古建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曆史內涵值得我們世代珍藏與傳承。本書通過係統闡述古建築的測繪方法和修繕技藝,期望能夠為相關專業的研究者、實踐者和愛好者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助力於這批珍貴的文化瑰寶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每一代人都有責任將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産完好地傳遞給下一代。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實操性”。不同於一些偏重理論或數學推導的教材,這本書在內容上似乎更接地氣,更貼近實際的施工現場。它在介紹各種施工技術時,並沒有迴避那些繁瑣而關鍵的細節,反而對此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比如,在講解模闆工程時,它不僅介紹瞭不同類型模闆的特點和適用範圍,還詳細說明瞭模闆的安裝、支撐、拆除的注意事項,甚至連模闆的周轉使用和維護也做瞭說明。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麵,它也列舉瞭大量的實例,分析瞭不同施工環節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並提齣瞭具體的防範措施。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是在努力彌閤教學與實踐之間的鴻溝,試圖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夠在施工現場直接應用的能力。我希望通過學習這本書,能夠對土木工程施工的實際操作過程有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瞭解,並且能夠掌握一些實用的施工技巧和管理方法,為將來進入施工一綫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給我一種清晰而有條理的感覺。它將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這兩個緊密相關的領域,有機地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在每一章節的開頭,往往會先介紹相關的施工技術,然後緊接著就會引齣與之相關的管理要點。例如,在講解主體結構施工時,它可能會先介紹不同材料的施工工藝,然後就會討論該工程段的施工計劃、進度控製、質量檢驗以及安全措施等。這種“技術與管理並行”的編排方式,讓我能夠更係統地理解一個工程項目是如何從圖紙變成現實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管理是如何貫穿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末尾可能會設置的思考題或實踐練習,這能夠幫助我鞏固所學的知識,並且嘗試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的場景中去。作為一本規劃教材,它似乎在努力為我們勾勒齣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讓我們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的全貌,培養齣真正能夠勝任工作的應用型人纔。

評分

這本書的厚度就已經足夠讓人望而生畏,但真正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理論深度上的挖掘。它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各種施工技術背後的原理和機理。例如,在講到混凝土施工時,不僅僅是介紹瞭各種澆築方法,還對混凝土的配閤比設計、養護方法、以及可能齣現的質量問題(如收縮、開裂)及其預防措施進行瞭詳細的論述。在施工管理方麵,它也著重強調瞭計劃編製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以及風險評估的重要性。它似乎在告訴我們,成功的工程不僅依賴於精湛的技術,更在於周密的計劃和有效的管理。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更是讓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具體。通過對真實工程項目中的技術難題和管理挑戰的剖析,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並從中學習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種“理論結閤實踐”的教學方式,對於培養我們這些未來的工程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起紮實的理論基礎,並學會如何將這些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的工程項目中去,真正成為一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纔。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我認為是它在“創新”和“應用”方麵的側重點。封麵上“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的字樣,並非空穴來風。在內容上,它似乎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傳統施工方法的介紹,而是積極地引入瞭一些新的施工技術和理念。例如,在講到綠色施工時,它不僅提到瞭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概念,還可能介紹瞭一些具體的綠色施工技術和案例。在工程項目管理方麵,它也可能涉及到BIM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新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並非是一本陳舊的教材,而是緊跟時代發展,力圖培養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思維的土木工程人纔。這種對“創新”和“應用”的強調,對於我們這些未來的建設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快速發展的土木工程領域,隻有不斷創新和應用新知識、新技術,纔能適應行業的發展,解決更復雜的工程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的創新意識,並幫助我掌握一些前沿的施工技術和管理方法,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

評分

這本書從封麵設計到內容編排,都透著一股“大而全”的氣息。封麵上“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土木建築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的字樣,就已經錶明瞭它的定位和目標——培養具備創新性和應用性的復閤型人纔。翻開目錄,章節劃分得非常細緻,涵蓋瞭土木工程施工的方方麵麵,從基礎的測量放綫、土方工程,到主體結構的施工技術、鋼筋混凝土施工、鋼結構施工,再到裝飾裝修、機電設備安裝等,可謂是麵麵俱到。更重要的是,它還在施工技術的基礎上,融入瞭管理的內容,比如工程項目管理、施工組織與計劃、施工成本管理、施工安全與質量管理、閤同管理等等。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你“怎麼做”,更是在告訴你“怎麼管”。這種將技術與管理緊密結閤的編排思路,確實符閤當前土木工程行業對人纔的需求。作為一名正在學習土木工程的學生,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為將來的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它似乎承諾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灌輸,更是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這讓我充滿期待,希望它能真正地“規劃”齣一條通往“創新型應用人纔”的道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