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华锋,徐芸 编
图书标签:
  • 土木工程
  • 施工管理
  • 创新型人才
  • 应用型人才
  • 本科教材
  • 21世纪
  • 规划教材
  • 土建
  • 工程管理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69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67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字数:8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特点:
  ●注章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来编写,考虑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通过不同的工程案例或者示例深入浅出进行讲解,紧紧抓住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点,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注重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结合:以人文知识讲解的手法来阐述科技知识,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设置阅读材料板块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注重实践教学和情境教学:书中配备大量实景图和实物图,并辅以示意图进行介绍,通过模型化的教学案例介绍具体工程实践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设计有丰富的题型,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启发创新思维。
  ●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学生就业所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着眼点,紧跟新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着重讲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技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附有大量三维模型与实物图片,形象展现施工工艺及细部构造,依据新颁布的施工类规范编写,参考执业资格考试设置习题。

内容简介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编者结合多年从事理论教学及工程实践的经验,编写上力求内容精练、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规范应用与教学需求紧密结合;取材上力图反映当前土木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升相关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使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之一,是根据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土建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参照国家现行施工及验收规范编写而成的。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共14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房屋结构安装工程、桥梁结构工程、路面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施工组织概况、流水施工原理、网络计划技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总设计。本书着重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规律,以及当前先进成熟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等问题的能力。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及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0.1 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概况
0.1.1 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0.1.2 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0.1.3 建筑施工的特点
0.1.4 房屋建筑的施工程序
0.2 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的科学管理
0.2.1 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
0.2.2 施工组织管理技术的应用
0.2.3 施工组织管理学科的发展
0.3 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趋势及展望
0.3.1 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0.3.2 未来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重点
0.4 课程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1章 土方工程
1.1 土方工程的分类及工程技术
1.1.1 土的工程分类与现场鉴别方法
1.1.2 土的工程性质
1.1.3 土方工程施工特点
1.2 场地平整
1.2.1 场地竖向规划设计
1.2.2 场地平整土方量的计算
1.2.3 土方调配
1.2.4 场地平整土方工程机械的施工
1.3 基坑工程
1.3.1 地下水控制
1.3.2 土方边坡稳定
1.3.3 基坑开挖与支护
1.3.4 围堰类型及其施工
1.4 土方回填与压实
1.4.1 土方回填
1.4.2 填土的压实
1.4.3 路堤填底与路堑挖底
1.5 爆破技术
1.5.1 爆破的应用原理
1.5.2 主要爆破方法
1.5.3 爆破施工工艺
1.5.4 爆破安全技术
1.5.5 拆除爆破
职业技能
习题

第2章 基础工程
2.1 预制桩施工
2.1.1 预制桩的制作、运输和堆放
2.1.2 锤击沉桩
2.1.3 静压沉桩
2.1.4 振动沉桩
2.1.5 水冲沉桩
2.1.6 预制桩施工常遇问题及预防处理方法
2.2 灌注桩施工
2.2.1 干作业钻孔灌注桩
2.2.2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2.2.3 套管成孔灌注桩
2.2.4 人工挖孔灌注桩
2.2.5 爆扩成孔灌注桩
2.2.6 灌注桩施工常遇问题及预防处理方法
2.3 桩基承台与基础底板施工
2.3.1 桩基承台施工
2.3.2 基础底板施工
2.4 地下连续墙施工
2.4.1 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
2.4.2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要点
2.4.3 地下连续墙施工常遇问题及预防处理方法
2.5 墩基础、沉井基础和管柱基础施工
2.5.1 墩基础施工
2.5.2 沉井基础施工
2.5.3 管柱基础施工
职业技能
习题

第3章 砌体工程
3.1 砌体工程准备工作
3.1.1 砌体材料准备与运输
3.1.2 砌筑用脚手架
3.2 砌体施工
3.2.1 砖砌体施工
3.2.2 石砌体施工
3.2.3 中小型砌块施工
3.2.4 砌体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3.3 砌体冬期和雨期施工
3.3.1 砌体冬期施工
3.3.2 砌体雨期施工
职业技能
习题

第4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
4.1 钢筋工程
4.1.1 钢筋分类与验收
4.1.2 钢筋配料与代换
4.1.3 钢筋的加工
4.1.4 铜筋的连接
4.1.5 钢筋的绑扎与安装
4.2 模板工程
4.2.1 模板的类型与基本要求
4.2.2 模板构造与安装
4.2.3 模板拆除
4.2.4 模板设计
4.3 混凝土工程
4.3.1 混凝土类型及组成材料
4.3.2 混凝土制备
4.3.3 混凝土运输
4.3.4 混凝土浇筑
4.3.5 混凝土养护
4.3.6 混凝土冬期施工
4.4 预应力混凝土
4.4.1 先张法施工
4.4.2 后张法施工
职业技能
习题

第5章 房屋结构安装工程
5.1 起重机械与索具
5.1.1 起重机械
5.1.2 索具
5.2 单层混凝土结构工业厂房结构安装
5.2.1 吊装前准备
5.2.2 构件吊装工艺
5.2.3 结构安装方案
5.3 多层装配式房屋结构安装
5.3.1 装配式框架结构安装
5.3.2 板柱结构安装
5.3.3 装配式大板建筑安装
5.4 钢结构安装
5.4.1 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安装
……
第6章 桥梁结构工程
第7章 路面工程
第8章 防水工程
第9章 装饰工程
第10章 施工组织概况
第11章 流水施工原理
第12章 网络计划技术
第13章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第14章 施工组织总设计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国古建筑测绘与修缮技艺》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阐述中国古建筑的测绘方法、技术要点及其在现代修缮实践中的应用。从历史文化的传承,到技术工艺的创新,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学习平台,以期培养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现代测绘修缮技艺的专业人才,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第一章 绪论:中国古建筑的价值与保护的重要性 1.1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 中华文明的瑰宝:古建筑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哲学、艺术、宗教和民俗文化,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窗口。 艺术成就的巅峰:从宏伟的宫殿庙宇到精巧的园林民居,中国古建筑在建筑形制、结构体系、装饰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高度,展现了高超的营造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历史研究的活化石:古建筑的材料、工艺、布局、题记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景观资源的活化:古建筑群是构成中国独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重要元素,具有重要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体验价值。 1.2 古建筑保护的紧迫性与挑战 自然损耗与环境侵蚀:风雨侵蚀、日晒雨淋、温湿度变化、地质灾害以及人为活动等,都在不断地加速古建筑的衰败和损毁。 人为破坏与不当干预:历史上的战乱、改建、拆除,以及现代发展中对古建筑的漠视或不当保护措施,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技术与人才的断层:随着传统工艺的失传和掌握传统技艺的老工匠逐渐老去,能够进行科学、精细化保护的专业人才日益稀缺。 资金与管理的瓶颈:古建筑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耗资巨大的工程,在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现代化进程中的平衡:如何在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是当今面临的重大课题。 1.3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本书将聚焦于中国古建筑的测绘技术、修缮理论与实践,涵盖了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到案例分析的各个环节。 研究目标: 系统介绍古建筑测绘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培养读者准确获取古建筑信息的能力。 深入分析古建筑的结构特点、材料特性和病害成因,为修缮提供科学依据。 阐述古建筑修缮的原则、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指导实际操作。 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提升读者解决实际修缮问题的能力。 培养新一代古建筑保护的专业人才,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建筑文化。 第二章 中国古建筑的测绘理论与方法 2.1 古建筑测绘的基础概念与原则 测绘的目的与意义:准确记录古建筑的空间形态、结构体系、装饰细节、材料属性,为保护、研究、修复、展示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基础。 测绘的基本原则:忠实性(真实反映原貌)、完整性(全面记录)、精确性(保证测量精度)、系统性(遵循科学规范)。 测绘的精度要求:根据不同的保护和研究目的,设定相应的测量精度等级,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细部图等。 2.2 传统古建筑测绘技术回顾 2.2.1 徒手绘制与简易工具测绘 直尺、三角尺、角尺、量天尺等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 铅笔、墨水、毛笔等绘图工具的运用。 简单估算、比例尺的应用。 适用于对古建筑进行初步记录和快速草图绘制。 2.2.2 影写法与照相法 利用影子投影原理进行测量的技术。 早期照相技术在记录建筑外观上的应用。 局限性:精度不高,难以反映三维信息。 2.2.3 经纬仪、平板仪测绘 利用经纬仪进行角度和高程测量,平板仪进行平面绘制。 能够实现相对较高的平面精度,适用于较大范围的古建筑群测绘。 绘制过程繁琐,效率较低。 2.2.4 弦长法与三角测量法 利用弦长和角度关系进行测量的几何方法。 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较高的精度,但操作要求高。 2.3 现代古建筑测绘技术及其应用 2.3.1 传统测量技术的现代化改进 电子全站仪(Total Station)的应用:集成测距、测角功能,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平面和高程测量,并可直接导出测量数据。 电子水准仪的应用:提高高程测量的精度和便捷性。 结合CAD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图纸绘制:实现测量数据与设计图纸的无缝对接。 2.3.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3D Laser Scanning) 原理:通过激光束扫描物体表面,获取海量三维点云数据,精确重建物体几何形态。 优势:非接触式测量,高精度,高效率,可获取复杂表面的详细信息,生成逼真的三维模型。 应用:建筑物整体外形、内部空间、装饰细节的精确记录,数字存档,虚拟现实展示。 数据处理:点云数据配准、去噪、模型重建(mesh reconstruction)。 2.3.3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 无人机航拍(UAV Photogrammetry):利用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进行倾斜摄影测量,获取建筑物的正射影像和倾斜影像,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特别适用于高大、复杂、难以接近的古建筑。 航空摄影测量:在特定情况下,通过航空相机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测绘。 地面摄影测量:利用地面相机拍摄多角度影像,通过软件进行三维重建。 优势:成本相对较低,可获取丰富纹理信息,直观性强。 2.3.4 BIM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理念与特点。 将测绘数据导入BIM模型,构建古建筑的数字档案。 BIM模型在分析、诊断、修缮设计、施工模拟、后期维护等方面的应用。 实现古建筑信息的可视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管理。 2.4 古建筑测绘的图纸表达 2.4.1 平面图(Plan):反映建筑物的水平投影,展示墙体、柱、门窗、台基等布局。 2.4.2 立面图(Elevation):反映建筑物外墙的垂直投影,展示屋顶、屋檐、斗拱、梁架、装饰等。 2.4.3 剖面图(Section):通过假想的垂直或水平剖切面,展示建筑物的内部结构、空间关系、层高、木构架等。 2.4.4 节点详图(Detail Drawings):对重要的构件、装饰、连接方式等进行放大绘制,体现其构造细节和工艺特征。 2.4.5 效果图与分析图:根据测绘数据,制作逼真的三维效果图,或进行结构受力分析图、材料分布分析图等。 图纸的规范与标注:图例、比例、指北针、尺寸标注、材料说明、测量日期等。 第三章 中国古建筑修缮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3.1 古建筑修缮的价值与目的 3.1.1 保护遗产本体:维持古建筑的物质形态和历史信息,延缓其衰朽过程。 3.1.2 传承历史信息:保留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技术、艺术价值。 3.1.3 恢复使用功能:在不损害本体的前提下,适度恢复古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其“活”起来。 3.1.4 提升观赏价值:修复建筑的整体风貌,提升其艺术和景观价值。 3.2 古建筑修缮的基本原则 3.2.1 原则性(Authenticity): 最小干预原则:在修缮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有构件和材料,仅在必要时进行修补或加固,避免过度修缮。 可识别性原则:修缮部分与原有部分应在技术、材料、工艺上有所区别,但要做到不突兀、不破坏整体和谐,体现修缮的历史痕迹。 可逆性原则:修缮措施应尽可能采用可逆的方式,便于日后根据新的认识进行调整或撤除。 3.2.2 科学性(Scientificity): 诊断先行:在修缮前必须进行科学的病害调查、成因分析和结构评估,制定详尽的修缮方案。 因地制宜:根据古建筑的实际情况、所处环境,选择最适合的修缮技术和材料。 预防为主:在修复原有病害的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新的病害发生。 3.2.3 适应性(Adaptability): 尊重传统:修缮应遵循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建造技术、工艺和审美习惯。 材料适宜:优先选用与原有材料性质相近、与古建筑相协调的材料。 结构安全:在保证古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提升结构的整体安全性,满足现代使用要求(在允许范围内)。 3.3 古建筑的材料特性与应用 3.3.1 木材: 种类:松木、杉木、楠木、榆木、槐木等,以及不同等级的木材。 特性:力学性能、耐久性、纹理、颜色等。 常用构件:梁、柱、枋、檩、椽、斗拱、雀替、望板等。 病害:腐朽、虫蛀、开裂、变形。 3.3.2 砖石: 种类:青砖、灰砖、石材(花岗岩、青石、大理石等)。 特性:强度、耐久性、吸水性、抗风化性。 常用构件:墙体、台基、柱础、砖雕、石雕、门窗套等。 病害:风化、剥落、酥碱、开裂、盐渍。 3.3.3 瓦: 种类:板瓦、筒瓦、瓦当、滴水、脊瓦等。 特性:烧制工艺、釉面、尺寸、形状。 病害:破碎、脱落、渗漏。 3.3.4 灰浆与粘结材料: 种类:糯米灰浆、石灰砂浆、桐油等。 特性:粘结强度、柔韧性、耐久性。 病害:粉化、开裂、脱落。 3.3.5 装饰材料: 彩画、金箔、壁画、木雕、石雕、砖雕等。 特性:颜料、胶、底材、工艺。 病害:褪色、脱落、开裂、剥蚀。 3.4 古建筑常见病害的诊断与分析 3.4.1 结构变形与失稳:梁架下垂、柱身倾斜、墙体开裂、屋顶塌陷等。 3.4.2 材料劣化:木材腐朽、虫蛀,砖石风化、酥碱,灰浆粉化,金属锈蚀。 3.4.3 渗漏与潮湿:屋面、墙体、台基的渗水,导致材料劣化和结构隐患。 3.4.4 装饰损坏:彩画、雕刻、壁画等艺术品的剥落、褪色、开裂。 3.4.5 基础沉降与冻胀: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冻融循环造成的破坏。 3.4.6 生物侵害:霉菌、苔藓、藤蔓等对建筑表面的侵蚀。 第四章 中国古建筑修缮的技术与工艺 4.1 木构架的修缮技术 4.1.1 构件加固与替换 糟朽构件的处理:局部剔除糟朽部分,填塞新木料或专用填充材料。 抽换法:将腐朽或断裂的构件整体或局部抽出,替换为新构件。重点在于连接部位的处理,保证整体结构的受力连续性。 外包钢加固:在木构件外侧包裹钢板,增强承载能力,适用于重要承重构件。 榫卯结构的修复:对损坏的榫卯进行修复或重作,保证连接的牢固性。 4.1.2 结构纠偏与加固 顶升纠偏:通过千斤顶等设备,缓慢提升建筑,纠正构件倾斜。 支顶加固:在构件受力不足或变形处设置临时或永久支撑。 加设连接件:在构件连接部位增加金属或木制连接件,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1.3 斗拱的修缮 斗拱的拆卸、清洁、修复、重新安装。 对磨损、断裂的斗、拱、昂进行替换或粘接。 保证斗拱的整体性、精度和受力功能。 4.1.4 梁架、檩条、椽子的修复 对开裂、变形的梁架进行支撑、加固或更换。 修复、替换受损的檩条和椽子,保证屋面承托结构的完整性。 4.2 砖石墙体的修缮技术 4.2.1 墙体加固 勾缝与灌浆:对墙体裂缝进行清缝、填充砂浆,必要时进行压力灌浆,提高墙体的整体性。 拉结钢筋:在墙体内部增设水平或竖向钢筋,与砂浆结合,增强墙体抗拉和抗剪能力。 外贴石材或砖面层:在原墙体外侧粘贴一层新的石材或砖,起到保护和加固作用。 4.2.2 砖石构件的修补与替换 缺损砖石的修补:根据原样,制作新的砖石构件进行替换。 酥碱砖石的处理:清除酥碱层,进行材料加固或替换。 风化石材的保护:涂刷防护剂,或局部修补。 4.2.3 门窗洞口的修复 修复或重作受损的砖石门窗洞口。 保证洞口的尺寸、形状和承重功能。 4.3 屋顶的修缮技术 4.3.1 瓦作修缮 瓦片更换:根据原有瓦片规格、颜色、烧制工艺,选用仿古瓦片进行替换。 瓦作找平与粘结:对瓦层进行找平,使用传统的灰浆或新型粘结材料,保证瓦片的牢固。 屋脊、檐口、滴水的修复:修复、重作受损的屋脊、檐口、滴水等构件。 4.3.2 漏水点的处理 查找漏水原因,封堵缝隙,修复破损瓦片。 必要时对基层进行防水处理。 4.4 装饰的保护与修复 4.4.1 彩画的修复 现状记录与分析:详细记录彩画的图案、色彩、工艺、病害。 揭取与转印:对于严重损坏的部分,可将彩画揭取下来进行保护,或进行转印。 层层剥离与清理:清除表面污垢、后期覆盖层,恢复原有色彩。 补色与仿作:根据原有色彩和纹样,进行局部补色,或在必要时仿作。 4.4.2 木雕、石雕、砖雕的修复 清理与加固:清除污垢、霉菌,对酥碱、开裂部分进行加固。 部件修补与重作:对残缺的部件进行粘接、填补,或按原样重作。 仿古做旧:使新做的雕刻与原有部分风格协调。 4.4.3 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保护性措施:如增加防护层,改善环境湿度等。 修复技术:如清理、补色、粘接等。 4.5 结构安全鉴定与加固新技术 4.5.1 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红外热成像、地质雷达等,用于探测材料内部缺陷和结构状况。 4.5.2 现代结构加固材料的应用:如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高性能环氧树脂等,在特定部位进行加强。 4.5.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模拟:利用BIM、有限元分析等技术,对修缮方案进行优化和验证。 第五章 古建筑修缮案例分析 5.1 经典案例的选取与分析 5.1.1 宫殿、寺庙类:如故宫、颐和园、应县木塔等,重点分析其整体修缮策略、重大结构修复、宫廷彩画保护等。 5.1.2 园林类:如苏州园林、皇家园林等,重点分析其叠石理水、植物配置、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对园林中亭台楼阁的修缮。 5.1.3 民居、古镇类:如徽派民居、古村落等,重点分析其材料特色、空间布局、地方工艺,以及小尺度的修复经验。 5.1.4 桥梁、塔类:如赵州桥、古塔等,重点分析其结构设计、材料运用、耐久性维护。 5.2 案例分析要点 5.2.1 项目背景与测绘基础:介绍项目的历史沿革、价值评估、测绘数据获取过程。 5.2.2 病害调查与诊断结果:详细描述古建筑存在的病害类型、程度和成因。 5.2.3 修缮设计理念与方案:阐述修缮的设计原则、技术路线、材料选用、工艺流程。 5.2.4 具体修缮过程与技术应用:重点展示在结构、墙体、屋顶、装饰等方面的具体施工细节和技术创新。 5.2.5 修缮效果评估与后续保护:评价修缮的成果,并提出长期的保护和维护建议。 5.3 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与反思 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 失误与教训分析,为未来的修缮工作提供警示。 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性思考。 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第六章 古建筑修缮的组织管理与法律法规 6.1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 各级政府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政策、规定。 国际公约与国内法规的接轨。 6.2 古建筑修缮项目的管理 6.2.1 项目立项与审批:申报程序、专家评审、政府批准。 6.2.2 勘察设计与方案编制:专业资质要求、设计深度、图纸编制规范。 6.2.3 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队伍资质、现场管理、安全生产。 6.2.4 质量监督与验收:质量标准、监理制度、验收流程。 6.2.5 资金投入与使用管理:预算编制、资金筹措、审计监督。 6.3 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古建筑测绘、设计、施工、研究等各环节人才需求。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结合。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6.4 古建筑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模式(如博物馆、文化体验空间、民宿等)。 古建筑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建立长效的保护与维护机制。 结语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值得我们世代珍藏与传承。本书通过系统阐述古建筑的测绘方法和修缮技艺,期望能够为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实践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助力于这批珍贵的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每一代人都有责任将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完好地传递给下一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就已经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理论深度上的挖掘。它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施工技术背后的原理和机理。例如,在讲到混凝土施工时,不仅仅是介绍了各种浇筑方法,还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养护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如收缩、开裂)及其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施工管理方面,它也着重强调了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及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成功的工程不仅依赖于精湛的技术,更在于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更是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通过对真实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难题和管理挑战的剖析,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从中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我们这些未来的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学会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去,真正成为一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我认为是它在“创新”和“应用”方面的侧重点。封面上“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字样,并非空穴来风。在内容上,它似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施工方法的介绍,而是积极地引入了一些新的施工技术和理念。例如,在讲到绿色施工时,它不仅提到了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概念,还可能介绍了一些具体的绿色施工技术和案例。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它也可能涉及到BIM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兴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是一本陈旧的教材,而是紧跟时代发展,力图培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思维的土木工程人才。这种对“创新”和“应用”的强调,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建设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快速发展的土木工程领域,只有不断创新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解决更复杂的工程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的创新意识,并帮助我掌握一些前沿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一种清晰而有条理的感觉。它将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每一章节的开头,往往会先介绍相关的施工技术,然后紧接着就会引出与之相关的管理要点。例如,在讲解主体结构施工时,它可能会先介绍不同材料的施工工艺,然后就会讨论该工程段的施工计划、进度控制、质量检验以及安全措施等。这种“技术与管理并行”的编排方式,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一个工程项目是如何从图纸变成现实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是如何贯穿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可能会设置的思考题或实践练习,这能够帮助我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尝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场景中去。作为一本规划教材,它似乎在努力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全貌,培养出真正能够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实操性”。不同于一些偏重理论或数学推导的教材,这本书在内容上似乎更接地气,更贴近实际的施工现场。它在介绍各种施工技术时,并没有回避那些繁琐而关键的细节,反而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比如,在讲解模板工程时,它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模板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还详细说明了模板的安装、支撑、拆除的注意事项,甚至连模板的周转使用和维护也做了说明。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它也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分析了不同施工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是在努力弥合教学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试图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够在施工现场直接应用的能力。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对土木工程施工的实际操作过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一些实用的施工技巧和管理方法,为将来进入施工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内容编排,都透着一股“大而全”的气息。封面上“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字样,就已经表明了它的定位和目标——培养具备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翻开目录,章节划分得非常细致,涵盖了土木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测量放线、土方工程,到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施工、钢结构施工,再到装饰装修、机电设备安装等,可谓是面面俱到。更重要的是,它还在施工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管理的内容,比如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计划、施工成本管理、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合同管理等等。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是在告诉你“怎么管”。这种将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的编排思路,确实符合当前土木工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一名正在学习土木工程的学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似乎承诺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是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让我充满期待,希望它能真正地“规划”出一条通往“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