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

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春生,秦政坤,张大明 著
图书标签:
  • 光波导
  • 光子器件
  • 集成光学
  • 器件设计
  • 模拟仿真
  • 光学工程
  • 通信工程
  • 微纳光学
  • 光纤光学
  • 半导体光子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638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78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运用光波导模式、耦合模方程、电光调制、速率-传输方程等理论,阐述了微环谐振器、阵列波导光栅、电光开关、波导放大器等光波导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功能,给出了器件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模拟。
  《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中的计算全部由作者完成,作者对每一条曲线都通过计算机编程进行了计算和绘制,验证了这些方法在实际器件的实验制备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书给出的计算公式、计算数据和相关曲线是准确和可靠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可作为导波光学、集成光学、光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等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作者简介

  马春生,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集成光电子学和导波光学的理论和光电子器件的研究工作,负责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两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有100余篇被SCI检索。
  
  秦政坤,博士,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首批国培专家。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带头人,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带头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光电子器件的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研项目20余项,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光波导简明教程》获吉林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张大明,博士,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集成光电子学国家熏点联合实验室从事聚合物平面光波导器件的研究,先后完成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波导的模式
1.1 模式类型
1.2 平板波导的横向亥姆霍兹方程
1.3 平板波导TE模的电磁场分量及边界条件
1.4 平板波导TM模的电磁场分量及边界条件
1.5 平均能流密度和传输功率
1.6 三层平板波导的TE导模
1.7 三层平板波导的TM导模
1.8 三层平板波导导模的算例及讨论
1.9 导模的传输与截止
1.10 条形波导和矩形波导
1.11 矩形波导的横向亥姆霍兹方程
1.12 矩形波导Eymn模的电磁场分量及边界条件
1.13 矩形波导Exmn模的电磁场分量及边界条件
1.14 矩形波导的Eymn导模
1.15 矩形波导的Exmn导模
1.16 矩形波导导模的算例及讨论
1.17 波导的损耗
1.18 脊形波导的近似方法
1.19 模式的正交性和归一化

第2章 波导的耦合
2.1 耦合模方程
2.2 波导的定向耦合
2.3 双平板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耦合系数
2.4 双矩形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耦合系数
2.5 波导的弯曲耦合

第3章 微环谐振器
3.1 工作原理和基本功能
3.2 平行信道单环MRR滤波器
3.3 光在微环中的谐振
3.4 平行信道并联MRR阵列滤波器
3.5 平行信道串联MRR阵列滤波器
3.6 平行信道串联并联MRR阵列滤波器
3.7 平行信道并联串联MRR阵列滤波器
3.8 交叉信道单环MRR阵列波分复用器
3.9 交叉信道串联三环MRR阵列波分复用器

第4章阵列波导光栅
4.1 工作原理
4.2 光栅方程
4.3 角色散方程和FSR
4.4 微调效应和波长分配
4.5 基本功能
4.6 参数优化
4.7 结构设计
4.8 传输特性
4.9 损耗特性
4.10 带宽平坦化和箱形光谱响应
4.11 温度特性和无热化条件
4.12 硅基聚合物AWG的温度依赖性
4.13 全聚合物无热化AWG
4.14 硅基SiO2AWG的温度依赖性
4.15 硅基聚合物与SiO2混合材料无热化AWG
4.16 工艺误差对AWG性能的影响

第5章 电光开关
5.1 介电常数张量和折射率椭球
5.2 电光效应和电光张量
……

第6章 波导放大器

参考文献
附录 专业术语汉英索引
《光学器件制造工艺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光学科学的不断突破,光学器件在通信、传感、照明、医疗、制造等众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性能和集成度要求也随之提高。光学器件的制造工艺是实现这些先进光学功能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器件的精度、可靠性、成本以及最终的性能表现。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当前光学器件制造的主流工艺技术,结合实际应用案例,为光学器件的设计者、制造工程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对光学制造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本书力求在理论阐述与实践指导之间取得平衡,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制造工艺的原理、优势、局限性,并掌握实际操作中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 二、传统精密光学元件制造工艺 光学元件是构成光学器件的基础,其加工精度对整个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本书将首先回顾并深入分析传统的光学元件制造工艺,包括: 1. 研磨与抛光技术: 原理与分类: 详细介绍基于磨料(如氧化铝、碳化硅、金刚石)的机械研磨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抛光方法(如平面抛光、曲面抛光、非球面抛光)。 设备与工艺流程: 阐述常用设备(如研磨抛光机、单点金刚石车床)的操作要点,以及从毛坯加工到精加工的完整工艺流程。 关键参数与控制: 探讨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关键参数,如磨料粒度、速度、压力、抛光液组成、加工时间等,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参数来获得所需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 缺陷分析与预防: 分析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缺陷,如划痕、麻点、橘皮、表面应力等,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 光学薄膜沉积技术: 原理与分类: 介绍光学薄膜在光学器件中的作用(如增透、反射、滤波、分束等),并详细讲解常用的沉积技术,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如蒸发、溅射)和化学气相沉积(CVD)。 真空技术与设备: 阐述真空度的要求以及不同类型真空腔体的设计与操作。 薄膜材料与设计: 介绍常用光学薄膜材料(如TiO2, SiO2, MgF2, Al2O3等)的性质,以及如何根据光学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多层膜系。 工艺参数优化: 探讨影响薄膜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工艺参数,如基底温度、沉积速率、气体压力、偏压等,以及如何进行参数优化以获得目标性能。 膜厚与均匀性控制: 强调精确控制膜厚对光学性能的重要性,介绍在线监测和反馈控制技术,以及如何提高膜层在基底上的均匀性。 薄膜检测与表征: 介绍常用的薄膜检测方法,如光谱分析、椭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用于评估薄膜的光学性能、厚度、折射率、表面形貌等。 3.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注射成型(Injection Molding): 针对塑料光学元件,详细介绍注塑成型的基本原理、模具设计要点(如流道、浇口、冷却系统)、工艺参数(如熔融温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冷却时间)的优化,以及如何控制翘曲变形和表面质量。 精密压塑(Precision Compression Molding): 介绍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将光学塑料或树脂压制成形的工艺,特别适用于一些对表面质量要求极高但形状相对简单的光学元件。 模具制造与精度: 强调高精度模具是精密塑性成形的基础,简要介绍模具制造技术(如电火花加工EDM、精密磨削)。 三、新兴与先进光学器件制造工艺 除了传统工艺,本书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先进制造技术在光学器件制造中的应用: 1. 微纳加工技术: 光刻技术(Photolithography): 介绍光刻的原理,包括掩模版制作、光刻胶涂覆、曝光、显影等步骤,重点阐述其在制造微透镜阵列、衍射光学元件、光栅等微纳结构中的应用。 刻蚀技术(Etching): 详细介绍干法刻蚀(如反应离子刻蚀RIE)和湿法刻蚀,以及它们在精密去除材料、形成复杂三维结构中的作用。 电子束光刻(EBL)和聚焦离子束(FIB): 介绍这些能够实现更高分辨率的加工技术,及其在纳米光学器件、超表面等前沿领域的应用。 自组装技术: 探讨利用分子间相互作用或物理化学原理实现微纳结构的自组织与定向排列。 2.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 立体光刻(SLA)与数字光处理(DLP): 重点介绍基于光固化树脂的3D打印技术,其高分辨率和精度使其在制造复杂曲面光学元件、微光学系统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选择性激光烧结(SLS)/选择性激光熔化(SLM): 针对金属或陶瓷光学器件的制造,介绍激光烧结与熔化技术。 材料选择与工艺参数: 讨论不同3D打印技术所适用的光学材料(如光敏树脂、高性能塑料、特殊陶瓷等),以及工艺参数(如层厚、曝光能量、打印速度)对打印件光学性能和机械强度的影响。 后处理技术: 介绍3D打印件所需的后处理步骤,如支撑去除、固化、表面抛光、退火等,以改善其光学质量和表面光洁度。 3. 表面改性与功能化技术: 离子注入: 介绍通过离子注入改变材料表面折射率,用于制造集成光学器件中的波导。 化学蚀刻与电化学抛光: 探讨用于材料表面平整化和去除加工痕迹的方法。 等离子体处理: 介绍等离子体在表面清洁、改性、刻蚀以及薄膜沉积预处理中的作用。 四、光学器件集成与封装 光学器件的制造不仅仅是单个元件的加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元件有效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完整的系统。 1. 精密对准与粘接技术: 高精度定位与对准系统: 介绍用于实现光学元件之间精确位置和角度对准的设备(如显微镜、CCD相机、位移台),以及自动对准算法。 粘接材料与工艺: 讨论不同类型的粘接剂(如紫外固化胶、热固化胶、环氧树脂)的选择及其固化工艺,强调粘接过程对光学性能和长期稳定性的影响。 光学耦合: 针对光纤耦合、激光器与波导耦合等,介绍实现高效光能量传输的对准与封装技术。 2. 光学器件封装: 保护性封装: 介绍用于保护光学元件免受灰尘、湿气、机械损伤的封装结构和材料,如外壳、密封圈、灌封材料。 热管理: 讨论在器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对光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散热设计与封装材料的选择。 机械结构设计: 介绍用于固定和支撑光学元件的支架、基板等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确保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洁净室环境要求: 强调光学器件生产过程中洁净室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等级洁净室的标准和管理。 五、质量控制与检测 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光学器件性能的关键。 1. 关键性能参数的检测: 表面形貌与粗糙度检测: 介绍干涉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AFM)、轮廓仪等用于测量表面轮廓、波前畸变和表面粗糙度。 光学性能检测: 包括透射率、反射率、衍射效率、偏振特性、光谱响应、波长偏差等的测量方法。 尺寸精度与形变检测: 介绍三坐标测量机(CMM)、光学扫描仪等用于测量元件尺寸和整体形变。 薄膜特性检测: 重申薄膜厚度、折射率、均匀性、附着力等的检测。 2. 可靠性测试: 环境测试: 如温度循环、湿度老化、高低温储存等,评估器件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 机械应力测试: 如振动、冲击测试,评估器件的抗机械应力能力。 寿命测试: 模拟实际使用条件下的长期运行,评估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六、案例分析与应用实例 为了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和实用,本书将选取多个典型的光学器件制造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例如: 高精度平面反射镜的加工与检测。 微透镜阵列的光刻与刻蚀制造。 多层介质增透膜的设计与制备。 3D打印制造的定制化光学元件。 集成光波导器件的精密封装。 LED照明光学组件的注塑成型与性能优化。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剖析,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不同制造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优化和挑战,并从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七、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最后将展望光学器件制造工艺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智能化与自动化制造: AI在工艺优化、缺陷检测、设备控制等方面的应用。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减少能耗、废料,开发环保型材料和工艺。 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如光学陶瓷、新型功能性聚合物、柔性光学材料等。 多材料、多功能集成制造: 挑战将复杂功能集成到更小的尺寸和更优化的结构中。 超精密加工与纳米制造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八、结论 《光学器件制造工艺研究与实践》通过对传统与新兴制造技术的全面介绍,结合丰富的实例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光学器件制造领域的高质量参考。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光学制造的兴趣,提升其在设计、制造和应用层面的专业能力,共同推动光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初涉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生,我一直对光波导器件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充满了好奇。这次非常有幸能接触到《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和初步翻阅的章节来看,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首先,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光波导器件”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是当前热门的研究方向,又感觉隐藏着深厚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技术。而“设计与模拟”的组合,则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会讲解理论,更会聚焦于实际操作和验证。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类型光波导器件的工作原理,比如如何通过改变材料、几何结构来实现特定的光信号操控,比如如何实现光的传输、分束、耦合等等。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关于光波导设计的一些基本准则和关键参数的解释,比如有效折射率、模式场半径、损耗等,这些都是理解和设计器件的基础。 同时,我非常看重“模拟”这一部分。在没有实际设备进行实验之前,模拟是验证设计思路、优化器件性能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几种主流的光波导模拟软件,例如Lumerical、COMSOL等,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使用这些软件来模拟不同光波导器件的性能,例如波导的模式分布、传输损耗、耦合效率等等。能够看到具体的仿真流程、输入参数的设置以及输出结果的解读,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非常有帮助。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掌握这些技能,是我最期待的。 此外,从封面和目录的粗略浏览,我能感受到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应该是有条理的。它可能从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光波导结构和器件设计,最后再讲解模拟方法和一些应用实例。我希望它能够兼顾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让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实际工程中的案例,或者对一些前沿的光波导器件技术进行介绍,那将更加令人兴奋。例如,如何设计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光波导,或者如何构建用于光传感的光波导器件,这些都将是极具价值的信息。 总而言之,《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样渴望深入了解光波导领域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我期待着它能够成为我学习道路上的重要伙伴,帮助我扎实掌握光波导器件的设计理念和模拟方法,为我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光波导技术的研发中。

评分

我对《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光电子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人。 我本人对光学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构建它们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光波导在数据传输和处理中的核心作用更是吸引我。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不同类型光波导器件的详尽介绍,包括它们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在各个应用领域中的典型表现。 例如,我希望了解诸如Y型分支耦合器、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定向耦合器等基本器件的构建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实现光的功率分配、相位调制等功能。 我还想知道,在设计这些器件时,物理原理是如何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关键的几何尺寸以及优化器件的性能指标的。 如果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更高级的光波导器件,例如用于光子集成电路的器件,或者用于传感和成像的特殊波导结构,那将是令人振奋的。 “设计”方面,我更倾向于理解其背后的“道”与“术”。 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系统性的设计方法,而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公式。 例如,当面对一个特定的设计目标时,设计师应该如何着手? 有没有一些通用的设计原则或流程可以遵循? 我也希望了解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设计优化和参数选择的策略,例如如何利用数值方法或经验法则来改进器件的性能。 我对如何处理实际制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非理想因素(如加工误差、材料不均匀性)也抱有疑问,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设计考量。 “模拟”部分,我将其视为检验设计思路、优化性能的关键环节。 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当前主流的光波导仿真软件,例如Lumerical、COMSOL或RSoft等,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仿真模型、设置仿真参数以及解读仿真结果的实用指导。 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与实际设计案例相结合的仿真演示,例如如何通过仿真来预测耦合器的耦合效率、损耗以及带宽,或者如何利用仿真来优化波导的模式匹配。 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参数扫描、灵敏度分析以及不确定性量化等高级仿真技巧,那将极大地提升其价值。 总而言之,《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有望帮助我深入理解光波导器件的设计理念,掌握实用的仿真技术,并最终能够独立进行相关研究的宝贵资源。 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打开光波导世界大门的重要钥匙。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微纳光学和光电子学领域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精确操控光信号的器件。 《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光通信、光计算等前沿技术,这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 我最想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是光波导器件的“精髓”所在,即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来达到预期的光学功能。 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复杂的物理原理,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不同类型光波导(如脊形波导、埋藏型波导、介质波导等)的构建方式、它们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光场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其传输性能的关键因素。例如,我想了解,在设计一个特定的耦合器时,波导的宽度、厚度、间距,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如何影响耦合效率的? 又或者,在设计一个光开关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来保证快速响应和低功耗? 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光学设计中的“黑魔法”,那些能够实现奇特光学功能的巧妙构思。 除了理论上的原理,我也非常关注“设计”的实际操作层面。 我想知道,是否有通用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论? 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优化设计参数的技巧,例如如何通过迭代的方式来找到最优的几何尺寸或材料参数? 我也希望能了解一些在实际器件制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规避或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材料的异质性、加工精度误差等,这些细节对于器件的最终性能至关重要。 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在文献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光波导器件的设计案例,并对其设计理念和实现过程进行详细阐述,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模拟”作为本书的另一大组成部分,对我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我认为,在没有实际条件进行大规模实验的情况下,强大的仿真能力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几种主流的光波导仿真软件,并提供详细的使用指南,说明如何构建仿真模型,设置仿真参数,以及如何分析仿真结果。 特别地,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仿真来优化器件性能的实例,例如如何通过调整波导结构来减小损耗,或者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组合来提高器件的响应速度。 如果书中能涵盖一些更复杂的模拟场景,例如多物理场耦合模拟,那将更令我惊喜。 总之,《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讲解知识的书籍,更可能是一把开启我通往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领域大门的钥匙。 我希望它能够让我深入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掌握实用的设计技巧,并具备熟练运用仿真工具进行研究的能力。如果它能帮助我解答我对这些方面的疑问,那么它无疑将成为我学习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当我看到《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光纤通信、集成光学等热门领域。 这本书所涵盖的主题,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探索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易懂的方式,解释光波导器件的基本原理。 这其中可能包括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不同类型的波导结构(如平面波导、脊形波导、光纤波导)是如何形成和工作的,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我对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折射率、形状、尺寸来控制光的传播路径、实现光的耦合、分束、调制等功能非常感兴趣。 如果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更前沿的光波导概念,例如表面等离激元波导、光子晶体波导等,那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 我希望能够理解这些新型波导是如何突破传统限制,实现更精细的光操控的。 关于“设计”这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一些系统化的方法论,而不是零散的公式。 我想了解,在实际的器件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是如何权衡各种因素的? 例如,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器件的尺寸? 如何在多种设计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 我也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器件性能的指标,比如损耗、模式纯度、效率等,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改进这些指标。 如果能够看到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光波导器件的设计案例,并对其设计思路、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剖析,那将是非常有益的学习。 “模拟”部分,我将其视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 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几种主流的光波导仿真软件,并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包括如何建立仿真模型、设置仿真参数、运行仿真以及分析仿真结果。 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仿真来优化器件性能的实例,例如如何通过调整波导结构来减小耦合损耗,或者如何通过改变工作波长来优化器件的传输特性。 如果书中能够涵盖一些更复杂的仿真场景,例如瞬态仿真、非线性效应模拟等,那将极大地提升本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总而言之,《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集理论、方法、实践于一体的宝贵资料。 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光波导器件的科学原理,掌握实用的设计与模拟技术,为我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对光学材料和精密制造略有研究的技术爱好者,对于《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探究其“内功心法”的态度。从书的标题来看,它似乎囊括了从理论推导到实践验证的完整链条,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理解某个技术领域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首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尽地阐述不同类型光波导器件的物理基础。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介质波导、金属波导、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波段(如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下的特性。 我对材料的选择和其对光传输的影响特别感兴趣,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折射率、损耗系数来设计性能优异的光波导。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诸如折射率轮廓设计、波导横截面形状优化、以及如何通过微纳加工技术来实现这些设计? 我对这些能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结构的制造挑战非常好奇,希望这本书能有所涉及。 其次,关于“设计”的部分,我期待看到一些系统性的设计方法论。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能够理解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权衡。 例如,当需要实现特定功能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参数? 不同的应用场景(如通信、传感、计算)对光波导器件的设计又有哪些特殊的要求? 我也希望了解一些关于器件性能评估的指标,例如插入损耗、回波损耗、模式纯度、带宽等,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改善这些指标。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经典的光波导器件设计案例,并对其设计思路进行深入剖析,那将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 “模拟”部分更是我关注的重点。现代光电器件的研发离不开强大的仿真工具。 我期望书中能够介绍几种常用的光学仿真软件,例如FDTD、FEEMOD等,并讲解它们在光波导器件模拟中的具体应用。 我对如何建立精确的仿真模型,设置合理的边界条件,以及如何解读仿真结果以指导设计优化非常感兴趣。 如果能提供一些与实际设计相关的仿真流程和技巧,例如如何模拟耦合器、分束器、调制器的性能,那将极大地提升本书的实用价值。 总而言之,《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可能是一本集理论、方法、实践于一体的“工具书”。 它能否帮助我理解光波导器件的设计精髓,掌握有效的模拟手段,并对精密制造的挑战有所触及,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我相信,如果它能做到这些,那么它将对我个人的技术提升和对整个光波导领域的认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评分

书嘛,有内容有价值就行。

评分

正版

评分

搞光器件设计的必备图书,很好,推荐购买学习

评分

内容非常基础,理论体系完备,概念讲解非常清晰,作者功底很深,但对光波导器件的设计和模拟思路有些过时。一些国外先进的仿真软件和算法没有介绍(BPM,FDTD,FEM等),也没有涉及光通信中常用的无源器件。拿来学习固然不错,但对从业的工程和设计人员帮助不大,感觉被书名欺骗了。

评分

搞光器件设计的必备图书,很好,推荐购买学习

评分

内容非常基础,理论体系完备,概念讲解非常清晰,作者功底很深,但对光波导器件的设计和模拟思路有些过时。一些国外先进的仿真软件和算法没有介绍(BPM,FDTD,FEM等),也没有涉及光通信中常用的无源器件。拿来学习固然不错,但对从业的工程和设计人员帮助不大,感觉被书名欺骗了。

评分

书嘛,有内容有价值就行。

评分

非常不错,下次再来,希望能再便宜点

评分

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