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易中天是学者,更曾是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它既有学者的见识与功夫,又有草根悲悯的情怀。他身居学术庙堂,心系家国天下;他处江湖之远,也从未忘过践行他的“学术造福黎民百姓”的使命。他的演说,他的文字,一扫传统“学者”的故作艰深,古板晦涩,了无生趣,代之以生动形象,犀利俏皮,诙谐幽默,妙语横生。他鞭挞时弊也往往切中肯綮,入木三分。他就是以这样独特的方式“愉悦”着大众,传播着思想与文明。他似乎就是上帝派来用他的“学术”造福一方普罗大众的使者。而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与众多只是靠“学术”营生的“学者、专家”区分开来。
海报:
“学术明星”一度不是一个褒义词,尤其是被某“学术明星”向大众兜售“无脑”“无思想”的心灵鸡汤之后。有意思的是,公众人物、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向以某某为代表、善于作秀的“无脑学术明星”开炮时,每提及“学术明星”总要括号特加说明“易中天除外”,可谓公允公正,这是以另一种形式,对易中天价值的肯定。
易中天在中国的学术制度下可是不多见的。如果说三四百年才诞生一个经天纬地的伟大人物的话,那么中国学界、文坛三四十年也才出一个易中天。
这个时代的阅读,错过易中天将是一种遗憾;错过易中天的语录体著作《易家之言》将是一种更大的遗憾,因为:易中天的犀利、俏皮、智慧、风骨,全在这些精辟洗练的文字之间。
内容简介
学者易中天个性鲜明,向来以说话俏皮、幽默,言辞犀利、智慧著称。在这本语录体著作《易家之言》里,文字虽简练,体量不大,但所涉话题却涵盖了阅世、做人、道德、教育、观念、制度、历史、思想、言论、方法等十个方面,可谓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浓缩了作者为人处世与学术研究的精华。
在谈人生时,作者由衷地说:“人生只有两种:要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要么走别人的路,而要说的就只有自己了”,“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敌人。谁犯错误谁失败,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在谈到做人时,作者感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有傲气则骄,无傲骨则媚。”在谈到教育时,作者告诫做家长的不要“望子成龙”,而要“望子成人”,“成人”比“成功”重要;作者认为把老师叫做“园丁”,就是不把学生当人。“人才不是社会把他毁掉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毁掉”。在谈到“官本位”的社会痼疾时,作者一针见血:“长官的牛皮哄哄,是被惯出来的”,“一个人的忍是手榴弹,十亿人的忍就是原子弹”。
在谈到读书时,作者则态度鲜明:“天底下没什么”必读书”,读书如恋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易先生认为“民主”“法治”“自由”“权利”是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条件。为此,他全面清理、鞭挞与专制制度紧密相连的、惯于充当皇家夜壶的“文人”形象,指出其奴化、媚骨为现代社会所不容,“媚,可以对女人,不可对强权”。
正如《易家之言》封面语所言:易中天的犀利、俏皮、智慧、风骨,全在这些精辟洗练的文字之间。
作者简介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阅世
做人
道德
教育
观念
制度
历史
思想
言论
方法
精彩书摘
胜败
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敌人。谁犯错误谁失败,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
傲气与傲骨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有傲气则骄,无傲骨则媚。
身处黑暗
一个人,当他身处黑暗,四周都是狼眼和暗箭时,他还能仁慈,还能兼爱,还能逍遥吗?
读书
养生之道,莫如养心;养心之道,莫如读书。
仇富与仇官
民众并不“仇富”,他们反对的是“不仁”;民众也不“仇官”,他们反对的是“不正”。为官不正,为富不仁,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下手
对自己都能下手的,对付别人大约也不会手软。
攒着
忍着就是攒着。忍气吞声的结果,往往是忍无可忍。
遗忘
钱多的人不摆阔,强大的人也不怕被遗忘。
捞钱
不要以为贪官污吏害怕改革。不,他们不怕改革,也不怕不改革,只怕什么事情都没有。如果无为而治,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捞钱了。
“匠人”
有人写了一辈子诗,也不是诗人;做了一辈子学问,也不是学人。因为或无诗人之灵气,或无学人之锐眼,只好算作“诗匠”或“学匠”,无妨统称为“匠人”。这就好比有些人,只能叫“男的”,不能叫“男人”。
两种
世界上的书只有两种:好看的和不好看的;事只有两种:好玩的和不好玩的;人也只有两种:可爱的和不可爱的。
自杀
对爱冷漠,无异于慢性自杀。
选择
人生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要么走别人的路,那就只能让自己去说了。
脆弱
清高未必是好事。清则易污,高则易折,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很脆弱,在洁身自好的同时,也常常对别人求全责备。
以己度人
不能替别人着想的,其实对自己也缺乏体验;能够以己度人的,则多半有自知之明。
夫与妻
知夫莫若妻,其实未必。天底下最不了解一个男人的,往往是他们的太太。她们多半认为自己的老公也没什么了不起,要不就认为他伟大得不得了。
父与子
知子莫如父,这话也许要反过来说。
情人
情人吃得开,是因为不管柴米油盐。
猥琐与虚浮
做人斤斤计较,就委琐。做事好高骛远,就虚浮。
做人与做事
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实在。大气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豁达大度;实在也不是婆婆妈妈,而是脚踏实地。
圆滑与刻板
原则性不强就会变成圆滑,灵活性不够就变成刻板。恰如其分,其实很难。
傲气与傲骨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有傲气则骄,无傲骨则媚。
“与众不同”
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与众不同”的。它需要胆,需要识,还需要才。有胆才敢做,有识才能做;有才,才做得出、做得好。
媚
媚,可以对女人,不能对强权。
……
前言/序言
《易家之言》:一瞥现代生活图景 《易家之言》并非一本通史,也非一本理论专著,它更像是一幅精心描摹的现代生活浮世绘,捕捉了当下社会中那些鲜活、真实、往往又被忽视的片段。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易家”这个普通而又特殊的群体身上。他们或许是我们身边最寻常的面孔,却在时代的洪流中,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易家之言”。 书名“易家之言”,初读之下,或许会让人联想到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即《周易》。然而,本书所探讨的“易家”,其含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占卜或哲学体系,它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应对生活变迁的处世之道,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智慧。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易”,即变化。有些人顺应着变化,有些人抗拒着变化,而“易家”则以一种更为内敛、更为通透的方式,与这些变化共舞,从中汲取养分,并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本书的结构并非线性的时间线,而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成。每一个篇章都如同一个精心打磨的微缩模型,展现了“易家”在不同场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家庭关系如何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悄然改变;个体如何在职场竞争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与价值;情感的羁绊与选择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变得更加复杂;以及,当传统与现代的观念碰撞时,“易家”又是如何做出自己的权衡与取舍。 在描绘“易家”时,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或塑造,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人物的真实情感和日常琐碎。例如,书中可能有一章描写一位年轻的“易家”如何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失业后,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冷静分析现状,重新规划职业生涯,并在过程中发现自己被忽视的潜能。另一章,或许会聚焦于一对年迈的“易家”夫妇,他们共同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面对子女的疏离和社会的变迁,依然能够相互扶持,用一种平静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安享晚年。这些人物并非英雄,他们有失落,有迷茫,有喜悦,有成就,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们的普遍性和真实性。 《易家之言》并非要提供一套“易家”成功的秘籍,或者一套“易家”的生活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通过观察“易家”如何在生活的潮起潮落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这种启示并非是直接的答案,而更是一种观照,一种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关于“易家”与金钱的篇章中,我们或许会看到,他们并非追求物质的极致,而是更看重财富所带来的自由和安全感,并懂得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他们可能不会盲目跟风投资,也不会沉迷于消费主义的陷阱,而是会以一种审慎的态度,让金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而非目的。 在描绘“易家”与知识的学习时,本书也展现了他们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他们并非死守旧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能够积极拥抱新的信息和技术,并从中筛选出真正对自己有益的部分。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提升技能,更是为了拓宽视野,深化认知,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易家之言》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张力。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波动。同时,叙事中又时不时流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角落,静静地聆听那些来自“易家”的低语。这本书没有哗众取宠的桥段,也没有刻意制造的悬念,它的魅力在于它对生活本质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细微之处的体察。 读者在阅读《易家之言》时,或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那些书中描绘的困境、挣扎、选择和成长,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而“易家”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韧性、智慧和乐观,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我们慰藉和力量。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充满变数,即使前路充满未知,我们依然可以以一种更加从容、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书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关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在喧嚣的时代,公众的目光往往聚焦于那些显赫的人物或事件。“易家”的故事,可能并不具备轰动效应,但恰恰是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构成了社会最坚实的基石。通过了解“易家”的经历,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的肌理,更能体会到个体在宏大时代背景下的存在价值。 总而言之,《易家之言》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不是教科书,不是指南,更不是宣教。它是一场与内心深处的对话,一次对现代生活的深度观察,一次对“易”之智慧的温情探索。它邀请我们走进“易家”的世界,去感受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凡,去体会他们与时代共舞的独特韵律。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义自己的“言”,并从中获得一种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启迪。这并非是关于“易学”的讨论,而是关于如何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易”之道,活出自己的“言”之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