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志勇,张继贤,黄国满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测量
  • 数字摄影测量
  • 三维重建
  • 图像处理
  • 计算机视觉
  • 遥感
  • GIS
  • 无人机
  • 点云
  • 建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测绘出版社
ISBN:97875030272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89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当代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及新技术,主要包括航空摄影测量数据获取、数字影像及预处理、特征匹配、低空及近景摄影测量、高分辨率航天遥感立体测图、雷达摄影测量、激光雷达等内容。重点突出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实用性,详细介绍了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的数据获取与采集、数据处理方法与流程,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案例。
  《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对从事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技术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概念
1.2 数字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与研究内容
1.3 数字摄影测量的现状与新发展

第2章 航空摄影数字影像的获取与预处理
2.1 数字影像
2.2 航空摄影数字影像的获取
2.3 数字影像插值与重采样
2.4 数字图像滤波

第3章 影像的尺度空间与特征提取
3.1 数字影像的尺度空间理论
3.2 点特征提取
3.3 线特征提取

第4章 基于特征的影像匹配技术
4.1 基于点特征的影像匹配
4.2 SIFT特征匹配
4.3 基于边缘特征的影像匹配

第5章 低空及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5.1 低空摄影测量
5.2 多基线地面近景摄影测量
5.3 倾斜摄影测量

第6章 高分辨率航天摄影立体测图技术
6.1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
6.2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几何模型
6.3 线阵列CCD卫星影像的处理
6.4 基于RPC模型的立体定位技术

第7章 雷达摄影测量技术
7.1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发展
7.2 合成孔径雷达的几何构像方程
7.3 雷达立体测图技术
7.4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第8章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
8.1 机载激光雷达
8.2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8.3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的摄影测量机构及相关资源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您构思的、不涉及《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且自然: --- 《古籍修复与数字化保护:传统工艺的复兴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纸张与墨迹所承载的千年文明,正面临着时间侵蚀与环境破坏的双重挑战。本书深入探讨了古籍保护这一细致入微、技术与艺术并重的领域。它并非聚焦于遥感、三维建模或新兴的测量科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历经风霜、亟待抢救的珍贵文献载体——古籍。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系统性地阐述了从历史溯源、材料科学到现代化修复流程的完整知识体系,旨在为博物馆管理者、图书馆员、修复师以及文博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指导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古籍的生命史与脆弱性分析 本章首先追溯了中国古代书籍形制的演变,从简牍、缣帛到纸质的卷轴、册页乃至线装本,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用材(如麻纸、皮纸、竹纸)的化学特性与物理结构。重点解析了导致古籍受损的主要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真菌侵蚀(霉斑的形成与扩散机制)、虫蛀的生物学特性、光照引起的纤维素黄变与脆化,以及酸性残留物对纸张韧性的长期破坏。我们摒弃了对“新技术”的过度渲染,而是强调对“老问题”的深入理解,指出许多现代材料的滥用反而加速了古籍的衰亡。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材料的精选与制备 修复工作的基础在于材料的相容性。本部分详尽介绍了传统修复材料的道地性与科学性。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古籍的年代和纸张的纤维走向,手工制作符合标准的修补用纸,涵盖了桑皮纸、楮皮纸的浸泡、蒸煮、打浆、抄造的全部细节。 书中专门辟出章节,阐述了传统天然粘合剂(如皮胶、鱼膘胶、淀粉浆)的提纯工艺,包括温和萃取、过滤与浓缩的温度控制,以确保粘合剂的PH值稳定且无添加有害物质。这些步骤是现代高分子材料无法完全替代的,因为它们能与古籍原始纤维形成更自然的结合,保证修复后的书籍在视觉和物理上保持一致性。 第三部分:基础修复技术与精细操作规范 本章是全书的技术核心,侧重于“慢工出细活”的修复哲学。内容包括: 1. 除尘与清洁: 探讨了从使用特制软毛刷清理表面浮尘,到使用低挥发性溶剂(如蒸馏水、乙醇)进行局部去污的精确操作,强调了湿法作业的风险控制。 2. 熏蒸与干燥: 详细记录了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小环境,利用低温、低湿度的熏蒸法来抑制霉菌生长,并配以科学的控温干燥流程,防止纸张因水分剧烈变化而产生褶皱或收缩。 3. 粘接与补洞: 深入讲解了“打薄”与“接纸”的技术要点,如何利用特制薄刃工具裁切修补纸片,并在放大镜下实现与原纸纤维的“无缝”衔接。 4. 托裱与全书加固: 对于破损严重的册页,描述了传统托裱工艺中,如何控制纸张拉伸度与干燥速度,使修复后的书页平整且富有弹性,恢复其原本的挺括感。 第四部分:特殊载体的保护策略 古籍并非皆为纸本。本部分聚焦于特殊的保护对象,如: 碑帖拓片: 分析了墨迹的渗透性与纸张的渗透性,讨论了如何使用吸墨纸和固定液来防止拓片因装裱过程中的湿气而洇墨。 线装书的再装帧: 详细展示了如何拆解、清洗并重新编织书脊线,如何根据原版形制选择合适的纸张和丝线进行包角、包角,恢复其原有的结构稳定性。 档案卷宗的整理: 涉及档案的去酸处理、分档整理以及防虫防潮的长期存储方案。 第五部分:数字化存档的辅助角色与局限性 尽管本书的核心是传统修复,但我们承认现代技术在记录和监测中的辅助价值。本章探讨了高分辨率扫描在记录修复前后的状态对比、损伤评估中的应用。但我们着重指出了数字信息的易逝性与物理实体的不可替代性。数字化是“备份”,而非“替代”。我们审慎分析了诸如X射线、红外检测等分析手段如何帮助修复师了解纸张底层结构和墨水成分,从而制定更精准的修复方案,但强调这些技术是“诊断工具”,而非“修复工具”。 第六部分:修复机构的规范建设与伦理考量 最后一章回归管理与理念层面。详细介绍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修复实验室的温湿度控制要求、空气过滤系统(HEPA)的设置,以及化学品存储的安全规范。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了修复伦理:何为“最小干预”?何时应该保留历史痕迹,何时必须进行彻底恢复?修复师必须是历史的尊重者,而非“再创造者”。 《古籍修复与数字化保护》提供了一套扎根于历史实践、面向未来挑战的保护哲学。它歌颂的是工匠精神的传承,是对手中这份沉甸甸的历史的敬畏与呵护。 ---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如何将二维影像转化为三维世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看到那些逼真的三维模型时,总觉得背后一定有神奇的技术。最近翻阅《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这本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深入探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自动空三”和“自动密集匹配”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来提高空三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如何处理不同场景下的密集匹配问题,这让我对未来的无人化、智能化摄影测量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特别提到了“激光雷达数据与摄影测量数据的融合”,这是我之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领域。作者分析了两种数据的优势互补性,并介绍了一些融合处理的技术方法,这对于提高三维模型的精度和丰富度非常有价值。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城市三维建模”的实践经验,比如如何处理大范围、高精度的城市模型构建,以及如何进行模型的管理和更新。这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案例,让我感觉学到的知识非常实用。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数字摄影测量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热情。

评分

《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这本书,我拿到手之后,简直是一口气读了下来。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对三维重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看到了朋友的航拍照片,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太棒了。这本书的内容,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各种算法和模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影像匹配”的那一部分,作者用了大量图例和实际案例来解释,比如如何处理纹理单一的区域,如何在光照变化大的情况下依然获得准确的结果。他还提到了最近比较火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匹配方法,虽然我还没完全理解其中的数学细节,但那种“机器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的感觉,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而且,书里还讲了不少关于“模型优化”和“精度提升”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传感器标定、外方位元素约束来提高重建的准确性,这对我之前一些失败的实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小贴士,比如在数据采集时如何避免相机抖动,如何选择合适的地面控制点,这些细节之处,真的是把作者多年实践的经验都倾囊相授了。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想入门数字摄影测量,或者想提升自己技能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性,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我一直对能够用照片“捕捉”和“重建”真实世界的技术非常着迷,尤其是看到一些非常逼真的虚拟场景时,总会好奇背后的原理。最近有机会读到了《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这本书,这绝对是我近期技术阅读中最有价值的一本。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影像几何学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算法和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型匹配与三维重建”的讲解,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匹配策略的优劣,以及如何利用多视图几何来约束重建过程。他还重点介绍了基于稠密匹配的立体视觉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滤波和优化算法来生成高精度的点云。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探讨了“倾斜摄影测量”和“无人机摄影测量”的特点与应用,这正是目前非常热门的技术方向。作者不仅讲解了如何处理无人机采集的影像数据,还分享了如何构建城市级三维模型。而且,他还对“语义三维重建”和“动态场景重建”等前沿课题进行了介绍,虽然有些内容比较烧脑,但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的无限可能性。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逻辑性很强,而且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公式,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深入学习。

评分

最近刚翻完一本关于《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的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我们看到的这个三维世界,其实可以通过无数张二维照片“重构”出来,这个想法本身就充满了魔力。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惊喜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实际应用。比如,在讲到“空三加密”的时候,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相机模型(如鱼眼镜头、全景相机)在空三处理中的特殊性,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性调整参数以获得最佳的空三结果。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密集匹配”的进阶技巧,特别是如何利用多视几何和深度学习模型来生成高密度的点云。书中还专门辟了一章来讨论“三维模型生成与处理”,从粗糙点云到精细网格,再到纹理映射,每一步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误差分析与质量评估”部分的讲解,他列举了多种评估标准,比如RMSE、平面度、垂直度等,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这对于我评估自己建模的质量非常有帮助。书中还提到了无人机摄影测量和卫星摄影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和联系,让我对不同平台下的摄影测量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朴实,没有太多华而不实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干货,让我感觉学到的知识是扎实的、可落地的。

评分

我最近认真研读了《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这本书,感觉收获颇丰。我一直对能够“复现”真实世界的三维景象的技术非常着迷,尤其是在看到一些游戏和影视作品中逼真的虚拟场景后,更是对背后的技术原理感到好奇。这本书的深度是让我非常惊讶的,它不仅介绍了基本的摄影测量原理,还深入探讨了许多前沿的算法和技术。例如,在“相机标定”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不同标定方法(如单张标定、多张标定)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处理由于镜头畸变带来的误差,这对于后续的重建精度至关重要。书中关于“立体影像匹配”的内容也让我印象深刻,除了传统的区域基和特征基匹配方法,他还介绍了一些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匹配模型,并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不规则三维模型的处理与应用”的部分,作者介绍了如何从原始点云数据生成高质量的三角网格模型,并讨论了模型的简化、修补以及纹理提取等技术,这对我正在进行的一些三维模型优化工作提供了很多启发。他还列举了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文物数字化、地形测绘、数字孪生等,让我看到了摄影测量技术的广阔前景。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来理解数字摄影测量,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附录 主要的摄影测量机构及相关资源

评分

第8章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

评分

第6章 高分辨率航天摄影立体测图技术

评分

第2章 航空摄影数字影像的获取与预处理

评分

1.3 数字摄影测量的现状与新发展

评分

7.2 合成孔径雷达的几何构像方程

评分

6.3 线阵列CCD卫星影像的处理

评分

1.1 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概念

评分

5.2 多基线地面近景摄影测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