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国际汉藏语研究译丛”里的精选集子,光是看到“境外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文选”这个标题,我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语言的演变过程抱有极大的好奇心,特别是汉语,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迁,从上古汉语到中古、近古,再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每一个阶段的语法结构都像是被时间之手精心雕琢过的化石。这本书的选篇很显然是聚焦于那些国际汉学家们从“外部视角”对汉语语法历史进行的深入挖掘和探讨。我期待看到那些可能被国内研究者视角所忽略的,或者是在不同理论框架下被重新审视的语法现象。比如,那些关于“把”字句的起源、介词化的过程、或者词序调整的驱动力,如果能在这本集子里看到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那将会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它不是那种手把手的初级入门教材,更像是为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探究更深层次语言演化逻辑的研究者准备的饕餮盛宴。我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关于理论工具的运用,例如如何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重构和解释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这对于我理解汉语的动态发展脉络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视野,让我们跳出传统的框架,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己的语言历史。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文献阅读有一定经验的读者,我总是在想,那些古代典籍中的句子,为什么会呈现出那样的结构?比如先秦散文和汉赋之间在句子复杂度上的巨大差异,其背后的语法基础是什么?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早期白话文或者俗语中的非标准语法现象是如何影响最终规范语法的形成,那我就太满意了。我更倾向于那些关注“边缘现象”的研究,因为真正的语言活力往往蕴藏在那些不被主流规范所完全捕捉的角落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口语输入”如何影响“书面语输出”的历史案例分析。也许某些看似突兀的语法结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极其自然和普遍存在的。这本译文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这种“活的语法”演变过程的绝佳机会。它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感和一定的理论素养,才能真正领会那些跨文化视角下对汉语结构进行解构和重构的深意。
评分翻开这本译丛的目录,我立刻被那种严谨而系统的研究方法所吸引。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语言史概述,而是直指历史语法中的具体疑难点,进行庖丁解牛式的细致分析。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时体标记”在古代汉语中是如何一步步系统化和功能分化的章节。要知道,汉语的时体系统,尤其是在中古以后,其复杂性常常让人望而生畏。如果这本书能系统梳理出不同学派对“曾”、“已”、“过”等标记语源的界定和功能演变路径,那将是巨大的收获。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现象的罗列,而是对这些语法创新背后的认知逻辑的揭示。为什么古人会倾向于用某些特定的词汇来标记时间或体貌?这种标记方式的转变,是否与当时的社会认知结构或者文体风格的变迁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本选集既然是“文选”,想必收录的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它们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远比内容本身更为吸引我。我打算将它作为我进行高级语法分析时的重要参照系,看看那些国际上的专家是如何驾驭复杂语料和严密逻辑的。
评分阅读这套译丛的文字,我预感到这将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因为不同的理论范式,如生成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等,在解释历史语法现象时,其切入点和解释力度是截然不同的。我最想了解的是,当这些来自不同理论阵营的学者分析同一个古代汉语语序问题时,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论证链条的,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有何异同。这种思想的交锋和方法的对比,是提升自身理论思维水平的绝佳途径。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语用功能和语境依赖的语法研究,因为语法并非空中楼阁,它深深植根于具体的交际需求之中。如果这本书能展示出,某一个语法点是如何从最初的语用功能,逐渐固化、内化,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语法标记的,那无疑是对语言演化机制的深刻洞察。这不仅仅是关于“汉语”的知识积累,更是一次关于“人类语言机制”的普适性思考的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国内外的汉学交流来说,无疑是一座重要的桥梁。我深知,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可能因为语言障碍,未能及时在国内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因此,这套精选译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我希望它能够引入一些具有颠覆性的研究视角,比如那些试图用跨语言类型学的证据来反观汉语历史发展的论述。例如,将汉语某些历史阶段的句法特征与现存的某些小语种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某些看似孤立的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这种参照系的变化,往往能带来全新的启发。我期待看到对“底层结构”的深挖,而不是停留在表层句法特征的描述上。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规格的“思想地图”,指引着研究者们去探索汉语语法历史中那些尚未被充分照亮的复杂区域。它迫使我们不断反思: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标准”语法,其历史根源究竟有多深,多曲折。
评分“使用”和“使因”:“使用”和汉语一种使成式的产生
评分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
评分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即把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重新结合起来,其着眼点是从语言的历时演变解释语言共时平面上的变异。太田辰夫先生的《中国语历史文法》考察了汉语语法从唐代至明清的历史发展,但着重点在于描写,没有过多的做出解释。而语法化的研究思路是在解释这一大前提下的,大致有两条研究思路。1.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这种思路偏重认知。2.看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这种思路提出“先有章法后有句法”,认为语法成分是篇章成分“句法化”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大都重视语法化和重新分析的关系以及与类推的协同作用。Hopper&Traugott(1993)认为,语法化产生的机制首先是重新分析,其次是类推。石毓智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书中用了一章来说明了诱发语法化的两个机制:类推和重新分析。语法化和类推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改变整个语言习惯的力量,语法系统的演变是这两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蒋绍愚(2002)在讨论“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时认为,单纯的类推并不会创造新形式,但类推和语法化共同起作用,就可能创造新形式。只有语法化和类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推动,“给”字句和“教”字句的功能扩展才得以最终完成,成为和“被”字句一样的可以不受有生命无生命限制的被动句。 语法化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近代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的形成、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语法的演变、现代汉语语法的形成机制和历时考察、现代汉语各个方言间语法的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汉语语法发展的历时层次等问题的研究都有很好的解释力。过去,在汉语研究中“古”“今”的界线分得太清楚,这无论是对汉语语法现象的研究还是对汉语史的研究都不利。语法化理论本身就要求着重从历时语法上去找到解释,现在进行语法化理论研究的学者都在研究时与汉语史结合起来,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把对近代汉语的研究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石毓智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书中提到,10世纪到15世纪是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期,几乎所有的现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评分“施受同辞”刍议——《史记》中的“中性动词”和“作格动词”
评分“使用”和“使因”:“使用”和汉语一种使成式的产生
评分江淮官话中的句法变化:地理分布如何揭示扩散的历史
评分吴福祥编写的这本《境外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文选》收录了15篇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境外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学术论文。它们分别有:《中国语法札记》、《汉语语法的变迁》、《从SVO到SOV语序变化的解释》、《古汉语句法演变中的韵律制约》、《上古汉语的语序》、《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等。
评分早期语法化研究用纯粹单一的历史眼光来观察“语法化”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几年来,共时语言学家也把眼光转向“语法化”。沈家煊(1994)提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分久必合”,主张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把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结合起来,应是“语法化”研究的最高层次之一。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张谊生、方梅等人。张谊生将“个”的分布环境和表义功用、共时特征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对“个”通过历时平面的考察说明共时平面上“V个VP”结构的多样性。在历时考察上很好地与汉语史结合在一起,在共时分析上又与三个平面理论结合起来。三个平面理论也是这一时期语法研究的热点。三个平面理论认为,语法研究有三个层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其中,句法平面研究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平面研究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语用平面研究句中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语法化研究的重点在词汇和短语的语法化方面,但它们的语法化过程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即一定的句子中,因而在共时平面的分析上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语法的三个平面。刘坚(1995)认为,通常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称为语法化。同时语法化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也就是说,“语法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渐变,没有突变。在一定的稳定时期就要从共时平面考察它们的发展。例如在谈到动词的拷贝形式时,当然要考察这种形式产生的历史根据。在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句法、语义、语用等条件的限制,在句法上,要考虑该结构的产生与动、宾、补之间关系的演化的关系;在语义上,这种形式的宾语通常是类属词,不能是定指的。比如可以说“他喝酒喝醉了”,而不能说“他喝那瓶酒喝醉了”;在语用上,要考察动词的拷贝形式与其它意义相同的句子形式的变换关系,同时从焦点上看,动词的拷贝形式的焦点在补语,比较:a.他修了半天电视机。b.他修电视机修了半天。就可以看出,b句用重复动词的办法,把时量补语“半天”移到句末,放在更显著的位置上,与a相比,更强调了“花了半天”的意思。
评分几个闽语虚词在文献上和方言中出现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