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还是好,值得一读。以下为凑字本书自出版后,只在北平一地推销,于三个月后,居然能再版,已出著者意料之外了。再版由北平人文书店印行,于三月十一日开始排印,因增加和修改多处,故至今始能与读者见面,望读者原谅。 本书原名《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但本书始于康有为,自康氏思想之成熟,至今日,约五十余年。有一天清华大学文学院长冯芝生先生对我说:“本书从康梁起,至今日已不只三十年,不如改为五十年,较名符其实;、再说五十年是半世纪。”所以现在从冯先生建议,改为《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但至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始与读者见面,主要原因是本书系创作,无书可供借鉴,且所述各家,多系当代之人,偶一不慎,即谬误丛生,故当初稿成后,即请胡逋之、冯芝生、张申府诸位先生指导,各有所是正,采其说增加和改正多处,不敢掠美,略述于下:一,本书初稿关于梁任公只写其晚年思想,胡先生说梁先生思想之影响,在其办《新民丛报》时代之“新民”学说,倡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自由……思想,在当时影响甚大。二,本书初稿未写孙中山,一则因孙先生系政治家,非哲学思想家,二则因孙先生之学说思想,研究阐扬之著述过多,且本书所用之方法不同,立言不易,故未写。胡先生以为孙先生在近代中国思想上影响甚大,写中国近代思想史不可遗掉,并且说:“我们是世界主义,孙先生是狭隘的民族国家主义。”后来与冯芝生先生谈及,冯先生说:“孙先生的思想,是混合的,非化合的,故甚为庞杂,从民生主义讲,可与西洋之社会主义合而为一,从民族主义讲,可与孔子之思想相贯。”三,本书初稿写梁漱溟先生于第一阶段中,因梁氏之思想实代表第一阶段之思想,胡先生说梁先生思想之成熟和社会之受其影响,实在我们之后,我们在五四运动之时,而梁先生则开始于民国十一年;冯芝生先生说梁先生虽与“五四”时代——新文化运动,思想不同,但其思想确受“五四”时代思想之影响,思想含西洋思想之成分甚多;可说梁先生之思想,是“五四”时代之反动。四,胡先生说王国维在中国思想没有大影响,不该写了,吴稚晖先生写的太简略了,郭沫若、李达等勿须单写,但这几点,未能采纳,是著者对胡先生最抱歉的地方,望胡先生原谅。此外还有许多,不述了;上述数点,所以表明在此,一则明非己见,不敢掠美,二则承诸师友厚意指示,深致谢意李达等勿须单写,但这几点,未能采纳,是著者对胡先生最抱歉的地方,望胡先生原谅。此外还有许多,不述了;上述数点,所以表明在此,一则明非己见,不敢掠美,二则承诸师友厚意指示,深致谢意
评分君子朝堂,王子室厅,皆取士于文武,文能安邦,武可定国,马上马下,挽弓挽箭,持书画墨,终为侯公所用,走狗狐烹,悬芦空醉……
评分1931年1月,陶希圣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授之余,他仍笔耕不辍,《中国社会现象拾零》一书即此时的代表作。同年暑假后,陶应北京大学之聘,回母校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社会史等课程。同年暑假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轮流于清华、燕京、北师大、朝阳等校兼课。1935年1月,陶希圣联合王新命、何炳松、萨孟武、樊仲云、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等10位教授于上海《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声称:中华民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已经失去存在的依据,因此,“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评分最嚣张。四人帮说批孔,破四旧,亲切地直呼孔丘为孔老二,暗示孔丘是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鸡鸡。书评大家曹聚仁明确提出"爱惜精神,莫读古书",并且写了一连串的文章:《我的读书经验》、《要通古书再等一百年》、《无经可读》、《劝世人莫读古书文》等,洋洋洒洒。够出一本专辑。
评分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评分应该还可以,还未看,送货挺快的。
评分评分
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