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近代中國經濟社會》從清朝經濟社會的性質和構成著手,把商人、政治形態作為曆史主體加以考察,研究晚清製造業、新産業發展階段、客觀基礎和主體條件(如官吏企業體製保守性,近代國民、國傢觀念不成熟)之間關係,深刻揭示其內在矛盾及命運。嘗試對中國傳統專製社會的滅亡命運作齣總結,並對中國社會走嚮新生的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睏境作齣警示,充分體現瞭賈植芳先生青年時代作為一位有思想的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社會關懷和批判鋒芒。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我在圖書館初次讀到賈植芳先生早年論述滿清王朝興亡史的專著《近代中國經濟社會》,得以見識瞭他『每每在倒黴時,更想對自己的命運、中國的命運作一番透徹思考』的努力,他強調『以史為鑒』『嚴守學術立場』,但在『寫作以及選擇材料過程中帶有很大感情因素』,又不時發齣『非學術性』的議論。這樣的既冷靜理性而又富於激情的著述,不禁令人對那種多重復閤型的治學境界産生瞭深深的嚮往。
——瀋建中
賈植芳先生治學的幾個突齣特點..世界性眼光、跨專業學科意識、強烈的當下意識與批判意識、創作與研究的緊密結閤等。
——巴金
目錄
前言
序編 清代國傢之一般論述
一 起點——封建軍事國傢
二 軍事費的容量
三 軍事費的社會經濟史的意義
第一 貨幣地租與礦山事業之關聯
第二 版圖擴大與國內市場形成之聯係
第三 官營軍事工業(吉林造船廠)之創設及因此所引起之若乾問題
第一編 清代國傢之經濟政策
第一章 産業政策
第一節 清朝開礦政策消極化的第一要因
分析(一) 自原料資源視點論礦山業意義
分析(二) 清代煤坑業之地位
第二節 清朝開礦政策消極化的第二要因(清朝産業政策的限界)
A.分析的素材——有關礦政的六道上諭及奏摺
B.素材之分析——清朝保守主義的物質的根據
第二章 租稅政策
第一節 作為軍事財源的礦稅
A.分析之素材——關於以礦稅充當軍事財源的五道上諭及上奏
B.素材之分析
第一實物租稅與貨幣租稅之競爭及其社會的根據
第二鑄造製錢原料的銅鉛及其所引起的諸問題(鴉片戰爭的開端)
第二節 作為軍事財源的鹽稅
A.問題之端緒——雲貴總督林則徐奏稿
B.雲南鹽業的形態及其約製發展之諸要因(清代鹽業之另一方嚮)
第三節 作為軍事財源的關稅
A.分析素材第一段——關於設置關稅目的的六道上諭
B.分析素材第二段——關於以關稅充當軍事費的二道上諭
C.素材之分析
第一 齣洋貿易擔當者的二階層人民
第二 軍事費本省自辦主義
第三 關稅充當軍事費之意味的根據(外國貿易國傢管理之必然性)
分析(一) 國傢管理外國貿易之再論證(清代閉關說評判)
……
第二編 清代社會構成
第三編 清末産業的諸係列
後記
精彩書摘
從上引之上奏中,鴉片之害,係把握瞭國民保健和白銀流齣二視點加以指發,事實明顯。關於第二視點,一般重視經濟問題者,主張鴉片可作為藥材而輸入,課賦關稅,禁止鴉片走私輸入,以資防遇白銀流齣(太常寺少卿許乃濟,總督覺羅吉慶)③,還有主張準予在國內公開種植罌粟,以對抗鴉片輸入(白銀流齣)④(總督覺羅吉慶),當時,政府對鴉片之對策,顯然未能確立,以至廟議紛紜,在無論是國民保健的視點或經濟的視點中矛盾未決,而自苦的政府的狼狽形跡,很濃厚的錶現齣來。而在這許多紛紜的爭議中,以林則徐的信念和英斷為媒介,遂爾揭開鴉片戰爭。然而,我們應該看做這樣的爆發,實在不僅是由於英國經濟內部的必然性所趨使,抑亦係清朝經濟內部的必然性所趨使,質言之,通貨危機,白銀的悲劇,隻此二項,在經濟史學上,足以說明鴉片之戰的關鍵所在。因之,迄至鴉片戰爭爆發前,作為銅貨不是救濟的手段,而以銀鑄造國定貨幣,並強製通用的運動,乃逐漸而起。如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之“道光年鑄足紋銀餅”及“足紋通用漳州軍餉”①皆屬之。前者係模仿墨洋,為給與颱灣軍隊而鑄成,後者如名稱所示,係在漳州發行,用之給與軍隊——不過以補救軍事費為目的。繼鑄此種銀貨的,是鹹豐年間,上海“號商”(特許錢莊)所請準發行的“足紋銀餅”②,其直接理由亦是以補助軍事費為目的——“討伐”太平天國運動。惟這些為軍事目的所鑄發的銀通貨,並未取得一般社會的信用,通用力不高,鏇即雲散。由此,由於漸漸認識瞭近代貨幣製度的性質,在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始行鑄造“光緒元寶”,這種以強製通行鑄造的銀貨,方獲得一般的通用。③
我們還要討論的是製錢的流通範圍所及的問題。作為國定通貨的製錢,係政府重要的支付手段。政府以之給與胥役、兵士及募役之用。順治一二年(一六五五年),政府敕令,以每年二月八日為政府支付日期,對於兵餉,役食、俸工、驛站、雜支等的支付規定半分以製錢支付,半分以銀支付。④至於高級文武官吏,則支付白銀,下級官吏,則支付製錢。支用白銀的高級官吏,數額又極微小,因之,於正俸以外又得付予彆俸(恩俸、養廉銀、公費),而下級官吏的所入尚不足維持生活,其給與係屬於世界最小的貨幣——製錢,連銀半錢半單位的給與都不行。這就是一切文武大小員吏的貪汙舞弊,工作無效能的根據所在。反之,
……
前言/序言
一、本書係以現代中國人民觀點,從事研究作為史的形象的清代經濟社會構成,是意圖解釋並搜求清代經濟社會的意義所在,側麵則在批判的說明瞭一個政權的興亡的必然性法則,予我們以警惕和勇氣,以堅定建設新中國的齣發點——這是筆者寫作本書時,除過嚴守學術立場外的現實意義和希望。
二、本書《序論》係在闡明清朝經濟構造的本質,由其初發以迄終末,是問題的端緒,亦是其結論,是本書的全體的基底的部份。第一編係闡明清代國傢範疇的自己貫徹過程,當為序編的續論部份,在本篇中,刻劃齣瞭清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法則所開拓的方嚮,而其力點則在於自己貫徹過程中所發生的內在破綻和矛盾。第二編係從事考察社會發展的擔荷者之曆史主體,為前二編之客觀基礎考察的補論部份。第三編則誌圖把握清末經濟發展階段,追及客觀的基礎與主體的條件之間的相互關聯和規定。前三編當為其豫備的、前提的史料構成部份。至此,先前之諸問題已全行約集匯聚,而完成瞭本書的誌圖——解釋和搜求其意義。偉大的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的必然的蒞臨,其莊嚴的意義,堪為我們處在革變前夕的時代人們所迴味和信念。
清代,這近代的中國,實在教育瞭我們,啓發瞭我們,在和我們血肉關聯的這前一代中我們汲取瞭勇氣和希望——這纔是筆者寫作本書的最大企圖和意義所在。
三、本書在資料利用上,深深感謝平瀨已之吉氏的著作《近代支那經濟史》的提示,惟本書之觀點及論點則與平瀨氏無涉,另外幫助筆者奔走找尋資料的友人們,在此謹為緻謝,尤其內山完造先生的藏書的好意的被允為藉用,特彆值得一提。
近代中國:製度、變遷與轉型 (1840-1949) 導言:百年風雲中的古老帝國與新興國傢 近代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響起,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曆經瞭百餘年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這是一個古老的、以農耕文明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帝國,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被迫推開全球化的大門,經曆瞭一場深刻的、痛苦的社會結構重塑與國傢認同的再造。本書旨在聚焦於這一特殊曆史時期——近代中國在政治製度、社會結構、思想文化以及對外關係等多個維度上所經曆的劇烈變遷與艱難轉型,勾勒齣一幅多重力量相互作用、充滿張力的曆史畫捲。 第一部分:帝製的黃昏與權力的重構 (1840-1911) 近代中國的開端,標誌著清朝“天朝上國”的迷夢被西方工業文明的堅船利炮徹底擊碎。本部分將深入剖析清政府在內憂(如太平天國運動、撚軍起義等大規模農民戰爭)與外患(曆次不平等條約簽訂)的雙重壓力下,其統治基礎的瓦解過程。 一、危機與自救的艱難嘗試: 重點考察洋務運動。這不是一次旨在徹底變革政治體製的運動,而是一場“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技術引進與有限的製度修補。我們將分析其在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如輪船、電報、鐵路)以及建立新式學堂方麵取得的成就與內在的局限性。這種“中體西用”的思想核心,如何阻礙瞭中國嚮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國傢轉型。 二、思想領域的風暴:從“中體西用”到維新變法: 探討戊戌變法的思想根源。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知識分子如何將西方的政治哲學、社會達爾文主義等思潮融入對儒傢經典的重新詮釋,試圖在保持君主立憲的前提下實現製度革新。重點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它揭示瞭守舊勢力的頑固性以及改革派力量的脆弱性。 三、革命的醞釀與辛亥的爆發: 梳理孫中山領導的資産階級革命派的理論構建,特彆是“三民主義”的內涵與演變。辛亥革命的爆發,不僅是清廷政治腐敗的總爆發,更是底層社會對現代化道路選擇的一次劇烈衝撞。我們將細緻分析武昌起義的經過、各省響應的復雜性,以及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曆史必然性,從而奠定中國進入“共和”形式的復雜開局。 第二部分:民國初期的動蕩與軍閥的割據 (1912-1928)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瞭帝製,但並未帶來預期的國傢統一與穩定。本部分關注民國初年,中國陷入中央權力真空,地方勢力崛起的混亂局麵。 一、共和的脆弱性與袁世凱的獨裁: 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進步意義與其實際執行的睏難。著重考察袁世凱為重建中央權威所采取的鐵腕手段,包括“二次革命”的失敗、國會的解散,以及最終稱帝的荒唐嘗試。這一過程是理解近代中國政治文化中“強人政治”傾嚮的重要案例。 二、軍閥林立與地方主義的抬頭: 探討以北洋係、直係、奉係為代錶的軍閥集團的形成邏輯、經濟基礎與政治目標。軍閥間的連年混戰,如何使得國傢機器的運轉陷入停滯,人民生活受到嚴重摧殘,並為外部勢力的乾預提供瞭可乘之機。 三、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高潮: 在政治黑暗的背景下,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知識分子發起瞭對傳統文化和舊有道德觀念的猛烈批判。深入探討“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口號如何成為啓濛運動的核心訴求。分析白話文運動對國民文化認同構建的深遠影響,以及這場思想解放運動如何為後來的政治運動提供瞭新的精神資源。 第三部分:民族主義的覺醒與國傢整閤的嘗試 (1919-1937) 五四運動標誌著中國近代史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大規模群眾參與的民族主義運動興起,救亡圖存成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主題。 一、五四運動的深刻遺産: 考察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如何激發瞭知識分子和工商業階層的愛國熱情。分析五四運動如何從一場學生抗議,迅速演變為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全國性運動,並促使中國知識分子群體與工人階級開始建立聯係。 二、新思潮的激蕩與政黨的重組: 探討馬剋思主義如何通過知識分子群體被引入中國,並迅速適應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重點分析中國共産黨的創建及其早期策略的製定。同時,分析孫中山在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指導下,對國民黨進行改組的過程,以及國民政府的建立如何成為試圖終結軍閥混戰、實現國傢統一的標誌性事件。 三、國民政府的建設與“黃金十年”的復雜性: 考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後,在經濟建設(如稅製改革、法幣改革、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發展方麵取得的初步進展。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時期的統一是脆弱的: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有限,官僚資本主義的膨脹帶來瞭新的社會矛盾,且日漸加劇的對外威脅始終懸而未決。 第四部分:抵抗、衝突與未竟的轉型 (1937-1949) 中日戰爭的全麵爆發,徹底打斷瞭國民政府的既有發展軌跡,並將中國推嚮瞭決定其最終命運的十字路口。 一、全民族抗戰與國傢韌性的考驗: 分析國共兩黨在民族危機麵前實現的第二次閤作,以及中國軍民在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上為抵禦日本侵略所付齣的巨大犧牲。重點探討抗戰時期中國社會結構、經濟生産和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這為戰後新一輪的權力競爭埋下瞭伏筆。 二、戰後危機的爆發: 考察抗戰勝利後,中國社會麵臨的四大問題:通貨膨脹失控、接收淪陷區的腐敗、民主憲政的受挫,以及國共兩黨在權力分配上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分析“調處”與“和談”失敗的深層曆史邏輯。 三、解放戰爭的邏輯與政權的更迭: 分析國民黨在軍事部署、政治動員以及經濟治理上的全麵失誤,如何使其在內戰中喪失瞭民心與統治的閤法性基礎。同時,考察中國共産黨如何通過土地改革政策,贏得廣大農民階層的堅定支持,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結語:現代化的長期睏境 近代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探索,是一部在外部衝擊下被迫進行的“自救史”。它未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個穩定、獨立且現代化的民族國傢,但其間所孕育的製度嘗試、思想變革和民族精神的覺醒,為後來的曆史發展提供瞭不可磨滅的遺産。本書旨在引導讀者深入理解,近代中國的轉型是一場多維度、跨世紀的復雜工程,而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