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澍,蒋大椿,王也扬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恩格斯
  • 列宁
  • 斯大林
  • 历史人物
  • 历史评价
  • 政治思想
  • 意识形态
  • 苏联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20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23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为了便于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对若干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选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有关的论述,供研究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一 马克思主义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唯物史观认为历史首先是劳动群众的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的历史作用
1.历史首先是劳动群众的历史,唯物史观在承认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承认个人的历史创造作用
2.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都需要推举出自己的领袖,才能取得统治地位
3.杰出人物和群众的关系
(三)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1.“偶然性”在历史中的作用
2.思想家的革命理论能为群众的自发运动指出道路
3.政治家、革命家的正确领导促进历史的发展
4.没有正确的领导者,革命就要失败,社会变革就会推迟
5.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对历史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剥削阶级反动人物的历史作用
二 从历史实际出发,唯物地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
(一)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应当从历史事实出发
(二)判断一个人,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
(三)个人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1.人们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个人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时势造英雄
3.必须考察个人活动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四)在阶级社会里,个人活动和阶级的关系
1.历史人物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个人活动归结为阶级的活动
2.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从属的阶级为转移,但这并不影响阶级斗争
三 用辩证的方法,历史地具体地全面地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
(一)人们的创造活动是相互联系的,应当把历史人物的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二)从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1.历史人物是发展变化的,应当从发展的观点给予如实的评价
2.应当把历史人物放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评价
3.判断历史功绩,要根据历史活动家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
4.应当指出前人的历史局限性,但不要苛求于前人
(三)具体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1.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应进行具体的分析
2.要防止情绪支配自己,要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
3.对历史人物的著作应作全面分析
(四)要善于批判地吸收旧时代的文化知识和前人的科学成果
四 对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各种错误倾向的批评
(一)批判个人决定和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二)批判夸大群众自发作用的庸俗决定论
(三)坚持历史性,反对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历史人物和作肤浅的历史类比
附录 黑格尔论必须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

第二部分 对若干历史人物的评论
论斯巴达克
论路德、闵采尔
论拉辛、普加乔夫
论克伦威尔
论威廉·科贝特
论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论罗伯斯比尔、丹东
论拿破仑
论马志尼
论加里波第
论林肯
论孙中山
论彼得一世
论波拿巴
论梯也尔
论俾斯麦
论梅特涅
论巴贝夫
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论卡贝
论魏特林
论布朗基
附:论科西迪耶尔
论蒲鲁东
论拉萨尔
论巴枯宁
论杜林
论倍倍尔
论威廉·李卜克内西
论拉法格
论梅林
论卡尔·李卜克内西、卢森堡
论伯恩施坦
论考茨基
论普列汉诺夫
论赫拉克利特
论德谟克利特
论苏格拉底、柏拉图
论亚里士多德
论伊壁鸠鲁
论伊里吉纳
论培根、霍布斯、洛克
论贝克莱
论笛卡儿
论爱尔维修、拉美特利、霍尔巴赫
论培尔
论休谟
论康德
论费希特、谢林
论黑格尔
论费尔巴哈
论狄慈根
论孔德
论马赫、阿芬那留斯
论配第
论魁奈
论富兰克林
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论西斯蒙第
论马尔萨斯
论约·穆勒
论罗雪尔
论阿庇安
论毛勒
论巴霍芬
论麦克伦南
论摩尔根
论基佐、米涅、梯叶里
论克劳塞维茨
论勒南
论哥白尼
论伽利略、刻卜勒
论牛顿
论拉普拉斯
论迈尔、焦耳
论波义耳
论拉瓦锡、道尔顿
论门捷列夫
论卡尔·肖菜马
论达尔文
论特雷莫
论海克尔
论哈维
论施旺、施莱登
论但丁
论莎士比亚
论歌德
论拜伦、雪莱
论巴尔扎克
论赫尔岑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
论托尔斯泰
论海涅
论维尔特
论鲍狄埃
论高尔基

前言/序言


探寻历史深邃的河流:个体、时代与评价的辩证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无数生命如同其中的浪花,激荡起层层涟漪。在这些浪花中,总有一些尤为耀眼,它们以非凡的力量塑造着时代的走向,留下深刻的印记。然而,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却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之事。它如同在迷雾中辨认航标,需要智慧、勇气,更需要深刻的洞察力。本书,并非直接梳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某几位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具理论深度的视角,探讨“历史人物评价”这一永恒的命题。它是一次思想的旅程,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历史评价的深邃河流,考察那些塑造评价原则、影响评价走向的深层逻辑。 本书将从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出发,层层递进,深入剖析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我们首先要问的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究竟依据什么?是其行为的直接后果,还是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动机?是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还是其超越时代的思想遗产?抑或是这些因素的复杂交织?本书将深入探讨,评价并非孤立的审判,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之上。我们将审视,个体行为如何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宏大叙事发生关联,以及这些宏大叙事又如何反过来形塑了个体命运。评价人物,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土壤,更不能忽视其行为所触动的社会肌理。 紧接着,本书将着力于评价的主体性与客观性辩证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究竟是谁在评价?是历史学家,是当权者,是大众,还是后世?不同的评价主体,往往带有不同的立场、利益与价值观,这必然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然而,历史评价又并非全然是主观的任意行为。是否存在某种超越个体偏见、能够揭示历史真实面貌的客观标准?本书将探讨,如何在一个承认评价主体性差异的同时,去追求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客观评价。这涉及到历史证据的审慎考量,历史学方法的严谨运用,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我们将分析,历史评价如何在主观意愿与客观事实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流变的时代语境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与说服力。 本书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历史人物评价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画卷,评价也同样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史料被发现,新的历史解读方法被提出,社会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对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发生转变。我们常常看到,曾经被奉为圭臬的人物,可能在后世的评价中跌落神坛;而曾经被忽视的个体,则可能因新的视角而重获肯定。本书将深入分析,为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呈现出这种动态的、甚至是螺旋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我们将考察,哪些因素容易导致评价的失误或滞后,又有哪些途径能够促使评价走向更为全面和深刻。 进一步地,本书将聚焦于历史人物评价中的“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的张力。历史的进程,究竟是由少数杰出人物主导,还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行动所推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常常面临着对个体伟力的过度强调,或是对宏大历史潮流的忽视。本书将尝试解析,如何在一个既承认个体在历史变革中的能动作用,又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地位的框架下,进行更为辩证的评价。它并非要否定英雄人物的贡献,而是要将他们的贡献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审视其行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如何回应或引领时代的需求。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历史人物评价中的“功过是非”与“历史局限性”的辨析。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生活在其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评价其功过,不能简单地套用后世的标准,而是要审慎地辨析其行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即使是伟大的历史人物,也可能存在其思想、行为的局限性。如何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和评价这些局限性,而不是将其作为全盘否定的理由,是历史评价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挑战。本书将提供一种审视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评价历史人物,并非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进行细致的、充满同情式的理解和批判。 最后,本书将带领读者思考历史人物评价的现实意义。我们为何要评价历史人物?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是为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当下和未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过去,更能明晰当下的道路,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本书将强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是枯燥的学术探讨,而是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现实、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它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坚定理想信念,并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本书的写作,旨在提供一种方法论的探索,而非对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盖棺定论。它试图为读者提供一把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钥匙,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读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时,能够形成更为深刻、更为辩证的理解。它呼唤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种历史的同情心,以及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这是一次关于历史评价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如何理解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位置的思考。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参与到这场永无止境的追问之中,共同在历史的星空中,点亮属于自己的理解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作者们在分析历史人物时,并没有止步于对个体道德品质的评判,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背景中进行审视。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局限性”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并没有回避人物的缺点和错误,但更强调这些局限性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以及人物如何努力去克服这些局限。这种 nuanced 的评价方式,避免了对历史人物的简单化和标签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谁在评价”以及“为何评价”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深入剖析。作者们清晰地揭示了,评价的历史性不仅体现在被评价者身上,也体现在评价者身上。因此,我们需要警惕那些带有阶级偏见或意识形态操纵的评价,努力去还原一个更为真实和客观的历史图景。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过去评价历史人物时可能存在的盲点。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书中那些关于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论述,如同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剖开了许多过去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甚至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评价模式。作者们敏锐地指出了,任何历史评价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评价者自身的立场和时代烙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的道德标准或政治观念强加于古代的人物身上。书中反复强调的“历史的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将评价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思想潮流、技术水平,以及人物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可供选择的道路。此外,书中还对“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在历史人物评价上的区别进行了深入阐释,揭示了后者如何将人物置于社会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中,从而获得更为根本性的解释力。对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会了如何剥离那些浮于表面的“成王败寇”式的简单定论,去探寻历史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多重动因。

评分

这本书所展现的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论述,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的理解边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思想巨匠的智慧在此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们并非孤立地看待历史人物,而是将他们视为特定历史洪流中的一员,分析他们如何被历史所塑造,又如何反作用于历史。书中对“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人物评价中的辩证关系的阐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有时候,一个微小的个人选择,也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巨大的涟漪。同时,书中也反复强调了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的重要性,并指出这种动机往往根植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这种深入的分析,避免了对历史人物的表面化解读,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更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理解历史的全新视角,让我对如何理性地看待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历史人物评价复杂性的著作,作者们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巨匠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严谨而多维度的评价框架。书中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着重于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所面临的时代局限性、阶级立场、历史条件以及主观能动性等关键因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历史必然性”与“个人作用”之间关系的辩证探讨。作者们指出,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不是空中楼阁,他们是特定历史进程孕育的产物,其活动深刻地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矛盾的制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在历史面前就完全被动。书中强调,杰出的历史人物能够抓住历史机遇,以其卓越的远见、坚定的意志和非凡的才能,在既定历史条件下推动历史前进,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这种视角,既避免了宿命论的僵化,也避免了英雄史观的片面,为我们理解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和深刻的认识途径。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评价历史人物并非一味地褒贬,而是一个需要历史智慧、理论勇气和客观态度的复杂过程。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远超我的预期。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过去对许多历史人物的看法,并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或片面理解而形成的偏颇。作者们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出了全新的维度。他们不仅仅关注人物的功绩或过失,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物的阶级属性、其行为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贡献或阻碍,以及其思想对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服务于现实斗争”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鼓励我们为了现实利益而歪曲历史,而是强调历史研究与现实实践的紧密联系。通过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矛盾,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深刻性,更在于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能动性的姿态去面对历史,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人物。

评分

1927—1937 年是第二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观察中国历史的进程并同当时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这10 年中,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分期和中国农村性质的“三大论战”。论战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另一位奠基人郭沫若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是中国史学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阐述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此后,他连续出版了《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萃编》、《殷周金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等,这些历史文献学方面的卓越成就,都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吕振羽写出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著作。

评分

美国建国时期的《联邦党人文集》确立了美国宪政民主制的行政体制,这是汉密尔顿等人在反思了历史上帝国集权行政制度失败后做出的新设计、新实验,在人类社会治理发展史上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是历史的出发点。但是威尔逊受欧洲思维方式影响,抛弃了这个传统,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的行政体制,这与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行政理论如出一辙。古立克的同质理论、西蒙的效率标准都对威尔逊的行政理论提出了挑战——但是都很不彻底。当代政治经济学家的多中心组织理论恢复了建国初期的民主制行政传统,彻底挑战了官僚制行政理论。美国宪政民主体制的核心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制衡。当代政治经济学家的多中心组织安排——权力分散、管辖交叠——继承和丰富了早期的宪政民主体制内容,是解决美国宪政危机的选择性方案。 

评分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时期。从 50 年代初开始,中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著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热潮,这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广泛传播和创造出新的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新中国史学界至少有两三代人是努力按照唯物史观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造就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宏大队伍,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坚力量。这个时期分为 3 个阶段:

评分

1946—1949 年是第四阶段。在这些艰难的战争岁月里,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富有成果的,并在科学水平上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在社会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诸问题》,邓初民出版了《社会史简明教程》(后改称《社会进化史纲》)和《中国社会史教程》,侯外庐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史》。在通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出版了《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出版了《中国史纲》第 1、2 卷。在思想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侯外庐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第 1 卷,成为这一时期成就最突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在同种种错误的或反动的学术思潮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评分

经典。

评分

很好

评分

1946—1949 年是第四阶段。在这些艰难的战争岁月里,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富有成果的,并在科学水平上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在社会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诸问题》,邓初民出版了《社会史简明教程》(后改称《社会进化史纲》)和《中国社会史教程》,侯外庐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史》。在通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出版了《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出版了《中国史纲》第 1、2 卷。在思想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侯外庐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第 1 卷,成为这一时期成就最突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在同种种错误的或反动的学术思潮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编辑本段经受考验阶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