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典·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

走进经典·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维武 著
图书标签:
  • 辩证唯物论
  • 实践论
  • 毛泽东
  • 知行统一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思想政治教育
  • 经典著作
  • 理论研究
  • 红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331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17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走进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字数:1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践论》毛泽东写于1937年,这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用做通俗的语言全面地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深刻的影响,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实践论》的写作,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内核的形成。《实践论》所阐发和确立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成为了毛泽东进一步开展自己哲学思考的逻辑出发点。以后,他进一步从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出发,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唯物史观、政治哲学、本体论、方法论等内容,多方面地展开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走进经典)》作者对毛泽东这一重要著作的精髓作了深刻的阐释。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论 《实践论》毛泽东最有影响的哲学名篇
第一章 毛泽东与《实践论》的问世
第二章 《实践论》的思想来源
第三章 《实践论》的基本思想
第四章 《实践论》的多方面展开
第五章 《实践论》的当代价值与未竟探索
注释

精彩书摘

  今天我们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可以看到《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哲学专论是全卷的压卷之作;与之形成鲜明刘比的是,该卷中的其他篇章,从开卷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实践论》之前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都是直接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而撰写的理论著述,而不是这样的哲学专论。这两篇哲学专论的写作时间,分别是1937年7月和8月,正是十年国内革命战争最后结束、八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在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这一重大转折关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和中国工农红军统帅的毛泽东,为什么要如此关注哲学、探讨哲学、去撰写以往不曾写过的哲学专论呢?毛泽东的这些哲学专论,从最初问世到正式发表,经过了哪些传播途径呢?毛泽东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这些哲学专论,《实践论》在其中又处于怎样的位置呢?这些都是当我们走进《实践论》时,首先需要加以了解的问题。
  ……
《实践论》:思想的灯塔,行动的指南 一、《实践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意义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与民族危机。内忧外患交织,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也深刻地影响着思想界的走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写下了《实践论》一文。这篇不朽的哲学巨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理论文献,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范例,它以深刻的洞察力,回答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哲学命题,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实践论》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必然性。彼时,中国革命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如何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如何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策略,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严峻挑战。旧有的革命经验,既有成功的宝贵总结,也存在着教条主义的束缚。如何克服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建立起一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显得尤为迫切。《实践论》正是针对这一时代需求而创作的。它批判了脱离实际、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和教条主义,深刻阐述了实践在认识发生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认识的反复性、阶段性以及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论》的理论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认识论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它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认识过程,揭示了认识的源泉、动力、发展规律,指明了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这对于克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实践论》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支撑。 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与动力 《实践论》开宗明义,便强调“人的认识,一切只是从经验中来的”。在这里,“经验”指的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运用大量生动的例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几个过程,都充分论证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是因为我们能通过实践与世界发生联系。无论是认识一个物体的属性,还是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都离不开我们在实践中的观察、尝试、分析和运用。脱离了实践,认识便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我们要认识某种植物的特性,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描述,而必须亲身种植、观察其生长过程,了解其对环境的需求、其药用价值等,才能真正形成深刻的认识。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丰富。当人们在实践中遇到新的问题,旧有的认识无法解决时,就会促使人们去深入思考,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推动认识的进步。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成功经验的积累,都为认识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就是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生动体现。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实践论》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两个基本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事物而获得的关于事物个别的、现象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例如,我们看到红色的苹果,摸到粗糙的木纹,听到悦耳的歌声,这些都是感性认识。然而,感性认识的缺点是片面性和表面性,它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而获得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例如,我们认识到“苹果是水果”,“木材可以用来建造房屋”,这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它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实践论》强调,感性认识是发展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而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辩证过程。 四、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论》还深刻地阐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实践和认识过程,才能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复杂性,其本质和规律往往隐藏在现象的深层,不易被一次实践所完全认识。例如,我们对物理学的认识,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就是一个不断深化、修正、发展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新的认识对象会不断出现,旧的认识对象也会展现出新的方面。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即使我们对某个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可能在新的实践中发现新的未知,从而推动我们进一步的认识。 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知行合一 《实践论》最核心的论断在于它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即“知行合一”。它反对将认识与实践割裂开来,认为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知”,即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行”,即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包括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实践论》认为,认识是实践的产物,但认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使实践取得成功。反之,不正确的认识,则可能导致实践的失败。 “知行合一”,并非简单地将“知”与“行”等同,而是强调认识的真理性必然体现在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中,而实践的成果则反过来证明或修正认识的真理性。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 六、《实践论》的当代价值 《实践论》不仅是指导中国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在快速变化的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准确地认识世界,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如何推动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实践论》所阐述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于个人而言,《实践论》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它警示我们,脱离实际的空想是危险的,闭门造车的学习是无效的。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社会而言,《实践论》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制定政策、推动发展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充分发挥实践的检验作用。这对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实践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的哲学方法。科学研究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从基础科学的研究到应用技术的开发,都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实践论》是一座永恒的思想灯塔,指引着我们探索真理的道路。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精辟的论述,以及在实践中不断被证明的真理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认识世界,去改造世界。重读《实践论》,就是重拾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为我们的思想注入不竭的动力,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坚实的指南,从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前进,永不止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走进经典" 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和探索的意味,让人联想到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瑰宝。而“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更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学了很多东西,但真正用到生活中的却少之又少,常常会陷入“纸上谈兵”的窘境。毛泽东的《实践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经典之作,其核心思想“知行统一”究竟是如何阐述的,又是如何指导我们跨越这道鸿沟的,我迫切地想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简单地将《实践论》原文罗列,而是经过了提炼和解读,试图将深奥的哲学理论以一种更易于理解、更贴近我们普通读者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它能带领我深入经典,领略革命导师的思想风采,更重要的是,它能否为我揭示出那条连接“知”与“行”的桥梁,让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评分

当我看到“走进经典·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对思想深度和哲学探索的渴望。“走进经典”这个词语,总会让我联想到那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思想。“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更是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困惑,以及想要深入理解的哲学命题。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我一直试图寻找一种能够真正连接“知”与“行”的有效途径。《实践论》正是探讨这个问题的经典之作,而这本书的“重读”二字,则暗示着它将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更深入的解读,而非简单的复述。我非常期待它能带领我,重新审视《实践论》的深刻内涵,并将其置于辩证唯物论的宏观视野下进行考察,从而找到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智慧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向我招手,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思想魅力的世界。“走进经典”的邀请,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仿佛要踏上一段探寻智慧源头的征途。“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则精确地概括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毛泽东的《实践论》无疑是理解“知行统一”的里程碑式著作,而这本书的“重读”字眼,让我意识到它并非对原作的简单复述,而是可能蕴含着对经典思想的创新解读和时代性转化。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论的精髓,并且能够学习到如何将这种抽象的哲学理念,切实地运用到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重读毛泽东《实践论》”这个副标题,无疑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知识获取渠道,但真正能触及我们心灵、改变我们认知深度的内容却变得稀缺。重读经典,尤其是一部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却至今仍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也极富意义的举动。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它将带领我们重新审视《实践论》的精髓,并将其置于“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宏大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我很好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应用《实践论》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认识从实践开始,发展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辩证过程?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在为我提供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能够抛开时代的喧嚣,静下心来,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赫然在我面前敞开。“走进经典”这四个字,充满了邀请和引导的意味,仿佛在告诉我,里面蕴藏着值得深入探索的宝藏。“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核心主题,这是一种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但又觉得难以把握的哲学观念。我们常说“理论联系实际”,但“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究竟是如何被构建和阐述的,我一直没有一个清晰而透彻的认识。毛泽东的《实践论》无疑是探讨这一主题的必读之作,而这本书似乎正是以一种“重读”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读。我期待它能够抽丝剥茧,将《实践论》中那些看似晦涩的哲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并且能结合当代的视角,阐释“知行统一”在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下的实践意义。

评分

帮同事买的,感觉好高深的样子哦

评分

正品,学习用

评分

评分

正品,学习用

评分

给力

评分

李老师的大作,对理解毛泽东很有帮助。

评分

李老师的大作,对理解毛泽东很有帮助。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