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毛皮动物饲养与疾病防制(适宜长江以北地区)》分毛皮动物饲养概论、毛皮动物饲养各论、毛皮动物疾病防制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毛皮动物生物学特性,毛皮动物常用饲料,毛皮动物饲养场建设,毛皮的初加工,毛皮动物的繁殖与饲养管理,毛皮动物疾病防制。《毛皮动物饲养与疾病防制(适宜长江以北地区)》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兼顾实用性和先进性,既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以及农科院所相关研究人员阅读使用,又可供毛皮动物养殖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养殖专业户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毛皮动物饲养概论
第一章 毛皮动物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水貂的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与分布
二、形态特征
三、生态特征
四、光照与水貂繁殖周期和换毛的关系
五、人工培育的水貂品种
六、水貂的经济价值
第二节 狐的生物学特征
一、分类与分布
二、形态特征
三、生态特征
四、新陈代谢的季节性交化
第三节 貉的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与分布
二、形态特征
三、生态特征
第二章 毛皮动物的营养与饲料
第一节 毛皮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
一、口腔
二、胃
三、肠
四、肝和胰
第二节 毛皮动物的营养物质需要
一、能量
二、蛋白质
三、脂肪
四、碳水化合物
五、维生素
六、矿物质
第三节 毛皮动物的饲料及其利用
一、饲料的分类
二、饲料的利用
三、饲料的贮藏
第四节 毛皮动物饲料的加工与调制
一、肉类和鱼类饲料的加工
二、乳类和蛋类饲料的加工
三、植物性饲料的加工
四、维生素饲料的加工
五、矿物质饲料的加工
第三章 毛皮动物饲养场建设
第一节 场址的选择
一、选择场址的原则
二、选择场址的条件
第二节 毛皮动物饲养场的规划和布局
一、饲养场的区域划分
二、饲养场规划和布局的原则
三、饲养场规划和布局的要求
第三节 水貂饲养场建设
一、棚舍
二、笼舍和小室
第四节 狐饲养场建设
一、棚舍
二、笼舍和小室
第五节 貉饲养场建设
一、棚舍
二、笼舍和小室
第四章 毛皮的初加工
第一节 取皮
一、取皮时间
二、毛皮成熟的鉴定
三、取皮方法
第二节 生皮的初加工
一、刮油
二、洗皮
三、上楦
四、干燥
五、整理贮存
第三节 皮张质量等级标准
一、水貂皮质量等级标准
二、狐皮质量等级标准
三、貉皮质量等级标准
……
第二篇 毛皮动物饲养各论
第三篇 毛皮动物疾病防制
精彩书摘
(1)培育优良高产的种狐群在建场时就应引入优良种狐,只有良种才能产出优良后代。实践中往往引入狐种并不理想,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选育提高。具体做法是,不断淘汰生产性能低、母性差、毛色差的种狐及其后裔,保留生产性能优良的种狐及其后裔,经过3~5年的精选和淘汰,就会使种群品质大大提高。
(2)加强饲养管理,促进种狐健康科学饲养管理能保障种狐的健康,使种狐有良好的繁殖体况,保证精子和卵子的质量,这是提高狐繁殖力的先决条件。再好的种狐,如果饲养管理跟不上,也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潜力和生产效能。因此,按狐不同生理时期的饲养标准,进行适宜的饲养管理,是提高母狐繁殖力的必备条件之一,主要包括日粮全价,卫生、饲养环境适宜,无疾病传播及无应激等。
(3)应用外源生殖激素促使母狐超数排卵动物的繁殖生理活动如精子和卵子的生成、性器官发育、发情、妊娠、分娩等都是在生殖激素的作用下实现的。动物体内的生殖激素有十余种,由脑垂体、性腺等分泌。
外源生殖激素是指人们根据生殖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或从动物的组织器官中分离提取的,而非狐体自身合成的生殖激素。
目前在狐的繁殖方面主要应用以下4种外源生殖激素。
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促性腺激素,由糖蛋白组成,其同一分子具有FSH和LH两种活性,因此,具有促卵泡成熟和促排卵的作用。近年来,在大家畜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方面,常用PMSG促进同步发情和超数排卵。对狐主要用在促进发情、排卵及人工授精时同步发情技术。成年母狐初情前或初情期,每只狐用100~500IU。
②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人和高等动物灵长类胎盘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类激素,主要作用是,使月经黄体转变为妊娠黄体;促进卵泡的发育及排卵。对雌雄动物均有促进发情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于1994-1995年利用HCG进行促进北极狐同步发情的试验,效果良好。在试用HCG促进母狐发情时,其发情和自然发情母狐的外阴部变化一致,在处理后的4~5d母狐外阴部开始肿胀,6~10d发情达到持续期,能够顺利达成交配和产仔(产仔率为30%~60%)。每只母狐用量为200~250IU,一次注射较为适宜。HCG也不是对所有母狐均有作用,种狐体况必须达到或接近标准体况者才有效。一般是在配种后期对发情较迟缓的母狐使用。
……
前言/序言
繁星下的智慧:星空观测入门与深度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为天文爱好者和初学者量身打造的星空观测指南,旨在带领读者从零开始,逐步解锁浩瀚宇宙的奥秘。从认识夜空的基本法则,到掌握观测工具的使用,再到深入了解各类天文现象,本书力求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激发读者对星空的无限好奇与探索热情。我们相信,每一次仰望星空,都是一次与宇宙的对话,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第一章:夜空初见——点亮你的好奇心 在开始我们的星空之旅前,首先要做的,便是建立对夜空的基本认知。本章将带领你认识那些最熟悉却又常常被忽略的星空元素。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天球”概念入手,理解星星在夜空中运行的轨迹,就像在一张巨大的球体上绘画。我们将解释“地平线”和“天顶”的重要性,它们是你定位星空的两个关键参照点。 你将学会如何区分肉眼可见的恒星、行星和月球,并理解它们为何看起来如此不同。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讲解“星座”的由来,它们并非真实的星体排列,而是古人为了方便记忆和记录星空而划分的区域,赋予了它们神话和故事。从最容易辨认的北斗七星,到我们熟悉的猎户座,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且易于寻找的星座,并提供详细的星图指引,让你能轻松地在夜空中找到它们。 本章还将触及一些影响你观测体验的基础知识,例如“光污染”的定义及其对观测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夜空的特点。我们会告诉你,为什么夏天看到的星座与冬天不尽相同,这背后蕴含着地球绕日运行的规律。最后,我们将鼓励你走出家门,在一个没有太多人工光源的地方,静静地仰望星空,感受那份宁静与壮丽,让这份最初的好奇心,成为你探索宇宙的强大动力。 第二章:你的宇宙之眼——观测工具的精选与使用 拥有了对星空的初步认识,下一步便是选择适合你的“宇宙之眼”。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类天文观测工具,从最简单到相对专业,帮助你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们将首先介绍“肉眼观测”,它虽然简单,却是最直接、最原始的与星空互动的方式。我们会提供一些“肉眼观测技巧”,例如如何适应黑暗环境,如何利用周边景物作为参照,以及如何通过长曝光摄影(如使用智能手机的专业模式)来捕捉到肉眼难以企及的暗淡星光。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双筒望远镜”。许多初学者会跳过这一阶段,直接购买天文望远镜,但我们强烈建议从高品质的双筒望远镜开始。它易于携带,操作简单,而且在观测月球、明亮的星团和星云方面表现出色。本章将详细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双筒望远镜,例如其“口径”和“倍率”的含义,以及不同类型的物镜和目镜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我们还会提供一些使用双筒望远镜进行观测的具体方法,例如如何寻找目标,如何稳定画面,以及一些推荐的观测对象。 随后,我们将进入“天文望远镜”的世界。这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望远镜,包括“折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和“折反式望远镜”。我们将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例如成像的清晰度、口径的限制、维护的便捷性以及价格区间。对于初学者,我们推荐哪些类型的望远镜是更合适的选择,以及需要关注哪些关键参数,例如“焦距”、“目镜接口”和“赤道仪/经纬仪”的搭配。 本章还将深入讲解“目镜”的重要性。目镜是放大星光、决定视场大小的关键部件,我们将解释不同焦距和类型的目镜如何影响你的观测体验,并给出一些初学者常备的目镜组合建议。此外,我们还会讨论“滤光镜”的作用,例如月光滤光镜、行星滤光镜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你更好地观测特定天体。 最后,本章将提供实际操作指导,包括望远镜的组装、调试、指向和跟踪技巧。我们将强调“三脚架”和“寻星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观测前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自信地选择并熟练使用你的观测工具,为接下来的星空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行星漫游与月球探秘——太阳系的近邻 当我们装备好观测工具,便可以开始近距离观察我们太阳系的邻居了。本章将带领你进行一次精彩的行星漫游,并深入探索我们最熟悉的天体——月球。 我们将从“太阳”开始,尽管由于安全原因,我们不会直接用任何光学设备观测太阳,但我们会介绍太阳的结构、活动(如太阳黑子)以及它对地球的影响,并强调观测太阳的唯一安全方式是使用专业的太阳滤光片。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月球”。从初八的娥眉月,到满月的皎洁,再到残月的优雅,我们将引导你用肉眼和双筒望远镜去观察月球的盈亏变化。通过望远镜,你将能够清晰地看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山脉和月海,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并学习如何辨认一些著名的月面特征,例如“静海”、“风暴洋”和“第谷环形山”。本章还将介绍一些有趣的月球现象,例如“月食”。 随后,我们将逐一拜访太阳系内的行星。“水星”和“金星”由于距离太阳较近,观测起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我们将提供一些观测水星和金星的技巧,以及如何观察到它们独特的“相位”,这类似于月球的盈亏变化,是行星自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的重要证据。 “火星”——这颗红色的星球,我们将详细介绍它的观测季节和技巧,以及如何通过望远镜看到它表面的暗区和极冠,甚至在条件极佳时,辨认出一些著名的“大峡谷”和“高原”。“木星”——太阳系的巨无霸,我们将引导你观测到它表面标志性的“条纹”(大气带)和四个伽利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的排列,并介绍如何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变化来理解其轨道运行。 “土星”——最迷人的行星,我们将详细指导你如何用望远镜看到它那令人惊叹的“光环”系统,并介绍光环的构成和“卡西尼缝”。你甚至有机会看到土星的卫星——“土卫六”。“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两颗遥远的冰巨星,虽然用小型望远镜只能看到它们呈现为模糊的光点,但了解它们的存在和基本特征,也是探索太阳系的重要一环。 本章还将介绍“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虽然它们通常需要更专业的设备和技巧,但我们会介绍一些观测大型小行星(如谷神星、灶神星)和明亮彗星的方法,以及了解它们在夜空中的运动轨迹。 第四章:星海拾贝——恒星、星团与星云的奇妙世界 离开了太阳系,我们将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索那无数闪烁的恒星,以及它们组成的壮丽景象。本章将带领你领略恒星的多样性、星团的密集与星云的神秘。 我们将从“恒星”本身开始,介绍恒星的分类,例如根据颜色和温度划分的O、B、A、F、G、K、M等光谱型。你将了解恒星的生命周期,从诞生于星云,经历主序星阶段,最终走向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乃至黑洞的演化历程。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恒星,例如我们的太阳(G型主序星)、天狼星(A型主序星)、参宿四(红超巨星)和北极星(F型黄白矮星)。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星团”。星团是数以千计甚至百万计的恒星被引力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集合体。我们将详细介绍两种主要的星团类型:“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疏散星团通常年轻,恒星数目较少,分布相对松散,例如著名的“昴星团”(M45)。球状星团则古老,恒星数量巨大,结构紧密,呈球形分布,例如M13。我们将提供具体的观测方法和推荐的观测目标,让你能够欣赏到这些“星辰大海”的壮丽景观。 然后,我们将进入“星云”的奇幻领域。星云是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气体和尘埃云,是恒星形成的场所,也是恒星死亡后的遗迹。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星云类型:“发射星云”、“反射星云”和“暗星云”。发射星云由被激发发光的电离气体组成,通常呈现鲜艳的色彩,例如著名的“猎户座大星云”(M42)。反射星云是由星光照射发光的尘埃组成,通常呈现蓝色,例如“昴星团”周围的星云。暗星云则是由不透明的尘埃阻挡了背景星光,形成一片黑暗的区域,例如“马头星云”。本章将指导你如何寻找和观测这些肉眼可见(或在望远镜下可见)的星云,感受宇宙孕育与消亡的壮丽诗篇。 此外,我们还将简要介绍“银河系”的基本结构,包括它的旋臂、核球和晕,让你对我们所处的宇宙家园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我们还将介绍一些“深空探测器”的成就,它们传回的图像让我们对遥远的星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五章:宇宙的壮丽画卷——遥远星系的探索 当我们掌握了观测恒星、星团和星云的技巧,便可以开启更宏大的宇宙探索之旅——遥远星系的观测。本章将带领你穿越广阔的星际空间,去领略那无数闪耀着微光的“宇宙岛屿”——星系。 我们将从“星系”的基本概念入手,理解它们是数以亿计乃至万亿计的恒星、气体、尘埃和暗物质组成的巨大系统。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星系形态:“旋涡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旋涡星系拥有壮观的旋臂结构,例如著名的“仙女座星系”(M31)。椭圆星系则呈椭圆形,恒星分布相对均匀。不规则星系没有固定的形状,通常由星系间的相互作用引起。 本章将重点介绍一些最容易观测到的、也是最壮观的“深空天体”,例如“仙女座星系”。我们将详细指导你如何寻找并观测仙女座星系,理解它的距离和结构,甚至可能在条件极佳时,辨认出它的一些伴星系。我们还会介绍一些著名的“星系团”,例如“室女座星系团”,让你了解宇宙中星系的分布并非随机,而是聚集在巨大的结构中。 除了可观测到的恒星系统,我们还将简要介绍“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个对宇宙演化至关重要的概念。虽然它们无法直接观测,但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理解宇宙的构成和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章还将触及一些更前沿的天文现象,例如“类星体”(Quasar)和“活动星系核”(AGN)。这些天体是宇宙中最明亮、最活跃的物体之一,但它们通常需要更专业的观测设备才能捕捉到。我们将介绍它们的特征和意义,激发你对宇宙前沿研究的兴趣。 最后,本章将鼓励你思考宇宙的尺度和我们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通过观测这些遥远的星系,我们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培养一种谦逊和敬畏之心。我们会提供一些建议,例如如何利用天文软件和在线资源来规划你的深空观测,以及如何记录你的观测成果。 第六章:星空下的实践——观测技巧、记录与进阶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回归到实践层面,为你的星空观测之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指导。我们将从基础的观测技巧延伸,到如何有效地记录你的发现,再到如何进一步提升你的天文爱好。 在“观测技巧”方面,我们将详细讲解“指向与跟踪”的技巧,包括如何精确地找到你的目标,以及如何使用望远镜的跟踪功能来弥补地球的自转。我们将讨论“大气视宁度”(Seeing)对观测质量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应对恶劣天气条件的建议。你还将学会如何调整你的观测节奏,如何避免疲劳,以及如何在寒冷或炎热的环境下进行舒适的观测。 “记录与分享”是巩固学习成果、与同好交流的重要环节。本章将指导你如何建立一个详细的“观测日志”,记录下观测的时间、地点、天气、使用的设备、观测对象以及你的观察心得。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天文绘画”和“天文摄影”技巧,让你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捕捉星空的壮丽。我们会分享一些优秀的观测者和摄影师的作品,激发你的创作灵感。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一些天文社区和论坛,让你能够与其他天文爱好者分享你的发现,交流经验。 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并希望进一步提升的读者,本章将提供“进阶探索”的建议。这包括了解更复杂的观测技术,例如“叠加成像”来增强暗淡天体的细节;学习使用“天文软件”进行星图绘制、天体计算和望远镜控制;了解“天文测量”的基本原理,例如视差法测量恒星距离;甚至可以考虑参与一些“公民科学项目”,为真实的科学研究贡献你的力量。 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再次强调“安全观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使用望远镜观测太阳时。我们将重申遵守天文观测的基本礼仪,例如尊重他人的观测空间,爱护环境。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你不仅能够认识星空,更能够热爱星空,让仰望星空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次抬头的凝望,都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致敬,是一次对宇宙奥秘的深情呼唤。愿你在这片繁星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