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危起伟 等 著
图书标签:
  • 长江鱼类
  • 珍稀鱼类
  • 特有鱼类
  • 生物多样性
  • 自然保护区
  • 科学考察
  • 长江上游
  • 水生生物
  • 生态研究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66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753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6~2010年,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的社会环境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发现,保护区河流生境条件特殊且多样性丰富,水质总体状况良好,能维持较自然的水文状况,是众多珍稀、特有鱼类或重要的栖息和繁育场所。保护区共有鱼类199种,其中70种为特有鱼类,38种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其他水生生物包括浮游植物403种,浮游动物431种,底栖生物296种,周丛生物141种,大型水生高等植物28种。航道建设、航运、采砂、污染物排放、捕捞等涉水人类活动是影响保护区保护目标和功能的重要因素。本书建议从强化监督管理等9个方面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以实现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书可供从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及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Summary
前言
第1章 区域自然环境
1.1 地理位置
1.2 地质地貌
1.3 河流水系
1.4 气象水文
1.5 自然资源
1.5.1 水能资源
1.5.2 植物资源
1.5.3 动物资源
1.5.4 矿产资源

第2章 区域社会环境
2.1 行政区划
2.2 人口和民族
2.3 土地及利用情况
2.4 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
2.5 渔业经济
2.5.1 水产养殖业
2.5.2 捕捞业
2.6 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
2.6.1 水利建设
2.6.2 城镇建设
2.6.3 交通建设
2.7 周边其他自然保护区情况
2.8 社会环境现状评价

第3章 保护区河流生境
3.1 河谷地形地貌
3.2 水文情势
3.2.1 长江干流水文特性
3.2.2 主要支流水文特性
3.2.3 保护区泥沙特性
3.3 河道生境
3.4 鱼类栖息地
3.4.1 产卵场
3.4.2 索饵场
3.4.3 越冬场
3.5 水质
3.5.1 研究方法
3.5.2 调查结果
3.5.3 水质总体分析
3.6 鱼体残留物
3.7 生境现状评价

第4章 保护区鱼类
4.1 种类组成和分布
4.2 鱼类群落结构与资源量
4.2.1 鱼类群落结构
4.2.2 鱼类生物完整性
4.2.3 鱼类资源量
4.3 鱼类的生态学与生物学
4.3.1 概述
4.3.2 主要种类分述
4.4 鱼类早期资源
4.4.1 水富江段
4.4.2 江津江段
4.4.3 赤水市江段
4.5 鱼类现状评价

第5章 其他水生生物
5.1 浮游植物
5.1.1 种类组成
5.1.2 生物现存量
5.2 浮游动物
5.2.1 种类组成
5.2.2 生物现存量
5.3 底栖生物
5.3.1 种类组成
5.3.2 生物现存量
5.4 周丛生物
5.4.1 种类组成
5.4.2 生物现存量
5.5 大型水生高等植物
5.5.1 种类组成
5.5.2 生物现存量
5.6 其他野生动物
5.7 水生生物现状评价

第6章 保护区涉水人类活动与管理
6.1 涉水人类活动
6.1.1 航道建设和航运、航道及港口建设
6.1.2 桥梁建设
6.1.3 采砂现状
6.1.4 沿江污染物排放
6.1.5 捕捞
6.1.6 其他人类活动
6.2 保护区的管理
6.2.1 管理机构、职责及管护设施
6.2.2 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
6.3 保护区管理建议
6.3.1 强化宣传教育
6.3.2 加强法制建设
6.3.3 强化监督管理
6.3.4 加大科研支持
6.3.5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
6.3.6 制定保护规划
6.3.7 开展对外合作
6.3.8 增加保护投入
6.3.9 其他
参考文献

附图1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图
附图2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附图3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图
附图4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产卵场分布图(一)
附图5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产卵场分布图(二)
附表1 保护区各江段鱼体残留物检测结果
附表2 保护区鱼类名录
附表3 赤水河鱼类完整性评分标准
附表4 柏溪江段渔业捕捞情况及圆口铜鱼年渔获量
附表5 朱杨溪江段渔业捕捞情况及圆口铜鱼年渔获量
附表6 柏溪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估算
附表7 朱杨溪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估算
附表8 2010年赤水镇江段渔业捕捞情况及云南光唇鱼渔获量
附表9 2010年赤水镇江段云南光唇鱼的资源量
附表10 20lO年赤水市江段渔业捕捞情况及大鳍鲮渔获量
附表11 2010年赤水市江段大鳍鳢的资源量
附表12 2010年合江县渔业捕捞情况及张氏鳖渔获量
附表13 2010年合江县江段张氏鳖的资源量
附表14 保护区浮游植物名录
附表15 保护区浮游动物名录
附表16 保护区底栖生物名录
附表17 保护区大型水生高等植物名录
后记

前言/序言


探寻生命长河的秘境: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明,也庇护着无数生命的繁衍。而在这条波澜壮阔的河流上游,隐藏着一片独特的生态宝地——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地球生命演进的活化石,是无数珍稀特有鱼类赖以生存的最后避风港。本书,正是这场史诗级生态保护战役的详实记录,是一次深入生命长河秘境的科学探险。 一、 守护生命之源:保护区的建立与意义 本书伊始,便为我们揭示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深远意义。我们知道,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其生物多样性曾一度令人瞩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水体污染、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因素,使得许多珍贵的鱼类种群濒临灭绝。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区的建立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它不仅是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物种的系统性保护,更是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一次战略性投资。本书将详细阐述保护区设立的科学依据、法律地位以及其在维护长江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物资源安全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何选择长江上游作为保护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水文特征以及由此孕育出的特有物种,是如何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焦点,以及保护这些物种对于维系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何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 溯流而上:考察工作的全面展开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详尽记录了保护区开展的系列科学考察工作。这是一项集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于一体的庞大工程,其目标是全面、深入地了解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及其栖息地的现状。 考察工作并非一次性的行动,而是以长期监测与阶段性普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书将分门别类地介绍各项考察内容,力求描绘出一幅全景式的生命画卷。 物种资源调查与评估: 这是考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详细介绍,科研人员如何运用先进的采样技术和监测设备,对保护区内已知和潜在的珍稀特有鱼类进行全面的普查。这包括不同季节、不同水域、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物种出现频率、种群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关键数据。本书将聚焦于那些“明星物种”,例如长江特有的鲟鱼、鲻鱼、鲌鱼等,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繁殖策略以及当前面临的生存威胁。同时,考察团队也会关注那些可能被忽视但同样重要的物种,通过细致的野外观察和样本分析,努力发掘新的物种信息,填补科学认知的空白。 栖息地环境监测与评估: 鱼类的生存离不开适宜的栖息环境。本书将详细描述,考察团队如何对保护区内的水质、水温、溶解氧、pH值、流速、底质等物理化学指标进行常态化监测。同时,也会对鱼类赖以生存的生境,如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进行详细的勘测和评估,包括其面积、连通性、稳定性以及受外界干扰的程度。我们将呈现大量一手数据,例如不同区域的水质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对鱼类种群健康的影响。考察团队还会利用遥感、GIS等技术,对保护区内的水文地貌、植被覆盖、岸线稳定性等进行宏观分析,为理解鱼类栖息地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生态系统功能评估: 珍稀特有鱼类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整个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本书将深入探讨,考察团队如何评估保护区内食物网结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共生等)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鱼类种群动态的影响。我们还会关注,保护区内的关键物种(包括非鱼类)是如何影响鱼类生存的,例如水生植物为鱼类提供的庇护和饵料,底栖无脊椎动物作为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等。通过对这些生态过程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保护区的整体生态功能是否健康,以及鱼类种群的未来走向。 人类活动影响评估: 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减缓甚至消除人类活动对珍稀鱼类的负面影响。本书将详细梳理和分析,保护区内存在的各种人类活动,如航运、水电开发、水产养殖、旅游、农业灌溉、城镇化发展等,以及这些活动对鱼类生存和栖息地造成的具体影响。我们将通过数据对比和案例分析,量化这些影响的程度,并揭示其中最为关键的驱动因素。例如,我们将分析特定水坝的修建如何改变了下游的水文条件,进而影响了鱼类的洄游和繁殖;或者,不当的渔业管理如何导致了某些鱼类种群的急剧下降。 三、 科学之眼:深入的分析与解读 仅仅收集数据是远远不够的。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其对海量科学数据的深度分析与解读,从而揭示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种群动态分析: 基于多年积累的调查数据,本书将对保护区内重点珍稀特有鱼类种群的动态变化进行严谨的科学分析。我们将揭示,哪些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回升,哪些仍然处于下降通道,哪些可能已经进入了不可逆的灭绝边缘。分析的视角将是多维度的,包括时间序列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变动等。例如,我们会详细阐述,某一年份的异常气候现象是如何导致特定鱼类繁殖失败,从而对当年的种群数量造成显著影响。 生境适宜性评估与预测: 结合栖息地环境监测数据和鱼类的生态学特性,本书将对保护区内不同区域的生境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估。我们将运用模型化的方法,预测在当前环境条件下,哪些区域最适合特定鱼类生存和繁衍,哪些区域的生境质量正在下降。更进一步,本书还会探讨,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持续演变等因素影响下,未来保护区内鱼类栖息地的适宜性可能发生的变化,为长期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威胁因素的辨识与归因: 识别并精确归因导致珍稀鱼类生存困境的威胁因素,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前提。本书将对考察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威胁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并运用统计学和生态学方法,量化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例如,我们会通过比对不同水域的污染物浓度与鱼类健康状况,来评估水体污染对鱼类种群的直接危害;或者,通过分析不同捕捞强度下的鱼类种群密度,来判断过度捕捞的严重程度。 生态互馈关系探究: 珍稀鱼类种群的健康状况,往往是整个生态系统健康度的晴雨表。本书将深入探究,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与其他生物类群之间复杂的生态互馈关系。我们将分析,是否存在某些关键物种的消失或减少,正在对珍稀鱼类的生存产生连锁效应;反之,珍稀鱼类的数量波动,又会如何影响其捕食者或被捕食者的种群动态。这种系统性的视角,有助于我们跳出单一物种保护的局限,构建更加 holistic 的保护理念。 四、 保护之路:成效、挑战与未来展望 科学考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本书的结尾部分,将聚焦于保护区建立以来取得的成效,同时也直面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对未来的保护工作进行展望。 保护成效的客观评估: 基于科学考察的数据,本书将对保护区建立以来的保护成效进行客观、严谨的评估。这包括,在保护区内,某些关键鱼类种群是否呈现出恢复迹象?栖息地环境是否得到有效改善?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将用具体的数据说话,展示保护工作所带来的积极改变。例如,通过前后对比的物种数量数据,来证明保护区设立对于阻止某些物种灭绝的有效性。 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本书将毫不回避地指出,当前保护区在管理、执法、资金、公众参与等方面仍然面临的诸多挑战和瓶颈。例如,如何有效遏制非法捕捞?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揭示这些挑战的深层原因,为未来的工作指明方向。 未来保护策略的建议: 基于科学考察的深入分析和对挑战的深刻认识,本书将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未来保护策略建议。这可能包括,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保护机制;引入更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大科研投入,深化对珍稀鱼类及其生态系统的认知;强化科普宣传和公众参与,将保护理念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本书将强调,保护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长期事业。 对科学研究的启示: 本书的科学考察成果,不仅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淡水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将展示,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科学方法,揭示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诊断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 总结: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是一部集科学性、严谨性、全面性于一体的生态保护报告。它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科学文献,更是一曲关于生命坚韧与希望的赞歌。它带领我们深入长江的秘境,去感受生命之河的脉搏,去理解每一次的科学考察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科学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存的真实图景,揭示了保护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并为未来的保护之路指明了方向。它提醒着我们,在这条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守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远意义,或许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生态保护框架。考察的范围覆盖了长江上游从高海拔冰川融水区到低谷河段的广阔区域,这意味着报告的结论具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和可移植性。它展示了一种跨区域、多学科合作的典范,将鱼类学、水文学、土壤学甚至气候学的数据整合在同一个分析平台下。我从中领悟到,真正的保护工作,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将河流视为一个有生命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来对待。报告中对“生态廊道”概念的探讨,结合具体的河段数据进行论证,极具说服力。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展示了如何根据特定河段的流速、沉积物特性,来规划最适宜的物种迁移和恢复路径。这份报告,与其说是一份考察总结,不如说是一份针对长江上游未来数十年生态管理蓝图的奠基之作,其科学深度和战略远见,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从装帧和图文排版的角度来看,这份报告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即便是作为普通读者,那些高清的物种彩照和精美的地质剖面图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配图,它们是数据可视化的高级体现,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生物形态特征和栖息地特征。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那些已经功能性灭绝或极度濒危的物种所使用的克制而有力的文字描述。没有过度的煽情,但那种冷静的陈述,反而比任何激昂的文字都更具冲击力。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人类在追求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创伤。这本书不仅仅是面向科研人员的,它也应该被摆放在更多公共图书馆的显眼位置,作为一本面向公众的、关于本土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教材。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正在失去什么,以及这种失去的成本究竟有多高昂。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时间切片”。在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演变速度快得惊人。这份考察报告,以其严谨的时间跨度和精确的地理定位,为后世的研究者留下了一份近乎博物馆级别的样本。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某些特定洄游通道的研究分析。那些详尽的水文参数变化图表,清晰地展示了河流形态的微小改变如何对鱼类的繁殖周期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例如,对某个关键产卵场的生态敏感性评估,其细致程度令人咋舌,它不仅指出了问题,还尝试构建了不同干预措施下的预测模型。这让我意识到,保护工作绝非简单的“封锁”或“禁捕”,而是一项需要超级精细化管理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生态链的断裂。阅读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构想,如果早二十年就有这样一份详尽的报告,我们是否能更有效地避免今日的困境?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类科学考察报告会是枯燥乏味的术语堆砌,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巧妙地将宏观的区域环境变迁,与微观的个体生命故事编织在一起。我仿佛能透过那些精确测绘的河流图谱,想象出考察队员们在崎岖山路上跋涉,在冰冷湍急的江水中布网的情景。那种为了获取一个可靠的样本,可能需要在同一地点反复蹲守数周的毅力,通过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更让我震撼的是,报告中对某些“明星物种”——比如那些在特定支流中仅存的孑遗鱼类——的生态位描述。它不仅仅告诉我它们“吃什么”和“在哪里生活”,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类活动,无论是早期的水利工程建设,还是近些年的水污染负荷增加,是如何像一把无形的剪刀,精准地剪断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种兼具深度剖析与人文关怀的写作方式,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保护这些独特生命体的迫切性与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科学记录,更像是一份写给自然的挽歌与期盼。

评分

这部关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科学考察报告,光是书名就让人肃然起敬,它承载着对一个生态系统的深入剖析和对濒危物种的深切关怀。初翻开这本厚重的著作,我立刻被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物种名录或栖息地描述,更像是将我们带入到那片波涛汹涌、水域复杂的长江上游,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探秘之旅。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难以估量的精力和时间,那些详尽的断面采样数据、复杂的生物统计学分析,以及对水文地质变化的精妙关联,都构建起一个坚实的数据基础。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珍稀特有”这四个字的诠释,它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种群动态、遗传多样性评估,以及与历史数据的对比,清晰地勾勒出这些生命在千年江流中挣扎求存的艰难图景。那种对每一个发现都保持着近乎虔诚的记录态度,让人感受到保护工作者的不易与坚韧。这本书无疑是水生生物学研究者、环境保护政策制定者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为我们理解长江生态健康的脉搏提供了最可靠的参照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