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日记(珍藏版)》的特点是:
1.本书是继《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之后,又一本优秀的当代知识分子日记,具有极高的原始史料文献价值与收藏价值。
2.本书经过多年整理、编辑,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奠基者谭其骧生前一本日记,书中记录的点滴既是一份精神档案,更是一张风云时代的学术谱系。
3.本书编者为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学者葛剑雄教授,拥有超凡的号召力。
重见天日的传奇“黑色日记”,媲美《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的“变天账”,再现风云时代精神密档。
坚持记日记,并且不记假话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他们的日记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当然弥足珍贵了。这样的日记不仅可以作为史料,而且本身就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留下的日记就是如此。
……本着他一贯倡导的“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精神,我认为这些日记不能只供我一人使用,而应该加以整理发表,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理解这段历史,研究这段历史。
——葛剑雄
谭师为人耿直,敢说真话,在学术上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对学术界某些弄虚作假,见风使舵,浮夸不实的学风,深痛恶绝。他常常教导我们做学问在于求真,不求闻达。并身体力行,成为我们的楷模。
——邹逸麟
他(谭其骧)的一生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在做学问上自始至终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为人上一辈子与人为善,不谋私利,……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代表了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正途。
——朱永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深得我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到手里就感觉这不是一本寻常的读物。纸张的纹理细腻,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铅字摹印,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不影响阅读的舒适度。我尤其欣赏他们对细节的把控,比如扉页上那块小小的烫金标识,低调却彰显着品质。每一次翻开书页,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与对历史的珍视。那种感觉,就像是捧着一块精心打磨过的琥珀,里面封存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温柔纪念。这种精心打磨的作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场视觉和触觉的仪式,为接下来的精神探索做好了最充分的铺垫。这套书的收藏价值,单从物理层面来看,就已经远超许多同类出版物,它无疑是书架上一颗璀璨的宝石。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尤其是那些早期的手稿转录部分,有一种独特的、时代烙印极深的文风。它不像现代白话文那样追求简洁和直白,而是带着一种古典的、略显繁复的句式结构,遣词造句之间,流淌着那个特定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气质。初读时,这种风格确实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仿佛要重新校准自己的“阅读频率”。然而,一旦适应,你便能从中品味出一种别样的韵味,那种咬文嚼字的考究,体现的是对语言精确性的极致追求,是对表达清晰度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慢阅读”的过程,实则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重新学习,它提醒我们,文字本身也可以是一种极其有力的、富有历史厚重感的载体。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记录个人困境与宏大时代背景交织时的那种微妙的平衡感。他从不刻意渲染个人的悲欢离合,但那些深埋在日常琐事和专业研究之间的只言片语,却比任何直白的控诉都更有力量。比如,在谈及一项研究受挫时,他可能只是简单记下天气和一项未完成的测量,但读者的心却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背后的阻力与无奈。这种“不言而喻”的叙事技巧,构筑了一种高级的共情空间,让读者必须主动参与进来,去解读字里行间被压抑的情绪和未被言明的处境。这要求读者带着一种极大的同理心去阅读,去体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承受的无形压力,使得阅读体验从知识的获取,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历史体悟。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蕴含的那些关于环境变迁的记录。那些关于山川河流、气候模式的细致描摹,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简直就是一份份珍贵的、不可复制的“现场报告”。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观察力,对地理现象的记录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包含了精确的方位、时间节点乃至空气的湿度变化。将这些记录与当下的地理信息进行对比时,那种时间跨度带来的冲击感是巨大的,它让你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并非永恒不变,我们脚下的土地也在以一种我们不常察觉的方式,经历着深刻的、不可逆转的蜕变。这种基于长期、细致观察的文本,其科学价值和历史警示意义,远超任何宏观的数据统计,它赋予了冰冷的数据以鲜活的生命和温度。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变化多端,时而如同涓涓细流,细腻描摹着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波澜,那些琐碎的记录,却如同历史的肌理,充满了不经意的真实感;时而又像疾风骤雨,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笔触变得异常凝重和迅疾,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种旁观者难以企及的深度洞察力。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极大地考验着读者的心神,迫使我们不断地在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之间进行切换和平衡。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段落的思考深度,需要我反复咀嚼,甚至需要放下书本,独自沉思良久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并非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智力对话,挑战着读者对既有认知的梳理和重构。它要求的不只是眼球的移动,更是思维的深度参与和严肃对待。
评分我原本并没有计划要写书评,只是因为喜欢读书,记性又不好,读完书总要记几笔。有时候读到好书,也想吆喝一声,让朋友都来看看。这样,就写了一篇又一篇,一年又一年,写到出了一本书,现在,竟然又要出第二本。这当然得感谢读者的支持,若不是你们,可能我的人生轨迹会完全不一样。
评分后来,生活归于平静,回到自己的房间,读书,写作,很寂寥也很满足。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虽然很多人讲,书评是速朽的东西,是末流中的末流。不错,确实是这样,但也没有什么不好,万世苍苍,不是人人都要成为英雄,也不是每一件发明都必须改变时代。小道,未尝不是道。末流,也是流。能够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好好地生活,有滋有味的读点书,已不负这大好时光。
评分1988年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全部出版,这是目前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集中反映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是建国以来我国最重大的社会科学成果之一,1983年曾获得上海市政府通令嘉奖。在《图集》的编绘过程中,经过反复研究,谭其骧确定了历史上中国的范围,使它充分反映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为今天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贡献的事实,显示了汉族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揭示了统一逐步扩大、巩固,开发逐步深入、稳定的基本趋向。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和疆域边界等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图集》所确定的关于历史中国、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自治地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中国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等学科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在一次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3]从1982年至逝世,他又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这将是一部包括历史人文和自然两方面十多个专题图组上千幅地图的巨型地图集。
评分这本书不错,就是略贵了。
评分不错,送货很快,下车还会光临
评分媒体评论
评分好
评分几个部分的日记内容虽不够详尽,但很难得记录了下来
评分好书,送货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