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增订本)》共分三大部分。一为对文史学界几位成就卓著的学术大家的专题研究。由于作者与之都有亲密接触,或是熟悉他们的为人,作者本人在文史上也有深厚的修养,故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独到的看法。二为作者从近代学术演变的高度,通过若干专题的探讨,说明当代学术的时代特征及其走向。有些应各种学术刊物之约而写作的文字,或是在各处学术团体中所作的讲演,内容各不相同,其中均具独有的视角,可给人以启发。三为对王国维、陈寅恪五篇文章的分析,这些文章对当代学术的发展都曾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从宏观的高度说明时代背景,探讨其所以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这样的研究,条分缕析,与常见的通论、泛论性的文字不同,本身也是一篇篇精到的学术论文。
《当代学术研究思辨》问世后,受到许多高校教师的推重,或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或仿之编教材,本社乃邀请作者重新编纂,以增订本的方式奉献给学界。
作者简介
周勋初,上海南汇人,1929年生。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唐代学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先后出版有《高适年谱》、《韩非子札记》、《文史探微》、《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唐人笔记小说考索》、《诗仙李白之谜》等研究著作多种,后合编为《周勋初文集》七册。整理的古籍有《唐语林校证》等多种。主编《唐诗大辞典》、《唐人轶事汇编》,编有总结二十世纪李白研究成果的《李白研究》,策划纂辑了《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黄季刚先生《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
胡小石先生的教学艺术
胡小石先生与书法
胡小石先生与中国文学史研究
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
《胡小石文史论丛》导读
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
陈寅恪先生研究方法之吾见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
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
罗根泽先生在三大学术领域中的开拓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序
程千帆先生的诗学历程
当代治学方法的进步
——以归纳法、假设法为重点所进行的探讨
古今文史观念的演变
——以正史、小说为重点所进行的探讨
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
郁贤皓《胡小石(中国文学史讲稿)的建构特点》讲评
中国大陆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十年来中国大陆古代文学研究的成就
读稿杞忧
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特点的研究
西学东渐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艰难处境
从古今不同教育方式说起
“全”字号古籍整理项目的重大意义
文献学与综合研究
全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博士点新世纪学科
建设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新材料的利用和旧学风的扬弃
——读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前修或未密,后出当转精
——读王国维《汉魏博士考》
综合研究与触类旁通
——读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通才达识,迥出意表
——读陈寅恪《论韩愈》
以诗证史的范例
——读陈寅恪《韦庄秦妇吟校笺》
后记
【附录】
当代学术:从“预流”到“正果”
——读《当代学术研究思辨》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王国维《汉魏博士考》(节选)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韦庄秦妇吟校笺》
精彩书摘
陈寅恪这里提出的例证,是《晋书·匈奴传》中郭钦提出的一项建议,以为应该利用“平吴之威”,迁徙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陈氏因而联想到前时吴国境内也会有迁徙南方少数民族的举措。陶侃适于此时由鄱阳迁庐江,而庐江境内有溪族杂处,故陶侃必为其时迁徙少数民族政策下迁来的溪族。这种推论,中间也只存在或然的可能,因为史书中并无晋人强行迁徙南方少数民族的记载,陶侃很有可能只是出于个人的某种原因而迁居,陈氏这里所作的推论并无“必有”此事的关联。
近人研究陈寅恪的学术思想时,每将他与陈垣等人并论,以为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学术的新说,故能有此成就。这种说法当然可以成立。但也应看到,陈寅恪的研究方法与其同辈中人有很大的不同。
梁启超在论述清代学术时,曾对乾嘉朴学的特点作过一些总结,如云学者“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恪守“孤证不为定说”等学术规范。①这些原则,清末民初的学者大都遵守,但陈寅恪的情况则有差别。
陈垣撰文,内容有很新的,如论宗教等,但其方法,则每用归纳,特别是在一些有关文献学的著作中更是如此。陈寅恪则常用推论,且时而根据孤证作推论。因此,陈寅恪所提供的有些结论,学界往往不敢贸然接受。
但陈寅恪学问博大,“综贯会通”的结果,常能提出一些让人感到意想不到的新见。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些世家大族不避家讳,例如琅玡王氏中的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父子名字中同用一字,这种现象如何解释?陈寅恪从《魏书》与《北史》记寇谦之之名字有异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以为《北史》中只记作“寇谦”,“之”字并非脱漏,此字实为道教徒的一种标志,故可省略;然若同用一字,家族之中亦不以为嫌犯。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②读者依此阅读,可以发现情况确实普遍如此,故可借此认知哪些家族信从道教。
……
前言/序言
1987年,我申报了一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为“现代学者治学方法研究”。工作进行不久,发现这一课题很难全面铺开,进行宏观的全面综述。原因当然很多,有的难点相信可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解决,但是研究的前提——资料方面的障碍,一时却难以克服。例如胡适其人,对近代学风的转变起过很大的影响,但他的资料却难以搜集齐全,直至1964年4月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胡适作品集》三十七册,隔了很久之后,此间方能看到他的全部作品,.但有关胡氏的研究论文,此间几乎中断了四十年,要想吸收大陆之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亦非易事;又如傅斯年其人,主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数十年,他受德国历史语言学派的影响,曾经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口号,对近代学术影响甚巨,但有关他的资料,更难获得。就以大陆学者来说吧,《古史辨》派的出现,也曾给予学术界以重大冲击,但其主将顾颉刚的全集,云是将编成八册,然而至今只出了两册,全书之成又不知在何时?又如闻一多的著作,据云仍有大量遗稿有待于整理,仅靠目下流传的几种进行研究,总嫌不够全面。这项资料工作,看来一时难以解决,于是我在郑重考虑之后,决定采用另外一种表达方法,改从各种角度进行探索,写作几组性质有所不同的文字,对当代学术研究的演变和发展分别进行探索,总结学者治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各个侧面反映学术界的成就。现将这本集子中的几组文字的写作意图略作介绍:
一、第一组文章为研究黄季刚、胡小石、陈寅恪、朱东润、罗根泽、程千帆六位先生的专题论文。他们的治学方法,各有其代表性。他们的成功与失误,都足供后学借鉴。
二、第二组文章为研究古今治学方法进展与文史观念变化的文字。这些问题很复杂,尽管每篇文章字数已不少,但只能说是举例的性质,提纲挈领地勾了一个轮廓。
三、第三组文章为有关近十年来学术进展情况的介绍,前一篇文章是我出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于1991年举办的“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而在会上所作的报告,后一篇文章是我同年赴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报告而准备的提纲。
四、第四组文章为对王国维、陈寅恪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五篇文章所作的评析。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后附原文。
在这四组文字中涉及的学者,王国维去世最早,但他在上海时与小石师同寓哈同花园,在北京时与陈寅恪同在清华学校任教,年仅长于陈垣三岁,故似也可归人当代学者之列。为了书名显豁,不拖泥带水,此书不采“现当代学者”的名称,而径题书名为《当代学术研究思辨》。
《逻辑的艺术:论证的力量与辨析的智慧》 在信息爆炸、观点林立的时代,清晰的思维与严谨的论证能力,已成为 Navigate 复杂世界、作出明智决策的关键。本书《逻辑的艺术:论证的力量与辨析的智慧》,并非简单罗列枯燥的逻辑符号与规则,而是致力于揭示逻辑在日常生活、学术探索乃至社会互动中的实用价值,引领读者踏上一场关于“如何思考”与“如何说服”的深度探索之旅。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套全面而实用的逻辑思维体系。 第一部分:思维的基石——概念的辨析与定义的艺术 任何有效的论证都始于清晰的概念。本部分将从概念的本质入手,深入探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概念之间可能存在的隶属、并列、交叉等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达,并掌握构建精确、无懈可击的定义的方法。这不仅包括对词语本义的探究,更重要的是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运用,以及如何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导致的逻辑谬误。 概念的本质与分类: 什么是概念?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如何对纷繁复杂的现实进行分类?本书将梳理亚里士多德以来关于概念的经典理论,并结合当代认知科学的视角,探讨概念的形成机制与认知过程。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共相”与“殊相”,理解“属”与“种”的关系,从而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 定义的原则与技巧: 定义是思想的标尺。本书将详细阐述定义的基本原则,如“言简意赅”、“不许循环”、“避免否定”等,并提供多种实用的定义技巧,包括“属差定义法”、“举例定义法”、“功能定义法”等。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读者将学会如何为抽象概念找到准确的定位,为具体事物建立清晰的界限。 辨析与澄清: 在日常交流和学术研究中,概念的混淆是常见的障碍。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识别并澄清模糊不清的术语,分析“歧义”的产生根源,并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来辨析不同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确保沟通的准确性与思想的严谨性。我们将重点探讨“同音异义”、“多义词”、“含混不清”等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二部分:构建坚实的桥梁——命题的真伪与判断的依据 在清晰的概念基础上,我们进入命题的领域。命题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承载着真假信息。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命题的结构,学习如何判断命题的真伪,并理解不同类型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将探讨“真值”、“假值”的判定标准,以及如何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命题推导出新的命题。 命题的类型与结构: 什么是命题?它与句子有何区别?本书将介绍“性质命题”、“关系命题”、“模态命题”等不同类型的命题,并分析其主项、谓项、联项等核心要素。我们将学习如何将自然语言中的陈述句转化为逻辑命题,理解命题的量(全称、特称)与质(肯定、否定)。 真值与判断: 命题的真假是逻辑分析的基础。本部分将探讨“真值条件”,即什么情况下一个命题为真,什么情况下为假。我们将介绍“经验事实”、“公理”、“定义”等作为判断命题真伪的依据,并学习如何区分“已知为真”、“已知为假”和“未知真假”的命题。 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命题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联系。本书将详细讲解“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蕴涵关系”等,并通过“真值表”等工具,直观展示这些关系的判定方法。理解这些关系,是进行推理与论证的前提。 第三部分:智慧的跃迁——推理的法则与论证的艺术 推理是将已知转化为未知,是逻辑思维的核心活动。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各类推理形式,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并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可能存在的陷阱。本书将强调,逻辑推理并非僵化的规则,而是充满智慧与创造的艺术。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 三段论的精髓: 作为演绎推理的经典模型,三段论将是本部分的重点。我们将深入解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构成,学习“格”、“式”的判定,并掌握识别“有效三段论”的方法。本书将突破传统模式,展示三段论在现代逻辑中的演变与应用。 其他演绎推理形式: 除了三段论,本书还将介绍“假言推理”、“选言推理”、“联言推理”等常见的演绎推理形式,并分析其推理结构与有效性判定。我们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推理工具。 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 观察与概括: 归纳推理是从个体事例中发现规律,得出普遍性结论的过程。本部分将探讨“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的区别,分析“科学归纳”的特点,并介绍“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如“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归纳的概率与局限: 与演绎推理不同,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概率性,而非必然性。本书将讨论如何评估归纳结论的可靠性,以及归纳推理可能存在的“草率概括”等谬误,引导读者审慎地运用归纳思维。 类比推理:相似性中的洞察 类比的本质与作用: 类比推理是基于事物之间相似性进行推理。本部分将分析类比推理的结构,探讨其在发现新知识、解释未知现象方面的作用。 类比的有效性评估: 类比并非毫无依据的联想。本书将讲解如何评估类比的强度与可靠性,识别“不当类比”的谬误,帮助读者在借鉴已有经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 第四部分:警惕思维的陷阱——常见的逻辑谬误解析 即使拥有了扎实的逻辑基础,在实践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逻辑上的“绊脚石”。本部分将聚焦于对常见的逻辑谬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解析,帮助读者建立“火眼金睛”,有效识别和避免这些可能导致错误结论的思维误区。 形式谬误:结构上的错误 非逻辑形式的谬误: 例如“肯定后件”、“否定前件”等,这些谬误源于推理形式本身的缺陷,即使前提为真,结论也未必为真。本书将通过具体实例,揭示这些形式谬误的迷惑性。 偷换概念与转移论题: “偷换概念”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悄悄改变了核心概念的含义;“转移论题”则是回避原先的问题,将讨论引向另一个话题。我们将分析这些常见谬误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如何削弱论证的说服力。 非形式谬误:内容上的欺骗 诉诸权威、诉诸情感、诉诸多数: 这些谬误试图通过非理性因素来支持论证,而非依赖于事实与逻辑。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谬误的心理机制,并提供识别它们的方法。 稻草人谬误、滑坡谬误: “稻草人谬误”是通过歪曲对方观点来攻击,而“滑坡谬误”则将一个事件的不合理延伸,导致其结论的不可接受。我们将分析这些谬误的欺骗性,以及如何反驳它们。 循环论证、以偏概全、虚假原因: 这些谬误在日常辩论和学术讨论中尤为常见。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谬误的特点,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帮助读者构建更严谨的论证。 第五部分:逻辑的力量——在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部分的目的是将前述的逻辑理论与方法,转化为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逻辑思维在学术研究、批判性阅读、辩论沟通、决策制定等多个领域的实际应用。 学术研究的利器: 选题与论证: 如何通过逻辑分析,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如何在学术论文中构建严谨的论证链条,使结论令人信服?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提升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文献批判与信息辨析: 在浩如烟海的学术文献中,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辨别研究的可靠性,发现潜在的不足?如何抵制信息过载,精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批判性阅读与高效沟通: 洞悉文本背后的逻辑: 阅读任何文本,都应超越表面信息,探究其背后的论证结构与潜在假设。本书将教导读者如何运用逻辑工具,分析文章的立论是否成立,论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合理。 清晰表达与有效说服: 掌握了逻辑的艺术,就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地进行沟通。本书将提供如何在对话、演讲、写作中运用逻辑技巧,提升沟通效率,赢得理解与支持。 决策制定与问题解决: 权衡利弊与风险评估: 在面对复杂决策时,逻辑思维能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各种选项的优劣、潜在的风险与收益,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辨析似是而非的观点: 在公共讨论和媒体信息中,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本书将赋予防范这些误导的能力,帮助读者独立思考,做出理性判断。 《逻辑的艺术:论证的力量与辨析的智慧》是一本倡导理性思考、追求真理的实践指南。它不仅是一本关于逻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册。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获得驾驭语言、洞察真相、构建论证的强大能力,成为一个更清晰、更严谨、更具说服力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