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伟然 著
图书标签:
  • 中古文学
  • 地理意象
  • 文学地理学
  • 空间叙事
  • 文化地理
  • 中国文学
  • 中古时期
  • 意象研究
  • 地域文化
  • 诗歌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2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914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不过相对而言,《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特别关注一些类型化的地理意象。这些意象之所以能类型化,显然是可以反映一些特定的文化观念,具有特别丰富的文化地理价值。
  现在略陈《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的学术构想。
  一、“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属于感觉文化区的研究。之前笔者做过一项湖北的工作,已见于上述。湖北那项研究在空间上是一个区域,时代则从先秦一直通下来。这一章在时间上只包括唐,属于断代性质;空间上就没有再截取,覆盖了全国。这是参考谭其骧先生生前的理路,做两个相互对称的样本,以期对于感觉文化区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建立纵横两方面的参照。
  以往学界对于文化区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形式文化区。那种研究看起来很客观,因为每个区都是根据某项具体指标而划出来的,不是主观认同出来的。但选取指标本身是一项不免主观的工作。况且,就资料而言,现存史料的分辨率显然不可能一致。例如《史》、《汉》中记中原地区的风俗连宋、卫都可以分得很清楚,而广大的南方楚越之地则大而化之。因此笔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对于历史文化区域的研究,感觉文化区比形式文化区更有意义。因为前者是通过古人的认同而复原出来的,它本身就是当时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结构性的一部分。曾经用于指导古人的日常生活,并深刻影响其对世界的认知。形式文化区当然也有意义,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求证的意义;它对今人的意义可能更大于对古人的意义。
  限于时间和精力,《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对感觉文化区只讨论了唐代。但有唐绵延近三百年,衣冠文物之盛,影响所及并不止于它实际存在的那段时间。同时,感觉文化区大多由来有自,形成之后也并非朝夕可改。因此,希望本章不仅对中古时期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时期的相关探讨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内容分四部分,围绕的是“江汉”和“洞庭”两个地名,强调的其实都是一个空间逻辑的问题。
  文学史研究对于历史地名向来重视,但由于其目标只在读通文学作品,带有很强的实用倾向,因而文学史学者所做的地名考释往往只强调具体语境,而不关心一般情形,不关注历史地名本身的规则。例如,他们不太注意区分地名的“特指”与“泛指”,也就是地名的本义与引申义。以至于见到杜甫在某首诗中用“江汉”指巴蜀,便以为“江汉”这一地名中本来就有指巴蜀这么一个义项。一个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活生生被他们硬劈成两个。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会从个人的想象出发,对历史地名作出一些纯逻辑的推论。例如,他们注意到嘉陵江有条支流在某些文献中曾被称作“西汉水”,便说嘉陵江流域有江、有汉,因之可称“江汉”。他们注意到三国时孙吴曾领有今湖南省境,便断定今湖南在历史上亦可称“吴”。而全然不顾“江汉”、“吴”这两个地名在历史上的实际使用情况。这从实质上已不是在研究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了。要研究历史,这样做演绎是不行的,得做归纳。得从古人对某地名的具体用例中,找出其得名的确切依据,以及其使用的实际情形。那样的结论才是科学、合理、可信的。
  近年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地理在古代是一门很实用的学问,是古人日常生活所需,不可一日或缺的。因此,从地名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对文学作品作出一些基本判断。由于空间关系很直观,一目了然,通过空间逻辑得出的判断往往比其他逻辑更过硬。中古时期的小说对人物、时代往往虚构,而对空间场景却大多采取征实的态度,以至于史家经常引小说作为空间史料,这应该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特点。
  三、“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是笔者关于文学地理的一种尝试。近年来文学地理的研究颇为引人注目,特别在文学史界,出现了若干种专著。但那些研究一般都是对作家和作品进行统计分析,因而其中的“地理”往往只体现为一种分布态势,或者是作为背景的人文社会环境。事实上,地理因素完全可以参与文学创作。它可以成为作家的灵感,作家发挥想象力的凭据,从而形成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类型化意象。
  本章分三节讨论三种不同类型的地理意象,巫山神女为虚拟文学人物,第二节潇湘为一文化地域,第三节竹林寺传说为具有特定文学内涵的空间类型。其中视角比较独特,第三节内容较为稀见,相关研究都很少;而第二节则学界颇多相关成果,特别是关于“潇湘”语汇以及绘画中的潇湘图、潇湘八景,近年发表的各种论著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关于潇湘图画的研究比较偏向艺术史或中外文化交流史,虽然也会涉及潇湘意象,毕竟非其研究主旨;而关于“潇湘”语汇的探讨,则必然要对“潇湘”意象进行分析。
  在这里可以看出视野的分殊。从文学角度探讨“潇湘”意象,虽然也不能不考量“潇湘”作为地理实体,但目标还是其中的“意”,如恨别思归、愁苦闲适之类①。而《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作为一项历史地理学研究,关键是考察其中的“象”;即,潇湘作为一个地理空间而给人留下的空间感、场景感。这种空间感不是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用以形容“公共领域”的“空间”,而是有长宽高、有声光色的物理空间给人的感觉。《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尤想揭示其作为一种空间概念在历史上的流变过程。
  在中古文学中,类型化的地理意象非常多,以往很少加以专门探讨。这方面还需将来继续努力。例如中古乐府中的“巫山高”、“陇头水”,唐人吟咏中经常出现的“淮南落木”,以及唐宋词牌中的“望江南”、“八声甘州”等等,都值得展开作专题探讨。
  四、“‘禽言’与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旨在讨论地理意象的深化过程。前三章基本上是将地理意象看作静态概念,然后对其展开讨论;而这一章则以鸟声为中心,着重探讨地理意象的动态变化。
  毋庸赘言,地理感知是一个不断对既有知识进行更新、颠覆、转化的过程。其中既受制于环境本身,更受制于文化取向、知识背景等人文因素。环境产生刺激,文化背景决定接受及转化能力。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反馈过程。
  中古以前,中国文学对于鸟声的感知非常单薄。《诗》三百虽然以“关关雎鸠”开篇,但其中的鸟声单调无比。而且,字里行间的人鸟关系非常淡漠。诗中有“鸟言”,但纯粹只是诗人的想象,与环境感知中的鸟声无关。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唐前期。因而,永嘉丧乱后大量北方诗人移居南方,新鲜的地理环境刺激他们只是在视觉上有所发现,由此在中国文学中兴起田园诗、山水诗。中唐以后,迁流到南方的北方诗人开始用听觉感知环境,这才发现鸟声对于环境的价值。于是人鸟之间的感情距离也大为拉近。酝酿到北宋,终于由自小与禽鸟相亲近的南方诗人写出成熟的禽言诗。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思维传统
二、从文化水平、文化面貌到地理感知
三、本书的写作缘起及学术构想

第一章 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
一、关于感觉文化区
二、华夷之界:唐代中华文化的空间范围
三、山川之异(上):北方各区
四、山川之异(下):南方各区
五、唐人对于文化地域的感知

第二章 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
一、杜诗中的“江汉
二、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考伪
三、中古文学作品中“江汉”含义的再讨论
四、《柳毅传》中的“洞庭

第三章 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
一、“巫山神女”的生成环境
二、“潇湘”的意象及其流变
三、“竹林寺”与“桃花源

第四章 “禽言”与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
一、关于禽言诗的一段学术公案
二、古人笔下的鸟禽言语
三、“鸟言”与其特定的生态
四、“禽言”兴起的时空过程
五、禽言诗的生态背景
六、环境刺激与文化感应
七、从地理交流到生态发现
结论
一、地理经验与本土问题
二、学科间的互济

地图
图1-1 唐代文化区域意象图
图1-2 唐代十道图
图2-1 杜甫在南方主要活动空间
图2-2 《上安州裴长史书》空间逻辑示意图
图2-3 柳毅传书空间示意图
图3-1 湘江水系图
图4-1 十五国风图
图4-2 汉代方言分布图
图4-3 五藏山经地域范围图
图4-4 历代禽言诗作者籍贯分布图
图4-5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图

列表
表4-1 鸟禽言语的意义分别
表4-2 历代禽言诗作者籍贯分布
表4-3 历代禽言诗篇数
表Ⅳ1 《诗经》鸟类表
表Ⅳ2 《山经》自呼名之动物分布
表Ⅳ3 自宋至清禽言诗及其作者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最能表现这种距离感的,是《诗经》中对于鸟类行为能力的描写。“骇彼飞隼,其飞戾天”(《小雅·采芑》),“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小雅·四月》),“将翱将翔,弋凫与雁”(《郑风·女曰鸡鸣》),大量的这种近乎程式化的遣词,令人印象深刻。显然,这些鸟类的活动空间非常辽阔,人类对它们可望而不可及。
  “鸿飞遵渚”,“鸿飞遵陆”(《豳风·九罭》),“鸿雁于飞,集于中泽”(《小雅·鸿雁》),这是鸿雁(雁形目鸭科)。作为候鸟,它们总喜欢在水边活动。“翩彼飞鹗,集于泮林”(《鲁颂·泮水》),“墓门有梅,有鹗萃止”(《陈风·墓门》),这是鹗(鹗形目鸱鹗科)。后者的活动相对较靠近人居,但作为猛禽,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比较疏远。
  就生态特性来讲,在《诗经》出现的所有鸟类中,家燕(雀形目燕科)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它“喜欢栖息于人居环境,筑巢于檐下或庭廊,与人相处安然”①。在后世的诗作中,很容易发现“旧时王谢堂前燕”(刘禹锡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句)之类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句;然而在《诗经》里,燕子的这一特点却完全看不见。“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颂·玄鸟》),所谓“玄鸟”指的是燕子,诗中全未言及其行为特点。《邶风·燕燕》中有三章咏及燕子的行为:“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从这些诗句中,仔细回味也不难捉摸到一些感情的成分,但这种感情主要是一种离情别绪:“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为何要把这种情绪跟“燕燕于飞”联系在一起?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对“燕燕”是否就住在诗人或“之子”的屋里,更是不得而知。
  更令人吃惊的是,《诗经》中描写鸟类的栖息地,几乎无一与人类的生活空间有交集。尽管有写到在屋顶栖止的,如“瞻乌爰止,于谁之屋”(《小雅·正月》);有写到穿堂入户的,如“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召南·行露》);但这些乌、雀的窝巢何在,不明。大量的鸟类都是栖止于树林、灌木丛。如“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周南·葛覃》);“欤彼晨风,郁彼北林”(《秦风·晨风》);再如:“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肃肃鸨翼,集于苞棘”,“肃肃鸨行,集于苞桑”(《唐风·鸨羽》)。要不然就是感觉距村落更远的处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或“有鹜在梁,有鹤在林”(《小雅·白华》)。当然,鸟巢也都看不到。
  种种迹象表明,当时诗人们对于鸟类的生活其实并不关心,只不过它们从天而降,不请自来,不时对人类活动构成影响,因而不能不对它们有所警惕。换言之,当时诗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类自身的生活,对鸟类的观察也只是为这一终极目标服务。唯其如此,《诗经》中对鸟类与人类相友善的一面几乎视而不见。在种类上,更关注那些行为能力强悍,有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某种危害的猛禽;而对于常作依人状的各种小鸟,也更多地是把它们当作食物链上的竞争者。如《卫风·氓》中有句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小雅·黄鸟》中更是反复吟唱:“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其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样一种生态关系中,要让诗人在作品中将鸟类描写得与人类和谐共处,如同“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小雅·出车》)所展现的那样,无疑是一件有悖其基本生活感受的事。正因为如此,诗人对于鸟类的声音很不容易产生审美的情致。《小雅·伐木》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两句,实在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

前言/序言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一、 引言:文学与地理的深度对话 文学,作为人类情感、思想与经验的载体,其丰富的内涵常常与我们所生存的物理空间紧密相连。地理环境,无论是辽阔的山川河流,还是繁华的城市乡村,抑或是边塞的荒漠戈壁,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着人类的认知、情感和想象。中古时期,一个承载着文化转型与思想碰撞的时代,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地理意象尤为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背景描绘,而是融入了作者的生命体验、时代精神与文化认同,成为解读中古社会、思想与情感的一扇重要窗口。 本书《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并非对中古文学内容本身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评述,也并非对某一位作家或某一部作品的个案研究。它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从中古文学作品中抽离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意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意义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中古社会文化特质。我们试图通过这种“地理意象”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一种理解中古文学的新方式,一种将文本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语境中进行审视的方法。 二、 “地理意象”的界定与中古文学的范畴 在展开具体的探讨之前,有必要对“地理意象”这一概念进行初步的界定。我们所说的“地理意象”,并非仅仅指代具体的地理实体(如某座山、某条河),而是包含更广阔的含义: 具象的地理空间: 这是最直接的层面,包括山岳、河流、海洋、平原、森林、沙漠、湖泊、田野等自然地理景观。它们构成了文学故事发生的基础,也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体验。 特定地域的风物习俗: 某个地域特有的气候、动植物、矿产、建筑风格、民俗风情、饮食习惯等,这些都构成了地域的独特印记,并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反映。 人文地理与空间象征: 城市、乡村、宫殿、寺庙、关隘、边塞、家园、异乡等,这些具有明确人类活动痕迹的空间,往往承载着特定的社会功能、文化象征和情感意义。 抽象的地理观念: 如“天下”、“四方”、“天涯海角”、“故乡”、“异域”等,这些观念虽然不直接指向具体的物理地点,但却蕴含着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知、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以及对个体归属的思考。 至于中古文学的范畴,本书主要聚焦于汉代至唐代这段时期内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赋、散文、笔记小说等多种体裁。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后世文学的基础,其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思想活跃,为我们研究地理意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以及那些能够清晰反映时代特点的作品。 三、 中古文学中的典型地理意象及其文化意涵 在中古文学的浩瀚星海中,无数的地理意象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本书将深入分析以下几类典型意象,并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涵: 山岳意象: 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至高的地位。从《诗经》中的“崧高维岳”,到汉赋中对巍峨山峦的描摹,再到唐诗中“会当凌绝顶”的豪迈,山岳意象承载着雄伟、高远、险峻、神秘、隐逸、超脱等多种象征意义。它既可以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如五岳),也可以是诗人精神寄托的场所(如庐山、峨眉山),更是磨砺意志、成就功业的考验之地。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笔下的山岳意象,考察其象征意义的演变与丰富。 河流意象: “逝者如斯夫”,河流是中国文学中永恒的意象之一。黄河的奔腾、长江的浩渺、江南水乡的婉约,都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河流既是生命的象征,象征着生生不息、时光流逝;又是阻隔与连接的象征,它既可以成为边疆的天然屏障,也可以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在中古文学中,河流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如离愁别绪(“孤帆远影碧空尽”)、怀乡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及对时事变迁的感叹。 城市与乡村意象: 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往往是繁华、喧嚣、欲望与秩序的象征。长安、洛阳等都城的描绘,反映了中古时期社会生活的面貌、统治阶级的奢靡与文人的归属感。而乡村,则常常与宁静、淳朴、自然、田园之乐联系在一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无数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我们将对比分析城市与乡村意象在中古文学中的呈现,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差异。 边塞意象: 边塞,是中古时期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理空间。长城、戈壁、大漠、胡笳、烽火,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边塞文学的独特景观。边塞诗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壮丽,更深刻地反映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报国之志,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我们将探讨边塞意象如何从地理概念上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母题,并分析其在中古文学中的演变轨迹。 家园与异乡意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家园是中国人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而异乡则常常是漂泊、孤独、失意与思念的代名词。中古文学中,对家园的眷恋与对异乡的体验,构成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我们将考察家园与异乡意象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表现,以及它们如何折射出中古社会人生的聚散离合与情感起伏。 四、 地理意象的功能与文学表现手法 地理意象在中古文学中并非静态的描绘,而是具有多重功能,并被作者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加以表现: 铺叙背景,营造氛围: 具象的地理环境为故事提供了发生舞台,其气候、景物描写能够营造出或宏大壮丽、或凄婉哀愁、或宁静祥和的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寄托情志,象征抒情: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都可以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如借秋景寄托哀愁,借高山象征志向,借流水抒发感慨,这是中古文学中常见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反映时代,观照社会: 特定地理空间的描写,如都城的繁华、边塞的荒凉,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中古时期的社会面貌、政治状况、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 塑造人物,烘托性格: 人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往往与其性格、命运紧密相关。如隐居山林者,其形象往往与山水融为一体;而漂泊异乡者,其孤独感也常常与荒凉的景物相互映衬。 构成叙事,推动情节: 有时,地理环境本身可以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如通过描写渡口、驿站来表现离别,通过描写险峻的山路来增加故事的戏剧性。 在表现手法上,中古作家们运用了丰富的技巧,包括: 工笔细描与白描: 对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或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关键特征。 比喻、拟人、象征: 将地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或象征意义,使其更具艺术魅力。 移情于景与借景抒情: 将内心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上,或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时空交错与蒙太奇: 在叙事中灵活运用时间和空间的处理,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五、 地理意象的文化解读与历史语境 研究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中古社会的文化特质、思想观念与历史变迁。 地理观念与宇宙观: 中古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逐步拓展,地理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早期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到丝绸之路开通后对“四方”的认知,再到佛教传入带来的“须弥山”等宇宙观,这些都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地理意象上。 地域文化与民族认同: 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书将考察这些地域文化如何通过地理意象融入文学,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中古时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交流。 文人情怀与人生体验: 中古文人在其文学创作中,常常将个人的境遇、情感与所处的地理环境联系在一起。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对仕途坎坷的无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都通过对特定地理意象的描绘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历史事件与地理空间: 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战争、迁徙、交流等,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紧密相连。通过分析这些空间在文学中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六、 结语:重拾文学的“空间感”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试图通过对中古文学中丰富多样的地理意象的细致梳理与深度解读,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辉煌的文学时期。它提醒我们,文学作品并非脱离现实的空灵之物,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所生活的土地与空间之中。 本书并非试图穷尽中古文学中所有的地理意象,也并非对所有作品进行详尽的分析。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意象的深入剖析,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空间感、历史感与文化感的中古文学世界,去感受那些山川河流、城市乡村所承载的古老记忆与永恒情感。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古文学地理意象的关注与研究,让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那份属于土地、属于时代、属于心灵的“空间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初始预期。它不仅仅是对文学地理意象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世纪知识分子心智世界的深刻探访。作者对不同文化语境下地理名词的词源考证和象征意义的衍变分析,展现了令人赞叹的跨学科能力。书中对“理想城市”与“现实聚落”之间张力的剖析尤为深刻,它揭示了文学作品中对完美秩序的追求,与中世纪城市生活纷繁复杂的现实之间的永恒矛盾。行文之中,偶尔出现的拉丁文引文和古法语片段,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为整体的学术氛围增添了一份醇厚的历史质感。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中世纪文化心态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既有广度又有锐度的参考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之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文学研究中常见的对主题或人物的聚焦,转而将“地图”和“景观”本身提升到了核心分析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文本时的那种审慎和克制,没有过度解读,而是扎根于文本提供的有限信息,进行合理的推论。比如,书中对比了早期修道院文献中对“荒野”的描绘与晚期骑士文学中对“森林迷宫”的处理,清晰地勾勒出社会变迁对自然空间象征意义的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使得原本较为抽象的文学地理学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世纪世界观的理解。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或许需要一些耐心去消化其中的术语和背景知识,但一旦进入状态,便会发现其中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品位极高,但其叙述方式却保持了一种近乎散文般的流畅与优雅。它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对话的姿态,仿佛作者正携手读者一同穿越那些中世纪的羊皮纸卷,亲身丈量字里行间的山川河流。其中对“边界”概念的探讨,对我触动最大。作者巧妙地指出,在那个时代,“边界”并非固定不变的地理界线,而是一个不断被书写、被争夺、被想象的动态场域。无论是城邦之间的壕沟,还是传说中世界的边缘,都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人在面对未知时内心的不安与秩序的渴望。这种对“不确定性”文学表达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深度和厚度,让人在合卷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回荡起那些由文字构建起来的、充满神秘感的地理景象。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文本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语言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敏感。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对于那些熟悉中世纪文本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角度,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完全理解的经典段落。书中对“异域”描写的辨析尤其值得称赞,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从中东到北欧不同地理单元在中世纪想象中是如何被混杂、挪用和改造的,揭示了当时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与想象力的丰富性。整体来看,此书的论证链条清晰有力,结构安排富有逻辑美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实属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中世纪文学中空间观念的演变,尤其是那些描绘地理环境、自然风光以及人与土地关系的文本。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通过精妙的文本解读,揭示了作者们如何利用具体的地理元素——无论是蜿蜒的河流、巍峨的山脉,还是广袤的森林——来构建叙事结构,塑造人物命运,并传递深层的文化与宗教寓意。例如,书中对朝圣之路的分析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一条物理路径的再现,更被视为精神救赎的象征性旅程。作者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将文学想象与历史地理背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世纪欧洲的“世界图景”是如何在诗歌、史诗和传奇中被建构、被诠释的。我对其中关于“失落之地”和“理想化家园”的论述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细腻地展现了中世纪知识分子对于现实边界的超越与渴望,文字的张力十足,引人深思。

评分

图1—1唐代文化区域意象图

评分

3、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评分

1、皇宫和城市的重建

评分

1.政治地理

评分

1.政治地理

评分

第一等:夷齐,孔子,屈原,贾谊,李广……

评分

页数: 377

评分

B. 改建大城

评分

第二章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