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手册

金属材料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继儒,郭强 编
图书标签:
  • 金属材料
  • 材料科学
  • 金属工程
  • 材料手册
  • 工程材料
  • 金属性能
  • 材料选择
  • 金属加工
  • 材料应用
  • 工业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66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321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页数:6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属材料手册》汇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详细介绍了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规格、性能、用途、尺寸、理论质量、热处理规范以及中外牌号对照等数据。
  标准新、数据准、查阅方便是本手册的特色。
  《金属材料手册》适宜从事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国防等行业产品设计和材料购销人员使用。

目录

1 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1.1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1.1.1 黑色金属材料
1.1.2 有色金属
1.2 金属材料的选用原则
1.3 常用计量单位及换算
1.3.1 长度单位及换算
1.3.2 面积单位及换算
1.3.3 体积单位及换算
1.3.4 质量单位及换算
1.3.5 常用面积计算
1.3.6 常用体积及表面积计算
1.4 金属材料常用性能名词术语
1.4.1 力学性能
1.4.2 物理性能
1.4.3 化学性能
1.5 金属热处理
1.6 金属材料物理性能
1.6.1 常用钢铁材料密度
1.6.2 常用有色金属物理性能

2 各国材料牌号以照
2.1 金属材料牌号对照及其代用的基本原则
2.2 各国材料牌号对照表
2.2.1 碳素结构钢对照
2.2.2 低合金结构钢对照
2.2.3 合金结构钢对照
2.2.4 保证淬透性结构钢对照
2.2.5 易切削结构钢对照
2.2.6 冷镦和冷挤压用钢对照
2.2.7 非调质机械结构钢对照
2.2.8 耐候钢对照
2.2.9 不锈钢和耐热钢对照
2.2.10 弹簧钢对照
2.2.11 轴承钢对照
2.2.12 碳素工具钢对照
2.2.13 合金工具钢对照
2.2.14 高速工具钢对照
2.2.15 建筑用钢对照
2.2.16 汽车用钢对照
2.2.17 船舶用钢对照
2.2.18 桥梁用结构钢对照
2.2.19 锅炉、压力容器用钢对照
2.2.20 电工用钢对照
2.2.21 焊接用钢对照
2.2.22 铸铁对照
2.2.23 铸钢对照
2.2.24 高温合金对照
2.2.25 铝合金对照
2.2.26 铜合金对照
2.2.27 钛合金对照
2.2.28 镍及镍合金对照
2.2.29 锌及锌合金对照

3 铸铁
3.1 中国铸铁标准
3.1.1 灰铸铁
3.1.2 球墨铸铁
3.1.3 可锻铸铁
3.1.4 耐热铸铁
3.1.5 蠕墨铸铁
3.1.6 抗磨铸铁
3.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铸铁标准
3.3 美国铸铁标准
3.3.1 灰铸铁[ASTMA48/A48M-03(2008年确认)]
3.3.2 球墨铸铁[ASTMA536-84(2004年确认)]
3.4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铸铁标准

4 铸钢
4.1 中国铸钢标准
4.1.1 铸钢牌号和化学成分
4.1.2 力学性能及用途
4.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铸钢
4.2.1 一般工程用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4.2.2 耐热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4.2.3 耐腐蚀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4.2.4 承压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4.3 美国铸钢标准
4.4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铸钢标准

5 结构钢
5.1 中国结构钢标准
5.1.1 碳素结构钢化学成分
5.1.2 合金结构钢化学成分
5.1.3 非调质机械结构钢化学成分
5.1.4 低淬透性含钛优质碳素结构钢化学成分
5.1.5 硫系易切削钢化学成分
5.1.6 保证淬透性结构钢化学成分
5.1.7 铅、锡、钙系易切削钢化学成分
5.1.8 弹簧钢化学成分
5.1.9 轴承钢化学成分
5.1.10 船舶用结构钢化学成分
5.1.11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化学成分
5.1.12 冷镦和冷挤压用钢化学成分
5.1.13 耐候结构钢
5.1.14 碳素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1.15 合金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1.16 非调质机械结构钢力学性能
5.1.17 保证淬透性结构钢力学性能
5.1.18 易切削钢力学性能
5.1.19 弹簧钢力学性能
5.1.20 普通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的力学性能
5.1.21 高碳铬轴承钢的力学性能
5.1.22 船舶用钢的力学性能
5.1.23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的力学性能
5.1.24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1.25 冷镦和冷挤压用钢的力学性能
5.1.26 钢丝的力学性能
5.1.27 耐候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1.28 结构钢的特性与用途
5.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结构钢
5.2.1 调质用结构钢的化学成分
5.2.2 表面硬化钢的化学成分
5.2.3 切削钢的化学成分
5.2.4 弹簧钢的化学成分
5.2.5 压力容器用钢的化学成分
5.2.6 钢管的化学成分
5.2.7 敞口钢模锻件的化学成分
5.2.8 调质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2.9 表面硬化钢的力学性能
5.2.10 弹簧钢的力学性能
5.2.11 压力容器用钢的力学性能
5.2.12 耐热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2.13 可焊细晶粒钢的力学性能
5.2.14 钢管的力学性能
5.2.15 一般工程用钢的力学性能
5.2.16 易切削钢的力学性能
5.2.17 结构钢热轧产品的力学性能
5.3 美国结构钢标准
5.3.1 结构钢的化学成分
5.3.2 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4 日本结构钢标准
5.4.1 结构钢的化学成分
5.4.2 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5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结构钢
5.5.1 结构钢的化学成分
5.5.2 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6 工具网
6.1 中国工具钢
6.1.1 碳素工具钢
6.1.2 合金工具钢
6.1.3 高速工具钢
6.1.4 硬质合金
6.1.5 凿岩钎杆用中空钢
6.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工具钢标准
6.3 美国工具钢标准
6.4 日本工具钢标准
6.5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工具钢标准

7 不锈钢和耐热钢
7.1 中国不锈钢和耐热钢
7.1.1 奥氏体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7.1.2 奥氏体�蔡�素体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7.1.3 铁素体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7.1.4 马氏体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7.1.5 沉淀硬化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7.1.6 奥氏体型耐热钢的化学成分
7.1.7 铁素体型耐热钢的化学成分
7.1.8 马氏体型耐热钢的化学成分
7.1.9 沉淀硬化型耐热钢的化学成分
7.1.10 经固溶处理的奥氏体型钢棒的力学性能
7.1.11 经固溶处理的奥氏体�蔡�素体型钢棒的力学性能
7.1.12 经退火处理的铁素体型钢棒的力学性能
7.1.13 经热处理的马氏体型钢棒的力学性能
7.1.14 不锈钢典型热处理制度
7.1.15 经热处理后不锈钢的力学性能
7.1.16 不锈钢棒典型热处理制度
7.1.17 冷轧不锈钢带的热处理制度和力学性能
7.1.18 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特性和用途
7.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不锈钢和耐热钢标准
7.2.1 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牌号及化学成分
7.2.2 不锈钢和耐热钢的力学性能
7.3 美国
7.3.1 不锈钢棒材和型钢(ASTMA276-06)
7.3.2 易切削不锈钢棒(ASTMA582/A582M-05)
7.3.3 不锈钢和耐热铬镍钢厚板、薄板和钢带(ASTMA167-99)
7.3.4 不锈钢和耐热铬钢厚板、薄板和钢带(ASTMA176-99)
7.3.5 退火或冷加工奥氏体不锈钢薄板,钢带,厚板和扁钢(ASTMA666-03)
7.3.6 一般用途无缝和焊接奥氏体不锈钢管(ASTMA269-07)
7.3.7 奥氏体不锈钢无缝和焊接管(ASTMA312/A312M-06)
7.3.8 机械用无缝不锈钢管(ASTMA511-04)
7.3.9 机械用不锈钢焊接管(ASTMA554-03)
7.4 日本不锈钢
7.4.1 不锈钢棒
7.4.2 热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
7.4.3 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和带材
7.4.4 耐热钢棒及线材
7.4.5 耐热钢板和钢带
7.4.6 焊接用不锈钢丝
7.4.7 热轧不锈钢等边角钢
7.5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不锈钢
7.5.1 不锈钢牌号和化学成分
7.5.2 不锈钢的力学性能

8 常用钢材尺寸和质量
8.1 型钢
8.1.1 热轧圆钢和方钢(GB702-2008)
8.1.2 热轧六角钢和八角钢(GB702-2008)
8.1.3 冷拉圆钢、方钢、六角钢(GB/T905-94)
8.1.4 热轧盘条(GB/T1491-2004)
8.1.5 扁钢(GB/T702-2008)
8.1.6 角钢
8.1.7 异型钢(GB/T263-2010)
8.2 钢板与钢带
8.2.1 钢板
8.2.2 钢带
8.3 钢管
8.3.1 无缝钢管
8.3.2 焊接钢管
8.4 钢丝与钢丝绳
8.4.1 钢丝
8.4.2 钢丝绳

9 铝及铝合金
9.1 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9.1.1 铝锭
9.1.2 变形铝及铝合金(GB/T16474-2011)
9.1.3 铸造铝合金(GB/T8733-2000)
9.2 铝与铝合金的规格和力学性能
9.2.1 铝及铝合金挤压棒(GB/T3191-1998)
9.2.2 导电用铝线
9.2.3 铝及铝合金热挤压无缝圆管(GB/T4437.1 -2000)
9.2.4 铝及铝合金拉(轧)制无缝管(GB/T6893-2000)
9.2.5 铝及铝合金轧制板材(GB/T3880-1997)
9.2.6 铝箔(GB/T3198-2010)
9.2.7 铝及铝合金带材(GB/T8544-1997)

10 铜及铜合金
10.1 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10.1.1 加工铜
10.1.2 加工黄铜(GB/T5231-2001)
10.1.3 加工青铜(GB/T5231-2001)
10.1.4 加工白铜(GB/T5231-2001)
10.1.5 铸造黄铜(GB/T8737-1988)
10.1.6 铸造青铜(GB/T8739-88)
10.1.7 铸造铜合金(GB/T1176-87)
10.2 铜及铜合金的规格和力学性能
10.2.1 铜及铜合金棒(GB/T4423-92)
10.2.2 铜及铜合金板材(GB/T2040-2002)
10.2.3 铜及铜合金带材(GB/T2059-2000)
10.2.4 线材(GB/T21652-2008)
10.2.5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GB/T1527-1997)
10.2.6 铜及铜合金挤制管(GB/T1528-1997)

11 镁及镁合金
11.1 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11.1.1 重熔用镁锭(GB/T3499-1995)
11.1.2 铸造镁合金(GB/T1177-91)
11.1.3 变形镁合金(GB/T5153-2003)
11.2 镁及镁合金的规格和力学性能
11.2.1 铸造镁合金(GB/T1177-91)
11.2.2 变形镁合金
……

前言/序言

  金属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是工业、农业、航空、航天、机械、轻工等工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特殊钢和有色金属材料的运用越来越广,用量越来越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2012年钢产量达到7亿吨,接近全球产量的一半,铝、铜等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也居世界前列。众多的金属材料牌号不同,性能各异。金属材料生产、设计、施工、购销等部门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需要查找材料的牌号、型号、规格、性能、单位质量和材积等,但是查找、计算这些数据是一件较为麻烦的事情,既费力又容易出现差错。为此,我们编写本书,在查找国家现行的标准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计算,仔细核实,采用图表的形式,将读者所需的资料汇编整理,展现在他们面前,力求简明扼要、方便查阅。
  本手册可供设计、生产、施工、材料采购等技术人员使用。
  本手册由安继儒、郭强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郑舒丹、李纳、王慧敏、陈平、陈伟、李朝臣、郭星星、李丽、李玲、王白玉、马楠、张楠、张宴菁。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金属材料手册》是一部深入剖析金属材料世界的权威参考著作。本书旨在为工程师、设计师、研究人员以及对金属材料感兴趣的各类专业人士提供详实、准确、实用的信息。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各类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能特征、应用领域以及加工制造工艺。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各个层面,力求做到全面而深入。 一、 金属材料基础理论与分类: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 详细讲解了金属的原子排列方式(如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六方密排等)如何影响其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塑性)、物理性能(如导电性、导热性、磁性)和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 合金化原理与相变: 深入探讨了合金的形成机制,不同元素在金属基体中的固溶、析出等相变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材料性能的调控作用。重点介绍二元、多元合金的相图及其应用。 金属材料的分类: 严谨地将金属材料划分为黑色金属(如铁、钢、铸铁)和有色金属(如铝、铜、钛、镁、镍、贵金属及其合金)。每类材料都将根据其主要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特点进行细致的划分。 二、 主要金属材料详述: 1. 黑色金属材料: 钢(Steel): 碳素钢: 介绍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的成分、性能及典型用途(如建筑、机械零件、工具)。 合金钢: 详细阐述不同合金元素(如铬、镍、钼、钨、钒、锰等)对钢性能的影响,包括提高强度、硬度、耐磨性、耐热性、耐腐蚀性等。重点介绍常用合金钢系列,如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沉淀硬化型)、工具钢(碳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弹簧钢、耐热钢等,并列举其具体的牌号、性能指标和应用实例。 铸铁(Cast Iron): 讲解灰铸铁、球墨铸铁、白口铸铁、可锻铸铁等的成分、微观组织、性能特点及其在铸造方面的优势和限制,以及在机械设备、管道、发动机部件等领域的应用。 铁及其合金: 简要介绍纯铁的特性,以及其他铁基合金的应用。 2. 有色金属材料: 铝及其合金(Aluminum and its Alloys): 介绍纯铝的特性,以及其常见的合金系列(如铝-铜系、铝-硅系、铝-镁系、铝-锌系等)的成分、热处理状态(如退火、固溶、时效)对强度的影响,以及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包装等行业的广泛应用。 铜及其合金(Copper and its Alloys): 重点介绍纯铜(红铜、黄铜、青铜、白铜)的性能特点,以及黄铜(如H62、H70)、青铜(如QSn6.5-0.1)、白铜(如BFe10-1-1)等常用合金的成分、性能和应用(如电线电缆、管道、散热器、乐器)。 钛及其合金(Titanium and its Alloys): 讲解钛的优良性能(高强度、低密度、耐腐蚀性),以及α、β、α+β型钛合金的特点,重点关注其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化工设备等领域的高端应用。 镁及其合金(Magnesium and its Alloys): 介绍镁合金的超轻特性,以及其在汽车轻量化、3C产品外壳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镍及其合金(Nickel and its Alloys): 阐述镍及其高温合金(如哈氏合金、蒙乃尔合金)、耐蚀合金的优异耐高温、耐腐蚀性能,以及在航空发动机、化工、海洋工程等严苛环境中的应用。 其他有色金属: 简要介绍锌、锡、铅、贵金属(金、银、铂、钯)及其合金的基本性能和应用,如合金电镀、焊料、装饰品等。 三、 金属材料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力学性能测试: 详尽介绍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扭转试验、硬度试验(布氏、洛氏、维氏)、冲击试验、疲劳试验、断裂韧性试验等测试方法、原理及数据解读。 物理性能测试: 涵盖导电性、导热性、热膨胀系数、密度、磁性等性能的测试方法。 化学性能测试: 介绍耐腐蚀性、氧化性能等方面的测试与评估。 金相检验与显微分析: 讲解金相试样的制备(抛光、腐蚀),显微镜下的组织观察,以及电子显微镜(SEM, TEM)等先进分析技术在材料微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四、 金属材料的加工与热处理: 成形工艺: 概述金属的塑性加工方法,包括轧制、锻造、挤压、拉拔、冲压等,以及铸造(砂型铸造、熔模铸造、压铸等)的原理与应用。 焊接与连接: 介绍不同焊接方法(电弧焊、电阻焊、气焊、钎焊)的原理、适用范围和质量控制。 热处理工艺: 详细讲解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渗碳、渗氮、时效等热处理方法的目的、过程、微观组织变化及对性能的影响。 五、 金属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指导: 典型工程应用: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工程、能源工业、电子电器、医疗设备、日用品等)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具体要求,并提供相应的材料选择建议。 失效分析基础: 简要介绍金属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如塑性变形、断裂、疲劳、腐蚀等),以及初步的失效原因分析方法。 可持续性与环保: 关注金属材料的回收利用、环境影响及绿色制造技术。 《金属材料手册》以其系统性的结构、丰富的图表、精确的数据和实用的指导,将成为金属材料领域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助力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材料问题,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专业感,金属质感的封面配合烫金的书名“金属材料手册”,瞬间就激发了我对里面内容的期待。我是一名刚入行的材料工程师,之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聚合材料方面,所以对于金属材料的了解仅限于基础的课堂知识。这次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希望能够快速地填补我在金属材料领域的知识空白,并且能够对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应用以及加工工艺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认识。翻开书的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密密麻麻的图表和公式,这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有点压力。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解释各种金属合金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性能是如何通过热处理、机械加工等手段进行调控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样,循循善诱地引导我理解那些复杂的相图、晶格结构以及各种形变机制。特别是我对一些特种金属材料,比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以及新型轻质合金等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它们的独特之处、制备方法以及在航空航天、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案例,这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包含一些实际操作的指导,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来满足特定的工程需求,如何进行材料的失效分析,以及如何进行成本效益评估等。一个好的“手册”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成为我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

评分

我是一名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正在准备一本面向学生的金属材料入门教材。因此,我非常希望“金属材料手册”能够为我提供丰富且高质量的内容,以便我能够从中汲取灵感,设计出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比如晶体结构、晶界、相、合金等,并能提供大量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插图,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理解。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金属材料分类和性能介绍的部分,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碳钢、合金钢、不锈钢、铸铁、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主要金属材料的种类、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物理性能(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等)以及耐腐蚀性能?我希望这些信息能够系统化、条理化,并且包含实际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明白这些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介绍,比如成形、连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并说明这些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这本书能否成为我教学上的得力助手,帮助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材料人才,这一点至关重要。

评分

我是一名产品经理,我的工作需要密切关注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以便为公司产品开发提供方向。我购买“金属材料手册”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快速了解不同金属材料的成本、性能和加工的可行性,从而为产品的选材决策提供依据。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各种常见金属材料的市场价格信息,以及不同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成本控制方法。例如,某种高性能金属材料虽然性能优越,但其加工成本极高,是否会影响产品的最终定价?另一种材料虽然成本较低,但在加工过程中存在易损耗、易变形等问题,是否会影响产品质量?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权衡和比较的视角,帮助我做出最符合市场需求的选材方案。此外,我也关注书中关于金属材料可持续性的信息,比如材料的回收利用、环境影响等,这对于当前倡导绿色环保的产品理念至关重要。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金属材料的市场价值和技术局限性,并为我的产品规划提供更精准的洞察,这是我最看重的。

评分

我一直对金属材料的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工业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骨骼”材料。这本书的名字“金属材料手册”,恰恰点燃了我深入探索的火花。我是一名业余的金属工艺爱好者,平时喜欢研究各种金属的塑形、锻造和焊接,但总觉得自己在理论层面欠缺了系统性的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金属在高温下会变得柔韧,而另一些则会变得异常坚硬;为什么铜可以被拉伸成细丝,而铁则需要经过复杂的冶炼和合金化才能达到实用强度。我对书中关于金属晶体结构、位错理论以及相变过程的解释特别期待,希望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这些复杂的概念,同时辅以清晰的图示,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原子层面的变化如何影响宏观性能。此外,我也关注书中对不同金属及其合金的分类、特性和典型应用的介绍。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常用金属材料的成分、力学性能、耐腐蚀性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不同的工业场景下,工程师们是如何根据具体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金属材料的。我也会仔细研究书中关于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部分,比如热处理(退火、淬火、回火)、冷加工、热加工以及表面处理等技术,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通过这些工艺来优化金属材料的性能,或者赋予它们新的功能。这本书能否成为我从一个爱好者向更深层次的探索者转变的关键,这一点让我十分期待。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科技和历史的普通读者,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金属材料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充满浓厚兴趣。这本书的名字“金属材料手册”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技术说明书,更可能是一部关于金属材料发展史的生动写照。我希望书中能够讲述不同金属(如铜、铁、铝、钛等)被人类发现、利用并推动文明进步的故事。比如,青铜时代的到来如何改变了战争和社会形态?钢铁的冶炼技术是如何在工业革命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铝合金的轻质高强是如何助力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穿插一些历史上的重要发明和里程碑事件,让我感受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当然,我也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现代金属材料的奇妙之处,比如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特种合金,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但可能忽略了其金属特性的材料,例如手机、汽车、甚至是家居用品中使用的各种金属部件。这本书是否能让我对身边的金属世界产生全新的认识,并激发我对材料科学更深层次的兴趣,这一点让我充满期待。我更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书籍。

评分

我是一名材料学的在读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涉及到新型金属合金的开发。因此,我购买“金属材料手册”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理论框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本质,并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指导。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金属材料的相图理论,包括二元、三元乃至多元相图的解读方法,以及相变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这对于理解和设计各种合金体系至关重要。同时,我对书中关于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表征技术(如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的介绍也充满期待,希望能够了解到不同表征技术所能提供的信息,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信息来分析材料的性能。此外,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金属材料的强化机制,如固溶强化、沉淀强化、晶界强化、形变强化等,以及这些机制是如何协同作用来提升材料强度的。对于新型金属材料,如高熵合金、金属玻璃、形状记忆合金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其独特的制备工艺、结构特点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梳理现有知识,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并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可靠的参考,这一点是我最为看重的。

评分

作为一名汽车行业的研发工程师,我们公司对新材料的应用非常重视,尤其是在轻量化和高强度方面。我购买“金属材料手册”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快速了解当前汽车领域最前沿的金属材料技术和应用趋势。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汽车用金属材料的最新进展,例如高强度钢(AHSS)、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在车身结构、发动机部件、悬架系统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来提升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材料的连接技术,例如点焊、激光焊、铆接、粘接等,以及这些技术在不同金属材料组合中的应用。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未来汽车用金属材料发展方向的探讨,比如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等在汽车领域的潜在应用。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洞察行业发展趋势,为公司的产品研发提供前瞻性的技术支持,这一点是我的核心诉求。

评分

我是一名对材料科学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阅读科普类书籍,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我购买“金属材料手册”是因为被其“手册”这个名字所吸引,觉得它可能包含了我一直想了解的关于金属材料的各种知识,而且内容应该相对系统和全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解释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比如什么是原子,什么是分子,金属原子是如何排列形成晶体的,以及为什么金属会导电、导热。我对书中关于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性介绍非常感兴趣,比如为什么黄金不易氧化,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铝很轻但也很坚固。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有趣的类比,让我理解这些材料的独特性质。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我们吃的餐具、用的电器、乘坐的交通工具中都蕴含着哪些金属材料的智慧。这本书是否能让我对身边的金属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激发我进一步探索材料科学的奥秘,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生产线技术员,我每天都在与各种金属材料打交道,处理着它们在加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所以我购买“金属材料手册”的目的是希望它能够成为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宝典”。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常见金属材料在不同加工工艺(如切削、钻孔、冲压、焊接、铸造等)中的行为表现。例如,在切削加工过程中,不同硬度和韧性的金属材料对刀具寿命、加工精度以及表面质量有何影响?在焊接过程中,哪些金属材料容易产生裂纹或气孔,又有哪些焊接方法和焊材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例如如何根据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参数,如何排除常见的加工缺陷,以及如何对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材料性能变化进行判断。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金属材料失效分析的案例,例如金属疲劳、应力腐蚀开裂、磨损等,并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帮助我快速定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本书能否让我在面对生产中的疑难杂症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快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这是我最看重的。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机械设计师,我与金属材料打交道已有十余载,深知材料选择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产品性能、安全性和成本。我购买“金属材料手册”的目的,是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的常备参考书,帮助我不断更新和巩固我对金属材料的认知。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材料性能测试和标准的部分。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如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冲击试验、疲劳试验等,并说明测试结果的意义和应用?此外,我希望能找到关于各种国际和国内金属材料标准的详细信息,了解不同标准下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力学性能要求以及检验方法,这对于确保我设计的产品符合行业规范至关重要。我对书中关于金属材料的疲劳、断裂韧性以及蠕变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也充满兴趣,这些都是在极端工况下设计安全可靠零件的关键考虑因素。此外,书中是否会涵盖一些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应用案例,例如在航空发动机、汽车结构、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了解这些前沿应用,能够帮助我拓宽设计思路,为未来的产品创新提供灵感。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严谨、准确,并且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我更自信、更高效地完成我的设计工作。

评分

纸张质量一般,泛黄,薄,个人认为质量很一般。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纸张质量一般,泛黄,薄,个人认为质量很一般。

评分

内容泛泛,全而不精。

评分

评分

内容泛泛,全而不精。

评分

不建议买,查钢材可疑买钢材手册,查有色用有色手册

评分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