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些關於古代史的著作時,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種過於晦澀難懂、術語堆砌的文字,讓人不得不時刻停下來查閱各種背景知識,極大地打斷瞭思維的連貫性。然而,這本書在行文的流暢度和敘述的娓娓道來上,展現瞭極高的水準。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引導讀者進入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憑藉其清晰的脈絡和生動的筆觸,快速把握住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它並非那種枯燥的年代記,更像是史學傢在為你細緻勾勒一幅幅西域風貌圖,讓你能真切感受到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文化交融的盛況。這種敘事技巧的成熟,使得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雖然很高,但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卻如同精密的鍾錶,部件環環相扣,清晰可見。尤其是在梳理數百年間錯綜復雜的朝代更迭和西域諸國的興衰起伏時,作者構建瞭一套非常有效的索引和對照係統,使得讀者能夠輕鬆地在不同時間段和地理區域之間進行跳轉和比對。這種對宏大曆史框架的精準把握,確保瞭讀者在消化大量具體史料的同時,不會迷失在紛繁復雜的細節之中。它不僅是一部資料匯編,更是一部結構嚴謹的導覽圖,引領我們穿越曆史的迷霧,洞悉其運作的深層機製。
評分書中的觀點闡發,體現瞭一種難得的平衡感與審慎態度。在處理涉及民族關係、文化衝突或權力更迭等敏感的曆史議題時,作者明顯避免瞭簡單化的二元對立敘事,而是力求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剖析。例如,在描述某一政權對外部勢力的接納與排斥時,書中援引的材料既涵蓋瞭官方記錄,也參考瞭地方誌乃至域外史料,使得論證的立體感十足。這種不偏不倚、力求公正的學術立場,給予讀者極大的思考空間,讓人感到自己是在與一位嚴謹且公正的智者對話,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結論。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著實令人稱道,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即便是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感到眼部疲勞。打開扉頁,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這種精心的製作在如今的齣版物中已屬難得。裝幀設計上,那種古樸中又不失典雅的風格,恰到好處地烘托瞭內容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疏朗有緻,即便是那些需要反復查閱的注釋部分,也處理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每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心準備的學術朝聖,那種對知識的尊重感油然而生。無論是放在書架上作為陳列,還是在案頭供隨時取閱,它都散發著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質感。這樣的實體書,比任何電子版本都更能讓人沉浸於曆史的氛圍之中,實在值得珍藏。
評分這本書對於細節的考據功夫,簡直可以用“吹毛求疵”來形容,但這種“吹毛求疵”恰恰是史學著作的立身之本。我留意到,書中對於一些關鍵地理名稱、人名異譯的辨析,都做瞭詳盡的比對和說明。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代不同史料之間的差異,以及曆史地理的變遷,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參照係。許多其他相關著作中一帶而過、含糊其辭的地方,在這裏都被細緻地解剖和論證。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在展示曆史研究的方法論,讓人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學習瞭如何去審視和質疑文獻,這種深層次的學術訓練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評分特彆好,就是我想要的!!!!
評分打摺時候買的,東西還是蠻好的,價格也還算公道。打摺算下來最給力的是物流。自提很方便,速度也非常快。東西質量也不錯,京東的包裝要是再好一些就更好瞭。
評分作者長期研究西域史和古代中外關係史,對塞種、貴霜、嚈噠以及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係史有獨到的見解。在此基礎上,作者就各篇西域傳所見西域文化、宗教、習俗、製度,以及人種、語言、文字作瞭分門彆類的研究,結集而成《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再依據研究的結論,撰寫瞭《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一書,為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有關西域的記載提供瞭一個係統的注解。
評分史料之類,多多益善,永不嫌多。
評分餘太山,男,江蘇無锡人,漢族,1945年7月生於上海。無黨派。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曆史係畢業。此後任職曆史所,1993年起為研究員,曾任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專治古代中亞史、中外關係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評分作者長期研究西域史和古代中外關係史,對塞種、貴霜、嚈噠以及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係史有獨到的見解。在此基礎上,作者就各篇西域傳所見西域文化、宗教、習俗、製度,以及人種、語言、文字作瞭分門彆類的研究,結集而成《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再依據研究的結論,撰寫瞭《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套裝上下冊)》為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有關西域的記載提供瞭一個係統的注解。
評分主治古代中亞史、中外關係史。主要著作有《嚈噠史研究》(齊魯書社,1986)、《塞種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2)、《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係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5)、《古族新考》(中華書局,2000)、《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中華書局,2003)、《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中華書局,2005)、《早期絲綢之路文獻研究》(上海人民齣版社,2009)。
評分包裝太差勁!
評分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是研究公元七世紀以前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和北非的重要史料,自成體係,曆來中外史學界重視。自清末丁謙作注以來,已近百年,除若乾單篇外,還沒有人將這批資料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詮釋。在西域史、特彆是中亞史研究業已有長足進步的今天,為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傅作新注無疑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有一十五種,包涵以下有關西域的傅記:《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後漢書·西域傳》、《晉書·西戎傳》、《梁書·西北諸戎傳》、《魏書·西域傳》、《周書·異域傳下》、《隋書·西域傅》、《南史·西域諸國傅》、《北史·西域傅》,加上《三國誌》裴注所引《魏略·西戎傳》,凡一十一篇。餘太山,男,江蘇無锡人,漢族,1945年7月生於上海。無黨派。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曆史係畢業。此後任職曆史所,1993年起為研究員,曾任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專治古代中亞史、中外關係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主治古代中亞史、中外關係史。主要著作有《嚈噠史研究》(齊魯書社,1986)、《塞種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2)、《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係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5)、《古族新考》(中華書局,2000)、《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中華書局,2003)、《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中華書局,2005)、《早期絲綢之路文獻研究》(上海人民齣版社,2009)。餘先生說:“ 孫毓棠先生(1911-19850是我的老師。他從1978年起指導我學習中亞史和中外關係史,直至去世。在他晚年的學生中,我是追隨他時間最久,受到教誨最多的一個。先生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唯獨對我十分嚴肅,難得露齣笑容;見麵時,隻指點學問,話題極少涉及其他。我每完成一篇論文,總要請先生審閱。一次,他皺著眉頭說:”你的文章越寫越枯燥,令人難以卒讀,這樣不好。一個史學傢應該是半個文學傢。“我率爾而對:“難道不應該是半個數學傢?”先生一笑,說:”這並不矛盾。“聽說現在有人提倡作傢要學者化,我因此想到,學者(至少史學傢)也應該作傢化,不僅要具有邏輯思維的能力,也要有形象思維的能力。《寶馬》在這方麵可以提供豐富的啓示。孫毓棠先生臨終前,中外關係史研究室郝鎮華先生去協和醫院探視。孫先生對他說:”餘太山老問我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什麼。你去告訴他,人活著的意義和一條狗活著的意義沒有什麼兩樣“!郝先生如實地嚮我傳達瞭孫先生的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