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这《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是李亦园教授应台湾教育部门要求,作为供青年学生阅读的社会学科丛书之一而编写的。因此其语言通俗,内容也贴近生活,易于为读者所理解。自其出版以来,曾受到广泛的关注,不仅成为人类学等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书,也被广大读者当作涉猎文化领域的入门读物。
《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并不止步于对文化的介绍。因李教授同时也是人类学研究大家,故将其长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的研究理念贯穿于其中,使得通俗易懂的内容又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每每让人对于那些原本习焉不察或者不甚了解的文化现象有“原来如此”的感觉,而同时也使读者在了解文化的同时,能以理性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文化。
我们这次出版简体版,根据内容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了一部分插图,希望达到图文并茂的功效,同时,还挑选了两篇能够反映李亦园先生“致中和”宇宙观这一核心思想的论文作为附录,希望能加深读者对《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的理解。
第一篇 文化的意义与本质
第一章 文化的意义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一书中有一句话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所指教化的意义也是一样的。
第二章 文化起源的启示
如果不是因为非洲气候引起变化或是因干旱偶然起了一场森林大火,人类就不可能下地而直立,也就不能学习语言,吸收不了上一代的文化。
第三章 文化的累积
从这些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是:西方文明在今日的世界中虽占优势,但在过去他们却是贡献不多的,而在长久的将来,更未必是唯一领导者。
第四章 文化的塑模力
在我们中国,汉代的人欣赏“燕瘦”,唐代的人则欣赏“环肥”,现代的中国人受西洋的影响,已经以三围尺寸作为审美的标准!
第五章 文化的相对性
在巴西亚马逊流域的印第安土著中,当妻子生下婴儿之后,不是由她在家中“坐月子”,而是丈夫代替她“坐月子”,“坐月子”的丈夫被称为“产翁”。
第六章 文化的内涵
每一个民族穿着衣服颜色都有它一定的意义,西方人在婚礼上,新娘子穿白色的礼服,但丧事时的寡妇,穿的却是黑色的丧服。
第二篇 物质文化或科技文化的修养
第七章 穿衣的文化
有一次,一位少女在订婚时,穿短裤出来捧茶,她自己以为那是流行服饰,没想到她准婆婆认为她太轻佻,不尊重仪式,几乎闹得连婚礼都不能举行。
第八章 饮食文化
很多民族喜欢吃蛹虫,认为那是很甜嫩的食品,我们想起吃蛹就会感到恶心;西方人看到我们吃燕窝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我们汉民族却认为那是上等滋阴补肺的食品。
第九章 住的文化
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因为不可能在一定的地方居住太久,所以他们就不会建造永久性的房屋与村落,只有住在容易迁移的幕篷,而要到农业民族才开始有可能建造较永久性的房屋。
第十章 行的文化
在欧洲,买名牌的东西也要有它的文化修养的,店员们熟识买名牌顾客们的种种细腻的欣赏、试用、谈价、喝茶聊天介绍自己、包装、送货等行为。
第十一章 科技与文化
近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更是愈见运动员服用禁药,也是最明显之例子,只为求得金牌之目的,而舍追求人类最高体力潜能之价值而不顾,其效能目标无可置疑。
第十二章 污染的社会文化观
男性专用的东西,如武器、工具等等,都不准女性触摸,否则就会引起污染,使武器失灵、工具失效。在特殊仪式和神圣的地方,也不准女性参加,那是怕女性污染。
第三篇 伦理文化或社群文化的修养
第十三章 家庭与文化
夫妻关系是单一而排他的,父子关系则是包容的,一个父亲的爱可以包容所有的子女,相同地母子和兄弟关系也是包容的。
第十四章 “父子轴”文化的特殊表现
有一次在我的“中国社会结构”课堂里,一位美国学生参与讨论这本《七世夫妻》的小说时,忽然脱口而说:“你们中国人真的把夫妻当作父子了!”真是一语道破。
第十五章 孝的现代意义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父亲要子女跪下来认罪,或者动不动就是给子女一个耳光,口里还说打死你这个不孝子,愈用这样的例子,愈会产生抗拒。
第十六章 伦理的再扩展
社会大众所羡慕、所仿效的,仍旧是歌星、影星,以及那些不必花太多工夫就可获得高利的行业,知识在这重利的社会中是不被尊重的。
第十七章 人治与法治
基督教的《圣经》在创世纪一开始就讲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里如何受引诱而犯罪,因此作为他们子孙的所有人类也就成为生来就有罪的人。
第十八章 文化与管理
日本人的“以厂为家”确能使员工认同而凝聚,中国人的企业组织如要“以厂为家”,学“家”的性质,那就是要很快地分“家”了。
第十九章 风俗习惯的合理化
传统时代常有一种风俗,认为去看医生或去抓药,即使是至亲好友,也一定要给钱付费,否则病就不会好。
第四篇 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的修养
第二十章 精神文化与宇宙观
每一个人出生时,他的父母或亲人就会根据他出生的年、月、日、时四个定点,给予他天干与地支的记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柱”与“八字”。
第二十一章 欣赏素养与文化传承
传统的山水画中总是把“人”与自然混而为一,一幅泼墨的风景图中总未忘了在水云间出现一个独钓的蓑翁,或者在山涧岩台之上添加两位对酌的诗人。
第二十二章 中国人信什么教?
我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其间固以佛道的教义为重要成分,但却包括许多佛道以外的仪式成分,例如民间信仰中的祖宗崇拜及其仪式。
第二十三章 祖宗崇拜
外系牌位开始时只供奉在厅堂以外的地方,包括厨房、“闲间仔”、护龙等地方,然后经过一连串的人与神之间的争执协调,才能有机会晋升到厅堂的神案上。
第二十四章 神灵与鬼魅
台湾乡间所常看到的如有应公、万灵公、“好兄弟”等等,都不能塑神像,只能有牌位,或写在庙墙上,甚至拜一个骨灰罐而已。
第二十五章 宗教抑迷信?
阴庙的鬼魂虽有其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但其性格却如一般人一样,好恶不定,端看你给它的供奉牺牲甚至“贿赂”多少而定。
第二十六章 算命占卜的文化观
台湾高山族就是一个盛行鸟占的民族,他们遇到出草猎头、打猎、举行仪式或出远门都要注意鸟的行动、听鸟的声音以定吉凶行止。
第二十七章 童乩抑神棍?
我国民间信仰中神媒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北方称神媒为“跳大神”,南方则流行“童乩”的名称。
第二十八章 说仪式
在北部的泰雅族中,女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就由长老们的妻子召集为她们脸上刺青,否则是嫁不出去的。
结语
建议参考书目
附录
全球化、人类学与中国文化
传统中国宇宙观与现代企业行为
《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许醇厚的微涩,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深邃的底蕴和回甘的余韵。我并非是历史学或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高深的学术理论转化为了读者可以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书中关于“文化”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它并非仅仅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或是教科书里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精神力量。作者们从历史的维度,勾勒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到魏晋风度的飘逸洒脱,再到宋明理学的理性光辉,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将“文化”与“修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真正的文化修养,并非是附庸风雅,而是内在精神的滋养。它要求我们在吸收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反思和内化,将其转化为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我曾一度对现代社会的某些浮躁现象感到困惑,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的视角。它让我明白,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世界的丰盈同样不可或缺。那些关于“君子”、“仁者”的论述,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启示意义。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书中对“修养”的要求,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评分《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这本书,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智慧,重新展现在我面前。这本书的篇幅虽不算短,但字字珠玑,引人入胜。我最为欣赏的是,作者们能够将如此复杂的学术议题,以一种清晰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们没有回避其中的难点和争议,而是循循善诱,引导读者一起去探索和思考。书中对于“文化”的界定,让我看到了其包罗万象的本质。它不仅包括了物质层面的创造,更包括了精神层面的传承和发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修养”的讨论感到共鸣。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欲望所裹挟,很容易迷失自我。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精神的锚点,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是多么重要。作者们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和先贤的语录,这些内容在我看来,并非是故纸堆里的陈迹,而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智慧结晶。我从中看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求知境界,也体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修养,是与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是不断地去发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评分拜读《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如同走进一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殿堂。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文化概念,以具体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知识零散,不成体系。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梳理和学习的平台。作者们从多个维度,对“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修养”的解读感到耳目一新。它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贯穿于个人成长和生命体验的全过程。书中通过对历代先贤的言行举止的分析,展现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对于身处现代社会、面对各种挑战的我们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否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本书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给予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
评分《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知识探索之旅。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感悟。但我敢说,这份投入是绝对值得的。作者们以其深邃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将“文化”与“修养”的关联性进行如此细致的阐述。他们认为,真正的文化,并非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需要通过个体的修养来体现和传承。我从中看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大夫精神,也体会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底蕴。这本书让我对“修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洞的道德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对待工作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言行,甚至是面对诱惑时的选择,都与个人的修养息息相关。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不足,并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方向。
评分初次接触《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便被其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见所吸引。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所汇聚的学者名录,更在于其内容本身所展现出的那种穿越时空的智慧。我一直觉得,我们当代人对于“文化”的理解,似乎有些狭隘,常常将其等同于一些表面的符号和仪式。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它将文化视为一种生命的存在,一种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作者们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修养”的论述印象深刻。他们并没有将修养定义为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强调其内在的动态性,即在不断地学习、体悟和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这与我以往对修养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我曾认为修养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是一种刻意的模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修养,是主动的探索,是与内在自我的对话。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生命的觉醒。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例如在面对困难时,尝试保持一份从容和淡定,在与人交往时,更加注重沟通的艺术和对他人的尊重。
评分《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这本书,如同一座宝藏,每一次的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金矿。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更在于其思想的穿透力。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但常常觉得难以找到一个系统性的入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们以极其生动和富有逻辑性的笔触,为我们梳理了中国文化的脉络,并将其与“修养”这一核心概念紧密结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士”的精神的探讨印象深刻。他们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让我深思,在当今社会,我们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又该如何实现个人的价值。书中关于“修养”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品德的完善,更是一种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智慧。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比如“宁静致远”、“厚德载物”等,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并从中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评分《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这本书,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它所涵盖的内容,远不止于对中国文化的简单介绍,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问。我一直认为,理解文化,是理解一个民族,理解一个社会,乃至于理解我们自身的重要途径。而这本书,正是为我打开了这样一扇大门。作者们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并将其与“修养”这一核心概念紧密相连。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士”的精神的探讨所打动。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良知,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让我深思,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去践行这种精神,如何去实现个人的价值。书中关于“修养”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提升,更是一种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方式。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比如“天人合一”、“返璞归真”,融入我的生活,并从中体会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这次阅读《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让我对“文化”和“修养”这两个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作者们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切入,却都殊途同归地指向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修养”的多元解读。它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时代或某个特定群体,而是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我曾一度认为,传统的文化思想过于陈旧,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守自己的理想。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借鉴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并将其转化为指导我们生活的力量。我从中看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也体会到了“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也激发了我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动力。
评分这次拜读了《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首先,它的厚重感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翻开目录,那些我耳熟能详却又从未深入探究的文化概念,如“礼乐文明”、“士人精神”、“国学根基”等等,一一呈现在眼前,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零散不成体系,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知识结构上的空白。作者们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将这些概念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梳理和解读。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段论述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对于“修养”二字的深刻阐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养”并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提升,更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书中通过对历代先贤的言行举止的分析,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读书人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实践,来达到精神的升华。我从中看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路径,也体会到了“修身以道,齐物以理”的辩证统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
评分读完《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的编纂,展现了中研院学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热忱。我一直认为,对文化的理解,是认识一个民族,认识一个国家,认识我们自身的重要途径。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作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我尤其被书中对“修养”二字的解读所打动。它并非是僵化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作者们通过对历代文人雅士的品格塑造的分析,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如何保持高洁的志趣,在顺境中如何不骄不躁,始终坚守内心的准则。这对于身处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的我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开始反思,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内心的成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修养”,是建立在对自身深刻的认知之上,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精神境界。我从中汲取了力量,也获得了方向。
评分我们这次出版简体版,根据内容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了一部分插图,希望达到图文并茂的功效,同时,还挑选了两篇能够反映李亦园先生“致中和”宇宙观这一核心思想的论文作为附录,希望能加深读者对《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的理解。
评分《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是李亦园教授应台湾教育部门要求,作为供青年学生阅读的社会学科丛书之一而编写的。
评分《艰难的归程》是湖南儿童文学作家牧铃的作品,由《儿童文学》杂志典藏书库推出。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完全展示动物生命魅力的动物小说,讲述的是一条备受驯养员和同类欺侮的小狗——“杂种”成长为一条优秀的牧羊犬的故事。
评分1962年开始计划着手于东南亚华侨社会文化的研究工作;
评分1996 文化与修养。台北:幼狮图书公司。
评分学界翘楚,经典好书,推荐!
评分凑单买,但是很惊喜,喜欢!
评分人创造了文化,文化通过人的繁衍而累积、沉淀。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出生(或许应该说,在胎中时),就受到他所属社会的文化的浸染和塑造。也就是说,文化塑造了人。这种“文化”根植于个人的内心或潜意识中,成为一种不自知的规范,成为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一个人来说,衣食住行,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都可以改变、都可以抛掉,但塑造他的那种“文化”,却是浸入血液中,怎么也抛不去的。没有那种“文化”,就没有那个“人”。
评分《中研院学人文库:文化与修养》是李亦园教授应台湾教育部门要求,作为供青年学生阅读的社会学科丛书之一而编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