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位中国当代知名影像记录者的口述。
99幅经典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珍贵记忆。
70年来中国重要时刻历史细节的现场重回。
以镜头见证时代;用影像理解中国。
宏观视角和微观白描并存,展现中国社会的脉搏跳动。
中国国家地理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袂打造。
本书用一幅幅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珍贵照片呈现中国无法忘却的历史细节,26位大师级影像工作者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将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中国图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
海报:
《中国国家地理:影像中的国》是一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当代中国无数历史瞬间细节的著作,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经典之作的“列传”。20余位摄影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激荡变革的时代和随着历史颠簸起伏的个体命运,见证了这个国家的伤痛和辉煌,体察着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们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变革,解读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带你观看未曾体味的历史细节,带你重回历史的现场。他们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融于一体,形成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家国影像。我们仿佛可以穿透厚重的历史看到未来……
李玉霄,曾任《南方周末》记者、《东方早报》特刊稿部主任、《南方人物周刊》主笔等职,2006年加盟腾讯网,现任腾讯网副总编辑。
沈洪,江苏如皋人,中山大学新闻系毕业,供职于腾讯网新闻中心,负责口述史访谈栏目“大师”。
当影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叙事手段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时,摄影就更清楚地说明自己不是一门单一的艺术了,虽然许多以摄影的名义开始自己生涯的人仍然认为摄影是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影像中的国》这本书,以众多与历史一起走来的摄影人的讲述,证明了这一历史轨迹。虽然本书采访对象的口述未必绝对准确,但它毕竟给公众开启了一扇回望时光之门,让人们反思今天的由来。
——鲍昆(知名摄影批评家、策展人)
这本书介绍了二十多位影像工作者的实践心得,也反映出历史的留痕,希望读者们能喜欢。
——翁乃强(知名摄影家)
这份文本以一种平和随性的笔调展现了作品背后的诸多故事,以及摄影家的心路变化与思考,这些故事与思考更多的并非关于摄影本体,而是关于历史、时代、个人成长的微妙互动。
——王景春(《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编委)
序言
沙飞 飘逝的“先知”
翁乃强:不留余地的旁观者
四月影会:回归“自然·社会·人”的视角
李晓斌:以人民的视角为历史存证
金伯宏: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状态
凌飞:追求纯粹性,坚持自己的观点
鲍昆:摄影和纸笔一样是我们说话的工具
罗小韵:凭着摄影爱好和对艺术的追求走到一起
徐勇:摄影作为艺术的价值是创造
侯登科 黄土高原割麦“候鸟”的守望人
吴家林:我是一个幸福的傻子
安哥:让摄影回归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时代
解海龙:纪实摄影的“正能量”和“负债感”
王福春:小火车,大社会
北河盟:一条流过青春的河
顾铮:带着一丝“幸灾乐祸”的目光
王耀东:摄影,通过臆想来暗示
雍和&陆元敏:动静上海
雍和:记录波澜壮阔和惨不忍睹并存的时代
陆元敏:还是要回到刚拿起照相机时的状态
王文澜:一板一眼的节奏
贺延光:真实与谎言的博弈
后记
侯登科日记节选
拍片成了我唯一与昨天连接在一起的线索,它之所以不能中断,更多地不是因为我终有一天也会用作品给自己砌一个墓穴来,恰是能用此等方式走向墓地或火葬场是别无选择。
即使为了生存,我也无法把本不情愿、本不是、本没有的东西与自己的心血掺和在一起,意识形态的虚伪和职业责任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有什么能比出卖自己的理智和才能更为痛苦的?没有的东西也要写成有;有的东西要乔装打扮胡乱拔高;最苦的莫过于还要闭着眼把它们织罗进一个冠冕堂皇、条理分明的逻辑框架之中,再涂上一层政治思想工作或者精神文明的信仰圣油。半跪半蹲吧,愿从此不再失眠,不再把无奈的思索奉献给那些该死的文字和经验材料,为生存出卖自己的诡谲。
我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个"摄影救国军"的骨干和始作俑者。但的确,"救"的意图是十分鲜明的,批判的意识是格外强烈的。批判、自省成了我驾驭摄影的内外动力。"有意识"的批判、强化了"无意识"的政治惯性,使自己很难在摄影中体验到政治之外的东西。
我有妻子,有女儿,有老人,有朋友,应有尽有,却没有一杯共话人生的烈酒。不,我的孤独并不全在于已经失去,而在于无法对应,在于我领悟了的东西常常把我深陷在领悟之中。责任心也罢,泥土人格也罢,历史过渡期的弃儿也罢,我无法也不可能仅从个人的得失中抉择现实。我生于斯、活于斯也将死于斯的这块土地上的悲哀与希望,即使全都化成绝望,也无法让我变得无情。
当我越来越明白了自由所给予我的仅是一种妥协式的权利时,夹在现实岩缝里的心境或许也同我空缺的位置一样令人自伤。
我理解了沉默的含义--淡泊、无为。但我还算聪明狡黠,也理解了它不过是一种鸵鸟式 清高而已。我承认人性并不完善,但抽象的人性和阶级的人性即使是存在着,也无法与特定的、普通的人的境遇同日而语。就像自由和自我并不完全装在钱包里或者显圣在灵光雾气中。我徒劳地思索着,徒劳地行进,徒劳地在精神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徒劳地把人生的路途变成了思想的历程,活得太累太累。
就像我,一个农民,一个大烟鬼的儿子,一个为了自己的身份而仍不甘心的"现代人",只有在现时现世的自我展示中才好像对得住做人一场。给自己时时保护着最后的理由。这个理由你知道,就是信念。信念的人只有现在,没有过去,现在就是拯救,放弃了现在也无异于堕落。或许,堕落这个概念已经不是一个伦理意义的产物了。
……
这本书《远方的回响》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性与一种近乎艺术的浪漫主义熔铸一体。它不像一般的地理图册那样枯燥乏味,也没有过分矫揉造作的文学腔调,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支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探讨地质构造和气候变化时,完全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地球运行的磅礴力量。比如,书中将板块的挤压比喻为一场漫长而沉默的角力,将河流的侵蚀描绘成时间对顽石的温柔劝说。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让阅读体验变得既有知识的充实感,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此外,书中收录的那些罕见的历史文献片段,更是为这些景观增添了厚重的历史维度,使得每一次观察都带有了对前人的致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需要时间和专注力去品味,但回报绝对是超值的。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被过度“美化”的景观描写持保留态度,但《大地之上:看不见的故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大量引用了口述历史和地方传说,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茶余饭后的闲谈,提升到了与地理变迁同等重要的位置。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地理的刚性与文化的柔性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平衡。例如,在讲述一片沙漠的形成过程时,书中穿插了一个世代守墓人的家族故事,他们的记忆与风沙的移动轨迹惊人地重合,这种“人与景共生”的描写手法非常高明。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地图,而是在“听”土地的呼吸。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富巧思,每一章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家族相册,每一页都有新的惊喜。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情感和挣扎,远比任何一张精美的明信片所能展现的要复杂得多。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纪实文学的作品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总觉得无非是些陈词滥调的赞美之词。然而,《古道寻踪录》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非对称性”叙事结构。作者并非平均用力去描绘广阔的疆域,而是选择了一些极其冷门、甚至有些被遗忘的角落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某个偏僻山村在近百年间如何因一条河流的改道而彻底改变了其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那种细致入微的社会学观察令人拍案叫绝。它不像很多旅游杂志那样追求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微观的人类命运与地理环境的博弈。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但正是这种冷静的笔调,反而使得那些故事的冲击力更加持久和深刻。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反复揣摩某些关键的句子,它们像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表象,直达事物本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地方”的意义,强力推荐给所有厌倦了表面功夫的深度阅读者。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山河的低语》的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其震撼的视觉和精神体验。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风景名胜,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片土地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精神。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老练,他仿佛是一位时间的旅行者,带领我们穿梭于古老的遗迹与现代的都市之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时间的厚重感。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偏远地区时,那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书中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即便是描述最寻常的日出日落,也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生命哲理。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光影的捕捉,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拂过松林的声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行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教科书,它教会我用更慢、更审慎的目光去对待脚下的每一步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被重新洗涤了一遍,对“家园”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刷效果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吸引而购买的,但真正让我留下来的,是它那份独特的气韵。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克制而有力”。它避免了当前许多作品中常见的浮躁和急于表达的倾向,而是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来观察和记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卑姿态。他不是站在一个“征服者”或“记录者”的角度,而是更像一个虔诚的倾听者。书中对于不同地域的材料学有着独到的见解,比如对不同地区特有石材纹理的描摹,那种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冰冷的岩石,感受到它们历经亿万年风化的质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热茶,慢慢品读。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快速概括出几个“要点”的书,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消化和体会其中的醇厚。它教会我,真正的“壮美”,往往隐藏在那些不张扬、需要耐心去发现的细节之中。
评分很有深度的文集,摄影也需要思想呀
评分好。很好,非常好,真的很好,嘎嘎的好
评分凌飞:追求纯粹性,坚持自己的观点
评分。。。。。。。。
评分和我想象的不同,不是老照片集…是摄影师的心路历程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如果把快门比作锋利精准的手术刀,从时间的缝隙中切下一层薄薄的切片,置于镜头之下窥视历史的庞然身躯,我们便不能忽视,这切片的一面,是凝结于感光材料上的具体影像,另一面,则是摄影者所置身的历史语境与个人感知。缺失了这一面,所有的史料信息便无从解码,又或者只能信马由缰地误读。
评分徐勇:摄影作为艺术的价值是创造
评分京东送货快,售后服务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