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薇薇安·梅耶

发现薇薇安·梅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加涵 著
图书标签:
  • 街头摄影
  • 纪实摄影
  • 摄影师
  • 薇薇安·梅耶
  • 20世纪摄影
  • 美国摄影
  • 发现
  • 个人作品
  • 摄影集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122085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46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铜版纸
套装数量:1
字数:1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薇薇安一生拍摄了超过17万张底片。巅峰时平均每天拍摄13张。一生以保姆为职。
  当人们在一箱一箱的底片中,终于发现“VivianMaier”的名字时,这位才华横溢的、敏感的、孤独的老妇人刚刚离世。
  那么,薇薇安·梅耶又是谁呢?有过怎样的人生?她在哪里学的摄影?为什么拍了一辈子的照片又不冲洗出来看?是什么支持她不停地拍摄?本书或许能回答这些问题。

内容简介

  2007年,美国芝加哥的跳蚤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老照片和底片,拍摄内容很丰富,有人文肖像、街头抓拍、社会热点、儿童生活、抽象光影等。拍摄手法娴熟,堪称经典之作。但人们并不知道摄影师是谁。随着更多资料的出现,“薇薇安·梅耶”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今天,薇薇安·梅耶这位颇具传奇性的摄影师逐渐被人熟知,她一生以保姆为职业,曾经环游世界,在芝加哥住了近50年,留下17万张底片。虽然各界对薇薇安的作品评价各异,但所有人都不否认她的照片“极具感染力”。
  本书提供了一个线索,完整呈现了薇薇安其人其作的发现过程,逐渐丰富的背景资料让薇薇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但薇薇安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摄影作品的版权争议,所有整理工作已经暂停。人们期待继承权之争尘埃落定后,能看到更多薇薇安的作品。

作者简介

  童加涵,1982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大学期间参与组建摄影社并任第一届社长,后赴美国留学获得航运管理硕士学位。工作之余重拾摄影爱好,并成为新泽西州摄影俱乐部RCC的行政会员,参与俱乐部的行政管理;2006年负责组办了新泽西州第一届“华夏摄影展览”;2007年起多次在纽约和新泽西地区举办个人影展或联展;2009年起应邀在纽约和新泽西州一些摄影俱乐部担任俱乐部比赛评委及PSA国际摄影比赛评委;2013年在纽约联合创办了AIP摄影公司(Adventures in Photography)。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薇薇安对她生活的时代有着敏锐的视觉感应。她无为而为的即兴自拍像创作,极为典型地代表了此人的摄影风格和技巧观念,由此而印证摄影不是对世界的拷贝式模仿,拍照的精神境界往往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是一种神奇。薇薇安·梅耶的诸多自拍像犹如天助的神来之笔。
  ——王瑞,国际摄影文化交流使者、摄影师、策展人、摄影评论人和摄影史学者

  ●显然是美国富有洞察力的街拍摄影家之一的薇薇安·梅耶终于被发掘出来了。每一张在网上新发表的作品都在她日益增长的粉丝群中造成轰动。薇薇安·梅耶的街拍作品同时抓住给了这个城市富有生气的值得回味的地方特点和不可思议的瞬间。薇薇安·梅耶镜头中的人物既保持了他们的尊严,也表现出他们的无助、高贵、失败、骄傲、脆弱、亲切,有时还很有趣。哈利·卡拉汉是人们拿来和薇薇安·梅耶比较的众多摄影大师之一。
  ——《纽约时报》镜头专栏评论

  ●五六十年代没有多少女性在街拍,所以这事非常有意义也值得关注。除了她的生平故事相当传奇之外,我认为她本身也是非常好的摄影家。
  ——《芝加哥太阳报》兰尼·西尔弗曼(LannySilverman)

  ●它们朴实,刚毅,坚韧。在那些破旧不堪,治安不好的地方转悠拍片,作为女性薇薇安实在是勇敢得不可思议,同时她也很容易受到伤害。那时代没有人认为女人应该是这样的。但薇薇安也有温柔的一面,有时薇薇安也很幽默,她对所有人这种清新而无邪的接受,让人很难不喜欢她的作品。
  ——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Meyerowitz),美国街头纪实摄影大师

  ●她对是什么组成了美国有个很直接,很全面,很根本的概念,而这种概念却被五六十年代的摄影家们疏忽了。既有街头生活的多元性,又有街头生活那种特别的平民的活力。她用一种特别的办法通过相机将她自己和街头生活结合起来,由此给了她很有魅力的现场感。她有本事让别人接受她,或至少忍受她或忽略她,所以她拍到的人们表现得都很自然。
  ——艾伦·塞库拉(AllanSekula),美国摄影家

目录

5一个保姆一生的视觉日记
13薇薇安海量照片幕后的故事
28薇薇安·梅耶的第一本摄影作品集出版
32薇薇安摄影作品的最新立案
39薇薇安·梅耶家族史
47摄之如饴:薇薇安·梅耶的拍照人生/王瑞
65薇薇安·梅耶现象之于美国摄影社会/王瑞
薇薇安·梅耶摄影作品
81自拍像
95美国华侨
105报纸和看报的人们
121保姆视角
153马克斯韦尔街
171街拍
209芝加哥暴乱
221梦幻镜像
232薇薇安·梅耶现象纪要

精彩书摘

  一个保姆一生的视觉日记[1]
  薇薇安·梅耶的海量摄影作品被发现
  2011年,美国摄影界最火的话题,同时也是任何一个关心摄影,尤其是关心纪实摄影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话题就是:芝加哥保姆薇薇安·梅耶(VivianMaier),和她的海量摄影作品是如何被发现的。
  时间退回到2007年,地产经纪人约翰·马洛夫(JohnMaloof)为介绍当地一处公园,需要找一些旧照片。马洛夫平时就喜欢淘一些旧物件,他在旧家具拍卖场(RPNSales)花400美元买下了一箱老照片和旧底片。据说拍卖品是一间民用仓库[2]因收不到租金,将库中许多旧家具及杂物拿出抵卖的。马洛夫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照片。不懂摄影的他刚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处置这批底片和照片,他闲暇时间仔细整理后发现,东西的主人叫薇薇安·梅耶。慢慢地马洛夫也喜欢上了摄影,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在跳蚤市场收集薇薇安·梅耶的照片、底片。
  马洛夫哥哥的朋友罗恩·斯莱特里(RonSlattery)一直在收集旧照片。斯莱特里在2007年同一次拍卖时也买下了一批薇薇安·梅耶的胶卷。他曾在2008年7月将梅耶的照片发布到自己的旧照片网站上。那时候没有人知道薇薇安·梅耶是谁。斯莱特里后来将手中的薇薇安·梅耶胶卷的大部分,以1美元1卷的价格,共1000卷卖给了马洛夫。
  马洛夫一共收集到10万多张底片,2000多卷还没有冲洗的胶卷,3000张照片和许多8毫米影片。时间跨度大约是20世纪50—90年代。
  杰夫·戈尔茨坦(JeffGoldstein),从跳蚤市场听说了马洛夫收集薇薇安·梅耶照片的事情,也加入了收集的行列。他先从斯莱特里手里得到57张照片,并了解到2007年拍卖时有位叫兰迪·普诺(RandyProw)的人也买下了另外一批薇薇安·梅耶的底片。功夫不负有心人,戈尔茨坦最后找到普诺并买下了那些底片。目前戈尔茨坦收集到1.2万张底片,700张照片,20部影片和许多反转底片。时间跨度大约是20世纪50—70年代。
  就这样,薇薇安·梅耶的摄影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其规模、质量、时间跨度令人震撼。
  薇薇安·梅耶的生平故事碎片
  那么,薇薇安·梅耶又是谁呢?有过怎样的人生?她在哪里学的摄影?为什么拍了一辈子的照片又不冲洗出来看?是什么支持她不停地拍摄?
  2009年4月的一天,马洛夫在其中一个盒子里找到一个装胶卷的信封,上面用铅笔潦草地写着:VivianMaier。马洛夫赶紧再次在网上查找,惊奇地发现VivianMaier的名字出现在《芝加哥论坛报》的讣告栏里,前几天刚刚过世。发讣告的是约翰、莱恩和马修。他们留下的地址和电话都不准确,马洛夫试图通过《芝加哥论坛报》与他们联系也失败了。线索断了。
  2009年5月18日马洛夫专门建立了一个薇薇安·梅耶博客,并开始逐步上传薇薇安的作品。2009年10月9日马洛夫在Flickr发了一个专题“我该如何处理这批照片”,反应很热烈,马洛夫也得到许多热心的建议,这都增加了他整理这批照片的动力。
  马洛夫随后在另外一个盒子底部发现一个高地公园地区的地址,上面的名字是阿夫龙·根斯堡(AvronGensburg)。仔细调查之后发现阿夫龙·根斯堡的确住在这个地址,而且他的三个儿子的名字是约翰、莱恩和马修,正是在《芝加哥论坛报》发讣告的那三位。就这样,从根斯堡家开始,马洛夫总算找到一些了解薇薇安·梅耶的人。

前言/序言


发现薇薇安·梅耶 一个在寻常巷陌中绽放的非凡之眼 在二十世纪的喧嚣与变迁中,无数不为人知的灵魂如同星星点点,点缀着历史的夜空。他们或许平凡,或许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存在,他们的视角,他们的瞬间凝固,却悄然织就了我们理解世界的一角。薇薇安·梅耶,便是其中一颗璀璨却一度蒙尘的星辰。这本书,并非是直接呈现梅耶女士作品的图录,也不是对她个人生平的简单梳理。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关于“发现”本身的思辨,一次在影像之外,对一个时代、一个女性、一个匿名艺术家精神世界的追溯与解读。 我们试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来理解薇薇安·梅耶为何能在看似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如此不凡的影像。她是一位保姆,一位孤独的观察者,一位行走于纽约、芝加哥街头的无声摄影师。她的作品,直到她生命垂暮,才被意外发掘,如同潘多拉魔盒般,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从未被知晓的艺术世界。然而,这个世界的构成,远不止于她镜头下的一个个瞬间。这本书将尝试剥离掉“神秘光环”的表层,深入到那些构成她影像的肌理之中,探究那些塑造了她独特视角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 城市万花筒中的个体回响: 梅耶的作品,最直观地呈现了她对那个时代的敏锐洞察。她用镜头捕捉着城市生活的脉动:摩天大楼的崛起,广告牌的喧嚣,街头巷尾的匆忙身影,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情。然而,她并非简单的记录者。在她的镜头下,平凡的街景也焕发出戏剧性的张力。那些被捕捉的瞬间,不仅仅是画面,更是一种情感的投射,一种对个体在庞大都市中生存状态的体悟。 这本书将分析梅耶如何通过构图、光影、以及她独具匠心的选择,将这些日常场景转化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我们将审视她对人物的观察,那些眼神中的迷茫、疲惫、坚韧,甚至是那一闪而过的喜悦。她是如何在不干涉被摄者的情况下,捕捉到如此真实的情感流露?她的作品中,是否隐藏着对当时社会阶层差异、性别不平等的隐晦表达?我们将从更广阔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去解读她镜头下的城市图景,去理解她如何在一个集体化的时代,依然能够精准地聚焦于个体的存在与挣扎。 自拍的边界与身份的探索: 薇薇安·梅耶留下了大量的自拍作品,这在当时是极其大胆且罕见的。这些自拍,远非简单的自我记录,它们是梅耶自我认知、自我表达,乃至自我质疑的载体。她将自己置于各种环境中,与城市背景、路人、甚至自己的倒影对话。这些影像,展现了一个复杂的、多面向的自我。 本书将深入探讨梅耶的自拍艺术。她是如何利用镜子、橱窗、相机镜头等媒介,构建并解构自己的形象?她的自拍中,流露出的是自信、孤傲、还是对身份的困惑?我们将分析她如何通过服饰、表情、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来探索“我是谁”这个永恒的命题。尤其是在上世纪中期,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受到诸多限制的背景下,梅耶的自拍,是否是一种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她是否在通过影像,为自己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我们将尝试理解,她的自拍,既是她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也是她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仪式。 “匿名”的艺术史: 梅耶作品的“匿名性”是其被发现之前最鲜明的特征。她从未向任何人展示过她的摄影作品,也未曾有过任何出版或展览的意图。这种“不为人知”,使得她的艺术之路充满了神秘感,也引发了我们对“艺术家”定义的思考。 这本书将探讨“匿名”艺术家的现象,以及梅耶的案例在其中的独特性。我们为何如此强调艺术家的身份和名望?当一个人的作品跨越时空,最终被公众所认识,它所承载的意义是否会发生改变?我们将从艺术史的角度,审视梅耶作品的价值,并分析她为何选择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她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是出于谦逊,还是出于某种更深层的对艺术纯粹性的坚持?我们将试图理解,即使没有光环的照耀,伟大的艺术作品依然能够穿越时间和界限,触动人心。 时代印记与摄影技术的交织: 梅耶的摄影作品,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她使用 Rolleiflex 相机,这种中画幅相机以其卓越的画质和直观的操作,成为了许多纪实摄影师的首选。而她作品中,对光线、景深、以及瞬间捕捉的娴熟运用,无不体现了她对摄影技术的深刻理解。 本书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梅耶的摄影风格。她所处的时代,是摄影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变革的浪潮涌动的时期。她的作品,是如何在技术支持下,捕捉到这个时代的独特气息?她的视角,是否也受到当时摄影思潮的影响?我们将从摄影史的角度,解读梅耶作品的技法和风格,分析她如何利用黑白摄影的魅力,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深度。她对细节的关注,对瞬间的把握,都将是本书分析的重点。 “发现”的意义与艺术的传承: 薇薇安·梅耶的故事,最终落脚于“发现”这个行为本身。她的作品被发现,如同一次意外的拾珠,为艺术史增添了一位重量级人物。然而,这个发现的过程,也引发了关于艺术品所有权、传承、以及艺术家生前意愿的讨论。 本书将从更哲学和人文的层面,去探讨“发现”的意义。艺术品的价值,是否仅仅在于其最终的呈现?那些未被看见的、未被传播的创作,是否也同样具有生命力?我们将反思,梅耶的影像,对于我们理解艺术、理解人生,又意味着什么?她的作品,究竟是属于她自己的,还是属于那些被她触动的人们?我们试图理解,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即使在生前默默无闻,她的作品依然能够以某种形式,继续呼吸,继续影响,继续传递那些关于人性、关于时代、关于美的普世价值。 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的思辨之旅,一次对薇薇安·梅耶及其作品背后蕴含的复杂议题的探索。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位摄影师,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去“发现”被隐藏的美,如何去理解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的非凡之处,以及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去珍视那些能够穿越时间,触动我们灵魂的艺术表达。我们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读者不仅仅看到薇薇安·梅耶镜头下的影像,更能感受到她那颗不曾停止跳动的、对世界充满好奇与观察的心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关于“局外人”视角的题材不太感冒,但这本书成功地扭转了我的看法。它没有将主角塑造成一个高不可攀的艺术天才,而是非常人性化地展现了她作为个体在城市中穿梭时的那种既疏离又亲近的复杂情感。书中对于主角如何利用手中的工具(无论是相机还是她自己的观察力)来构建一个安全区,进行一种隐秘的社会学调查的分析,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窥视”与“被观看”之间界限模糊性的讨论,这触及了现代都市人普遍的心理困境。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完全没有陷入空泛的赞美,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态度,去解剖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让人看完后对“旁观者”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之处在于它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做得不动声色却又极为到位。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大事记,而是巧妙地将摄影作品的诞生时刻,与背后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动荡、文化思潮紧密地联系起来。读到某些照片时,你会突然明白,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穿着那样的衣服,为什么街景会是那样的萧条或繁荣。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向导,她没有直接告诉我历史的结论,而是通过展示那些活生生的瞬间,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历史的温度。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对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过去,生出更真切的怀想与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从封面那富有质感的纸张,到内页排版的疏密有致,每一点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与用心。尤其是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选择,配合着大量的黑白摄影作品,瞬间就能将人带入一个更为深沉、更有故事感的氛围之中。我特别欣赏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一些关键照片的放大和局部特写,让观者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到那些微小的瞬间,比如光影的捕捉、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甚至是快门按下时那种时间凝固的张力。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编辑团队在选择哪些作品进行展示时的深思熟虑,他们似乎并不只是罗列作品,而是在构建一条清晰的视觉叙事线索,引导我们去探索这位神秘摄影师的内心世界和她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这种对实体书的精良制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欣赏体验,让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可以说是令人惊艳的,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哲思深度。作者在描述场景时,经常会使用一些非常新颖且富有画面感的词汇组合,初读时可能会让你微微一怔,但仔细回味后,会发现它极其贴切地描绘了那种难以言喻的氛围。不同于一般传记或评论,这里的文字更像是诗歌的散文体,充满了对存在、时间流逝和自我身份的追问。有时候,我会停下来,仅仅是咀嚼某一个长句的结构,感受它如何层层递进地构建出一个复杂的意象。这种阅读体验非常过瘾,因为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线性思维,迫使我们慢下来,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它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这意味着什么”。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在场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艺术评论,而是像一个老朋友拉着你,在你耳边轻声讲述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充满烟火气的故事。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松弛,却又精准地抓住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生活切片。比如,她对特定年代城市景观的捕捉,那种钢筋水泥与匆忙行人交织的画面,让人仿佛能闻到当时空气中的尘土味和汽车尾气的味道。更打动我的是,书中对那些“普通人”的描绘,没有刻意的戏剧化处理,只是冷静地记录了他们在那个特定时间点上所处的状态——一个被包裹在自己世界里的身影,一个正在等待的眼神,一次不经意的微笑。这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感,比任何宏大的主题都更具穿透力,它提醒着我们,生活本身就是最精彩的剧本,只是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

评分

安静是生产力,思考是行动力。

评分

性价比高,好用超值,正品。值得购买。

评分

个在滋味,无以细述。

评分

非常好,很优惠。

评分

街拍大神的著作,值得细细体味。每一幅照片都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备受启发。虽然薄薄一本,但都是精华!

评分

装帧设计实在太美,长草很久了。可惜没在一版一印的时候剁手。来的这本裁边的纸屑洒了一桌子。五星给大师级作者和编者。

评分

搞活动买的,性价比很高,质量外观都没什么问题,内容还没看,等学习以后在做评价。

评分

是我喜欢的书,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

这本书我是期待了很久,只是简单看了下作者的生平,就已经能知道这本书存在于世的意义有多大了。虽微小但不寂灭,虽短暂却永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