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一生拍摄了超过17万张底片。巅峰时平均每天拍摄13张。一生以保姆为职。
当人们在一箱一箱的底片中,终于发现“VivianMaier”的名字时,这位才华横溢的、敏感的、孤独的老妇人刚刚离世。
那么,薇薇安·梅耶又是谁呢?有过怎样的人生?她在哪里学的摄影?为什么拍了一辈子的照片又不冲洗出来看?是什么支持她不停地拍摄?本书或许能回答这些问题。
2007年,美国芝加哥的跳蚤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老照片和底片,拍摄内容很丰富,有人文肖像、街头抓拍、社会热点、儿童生活、抽象光影等。拍摄手法娴熟,堪称经典之作。但人们并不知道摄影师是谁。随着更多资料的出现,“薇薇安·梅耶”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今天,薇薇安·梅耶这位颇具传奇性的摄影师逐渐被人熟知,她一生以保姆为职业,曾经环游世界,在芝加哥住了近50年,留下17万张底片。虽然各界对薇薇安的作品评价各异,但所有人都不否认她的照片“极具感染力”。
本书提供了一个线索,完整呈现了薇薇安其人其作的发现过程,逐渐丰富的背景资料让薇薇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但薇薇安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摄影作品的版权争议,所有整理工作已经暂停。人们期待继承权之争尘埃落定后,能看到更多薇薇安的作品。
●薇薇安对她生活的时代有着敏锐的视觉感应。她无为而为的即兴自拍像创作,极为典型地代表了此人的摄影风格和技巧观念,由此而印证摄影不是对世界的拷贝式模仿,拍照的精神境界往往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是一种神奇。薇薇安·梅耶的诸多自拍像犹如天助的神来之笔。
——王瑞,国际摄影文化交流使者、摄影师、策展人、摄影评论人和摄影史学者
●显然是美国富有洞察力的街拍摄影家之一的薇薇安·梅耶终于被发掘出来了。每一张在网上新发表的作品都在她日益增长的粉丝群中造成轰动。薇薇安·梅耶的街拍作品同时抓住给了这个城市富有生气的值得回味的地方特点和不可思议的瞬间。薇薇安·梅耶镜头中的人物既保持了他们的尊严,也表现出他们的无助、高贵、失败、骄傲、脆弱、亲切,有时还很有趣。哈利·卡拉汉是人们拿来和薇薇安·梅耶比较的众多摄影大师之一。
——《纽约时报》镜头专栏评论
●五六十年代没有多少女性在街拍,所以这事非常有意义也值得关注。除了她的生平故事相当传奇之外,我认为她本身也是非常好的摄影家。
——《芝加哥太阳报》兰尼·西尔弗曼(LannySilverman)
●它们朴实,刚毅,坚韧。在那些破旧不堪,治安不好的地方转悠拍片,作为女性薇薇安实在是勇敢得不可思议,同时她也很容易受到伤害。那时代没有人认为女人应该是这样的。但薇薇安也有温柔的一面,有时薇薇安也很幽默,她对所有人这种清新而无邪的接受,让人很难不喜欢她的作品。
——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Meyerowitz),美国街头纪实摄影大师
●她对是什么组成了美国有个很直接,很全面,很根本的概念,而这种概念却被五六十年代的摄影家们疏忽了。既有街头生活的多元性,又有街头生活那种特别的平民的活力。她用一种特别的办法通过相机将她自己和街头生活结合起来,由此给了她很有魅力的现场感。她有本事让别人接受她,或至少忍受她或忽略她,所以她拍到的人们表现得都很自然。
——艾伦·塞库拉(AllanSekula),美国摄影家
5一个保姆一生的视觉日记
13薇薇安海量照片幕后的故事
28薇薇安·梅耶的第一本摄影作品集出版
32薇薇安摄影作品的最新立案
39薇薇安·梅耶家族史
47摄之如饴:薇薇安·梅耶的拍照人生/王瑞
65薇薇安·梅耶现象之于美国摄影社会/王瑞
薇薇安·梅耶摄影作品
81自拍像
95美国华侨
105报纸和看报的人们
121保姆视角
153马克斯韦尔街
171街拍
209芝加哥暴乱
221梦幻镜像
232薇薇安·梅耶现象纪要
一个保姆一生的视觉日记[1]
薇薇安·梅耶的海量摄影作品被发现
2011年,美国摄影界最火的话题,同时也是任何一个关心摄影,尤其是关心纪实摄影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话题就是:芝加哥保姆薇薇安·梅耶(VivianMaier),和她的海量摄影作品是如何被发现的。
时间退回到2007年,地产经纪人约翰·马洛夫(JohnMaloof)为介绍当地一处公园,需要找一些旧照片。马洛夫平时就喜欢淘一些旧物件,他在旧家具拍卖场(RPNSales)花400美元买下了一箱老照片和旧底片。据说拍卖品是一间民用仓库[2]因收不到租金,将库中许多旧家具及杂物拿出抵卖的。马洛夫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照片。不懂摄影的他刚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处置这批底片和照片,他闲暇时间仔细整理后发现,东西的主人叫薇薇安·梅耶。慢慢地马洛夫也喜欢上了摄影,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在跳蚤市场收集薇薇安·梅耶的照片、底片。
马洛夫哥哥的朋友罗恩·斯莱特里(RonSlattery)一直在收集旧照片。斯莱特里在2007年同一次拍卖时也买下了一批薇薇安·梅耶的胶卷。他曾在2008年7月将梅耶的照片发布到自己的旧照片网站上。那时候没有人知道薇薇安·梅耶是谁。斯莱特里后来将手中的薇薇安·梅耶胶卷的大部分,以1美元1卷的价格,共1000卷卖给了马洛夫。
马洛夫一共收集到10万多张底片,2000多卷还没有冲洗的胶卷,3000张照片和许多8毫米影片。时间跨度大约是20世纪50—90年代。
杰夫·戈尔茨坦(JeffGoldstein),从跳蚤市场听说了马洛夫收集薇薇安·梅耶照片的事情,也加入了收集的行列。他先从斯莱特里手里得到57张照片,并了解到2007年拍卖时有位叫兰迪·普诺(RandyProw)的人也买下了另外一批薇薇安·梅耶的底片。功夫不负有心人,戈尔茨坦最后找到普诺并买下了那些底片。目前戈尔茨坦收集到1.2万张底片,700张照片,20部影片和许多反转底片。时间跨度大约是20世纪50—70年代。
就这样,薇薇安·梅耶的摄影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其规模、质量、时间跨度令人震撼。
薇薇安·梅耶的生平故事碎片
那么,薇薇安·梅耶又是谁呢?有过怎样的人生?她在哪里学的摄影?为什么拍了一辈子的照片又不冲洗出来看?是什么支持她不停地拍摄?
2009年4月的一天,马洛夫在其中一个盒子里找到一个装胶卷的信封,上面用铅笔潦草地写着:VivianMaier。马洛夫赶紧再次在网上查找,惊奇地发现VivianMaier的名字出现在《芝加哥论坛报》的讣告栏里,前几天刚刚过世。发讣告的是约翰、莱恩和马修。他们留下的地址和电话都不准确,马洛夫试图通过《芝加哥论坛报》与他们联系也失败了。线索断了。
2009年5月18日马洛夫专门建立了一个薇薇安·梅耶博客,并开始逐步上传薇薇安的作品。2009年10月9日马洛夫在Flickr发了一个专题“我该如何处理这批照片”,反应很热烈,马洛夫也得到许多热心的建议,这都增加了他整理这批照片的动力。
马洛夫随后在另外一个盒子底部发现一个高地公园地区的地址,上面的名字是阿夫龙·根斯堡(AvronGensburg)。仔细调查之后发现阿夫龙·根斯堡的确住在这个地址,而且他的三个儿子的名字是约翰、莱恩和马修,正是在《芝加哥论坛报》发讣告的那三位。就这样,从根斯堡家开始,马洛夫总算找到一些了解薇薇安·梅耶的人。
我通常对这类关于“局外人”视角的题材不太感冒,但这本书成功地扭转了我的看法。它没有将主角塑造成一个高不可攀的艺术天才,而是非常人性化地展现了她作为个体在城市中穿梭时的那种既疏离又亲近的复杂情感。书中对于主角如何利用手中的工具(无论是相机还是她自己的观察力)来构建一个安全区,进行一种隐秘的社会学调查的分析,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窥视”与“被观看”之间界限模糊性的讨论,这触及了现代都市人普遍的心理困境。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完全没有陷入空泛的赞美,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态度,去解剖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让人看完后对“旁观者”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之处在于它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做得不动声色却又极为到位。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大事记,而是巧妙地将摄影作品的诞生时刻,与背后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动荡、文化思潮紧密地联系起来。读到某些照片时,你会突然明白,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穿着那样的衣服,为什么街景会是那样的萧条或繁荣。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向导,她没有直接告诉我历史的结论,而是通过展示那些活生生的瞬间,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历史的温度。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对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过去,生出更真切的怀想与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从封面那富有质感的纸张,到内页排版的疏密有致,每一点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与用心。尤其是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选择,配合着大量的黑白摄影作品,瞬间就能将人带入一个更为深沉、更有故事感的氛围之中。我特别欣赏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一些关键照片的放大和局部特写,让观者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到那些微小的瞬间,比如光影的捕捉、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甚至是快门按下时那种时间凝固的张力。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编辑团队在选择哪些作品进行展示时的深思熟虑,他们似乎并不只是罗列作品,而是在构建一条清晰的视觉叙事线索,引导我们去探索这位神秘摄影师的内心世界和她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这种对实体书的精良制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欣赏体验,让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可以说是令人惊艳的,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哲思深度。作者在描述场景时,经常会使用一些非常新颖且富有画面感的词汇组合,初读时可能会让你微微一怔,但仔细回味后,会发现它极其贴切地描绘了那种难以言喻的氛围。不同于一般传记或评论,这里的文字更像是诗歌的散文体,充满了对存在、时间流逝和自我身份的追问。有时候,我会停下来,仅仅是咀嚼某一个长句的结构,感受它如何层层递进地构建出一个复杂的意象。这种阅读体验非常过瘾,因为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线性思维,迫使我们慢下来,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它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这意味着什么”。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在场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艺术评论,而是像一个老朋友拉着你,在你耳边轻声讲述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充满烟火气的故事。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松弛,却又精准地抓住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生活切片。比如,她对特定年代城市景观的捕捉,那种钢筋水泥与匆忙行人交织的画面,让人仿佛能闻到当时空气中的尘土味和汽车尾气的味道。更打动我的是,书中对那些“普通人”的描绘,没有刻意的戏剧化处理,只是冷静地记录了他们在那个特定时间点上所处的状态——一个被包裹在自己世界里的身影,一个正在等待的眼神,一次不经意的微笑。这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感,比任何宏大的主题都更具穿透力,它提醒着我们,生活本身就是最精彩的剧本,只是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
评分安静是生产力,思考是行动力。
评分性价比高,好用超值,正品。值得购买。
评分个在滋味,无以细述。
评分非常好,很优惠。
评分街拍大神的著作,值得细细体味。每一幅照片都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备受启发。虽然薄薄一本,但都是精华!
评分装帧设计实在太美,长草很久了。可惜没在一版一印的时候剁手。来的这本裁边的纸屑洒了一桌子。五星给大师级作者和编者。
评分搞活动买的,性价比很高,质量外观都没什么问题,内容还没看,等学习以后在做评价。
评分是我喜欢的书,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这本书我是期待了很久,只是简单看了下作者的生平,就已经能知道这本书存在于世的意义有多大了。虽微小但不寂灭,虽短暂却永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