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兴衰:秦汉兴亡备忘录

帝国的兴衰:秦汉兴亡备忘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德增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秦汉
  • 帝国
  • 兴衰
  • 备忘录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王朝更迭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28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620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次从独特的视角解读了秦汉帝国的兴衰历史,分析了为秦汉帝国带来空前强盛的制度,为何却不能挽救帝国的灭亡?
  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和近百年来的考古学发现,以大量个性案例与精美的历史图片相结合,气势如虹地展现了秦汉帝国的历史风云。
  该书试图破解秦汉帝国兴衰之谜,探索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华帝国固有的又无法解决的悖论,诠释中国两千年王朝更替历史周期规律。

内容简介

  从秦到东汉,441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味的内容。每当我们打开中国历史,那一段历史总会吸引我们的目光,令我们流连忘返。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使“秦”、“汉”成为影响巨大的名词。夏曾佑说过这样两句话:“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刘邦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案中国之政,始于汉武者极多。”在这册小书中,我们从秦汉历史的关键点——关键事件、关键制度与关键人物入手,解读秦汉441年的历史。

目录

一 刘邦:从泗上亭长到汉家皇帝
觊觎帝位、盗贼横行:秦朝统治下的“山东”
丰邑中阳里:汉家皇朝的“龙兴之地”
广交游、好酒色:刘邦在泗上亭长任上
官堌堆:刘邦登基大典
汉初三杰:刘邦取胜的关键
二 汉家制度的厘定
叔孙通:制订朝仪
娄敬:谏都长安与和亲
萧何:《九章律》与未央宫
张苍:定章程
国家体制:郡县与封国
三 汉家盛世的基石
萧规曹随:走向无为而治
文景之治:汉家皇朝的繁荣
民间社会的个案:朱买臣与公孙弘
皇朝的隐患:商贾、地主、诸侯与匈奴
四 独尊儒术:要人们只读一种书
历史的真相:建元元年之诏
第一次尊儒活动的失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官学讲席的独占
五 四十五年战争:北伐匈奴
马邑之谋:诱歼匈奴
卫青、霍去病北伐
白发丹心:苏武出使
北伐末战:李广利败北
六 盛世背面:皇朝的危机
集中财利:一切为了战争
三大事件:皇朝危机的信号
《轮台诏》:第一个皇帝罪己诏
临终托孤,遴选顾命大臣
七 昭宣二世:昙花一现的“中兴”
“盐铁会议”:既定方针的分歧
辅政大臣的争斗:一起未遂政变
汉宣帝:中兴之主
元成二帝:汉家皇朝的掘墓人
八 王莽新朝:一个人的皇朝
王氏外戚:王莽起家的靠山
篡汉的“安汉公”
新朝“新政”:倒行逆施
危机四起,众叛亲离
渐台:王莽的末日
九 刘秀:东汉皇朝的缔造者
儒生、商人、武将与皇帝:刘秀的四个角色
复西京旧制:汉家制度的修订
强项令的故事:家事与国事
十 明章之治:治黄、经营西域与文化建设
王景治河:黄河八百年安流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文化盛事:《汉书》编写与佛教东来
十一 光怪陆离的东汉朝野
从和帝到献帝:幼主治国
外戚与宦官:权柄的轮转
豪强地主:田庄、部曲与徒附
孝子:生不养,死厚葬
儒学:章句与谶纬
科学家:蔡伦、张衡、张仲景与华佗
十二 州郡牧守:东汉皇朝的终结者
黄天当立:“太平道”与黄巾大起义
董卓专权与军阀混战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十三 中国皇朝兴亡的周期律
五千年文明史与六十七个皇朝
皇朝兴亡的“三步曲”
西汉:皇朝覆亡的典型

精彩书摘

  刘邦:从泗上亭长到汉家皇帝
  六国灭,秦一统。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特别是百家争鸣,为大一统的秦朝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列国诸侯的典章制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还有才华横溢、不安于现状的各种人物。但是,秦始皇帝君臣未能利用,强制性地在全国推行秦制,焚书坑儒,秦人占据帝国要职。结果,秦朝二世而亡,丰邑中阳里农家子弟刘邦,建立了他的大汉皇朝。
  觊觎帝位、盗贼横行:秦朝统治下的“山东”
  秦王嬴政纪年第二十六年(前221),秦将王贲麾兵长驱直入齐国,齐王田建纳降。列国纷争时代至此结束,秦一统天下。
  秦本西陲小邦,春秋时代开始那年(前770)才列为诸侯。当时燕、晋、齐、鲁等已经立国二百六七十年。然而,秦后来居上,最终成为天下共主。秦王嬴政志得意满,诏令公卿百官: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尊贵,臣等昧死上名号曰“泰皇”。嬴政自以为“德过三皇,功兼五帝”,自定名号为“皇帝”,他为“始皇帝”,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皇帝自称“朕”,群臣言事称“今上”;命曰“制”,令曰“诏”,印曰“玺”。
  这些名号是一种创新。但是,除了皇帝的一系列名号之外,其他创新甚少,秦始皇帝君臣统治、管理统一帝国的基本制度,仍然是原秦国其中主要是商鞅变法以来确立的基本制度。在他们看来,全国一统只是版图扩大而已。因此,他们统治、管理统一帝国的措施,就是把秦国的制度强制推行到新占领的地区。
  东方六国的典章制度,秦始皇君臣摒弃不用。这不仅错失了吐故纳新的大好时机,且引起东方六国遗民的强烈不满。
  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秦与东方六国的思想文化又发生了一场激烈冲突。
  这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齐聚咸阳宫,向他们的皇上祝贺新春。大臣周青臣祝酒,歌颂秦始皇帝的功德,说自上古以来无人能及云云。博士淳于越当庭指斥周青臣面谀,又抨击了废分封、行郡县等制度,告诫说凡事要师古,否则难以长久。丞相李斯借题发挥,说正是这帮读书人以古非今,惑乱百姓,并最终提议焚书。于是,新春酒宴变成了一场政治论争。始皇帝最后批准了李斯的方案,诏令:
  1.天下凡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方面以外的书籍,一律送官府集中烧毁,博士官的藏书可以不烧。
  2.令下三十日不烧,判四年徒刑。
  3.敢偶语《诗》、《书》,处死;以古非今,灭族。
  4.若有想学习者,可以拜官吏为师,但只准学习法令。
  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四百六十多名读书人被活埋在骊山脚下。
  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治国安邦的思想学说,这本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秦始皇帝君臣却毫不珍惜地将其抛弃。
  六国诸侯还留下了大批人才,秦始皇帝君臣也未重用。传世文献及出土简牍中记载的三公九卿及郡县守令,都是原秦国人或在秦统一前投靠秦国之人,
  只有一些刀笔小吏起用了六国遗民。亡国的六国贵胄,不甘心做秦始皇帝的顺民;六国遗民更渴望功名富贵,春秋特别是战国以来的社会动乱所造就的乱世英雄心态,在他们身上犹有深刻的印痕。对此,《史记》中记载了几个个案,《汉书》所记略同。
  个案一: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张良。
  张良祖上是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是韩昭侯、宣惠王、襄王三朝宰相;父亲张平,又相韩?王、桓惠王,故史称张良祖上“五世相韩”。为了写《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迁到处寻访、凭吊张良遗迹,在他心目中,张良应是一位身材魁伟、相貌奇特的大汉,待见到了张良的画像,才知道他是一个纤弱单薄、眉清目秀的白面书生。司马迁不由地生出几多感叹。
  当张良步入社会时,韩国已被秦吞灭,秦王嬴政成了秦始皇帝。张良从一位贵公子沦为黔首,荣华富贵变成了美好的回忆。他对故国充满了感情,对秦朝和秦始皇帝充满了仇恨,矢志复仇。他倾家荡产,筹措刺杀秦始皇帝的活动经费;弟病死,他连葬礼都不举办,全力投入复仇刺秦活动中。他从一个自称“仓海君”的隐士那里物色了一个大力士,给他铸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合今六十余斤)的大铁锥。一切准备就绪,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张良动手了,他在秦始皇帝出巡路过的博浪沙(今河南郑州北)设下埋伏,大力士手持大铁锥,藏在树丛中。秦始皇帝的车驾来了,大力士把大铁锥掷了出去。铁锥误中秦始皇帝身后的副车,始皇帝大难不死,惊怒之余,下令在全国搜捕刺客。张良被迫改名换姓,隐居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南)。
  个案二: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梁、项羽。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在秦国大将王翦的围攻下,楚国名将项燕兵败自杀,项氏家族从此败落,项燕之子项梁与侄儿项羽相依为命。
  项羽年少时,项梁教他学写字,刚学了几个字,就没了兴趣,说要学剑,结果又半途而废。项梁大怒,训斥了他几句,他说会写字只能记姓名而已;剑不过一人敌,也不值得学,要学就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他兵法,项羽大喜,略知一二,又浅尝辄止。不久,项梁与人有隙,一怒之下将那人杀了,只得带着项羽避仇于吴中。项梁精明强干,很快成为当地很有号召力的人物。他把子弟朋友按军队方式进行编制,教他们如何用兵作战。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帝巡行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准许当地吏民百姓观看皇帝威仪,项梁与项羽也前去围观,望着渐渐远去的秦始皇帝,项羽自言自语地说:“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直吓得项梁忙掩其口,说:“毋妄言,族矣!”
  个案三: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韩信。
  父亲死后,韩信和母亲相依为命,家中一贫如洗。韩信长得高大魁梧,本可凭力气挣碗饭吃,他却什么活都不会干,也不想干。想到衙门谋个差事,也未能如愿。不过,人们一般不敢惹他,因为他身上总是带着一把利剑。
  老母去世,没有安葬的地方,他在村外一处荒岗上挖了个坟坑,埋葬了母亲。此举令乡邻惊讶不已,韩信却对人说,那是一片风水宝地,周围可以安置万户。直到六七十年后,司马迁写《史记?淮阴侯列传》,去淮阴调查韩信的逸闻旧事,淮阴人还向他渲染此事。
  安葬了老母,那个只能熬点稀粥之类的釜灶,再也不曾冒过炊烟。肚子饿了,韩信就去街坊邻居家蹭一顿。他常去的是下乡南昌亭长家。时间一长,亭长的妻子烦了。一天,天刚亮,亭长的妻子就赶紧做饭,端给还在床上懒被窝的丈夫,催他快吃,想让韩信扑个空。谁知,韩信这天偏偏早来了一步,正好碰上!亭长妻子顿时拉下脸来,也不给韩信盛饭;亭长埋头吃饭,一声也不吭。韩信一看,愤然摔门而去。
  饥肠辘辘的韩信做了个鱼钩,跑到淮河岸边,垂钓起来。一群妇女正在洗衣,见他衣衫褴褛,竟还有这份闲情逸致,一问才知是被饥饿逼到这般境地。一位老妇可怜他,领他回家,让他吃了一顿饱饭。这位好心的老妇,史称“漂母”。从此以后,到了吃饭的时候,韩信就找上门来,漂母也不嫌弃。一日,填饱了肚子后,韩信对天发誓,说日后定当重重地报答漂母的恩德,漂母一听,指着他的鼻子就骂:大丈夫连口饭都挣不到!我可怜你,才给你口饭吃,哪个指望你来报答?韩信羞得满面通红而去。
  街市上一帮市井无赖拦住了他,一人指着韩信嘲笑说:别看他虽然长得人高马大的,腰上还挂把破剑,实际上是个胆小鬼。说完,他叉开两腿,对韩信说:你若是不怕死,就拿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两眼死死盯着他,脸胀得通红。过了一会儿,他恢复了平静,低头弯腰,从那人胯下爬了过去。围观者大笑,说他真是个孬种。
  个案四:阳武(今河南兰考东北)人陈平。
  阳武县户牖乡库上里有户姓陈的人家,家境贫寒,仅有三十亩薄田――那时,五口之家一般有田百亩。陈家兄弟两人,弟名陈平,老大的名字失载,《史记?陈丞相世家》称其为“陈伯”。陈伯已婚娶,陈平还年少,父母都已去世。陈平渴望出人头地,但家中既无钱又无势,他知道唯有靠自己的才干去博取功名。为此,他到处拜师求学,地里的活儿全由哥嫂忙碌。哥哥心甘情愿,当嫂子的却心中愤愤不平,觉得太便宜了陈平。陈平长得白白胖胖的,有人问陈平:你家那么穷,吃什么长得这么胖?早就恼恨陈平的嫂嫂抢过话头说:也吃糠咽菜,有叔如此,不如没有。陈伯闻言大怒,休了妻子。
  等到陈平成年,该婚娶了,有钱人家都不肯把女儿嫁给他,陈平也不愿娶贫穷人家的女子,婚事久久不能解决。户牖乡有个叫张负的富翁,他的孙女五次嫁人,丈夫不久辄死,于是无人再敢娶她。陈平看中了张家的钱财,欲娶她。一次乡里死人,陈平去帮人办丧事挣点钱。张负去吊唁,见到陈平,很赏识他的相貌和才干,陈平便乘机和他套近乎。丧事结束,陈平回家时,张负悄悄跟在后面,看见陈家坐落在靠近城墙的一座偏僻脏乱的小巷里,房屋无门,遮着张破席子,但门外却有很多停车的轨迹――当时,只有官宦和富人才能乘车。张负回到家里,对儿子张仲说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不同意,说陈平家穷,又不干活,全县的人都讥笑他游手好闲,怎么偏偏嫁给他?张负说哪有像陈平这样的人才而长久贫贱的?张仲不敢再说什么。陈平家贫,张负就借给他钱,让他按礼行聘;又给他钱买酒肉,操办婚事。陈平娶了张家孙女以后,用度一天比一天宽裕,交往的人也越来越多。
  库上里祭祀土地神,陈平负责分肉,分得极为公平,父老们都赞美他,陈平长叹一声说:若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
  个案五:阳城(今河南方城)人陈胜。
  贾谊《过秦论》说陈胜乃“瓮牖绳枢之子”,也就是说,他家用瓦瓮做窗户,房门用草绳绑着,“瓮牖绳枢”形容极其贫穷。陈胜无以谋生,与他人一同给地主扛活种地。一天,他们正在耘田,陈胜扔下锄头,站在田垄上默默不语。忽然,他抬起头,对伙伴们说:“苟富贵,无相忘。”伙伴们都笑了,说你一个给人种地的,哪里来的什么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从上面五个个案中,我们看到的民间社会状况是:从亡国的贵族之后到“瓮牖绳枢之子”,不安于现状、不肯老死乡里者大有人在,他们怀才不遇,有博取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甚者觊觎皇位。
  谈及秦末的反秦运动,人们往往强调秦的暴政。《汉书?食货志上》说: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和口赋两大项。“收泰半之赋”即征收土地收获物的三分之二。除了田租,还有口赋,即人头税。《汉书?食货志上》说秦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可见秦朝的田租、口赋很重。
  更为繁重的负担是徭役: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匈奴,筑长城;屠睢率五十万人戍守五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为秦始皇帝修建骊山陵的刑徒“七十余万”,《汉旧仪》说“七十二万”。仅以上三项,动用的人力就达一百五十万。
  关于秦朝人口,有不同的估计。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二册推测为二千万人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此后论及这一问题者,多采信之。葛剑雄认为这个估计偏低,他的研究结论是:秦灭六国之初,全国人口有四千万左右葛剑雄《关于秦代人口数量的新估计》,载《葛剑雄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5页。。且按葛先生考证的四千万人口计,服役的人口多达百分之五。
  秦朝的徭役往往被夸大,如阿房宫被视为秦始皇帝暴政的另一个缩影。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贾山,在其《至言》中描述阿房宫说:
  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阿房宫更加宏伟壮丽: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唐代大文学家杜牧《阿房宫赋》将阿房宫推向极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但是,考古发现证明这些记载不实。自2002年至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阿房宫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结果表明:阿房宫只有一个前殿遗址;这个前殿遗址只是一个夯土台基,东西长一千二百七十米,南北宽四百二十六米,现存高十二米。在夯土台基之上,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杨永林《秦阿房宫遗址考古工作全面完成》,《光明日报》2007年12月9日第1版。。
  秦朝推行严刑峻法。修建骊山陵的七十多万人全是刑徒。秦朝徒刑有城旦舂四年,加刑至五年、六年;鬼薪,三年;司寇,二年。徒刑往往附加髡刑,剃光头发;耐刑,仅剃鬓发和胡须;黥,脸上刺字。英布就是受了黥刑的骊山徒,故又叫“黥布”。从考古发现来看,当年的骊山徒脖子和脚上都戴着刑具。仅在骊山陵服刑的就如此之多,由此可见秦朝严刑峻法之一斑,故有“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之说《汉书?刑法志》。。赭衣,即罪犯穿的红褐色衣服。
  在时人心目中,秦末农民起义乃“山东豪俊”的反秦复国。当反秦复国活动在“山东六国”风起云涌之时,秦国故地却未见反抗活动。这进一步证明,秦之暴政并非秦末反秦运动的根本原因。
  ……

前言/序言


帝国远征:亚历山大与希腊世界的蜕变 图书简介 这部史诗般的著作,深入剖析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崛起、横跨欧亚非的征服之旅,以及由此引发的希腊化时代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军事统帅生平的流水账式记录,更是一幅宏大历史图景的精细描摹,探讨了权力、文化、信仰与地理如何相互作用,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一部分:马其顿的黎明与“英雄”的铸就 故事始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的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的铁腕统治下,这个在传统希腊城邦眼中近乎蛮族的王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军事与政治革命。本书详细考察了马其顿方阵(Sarissa Phalanx)的革新、腓力对希腊城邦联盟的巧妙控制,以及亚历山大在克拉森的童年教育——特别是他与亚里士多德的师徒关系,如何为他灌输了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和对“普世理性”的追求。 当腓力遇刺,年仅二十的亚历山大如何迅速巩固权力,肃清内部隐患,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雷霆之势摧毁了底比斯的反叛,为接下来的远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早期经历,揭示了亚历山大性格中那股既果决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特质。 第二部分:横渡赫勒斯滂与东方梦魇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约四万精锐,跨过连接欧亚的狭窄海峡,正式拉开了对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战争。本书细致地再现了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米拉战役的战场细节。我们不仅聚焦于马其顿军队战术的精妙——如侧翼骑兵的突破与方阵的坚守——更深入分析了波斯帝国在战略上的僵化与内部矛盾,这使得一个相对较小的征服者得以撕开这个庞大帝国的躯干。 从征服小亚细亚的沿海城市,到对泰尔的长期围攻,再到对埃及的“解放”,本书详细描绘了亚历山大如何利用其军事才能和对地方政治的敏锐洞察力,迅速建立起统治基础。在埃及,他被尊为法老,并下令奠基亚历山大城——这一伟大工程,象征着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汇。 第三部分:深入帝国腹地与文化熔炉 随着战争的深入,目标从击败大流士三世转向了对波斯帝国的彻底继承与改造。本书重点探讨了亚历山大在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一带)和粟特地区(Sogdiana)的长期征战,以及他与当地贵族女儿罗克珊娜的联姻。 一个核心议题是“融合政策”(Policy of Fusion)。亚历山大如何逐步引入波斯式的宫廷礼仪(如“proskynesis”——跪拜礼),并逐步将波斯人纳入其军队和行政管理体系。这在马其顿老将中引发了巨大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对克里图斯(Cleitus the Black)的悲剧性谋杀。这段描述,深刻揭示了英雄光环下的脆弱与专断,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忠诚”与“统治”理解的根本冲突。 本书也详细考察了亚历山大远征的终点——印度河流域。在费罗战役中,他首次面对了披坚执锐的战象,并最终与波鲁斯王达成了一份基于相互尊重的协议。然而,当军队拒绝继续向恒河进军时,亚历山大不得不面对他帝国扩张的生理极限,以及他个人理想与士兵现实需求的矛盾。 第四部分:希腊化时代的诞生与遗产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英年早逝,留下的帝国广袤却无继承人。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分析了亚历山大死亡带来的权力真空,以及随后的“继业者战争”(Diadochi Wars)。 这些继承者们,如托勒密、塞琉古和安提柯,如何瓜分了这块巨大的蛋糕,并建立了延续数百年的四大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塞琉古帝国、安提柯马其顿和珀伽蒙。本书详细论述了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Period)的独特面貌: 城市化与科伊内希腊语的普及: 亚历山大在征服地建立的数十座“亚历山大城”,成为了希腊文化传播的灯塔,科伊内语(Koine Greek)成为地中海东部和近东的通用商业与学术语言。 科学与艺术的飞跃: 探讨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及其继承者)在亚历山大城的发展,以及欧几里得几何学、阿基米德的机械学等伟大成就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得以发展。 个人主义的兴起: 随着城邦公民身份的消解,人们转而寻求哲学(如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慰藉,关注个人在浩瀚宇宙中的道德定位。 结论:帝国的结构与文明的重塑 《帝国远征》最终评估了亚历山大留下的复杂遗产。他虽然未能建立一个持久统一的帝国,但他无意中启动了一场深刻的文化融合,永久地改变了地中海、近东和中亚的面貌。本书旨在让读者理解,亚历山大的伟大不在于他征服了多少土地,而在于他如何将希腊文明的种子播撒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为后来的罗马帝国的崛起和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和语言基础。这是一部关于野心、天才、文化碰撞以及历史不可逆转之必然性的深度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苍凉感和宿命感。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权力巅峰与衰亡之间的微妙界限,那种“盛极必衰”的铁律,在字里行间散发着无尽的悲凉。我不是一个容易被煽动情绪的读者,但读到某些情节时,还是忍不住为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王朝感到惋惜。书中对历史转折点的捕捉尤其精准,寥寥数语便能点出关键,让读者感受到历史洪流的不可逆转。这种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超越了单纯的史事记载,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结论,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文明的兴衰更替,以及我们身处的时代,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读得欲罢不能,从翻开扉页开始,就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对于历史事件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更像是在重现一幕幕生动的历史画面。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把控,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往往能折射出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人性挣扎。比如,书中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刻画,那种由盛转衰的微妙变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展现出来,让人感同身受。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起承转合之间,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人生启示录,让人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能反思当下。

评分

坦白说,我以前对那段历史的认知比较碎片化,很多重要的节点和人物关系总是理不清头绪。但是读完这本书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简直是一绝,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错综复杂的事件串联成一张清晰的网,让人瞬间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特别是对于权力更迭和制度演变的部分,阐述得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视角,又不乏微观的剖析,让人对“兴衰”二字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满足对历史有深度探究的读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读者轻松入门。读完后,我甚至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恨不得立刻再去翻阅一些相关的史料,去印证和拓展书中的观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采用那种严肃刻板的历史论述腔调,反而充满了文学的韵味和故事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更像是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只不过里面的主角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帝王将相的权谋算计,还是底层民众的悲欢离合,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那种穿插其中的对历史人物的独白和内心挣扎的描写,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手法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温度,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那段历史的脉络,更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抉择与遗憾,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沉浸感的,仿佛作者为我搭建了一个时光机器,让我亲身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再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强烈,让人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声音,闻到宫廷内宴的奢靡气息,也能感受到社会底层民众的艰辛与抗争。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婉转,根据不同的叙事需要灵活切换,这种文字的张力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快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享受。可以说,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文学的认知边界,它证明了历史题材的作品,完全可以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可读性,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阅读冒险。

评分

皇朝的隐患:商贾、地主、诸侯与匈奴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文化盛事:《汉书》编写与佛教东来

评分

十三 中国皇朝兴亡的周期律

评分

五 四十五年战争:北伐匈奴

评分

萧何:《九章律》与未央宫

评分

好书

评分

孩子很喜欢。书一直在京东买

评分

十 明章之治:治黄、经营西域与文化建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