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历史和活的人物:傅国涌的散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活的历史”。他把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书信、日记、电文、回忆录、教科书——袒露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揭开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神秘面纱的一角,然我们窥见细节的、鲜活的历史和民国人物。
★ 历史学者的智性散文:傅国涌的散文有着历史学者散文特有的智性之美。他关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名人的思想,“思想是宝贵的,也是容易被轻忽、被忘却的。思想不能当饭吃,却常常隐伏着一个民族的生命,连接着过去与将来。”在对史料扎实考证的基础上,他的观点和发现往往发人深省;同时,字里行间又充盈着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同情,冷峻深刻中不乏人性关怀的温度。
★对共和、民主、自由等大问题的思考:作者从民国历史的角度切入这些问题,正如作者所言,这些问题时隔一百年还能感受到它的分量。这些问题,既是袁世凯之问,也是民国时期几代知识分子思考的问题,是他们朴素地、低调地、持续地探索和实践过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21世纪的中国同样重要,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有助于我们“找到更为真实可靠的文化命脉,找到通往现代社会的路径”。
《问史哪得清如许》是历史学者傅国涌的以民国人物为主题的历史散文随笔集,书稿共分三部分,一是关于民国知识分子的轶事钩沉,如鲁迅为何不喜欢杭州,陈寅恪、胡适等人的留学生活等;二是关于民国时期的社会公共生活,比如民国饭局、上海滩的社交活动等;三是侧重于在游记中畅想历史,如在南通想张謇,在无锡想荣德生等。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并坚持独立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在多家重要报刊开设评论或历史专栏。主要著作有:《金庸传》《叶公超传》《历史的误会》《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
第一辑
袁世凯之问:共和要几个世纪?
“新国民”:袁世凯称帝之时知识人的思索
纸上的县治理想
1934:《独立评论》的乡村纪事
胡适为何拒绝组党?
第二辑
时局饭局格局:史量才在“九一八”之后的公共生活
鲁迅为何不喜欢杭州?
鲁迅为何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民国史上的建设力
“九○后”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
王人驹:一个低调理想主义者
第三辑
到无锡寻访荣氏兄弟遗迹
到南通寻访张謇遗迹
重庆到宜昌:访卢作孚遗迹
海盗和核电:风云三门湾
到成都寻找历史
跋:问史哪得清如许
《问史哪得清如许》:
1913年11月,芮恩施出任美国驻华公使,袁世凯跟他说:“中华民国是一个非常幼小的婴孩。必须加以看护,不叫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服那些西医所开的烈性药物。”几年后,他看到袁1915年3月8日颁布的一个告示,对此有了真切的理解。告示试图肯定共和主义的信仰怎样深入遥远的边区,又要奖励那里刚刚归信的共和主义者: 据蒙藏事务局呈:科尔沁旗亲王伊锡海顺咨请该局转呈称,该旗呼图克图昆楚克楚隆木布尔率其部属拥护民国,请予褒奖。查该呼图克图率其部属效忠民国,深明大义,殊堪嘉许,应准其乘坐黄缎篷盖马车,以示宠荣。
透过这个文绉绉的告示,这位美国外交官发现:“这种承袭清朝的,一味讲究外表和喜欢炫耀的习气,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特色,其重要性可能超过我们所想象的程度。中国大部分社交礼节上都带有这种色彩。”他到总统府呈递国书时,来接他的那辆庄严华丽的礼车用八匹骏马驾驶,车身涂着描有金饰的蓝珐琅,以极其豪华的帝国宫廷排场来迎接他。袁的侍从武官长荫昌,即满洲贵胄、清廷的陆军大臣。
帝制时代的老办法、老规矩、老仪式、老排场,都是袁熟悉的,他摆脱不了,也无意摆脱。
芮恩施眼中的袁世凯是这样的:他不了解在一个共和国中执政的意义是什么,虽然他受过训练,见多识广,但他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没有到过外国,也不懂得外国语。因此,他对于中国这时正在开始模仿的外国的各种制度只可能有一个淡薄的、模糊的观念。他对于共和政体的原则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对国会的职能和真实用处,尤其是对国会内的反对派的职能和用处,也同样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
这与顾维钧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一旦有机会,袁世凯就要将反对派赶走,甚至解散国会。这一点,梁启超、张謇他们没有看穿,就连他在政治上的对手、对共和国抱有强烈热忱的宋教仁都没有看穿,他们对袁的认识都是有限的。
曾长期在大学教授政治学的芮恩施,在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初,在上海黄浦江边曾有一个感觉:“中国有着可供民主的种籽生长的肥沃土地;但是八千年所形成的文明不是一下子就能摧毁的。中国究竟是一个古老的君主国家,而共和政体却是相当突然地加到它身上去的。所以它现在仍然处于调整的时期。”他说:“中国正在努力创造真正的代议制,其主要榜样是美国。个人统治和帝制传统阻碍了中国人的这种努力,同时他们也缺乏经验来作指导;此外,他们还受到外国的怀疑和反对。” 当时,有许多长期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共和前景抱着相当悲观的态度。1912年12月8日,《纽约时报》发表了对濮兰德的长篇采访,此人是英国人,自1883年以来长期在中国任职,曾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私人秘书,也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过,对中国相当熟悉,著有畅销书《慈禧统治下的大清帝国》等。他在接受采访时引用了一句中国谚语:江山易改,本『生难移。他称中国源远流长的专制制度只是换了个名字,其本质特征并未改变。“普选代议制并不是解决方案。在现今中国,它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且在今后若干年也不可能实现。历史经验表明,相信中华民族会突然出现激进变革是愚蠢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一次变革,真正的共和制又是不可能实现的。”据这位中国通的观察,中国人的内心并未因辛亥革命而发生任何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多数人的心中也缺乏对自由的渴望和吁求。这与周树人的感受几乎是一致的,在以鲁迅笔名发表的系列小说和杂感中,这位中国最具有洞见的作家呈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图画。
……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和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博知识。它绝非仅仅局限于政治或军事史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将经济基础、哲学思潮、艺术审美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习惯,都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体系之中。比如,书中关于早期货币体系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分析,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过去阅读的任何一本相关著作。作者似乎拥有“上帝视角”,能够穿梭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找到那些隐藏的、决定性的关联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因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或一种从未考虑过的视角会突然击中我,迫使我停下来消化吸收。这是一种高质量的智力挑战,它拓展了我对“历史”这个概念的定义边界,让我意识到历史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复杂、立体和迷人得多。对于那些习惯于单一学科思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深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对“惰性”和“惯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的论述,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没有将历史描绘成一连串主动的、英雄式的抉择结果,而是大量篇幅聚焦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最终决定了事物走向的“路径依赖”。书中对某一古老制度在面对颠覆性技术挑战时,如何通过其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团和根深蒂固的文化逻辑进行自我保护和僵化抵抗的描写,极其生动且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反高光时刻”的历史解读,显得尤为冷静和客观,避免了将过去浪漫化的倾向。它教会我们,很多时候,历史的巨轮不是被推着走的,而是因为惯性太大地而无法及时转向。这本书的论证充满了说服力,它对理解“为什么改变如此之难”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框架,读后对现实中的诸多社会困境都有了更深一层的洞察。
评分我通常阅读历史书籍追求的是一种清晰的逻辑线索,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意识流的方式,构建起复杂的时空网络。它的叙事结构是跳跃的,不是线性的,这初看之下略显挑战,但很快我便领悟到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似乎在用一种更接近人类记忆和认知的方式来重构历史——并非从A到Z的单向过程,而是不同事件、不同人物的思维火花在不同的时间点相互碰撞、相互映照。这种非线性的叙述,反而让历史的偶然性、多重可能性得到了更真实的体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了一段信息,而是参与了一场思想的迷宫探险。虽然需要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但最终抵达的彼岸,是更为开阔和深刻的理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平铺直叙的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本新近读完的书,简直是一场横跨时空的思想漫步,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历史图景。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时而如潺潺溪流般娓娓道来,勾勒出时代变迁的脉络;时而又如惊涛拍岸般,猛烈地撞击着读者的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定论。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结构演变的剖析,尤为精妙,它没有简单地进行优劣评判,而是力求还原历史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动机与挣扎,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获取知识,更像是在与那些遥远的灵魂进行深刻的对话。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读罢掩卷,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敬佩,更有一种对人类文明进程中那些不为人知曲折的深深共情,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并渴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人性与社会动态的求知者。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坦白说,我带着一丝传统史学作品的刻板印象,以为会是枯燥的年代记或纯粹的文献堆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文学作品,文笔流畅,画面感极强。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设置了极具张力的场景和独白,使得那些尘封的往事瞬间鲜活起来,耳边似乎还能听见古人的喧哗和战鼓的轰鸣。特别是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权力更迭背后权力博弈的细腻描写,简直可以媲美最顶尖的政治小说。它没有给我们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细节的探究欲,甚至让我忍不住去查阅了许多补充资料,去验证作者提出的那些大胆假设的可靠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在启发我们如何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下。
评分书还是不错的,值得一读
评分比較客觀,有深度
评分很好!很满意!谢谢!
评分很好!很满意!谢谢!
评分包装很好快递给力内容很好纸张很好
评分还没看,看后评价!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书。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