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大唐,一个华丽、大气磅礴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的女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王皇后、武惠妃、杨贵妃、梅妃、太平公主、韦后、上官婉儿……当这些人出现在同一本书里,无疑,一幕好戏大张旗鼓地拉开帷幕。这里有你喜闻乐见的宫斗大戏,斗得有理有据、可歌可泣;这里有“不明觉厉”的阴谋阳谋,谋君王恩,谋富贵身,甚至谋天下权;也有腥风血雨的“安史之乱”,羽衣曲破,杨贵妃死,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生灵涂炭……
这是一部女人的青史,是一个脂粉与烟香的盛世唐朝。作者以其专业严谨的态度,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以考古发掘为佐证,辅之以大胆的假设与揣测,用女性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发掘出数十位女子鲜活的人生历程,也从另一个角度,引领我们一窥玄宗朝史书之外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唐玄宗后宫的那些给历史添上一抹或艳丽或凄婉色彩的女子——王青梅竹马糟糠被弃的王皇后、宠冠后宫婆媳共侍的武惠妃与杨贵妃、以假乱真不见史载的梅妃、出身乐籍子为太子的赵丽妃、被逼打胎母凭子贵的元献皇后、大龄文青代嫂入宫的柳婕妤……以及对唐玄宗登基造成影响的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甚至唐诗里为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上阳白发人、《章台柳》主人公。本书是一本写史的通俗读物,用女子的口吻讲述那个风起云涌的朝代,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去见证盛唐的辉煌。
内页插图
目录
推荐语
序一 女子读史,女子写史
序二 宫花寂寞红
后妃纪
引子?谪仙人
到底意难平—王皇后
机关算尽太聪明—武惠妃
莫倚倾国貌—杨贵妃
母凭子贵—元献皇后杨氏
彩云易散—赵丽妃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皇甫淑妃
河东柳家娇女儿—柳婕妤
镜中花水中月—梅妃
胡旋女,真耶?假耶?—曹野那姬
奇说怪谈—刘华妃、莫才人、王美人
石头记—高婕妤、张美人、杨淑妃
红颜录
人生多是崎岖路—太平公主
称量天下的女相—上官婉儿
淡扫蛾眉朝至尊—虢国夫人
年年不见春—上阳白发人
他日望长安—宜芳公主
庶女的悲剧—固安公主
昔日青青今在否—章台柳
尾声 还似人生一梦中
外附 李隆基后妃表
相关资料
精彩书摘
贞观十七年,魏徵过世时,唐太宗曾临朝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同贞观时代的曾祖父一样,开元时代的李隆基手边也有三面镜子。第一面镜子是用来正衣冠的铜镜,它朴质无华,可以说是人人皆有;第二面镜子是史家吴兢进献的《贞观政要》,正所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经了武周时代的脂粉王朝,天下之人在思慕李唐王朝的同时无不怀念着“贞观之治”,想要重振李唐,对李隆基来说,这本《贞观政要》无疑是最佳的教材;第三面镜子则是宰相宋璟,同贞观时代的魏徵一样,他敢于谏言,也深知谏言艺术的奥妙,李隆基对宋璟的批评意见,可以说是从谏如流,为褒奖宋璟的逆鳞直谏,他赐予宋璟一双金箸以表彰他的刚直。
从开元元年到开元十年,君臣上下,朝廷内外,几乎人人都在配合李隆基上演这一场“贞观之治”的模仿秀。唯有李隆基的皇后王氏有些许例外。从武周到开元,王皇后一直都是李隆基身边最忠实的支持者。可惜的是这位铁杆支持者却天生不是做演员的料,她不懂得如何隐藏自己内心的情绪。当上皇后的王氏明白《尚书?牧誓》里所谓的“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所以她对朝政之事从不多言。在后宫管理上,王皇后对身边的人也素有恩惠。可以说王皇后为人处事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但这与标准的完美贤后仍然相去甚远。做了十年皇后的王氏没有给李隆基推荐过美人,这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她对李隆基身边的新宠总是心怀妒意,甚至由此对李隆基也颇有微词,这就有些不妥了,毕竟在古人心中完美的贤后首先不会是一个妒妇,其次也不会是一个对皇上出言不逊的妇人。当李隆基在前朝自得其乐地和众臣们上演完明君贤臣的戏码后,回到后宫,他想听到的是赞许,他所希望的皇后是一个配合他上演“贞观之治”的贤后。其实,起初王皇后确实在配合李隆基表演“贞观之治”的模仿秀,只是日子久了,李隆基的心变了,王皇后也不那么配合了。
当李隆基满怀期盼地想着自己的皇后可以像长孙皇后那样明事理,大度地为他荐美纳贤的时候,他得到的回应却是王皇后醋意满满地指责他只顾宠爱身边的新人武惠妃,冷落了她这个原配发妻。对于这样的回应,起初李隆基虽然会有些失望,但他也会反省,可这样的指责次数多了,李隆基的心中恐怕也就只剩下厌烦和失望了。
平心而论,彼时的李隆基并非只见新人笑而不见旧人哭,他在盛宠新人武惠妃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同甘共苦的发妻王皇后。开元十年三月,王皇后的堂叔左千牛卫将军王仁忠和武惠妃的母亲郑国夫人杨氏在各自京兆的私第病逝。一头是宠妃的生母,一头是皇后的堂叔,李隆基两头都没有亏待,一样都是丧由官办,郑国夫人的葬礼异常体面,左千牛卫将军王仁忠的葬礼也不寒碜。李隆基得知王仁忠的死讯后,便赠他为安州都督,又遣人赐物二百段,米粟二百石送到他家。
对于丈夫这种想要新欢旧爱一碗水端平的做法,一般年老色衰又无子嗣的妻子可能会选择默然接受,因为现实情况让她们不得不妥协。唐代再开放终究也只是一个封建王朝,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大部分女性只是丈夫的依附品,《仪礼》载:“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古已有之,到了唐代,这些依旧是衡量妇人的重要标准。说到底在封建的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始终卑微。虽然唐代出了一个万古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但是武则天一人改变不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绝大多数女性还是受制于她们的丈夫。在封建社会中,女性既不能考科举,也不能从军立业,上大街也找不到什么正当又体面的营生。自始至终,封建社会中几乎所有女性的荣华富贵都源自于她们的父亲、丈夫、儿子。如果一个妇人年老色衰又无子,且被丈夫抛弃的话,那么她的晚景无疑会很凄凉。
不过王皇后可能因为从小离家,在一个钩心斗角的后宫环境中长大,比一般的妇人多几分见识,也多几分胆识。后宫,究其本质是封建男权社会影响下的一个畸形产物。但是后宫又不同于别的地方,因为这里的主体是女人,所以后宫相当于一个女人的江湖,母仪天下的皇后自然是后宫这个女人江湖的霸主。作为霸主的王皇后,自然是一个有想法又大胆的人—如果王皇后没有足够的胆识又怎么会陪着李隆基发动两次政变。也正是因为她陪着李隆基出生入死,所以她对李隆基这种新欢旧爱一碗水端平的做法非但毫不领情,相反她心中的妒怨又多加了一分。此后,她还是一如既往地见到李隆基就开始埋怨,甚至翻起旧账。如果说王皇后之前的妒意是因为李隆基冷落了她,那么现在她的妒恨则是因为李隆基竟然将一个坐享其成的后来者看得和她一样重要。
数十年与丈夫患难与共,如今他当上了万万人之上的天子,自己虽然贵为皇后,但却要和一个年轻的后来者平分秋色,这样的事情搁在谁身上心里都不会好受。但聪明的皇后明白什么叫以退为进,绝不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在皇帝那里表现出来。遥想当年汉高祖盛宠戚夫人,甚至打算为她改立储君的时候,不可一世的吕后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忍气吞声,吕后狠狠地收拾戚夫人则是等到汉高祖百年之后的事情了。王皇后的所言所行,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汉灵帝在立宋贵人为皇后的册文上说:“皇后之尊,与帝齐体,供奉天地,祗承宗庙,母临天下。”皇后之所以能“母临天下”,是因为“与帝齐体”。而“与帝齐体”的前提是她的丈夫得是天子。换言之,皇后作为天子之妻,她尊贵的身份以及显赫的地位和其他贵妇一样均来自她们的丈夫。一旦她们的丈夫变了心,千方百计地想要休妻的话,毫无疑问她们的生活会从云端坠落到地狱,这其中摔得最惨的人莫过于皇后。
从来闭在长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世间哪有尽善尽美、一成不变的事,海誓山盟的爱情故事很多,但又有几个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开元十年八月,李隆基对皇后喋喋不休的怨怼实在忍无可忍了,萌生了废后的念头。于是,李隆基私下召好友秘书监姜皎来商议,他打算以皇后无子为借口将其废黜。可惜后来这事被姜皎不慎泄露了出去,李隆基只得暂时放下废后的打算。但是这并不等于李隆基对皇后心生恻隐打消了废后的想法,相反,通过姜皎一事,他对皇后更多了一份猜忌,因为揭露姜皎的不是别人,正是王皇后的妹夫嗣濮王李峤。该案在处理的过程中,宰相张嘉贞又为了附和王皇后兄长王守一的意思,进一步罗织了姜皎的罪名,并请奏将其杖打六十之后流放钦州。
共苦容易,同甘难。当李隆基把贞观时代的壮丽大唐重新带回世间的时候,他与王皇后之间的关系却产生了一道难以弥补的裂痕。昔日亲密无间、患难与共的夫妻,如今富贵了,反倒变得彼此忌惮起来。姜皎一事过后,李隆基虽然没有追究王家人的责任,但是他特地颁了一道《诫宗属制》:“自今以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所以共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克固藩翰,以保厥休。贵戚懿亲,宜书座右。”
不管《诫宗属制》算不算李隆基的最后通牒,但从《诫宗属制》文中可以看出李隆基对宗族外戚的提防猜忌之心有多重。可以说姜皎案中,王皇后和她的家人给李隆基留下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
……
《宫闱秘史:从武则天到慈禧的权力游戏》 一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帝王个人的情感纠葛,而是以波澜壮阔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自唐代开国至晚清三百余年间,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群体——那些身处皇权核心,却能左右王朝兴衰的后妃、太后与摄政者们。我们试图揭开笼罩在她们身上的神秘面纱,还原她们在深宫中的真实命运、智谋角力,以及她们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工具,影响了无数历史的走向。 权力之径:从“圣母”到“君父”的蜕变 中国古代的后宫,绝非仅仅是帝王享乐的场所,它是一个精密的权力生态系统。后妃、皇太后乃至垂帘听政的太后,她们的晋升之路,是一场场高风险的政治博弈。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从“入宫选秀”的残酷筛选开始谈起。女性如何通过家族背景、个人才华与生育能力,在森严的等级中向上攀爬?我们选取了数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深度剖析: 唐代的“内朝”机制: 探讨武则天崛起前,后宫集团如何渗透到中央决策层,并最终形成了“牝鸡司晨”的格局。重点分析了唐代宗室对女性才干的利用与忌惮。 宋代的“不干政”神话与现实: 宋代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皇后与太后如何通过“母以子贵”的传统路径,寻求有限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她们在宗室权力斗争中的微妙平衡术。 明代的“内廷司务”: 详细考察明代宦官集团与后宫集团的合谋与冲突,尤其是那些深谙帝王心术的太后,如何利用内廷管理权,巩固她们在皇子教育和朝臣选拔中的话语权。 我们将聚焦于权力交接期的“过渡性太后”。在皇帝年幼或新立时,这些女性是维系政权稳定的关键力量。她们的决策,往往决定了一个新朝的基调与风格。 二 文化符号与自我塑造:女性话语权的构建 历史记载往往由男性书写,女性的形象常被简化为“贤德”或“淫佞”的二元对立。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研究这些女性如何进行自我形象的构建,以服务于她们的政治目的。 宗教仪轨的利用: 从唐代皇后对佛教的推崇,到清代皇太后对藏传佛教的虔诚,宗教活动不仅是精神寄托,更是展示“母仪天下”德行、收拢天下人心的有效政治工具。例如,武则天时期对《大云经》的推崇,是典型的“神权化”自我赋权。 慈善与教化: 赈灾、兴建寺庙、修订家训,这些被视为女性职责范围的活动,实际上是太后们向文官集团展示其“治世能力”的窗口。我们通过分析皇家敕令中的措辞变化,来还原她们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 家族利益的维护: 权力核心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其原生家族利益的最高代言人。从外戚干政到后族势力的扶植,本书将系统梳理她们如何将宫廷权力转化为家族的世袭荣光,以及这种做法对国家政治生态产生的长期腐蚀作用。 三 制度的限制与突破:深宫中的生存哲学 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女性的权力边界是明确且脆弱的。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这些身居高位的女性,如何在制度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 “育子”的政治含义: 皇子教育是后宫政治的重中之重。不同的太后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策略,有的选择亲力亲为,以建立深厚的个人依附关系;有的则选择放手,以避开敏感的权力冲突。这种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未来皇帝的性格与治国方略。 与士大夫阶层的微妙关系: 宫廷女性的权力运作,离不开朝廷文官集团的配合或制衡。本书细致分析了后宫与外朝权力核心(如宰相、军机大臣)之间,是通过何种“潜规则”建立联系、传递信息并达成默契的。例如,后妃对内廷官员的私下举荐,以及太后在重要官员任命时的“默许”。 终局的命运: 探究这些女性权力巅峰后的结局。她们中的多数,最终归于历史的尘埃,或被幽禁,或被“去位”。分析失败的原因,往往与她们是否成功地将个人权力转化为制度性的影响力有关。那些能够在新旧政权交替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女性,其历史印记也更为深刻。 本书综合运用了清宫档案、唐代碑刻、宋代笔记及明清实录等第一手史料,旨在提供一个去魅化、重构历史脉络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上那些处于聚光灯下,却又长期被误读的女性政治家群体。她们的智慧与挣扎,构成了我们理解古代政治运行复杂性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