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1949年之前博物馆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进行了全景式、情境式和思想史式的研究和写作。在追溯博物馆诸多要素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本书提出馆藏和陈列是基础,教育是核心,认知和表达是最终驱动的观点,因此在方法论上提出以物质文化视角作为观察博物馆史的入口,在思想史高度认识博物馆的改进。中国早期博物馆既有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也有从旧到新的改造过程;不仅有域外观念和实践的移植,而且有自身独特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因此,本书依照大体相对年代脉络和类别区分,梳理了殖民主义、国家主义、帝室和国立、地方综合、专门等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中国早期博物馆因此呈现出多元而不是一脉特征。
徐坚,2000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南中国即东南亚大陆地区考古学、艺术史和物质文化。2005-2006年担任美国巴德学院访问助理教授,2008年获法国高等人文研究基金会爱马仕学人资助。2004年以来的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美国温纳-格兰人类学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考古学史口述史项目,大英图书馆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支持的西南中国濒危文化研究,日本住友财团支持的鸟居龙藏研究等项目。出版有专著《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科学出版社,2012年)以及《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翻译出版了《考古学思想史》、《阅读过去》、《艺术中国》和《理解早期文明》等多种经典著作,在《汉学研究》、《新史学》、《历史人类学学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名山:思想史视野下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这本厚重的著作,初读时便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将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与早期博物馆的萌芽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宏观的叙事能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剖析文化基因的传承。比如,书中对于魏晋时期士人对古物鉴赏态度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后世对“收藏”意义的理解,描述得入木三分。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珍宝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的。全书的论证逻辑严谨,结构层次分明,读完之后,我对“博物馆”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理空间概念,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文化记忆载体的哲学高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构建其自我认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不可多得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中国博物馆史”这个看似小众的领域,拔升到了对中国早期“自我认知”和“文化存续”的宏大命题上进行探讨。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文物图录,而是关于“如何记住过去”的深刻反思。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名山”这一意象的反复穿插和象征性解读,它似乎暗示着,真正的“博物馆”并非砖石砌成的殿宇,而是那些被反复提及、被赋予神圣意义的思想坐标。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与严谨的考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对于那些不满足于知识点罗列,而渴望探究知识背后“为什么”的深度读者而言,《名山》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历史观。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时间跨度巨大的历史材料时,展现出惊人的驾驭能力。它不像很多同类著作那样,在时间线上显得支离破碎,而是通过对“思想”这一核心线索的紧紧把握,将战国到魏晋的漫长历史,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整体。尤其是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对“古之遗物”的不同态度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儒家强调礼制继承,道家侧重自然本真,法家则可能将其视为工具,这种多元的解读空间,正是早期中国思想活力的体现。作者没有试图用单一的理论去套用所有现象,而是保持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这种审慎的学风,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站在了一个高台上,俯瞰着那条由古代器物所构筑的、曲折而又坚韧的思想长河。
评分对于我这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学术著作往往需要极大的毅力,但《名山》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既有深度的学术支撑,又不乏引人入胜的细节描绘。作者对于早期文献中那些关于“名物”的记载的解读,尤其精彩。她没有停留在对器物本身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探究了古人是如何“命名”和“分类”这些物品,以及这种分类体系本身所折射出的世界观。比如,书中对早期“贡举”与“宝库”之间隐晦关联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如同剥开历史的洋葱皮,每剥开一层,都能看到更核心的文化驱动力。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看”历史的遗存,更教会了我如何“理解”历史的思维模式,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裨益良多。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些疑虑,担心它会陷入纯粹的文献考据泥潭,变成一本只有专家才看得懂的“天书”。然而,作者高超的文笔和巧妙的叙事节奏,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书中的段落衔接自然流畅,仿佛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跨越千年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史学堆砌。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汉代礼器制度对后世“藏古”风气的影响,那段文字写得极富画面感,仿佛能嗅到鼎彝上历史的锈味。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名录,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心理动机,比如在动荡年代,人们如何通过对“旧物”的占有来寻求一种精神上的稳定与秩序感。这种将抽象的哲学思辨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古代的收藏家,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宣言。
评分很好的书,从暗流开始关注,好评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送货非常快。
评分很好…不错……
评分好
评分徐坚的新书 好有才气的选题与布局 书也设计的漂亮。。。。。。。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是我看到目前关于中国博物馆史最好的一本学术著述。作者每章的安排别有新意,史论结合,重点在论述上。
评分书很好,朋友很喜欢确实不错
评分这是我看到目前关于中国博物馆史最好的一本学术著述。作者每章的安排别有新意,史论结合,重点在论述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