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 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

名山 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坚 著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中国思想史
  • 博物馆史
  • 早期中国
  • 名山
  • 文化史
  • 宗教史
  • 历史学
  • 中国文化
  • 山水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06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961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对1949年之前博物馆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进行了全景式、情境式和思想史式的研究和写作。在追溯博物馆诸多要素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本书提出馆藏和陈列是基础,教育是核心,认知和表达是最终驱动的观点,因此在方法论上提出以物质文化视角作为观察博物馆史的入口,在思想史高度认识博物馆的改进。中国早期博物馆既有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也有从旧到新的改造过程;不仅有域外观念和实践的移植,而且有自身独特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因此,本书依照大体相对年代脉络和类别区分,梳理了殖民主义、国家主义、帝室和国立、地方综合、专门等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中国早期博物馆因此呈现出多元而不是一脉特征。

作者简介

  徐坚,2000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南中国即东南亚大陆地区考古学、艺术史和物质文化。2005-2006年担任美国巴德学院访问助理教授,2008年获法国高等人文研究基金会爱马仕学人资助。2004年以来的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美国温纳-格兰人类学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考古学史口述史项目,大英图书馆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支持的西南中国濒危文化研究,日本住友财团支持的鸟居龙藏研究等项目。出版有专著《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科学出版社,2012年)以及《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翻译出版了《考古学思想史》、《阅读过去》、《艺术中国》和《理解早期文明》等多种经典著作,在《汉学研究》、《新史学》、《历史人类学学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名山:思想史视野下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内容不含简介 引言:历史的容器与思想的演进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名山”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高耸,更是精神世界的象征与思想的汇聚之地。它们承载着古人对自然、宇宙、生命以及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当我们试图理解早期中国的思想图景时,往往需要借助物质文化的载体。本书正是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在早期中国(主要聚焦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的文化实践如何折射并塑造了当时的知识体系与社会认同。 第一部分:从祭祀场域到知识空间——早期名山的物质性 在古代中国,名山是连接天人、沟通神灵的重要场所。本书首先考察了早期名山的物质形态及其功能转换。 1. 祭祀的地理学:山川崇拜的起源与演变 早期中国的国家建构与地方认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特定山川的祭祀。本书详细梳理了如泰山、嵩山、庐山等名山在文献记载中的早期角色。这些“神圣地理”不仅仅是宗教仪式的背景,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通过对甲骨文、金文以及早期文献(如《尚书》《诗经》)中相关记载的细致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封禅”等仪式如何将自然地貌转化为政治合法性的文本。山川的等级划分,实际上是早期宇宙观和等级制度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射。 2. 文本与碑刻的叠加:山体上的知识记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山逐渐从单纯的祭祀场所演变为知识的“活化石”。早期石刻、摩崖题记以及后世追记的碑文,构成了名山独有的物质文本。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些铭刻内容,揭示了它们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例如,不同朝代在同一山体上留下的刻辞,如何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更迭——从早期的祈福禳灾,到后来的哲学思辨和文学抒情。这些物质痕迹的叠加,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思想史。 3. 景观的构建:人造与自然的交融 早期名山并非完全是未被触动的自然景观。为了适应宗教、政治或隐逸的需求,人工的介入成为必然。本书探讨了在名山周边出现的早期亭台、庙宇以及简易的道路设施。这些“人造物”并非仅仅是为方便游览,它们是对自然力量进行驯化、导引和诠释的努力。园林思想的萌芽,以及与山水相关联的审美观念,皆可在这些早期的景观构建中找到源头。 第二部分:名山中的哲思与道学——超越物理的维度 名山作为精神的容器,承载了中国哲学思想最核心的议题,尤其是在道家和儒家的阐释体系中,山岳的意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 庄子的蝴蝶与逍遥游:山水之间的本体论探究 《庄子》一书中对山林的描绘,充满了对自由、自然和物我合一的深刻思考。本书深入剖析了庄子笔下名山的象征意义,探讨了“大椿”“藐姑射之山”等意象如何服务于其“齐物”“逍遥”的哲学建构。名山在此不再是地理实体,而是通往绝对自由的认知路径。人如何通过与山的互动(或抽离)来实现精神的解放,是本部分关注的重点。 2. 隐逸传统的形成:山水田园诗学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加剧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疏离感,名山成为了他们构建“第二故乡”的理想场域。本书考察了早期隐士在名山的聚居现象。这些隐士的行为和他们的居所选择,实际上是对当时主流政治伦理的一种无声反抗或消极抵抗。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的精神转向,与他们对特定山川的依恋是密不可分的。山林成为了检验个体德行、实践清谈与玄学辩论的场所。 3. 佛教的东传与名山的本土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与本土的山岳崇拜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地理观。本书重点分析了佛教寺院在名山的选址策略。高耸的山峰被视为接近涅槃、远离尘嚣的理想之地。例如,对庐山、天台山等地的开发,不仅带来了新的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新的宇宙论和修行方法论,这些都与山岳的物理形态紧密结合。 第三部分:山川的命名与知识的编纂——人对自然的诠释权 早期中国对名山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命名”和“书写”的过程。本书探讨了这些知识是如何被系统化、并最终成为文化遗产的。 1. 方志学的先驱:地理知识的初步整合 在郡县制度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地方志的编纂开始对名山进行系统的记录。尽管早期方志的史料价值有限,但它们标志着对地域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努力。本书考察了早期地理著作(如《山海经》中的部分内容,以及后来的地方志雏形)对名山的描述,分析了这些描述中夹杂的地理事实、神话传说与地方风俗。这种编纂行为,实际上是在确立谁有权定义和解释这些“名山”。 2. 文人笔下的名山:审美标准的建立 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始,文人对名山的描绘不再局限于记述或祭祀,而是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审美标准——“状山水之体”。山、石、水、云雾的组合,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色彩和哲学意蕴。本书分析了这种审美化过程如何固化了后世对特定名山的认知,使得某些山脉成为了“经典景观”,而另一些则被历史遗忘。这种筛选和固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权力运作的结果。 3. 影响的辐射:名山与早期“博物学”的萌芽 在对名山进行考察和记录的过程中,早期关于动植物、矿物以及气候的观察也被无意中记录下来。虽然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体系,但名山作为天然的“试验场”,促进了中国早期博物学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往往以游记、笔记或医药典籍的形式出现,是名山文化对早期知识体系的间接贡献。 结语:历史的回响 名山在中国思想史的早期发展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它们是神圣权力的物理锚点,是哲学辩论的精神场所,也是文化审美标准的构建基础。通过考察这些早期实践,我们得以更立体地理解早期中国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关于“名山”的早期实践与阐释,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中国文化地貌。

用户评价

评分

《名山:思想史视野下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这本厚重的著作,初读时便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将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与早期博物馆的萌芽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宏观的叙事能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剖析文化基因的传承。比如,书中对于魏晋时期士人对古物鉴赏态度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后世对“收藏”意义的理解,描述得入木三分。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珍宝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的。全书的论证逻辑严谨,结构层次分明,读完之后,我对“博物馆”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理空间概念,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文化记忆载体的哲学高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构建其自我认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不可多得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中国博物馆史”这个看似小众的领域,拔升到了对中国早期“自我认知”和“文化存续”的宏大命题上进行探讨。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文物图录,而是关于“如何记住过去”的深刻反思。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名山”这一意象的反复穿插和象征性解读,它似乎暗示着,真正的“博物馆”并非砖石砌成的殿宇,而是那些被反复提及、被赋予神圣意义的思想坐标。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与严谨的考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对于那些不满足于知识点罗列,而渴望探究知识背后“为什么”的深度读者而言,《名山》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历史观。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时间跨度巨大的历史材料时,展现出惊人的驾驭能力。它不像很多同类著作那样,在时间线上显得支离破碎,而是通过对“思想”这一核心线索的紧紧把握,将战国到魏晋的漫长历史,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整体。尤其是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对“古之遗物”的不同态度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儒家强调礼制继承,道家侧重自然本真,法家则可能将其视为工具,这种多元的解读空间,正是早期中国思想活力的体现。作者没有试图用单一的理论去套用所有现象,而是保持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这种审慎的学风,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站在了一个高台上,俯瞰着那条由古代器物所构筑的、曲折而又坚韧的思想长河。

评分

对于我这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学术著作往往需要极大的毅力,但《名山》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既有深度的学术支撑,又不乏引人入胜的细节描绘。作者对于早期文献中那些关于“名物”的记载的解读,尤其精彩。她没有停留在对器物本身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探究了古人是如何“命名”和“分类”这些物品,以及这种分类体系本身所折射出的世界观。比如,书中对早期“贡举”与“宝库”之间隐晦关联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如同剥开历史的洋葱皮,每剥开一层,都能看到更核心的文化驱动力。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看”历史的遗存,更教会了我如何“理解”历史的思维模式,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裨益良多。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些疑虑,担心它会陷入纯粹的文献考据泥潭,变成一本只有专家才看得懂的“天书”。然而,作者高超的文笔和巧妙的叙事节奏,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书中的段落衔接自然流畅,仿佛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跨越千年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史学堆砌。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汉代礼器制度对后世“藏古”风气的影响,那段文字写得极富画面感,仿佛能嗅到鼎彝上历史的锈味。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名录,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心理动机,比如在动荡年代,人们如何通过对“旧物”的占有来寻求一种精神上的稳定与秩序感。这种将抽象的哲学思辨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古代的收藏家,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宣言。

评分

很好的书,从暗流开始关注,好评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送货非常快。

评分

很好…不错……

评分

评分

徐坚的新书 好有才气的选题与布局 书也设计的漂亮。。。。。。。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是我看到目前关于中国博物馆史最好的一本学术著述。作者每章的安排别有新意,史论结合,重点在论述上。

评分

书很好,朋友很喜欢确实不错

评分

这是我看到目前关于中国博物馆史最好的一本学术著述。作者每章的安排别有新意,史论结合,重点在论述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