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术文库·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

中华学术文库·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德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西汉
  • 新莽
  • 年号
  • 建元
  • 改元
  • 帝王年号
  • 中国古代史
  • 学术研究
  • 中华学术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0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687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学术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0
字数:3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学术文库·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是研究西汉、新莽时期年号的专著,共分上、中、下三篇,分别对汉武帝时期年号纪年的启用、汉宣帝地节改元以及汉、新莽之际的年号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年号是皇帝神圣巨擘的象征,《中华学术文库·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对西汉、新莽时期年号使用情况进行了扎实的考辨和深入的分析,不仅是年代学中的力作,还触及当时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

作者简介

  辛德勇,1959年8月生,辽宁铁岭开原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专业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治地理学史。代表作有《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和《旧史舆地文录》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上篇 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
一、汉武帝以前的纪年与改元问题
二、《史记·封禅书》有关追记年号的记载
三、《汉书·郊祀志》有关追记年号的记载
四、释元朔年号所从出之天瑞
五、元狩始建年号说辨误
六、汉武帝以年号追记诸元的政治意图
七、司马光辨析元鼎始建年号说
八、驳元封元年始增人元朔、元鼎两纪元说
九、论太初元年始正式启用年号纪年
十、太初改制与年号纪年制度的施行
十一、相关纪年文物
附论 汉“元朔五年弩”畿郭铭文述疑
一、所谓“元朔五年”与年号纪年起始时间的矛盾
二、畿郭铭文与《史记》、《汉书》相关记载的异同
三、铭文所署工匠和督造官员不符合汉代兵器铸造管理制度

中篇 汉宣帝地节改元事发微
一、问题的由来
二、判断改元时间的一般原则
三、改元前后年号特殊用例辨析
四、改元地节的具体时间
五、霍光专政与宣帝入主的政治背景
六、宣帝亲政与地节改元

下篇 所谓“天凤三年鄣郡都尉”砖铭文与秦“故鄣郡”的名称以及莽汉之际的年号问题
一、秦故鄣郡与所谓“鄣郡
二、孙吴故鄣郡与所谓“鄣郡
三、王莽更改汉郡名称与所谓“鄣郡
四、字体风格、职官称谓与志墓铭文的性质
五、东汉前期史书省记两字以上年号的通行用法
六、“太初元将”与两字以上年号的省略记法
七、金石材料的发现与天凤、地皇年号研究
八、天凤、地皇两年号的本来面目
九、所谓“上戊历”的由来
十、“始建国天凤”年号之行用缘由
十一、在“太初元将”与“始建国天凤”之间
十二、所谓“三万六千岁历纪”与“始建国地皇”年号
十三、馀墨零识

【附】改订西汉新莽历史纪年表

精彩书摘

  在这一背景之下,审视“元封三年正月庚子有诏予水衡都尉给共”这件事情,就不难看出,这道诏书,应当与同一时间内“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一举措(案“作角抵戏”事在春季,而正月为春季之首月,元封三年正月丁亥朔,庚子为该月第十四日,可谓春初),具有内在关连,这就是在成功“大并天下”之后,汉武帝踌躇满志,想要放松身心,多事游赏,为此颁下诏书,责令调配物资,充实水衡都尉属下之上林苑和“甘泉上林”等苑囿的器物,以备乘舆巡行之需。根据这样的分析,从揭示汉武帝在元封三年至太初元年间的行为和心态这一角度来看,这三则铜铫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足以增补《汉书》纪事的疏略,值得研治西汉史事者重视,但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铭文上的元封纪年,并不能解作元封时期世间行用年号纪年的实例,因为与前述司马迁履历档册、安定郡库鼎铭文和桂官铜灯铭文相比,这几则叙述旧事的铭文,完全有可能是进入太初时期以后,在为这批新调配给“上林苑”和“甘泉上林苑”的铜器编号注记时,才镌刻上这些铭文(考虑到几年之后汉武帝就正式启用年号纪年,作为追记年号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些铭文也不能完全排除是在元封四年或五年、六年这几年之内同样以追记的形式所增刻)。汉代铜器移用于他处之后,常常像这样重新编号注记,如吕大临《考古图》所著录“好畴共厨鼎”,其铭文即镌有“好畴第百三十”、“大回中今第八百六十”、“长乐宫……四百廿五”这样三种次第编号①,分属于各个不同时期的用主。检视目前所见各种汉代铜器铭文,可知铸造铜器时于铫上镌刻铭文者极为罕见,陕西兴平发现的这几件铜铫上未见铸造者刊勒的铭刻,或即缘于这一通例,从而仅留下其移用于水衡都尉属下各处之后所标记的序号。又《史记·平准书》有记述云“其明年,元封元年,卜式贬秩为太子太傅”云云①,这与《平准书》叙事于此前均未曾称用年号的情况,有明显差异,清人吴敏树曾就此分析说:“年号独目元封者,此前皆是追称之名,元封则元年已有定号。”②实际上《史记·平准书》这处“元封”纪年,也只是出自“记事”性记述,并不是直接移录当时文书档册的“记言”性内容,而《史记溆事记年月,在“记事”与“记言”之间,本来均有所区别,即如清人俞正燮所论,其“记事”之词,每以作者司马迁写作时所用称谓追名之,以“易晓也”;与此相对应的“记言”之词,则是“依其言记之,不失实也”③。再说,从行文语气看,在“其明年”后复赘加“元封元年”,似乎更像是后来补述<史记》或读《史记》者所窜入,而不类太史公笔法。所以,《史记·平准书》之“元封元年”云云,应当同样属于后人追加。
  不过,同以往用“天瑞”追记诸元的做法有所不同,这次用以纪元的登封泰山一事,只是人为的举措。这正犹如东汉人王充驳斥光武帝中兴而并无祥瑞显现的说法时所云,“帝王瑞应,前后不同。虽无物瑞,百姓宁集,风气调和,是亦瑞也”。王充即以封禅泰山为例论述说:“帝王治平,升封太山,告安也。秦始皇升封太山,遭雷雨之变,治未平,气未和。光武皇帝升封,天晏然无云,太平之应也,治平气应。”④史载汉武帝东封泰山之时,“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既已封泰山,无风雨灾”⑤,东汉光武帝后来封禅时所遭逢的“风气调和”景象,正与之完全相同。
  御史大夫兄宽在扈从登封泰山之后,奉表上寿,颂之曰:“将建大元本瑞,登告岱宗。”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华学术文库·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该书的研究范围、方法和重要性,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具体结论或内容本身。 --- 图书简介: 《中华学术文库·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 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西汉王朝及其过渡时期新莽政权——政治史、典章制度史与思想文化史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号”制度在这一关键阶段的萌芽、确立、演变及其背后的政治逻辑与文化意涵。 本书的研究对象,横跨西汉景帝时期开创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直至新莽末年的历史断限,精准地锁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明确纪年意义的年号——“建元”的出现及其后续影响,直至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年号制度的全面铺陈与复杂化。这是一个中华帝国从早期中央集权巩固到晚期社会结构剧烈转型的关键时代,年号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时间认同的象征符号,其变迁轨迹深刻反映了王朝统治的合法性诉求与权力运作的微妙变化。 一、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核心议题 西汉初期,帝王纪年多沿袭旧制,以“某某某年”记事。然而,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正式采用“建元”作为第一个年号,标志着中国帝王纪年制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这一变革并非孤立的文字游戏,而是帝国政治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皇帝“天子”身份的强化和中央集权在时间叙事上的绝对掌控。 本书正是以此为起点,系统梳理了自汉武帝至汉平帝时期历代皇帝所使用的年号。研究的核心在于揭示: 1. 年号的创制逻辑: 什么样的政治事件、社会思潮或皇帝个人意志促使了特定年号的诞生?年号的命名是否遵循了特定的儒家、谶纬或道家思想范式? 2. 年号的政治功能: 年号如何被用作巩固政权、宣示“改天换地”的政治抱负,尤其在新莽时期,年号的使用如何服务于王莽重塑周礼、推行“托古改制”的意识形态工程? 3. 典章制度的演进: 年号的使用、颁布、推行与更迭,在中央官僚体系中形成了怎样的操作流程?它如何影响了史籍编纂、法律文书、货币铸造乃至日常社会交往的记录方式? 二、新莽时期的特殊性与挑战 本书将重点剖析新莽时期年号研究的复杂性。王莽篡汉,表面上沿用了汉制,但其目的在于通过年号等符号体系,彻底切割与西汉的连续性,建立其“符命王朝”的合法性基础。新莽朝的年号使用频率高、更迭频繁,且往往伴随着重大的政治运动(如“改制”)。研究新莽的年号,本质上是对其激进的政治实践和对传统文化进行极端化诠释的考察。本书试图厘清新莽时期复杂的年号体系,辨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权力表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史料基础 为了构建全面而细致的图景,本书采用了扎实的文献学和历史考证方法。作者对现存的汉代及新莽时期的居延汉简、睡虎地秦简(作为制度背景的参照)、敦煌汉简(涉及地方年号应用),以及《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二十四史中的相关记载,进行了细致的比对与重新审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年号的“实物证据”考证上投入了大量精力。通过对传世的西汉和新莽时期的五铢钱、布泉、一刀平五千等钱币,以及出土的陶器、瓦当、铜器铭文上的纪年文字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考订,本书试图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实物进行交叉印证,力求还原出不同年号在实际社会运行中的使用情况与时间跨度,从而避免仅凭单一史料产生的理解偏差。 四、学术价值与贡献 《中华学术文库·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的出版,对于中国古代史、秦汉史、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是对年号这一“小切口”的深入挖掘,更是透过这一历史符号,透视帝国如何构建其时间秩序、如何论证其统治合法性、以及如何在权力更迭中重塑文化认同的宏大叙事。本书的严谨性与广博性,使其成为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年号制度、典章变迁以及思想史的学者案头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官僚制度颇感兴趣的爱好者,这本书中关于年号颁布与推行流程的描述,着实令我眼前一亮。作者通过对史籍中记载的奏议、廷议等细节的挖掘,描摹出了中央决策层在面对重大制度变革时,其内部的运作机制和思想交锋。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现场感”,仿佛能让人听到太常寺和尚书台官员们讨论措辞、斟酌吉凶的争论声。这种细节的还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西汉乃至新莽朝廷日常政治运作的认知,远比一般的通史叙述要具体和生动得多。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考证态度。他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将西汉末年那段纷繁复杂的政治气候,通过对年号更迭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入剖析,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于新莽时期那些繁复晦涩的改元诏令,作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和历史语境的重构,使得原本看似枯燥的史料,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考据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理解的维度。能够将一个看似狭窄的领域挖掘得如此深入且引人入胜,绝非易事。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可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消化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论证链条。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先秦秦汉史基础,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和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是一部可以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工具书和思想源泉。如果有人想真正深入理解汉末那段历史的内在逻辑,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重要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典雅的米黄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厚重而又不失文雅的气息。纸张的质感也属上乘,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手感极佳,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庄重感。在如今这个追求轻薄便携的时代,能看到这样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实在是一种享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注释和引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涉史学研究的读者,也能比较轻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在于其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心理的深刻洞察。年号,在古代绝非一个简单的纪年符号,它承载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构建与意识形态的宣示。作者旁征博引,将年号背后的谶纬、天人感应等思想脉络梳理得头绪分明,让人清晰地看到每一次“建元”或“改元”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博弈和统治者试图达成的心理效果。读罢,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触摸到了古代帝王内心深处对“正统”与“永恒”的焦虑与追求。

评分

&ldquo;中华学术文库&rdquo;《终极之典》《服周之冕》以及包括这套《建元与改元》都是好书,对辛德勇先生的大著颇感兴趣,收了五种。双十一大折之下,只费十元。

评分

非常好滴书,装帧精美,大家之作,开心??物流速度更是没得说,第二天就收到??

评分

几滴滴滴滴次风格

评分

快递很快,包装很好,品相不错,价格够真诚!

评分

马谡卒年三十九

评分

两年前别人推荐的书,中午才拿到,下午看了上篇,吃完晚饭看了中篇,熬夜看了下篇,不太在意考证的详细步骤,个人觉得精彩的总是改元背后的故事与心态分析,当然以及各种吊打古玩家与古董商的吐槽。还是不太习惯这种风格的书。必须一次性翻完。

评分

书的内容是好的,只是字体太小了,看着太费眼镜了。

评分

是本好书。作者考据详细,思路清晰,不囿于前人观点,娓娓道来,值得一读。

评分

没想到这么学术的书也可以写得这么好玩,想读小说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