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继《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之后,这是作者又一部汉唐中西文化交流的力作。
近十多年来,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书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祆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力图以陈寅恪所倡导的“通识”方法,对前所不详的粟特文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
荣新江,1960年生,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5年留校任教,现为北大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归义军史研究》、《敦煌学十八讲》、《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等,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粟特人在中国》、《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及《唐研究》(1-19卷)等。
不记得“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是出自安禄山的这个出处在哪里看到的,所以一直也把这个胖子当作中华历史的一个杰出哲学家了。现在知道是另一个小字铁胡的安家后辈说的了(《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其实商的野猪崇拜农业文明-祭祀土地以及礼及儒文化,和周的游牧文明-天崇拜和马图腾也有马大八尺为龙说法,及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两个源头。而每个王朝的开始都是游牧的铁血(或信铁血权力的)开始的。
评分庚子闰中秋
评分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后续之作,送货快,性价比高。
评分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本名中正,字中立善画山水,师荆浩,李成,别成一家。他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虽风寒月认错,也不停止。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 厚实而滋润。但晚年用墨过多,土石不分,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液晦暝。其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也有称为“芝麻皴”的。画屋字先用界画铁线,然后以墨色笼染,后人叫他铁层。
评分研究中古西域史,粟特人活动参考书,荣老师研究成果。值得一看
评分据中国史书隋书记载,粟特人先民原居祁连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肃张掖),后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迁至中亚,并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国,即中国史书中著名的昭武九姓。
评分但是,由于《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篇幅已经很长,所以并没有来得及详细探讨有关粟特聚落的内部形态,但在该文的结论里,已经把对于粟特聚落的内部情形和变迁情况的考虑做了概述:“粟特人沿着他们经商的路线由西向东进入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中原北方、蒙古高原等地区。他们东来贩易,往往结伙而行,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并且拥有武装以自保。他们沿传统的丝绸之路东行,有的在一些居民点留居下来,形成自己的聚落,或在可以生存的地点建立殖民地;有的继续东行,去寻找新的立脚点。这些粟特聚落,由少到多,由弱变强,在农耕地区,称为聚落;在游牧地区,则为部落。”“粟特人的东迁,主要是商业上的原因。以后粟特本土所在的中亚政治形势多变,更促使大批粟特人东来中国。粟特人随处而居,形成聚落,一部分人再继续东行,形成新的聚落。这些聚落由胡人集团首领萨宝(又作萨保、萨甫,原意为队商首领)主持,由于大多数粟特人信奉粟特传统的祆教,所以聚落中往往立有祆祠。萨宝即成为粟特聚落中的政教大首领。
评分0.0%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