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東方早報》周日文化副刊《上海書評》是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書評媒體之一,《東方早報·上海書評:似是故書來》收錄瞭《上海書評》創刊五周年來最優秀的書話文章。內容涵蓋廣泛,包括讀書、藏書、舊書、古籍、書店等等。作者陣容強大,有董橋、韋力、傅月庵、王強、毛尖、陳子善等兩岸三地的名傢。
內容簡介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似是故書來》收錄瞭與書相關的各個領域的作品,有關於讀書的,如吳亮的《談七十年代的“地下”閱讀》,王強的《在閱讀中譜寫齣他的一生》;有關於藏書的,如韋力的《談古書收藏及行情變遷》,王強的《談海外訪書三十年》;有關於書店的,如馬振騁的《“奧德翁尼亞”的兩傢書店》,陳丹丹的《時光機中的哈佛書店》;有關於舊書的,如傅月庵的《談颱灣舊書業》,陳子善的《新文學舊書三十年》。
作者簡介
董橋,香港著名報人、文化評論及散文作傢、藏書傢,著有《青玉案》、《清白傢風》、《這一代的事》等。
目錄
董橋談寫書、讀書、藏書
傅月庵談颱灣舊書業
韋力談古書收藏及行情變遷
查建英談三十年前的“閱讀狂歡”
吳亮談七十年代的“地下”閱讀
王強談海外訪書三十年
無論聚散,都是因緣(梁治平)
我本無心書卻有意(周振鶴)
在巴黎莎士比亞書店朝聖(雋飴)
帶N本書去巴黎(劉錚)
舊書店:來一個睡一個(毛尖)
“奧德翁尼亞”的兩傢書店(馬振騁)
東京購書散記(元拙聲)
書店:颱北的旅遊地標(張鐵誌)
時光機中的哈佛書店(陳丹丹)
墨大旁的書店街(張偉劼)
似是故書來(黃昱寜)
在閱讀中譜寫齣他的一生(王強)
“沒瞭書,我還會是誰?”(王強)
《這是為什麼》不見瞭(揚之水)
新文學舊書三十年(陳子善)
董橋談寫書、讀書、藏書
傅月庵談颱灣舊書業
韋力談古書收藏及行情變遷
查建英談三十年前的“閱讀狂歡”
吳亮談七十年代的“地下”閱讀
王強談海外訪書三十年
無論聚散,都是因緣(梁治平)
我本無心書卻有意(周振鶴)
在巴黎莎士比亞書店朝聖(雋飴)
帶N本書去巴黎(劉錚)
舊書店:來一個睡一個(毛尖)
“奧德翁尼亞”的兩傢書店(馬振騁)
東京購書散記(元拙聲)
書店:颱北的旅遊地標(張鐵誌)
時光機中的哈佛書店(陳丹丹)
墨大旁的書店街(張偉劼)
似是故書來(黃昱寜)
在閱讀中譜寫齣他的一生(王強)
“沒瞭書,我還會是誰?”(王強)
《這是為什麼》不見瞭(揚之水)
新文學舊書三十年(陳子善)
……
精彩書摘
“奧德翁尼亞”的兩傢書店
馬振騁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奧德翁路是巴黎一條小街,隻因為有瞭兩傢不大的書店,在1920到1930年代成為文化地標,猶如藝術傢眼中的濛馬特爾和濛巴納斯。
奧德翁(Odeon)一詞來自希臘語,原是詩歌吟詠的劇場。1779年巴黎第六區盧森堡宮北頭開始建造一座劇院,命名為奧德翁。正門口的路,也就叫奧德翁路,不遠的盡頭是奧德翁十字街。一邊是齣版業集中的聖日耳曼德普萊,一邊是大學林立的拉丁區,一邊是藝術傢薈萃的濛巴納斯。奧德翁路正處於這塊三角地的中央。周圍有不少曆史建築。法國革命傢德穆蘭住在路角22號時,1794年被雅各賓黨人抓去,與丹東同時被處死。著有《人權論》的美國政論傢潘恩住過10號、《包法利夫人》作者福樓拜住過20號。這條街本身卻像外省的小巷,是落拓藝術傢(也稱波希米亞人)的落腳處。
這裏平時很少有人經過,隻是到瞭中午,陽光照得街麵像金色的河麵,有兩位青年婦女站在“兩岸”麵對麵愉快交談。一位是阿德裏安娜?莫尼埃,背後是書友之傢書店,一位是西爾維亞?碧奇,背後是莎士比亞書店。
“我的幸福來自一場災難”
“我的幸福來自一場災難。”阿德裏安娜常常這樣說。她中學畢業後在《大學年鑒》雜誌當瞭三年文學秘書,深知氣勢很盛的學院派是怎麼一迴事。父親是郵電局職工,在一次工傷事故後得到一萬法郎賠償金,如數交給女兒讓她去實現開書店的夢想。
1915年,她在奧德翁路7號找到一傢已經關閉的傢具店,開瞭“書友之傢”。那時婦女在書店工作的不是沒有,一般都是女兒幫助父親打雜,或者丈夫上瞭前綫,留下妻子坐在店堂裏經營。而阿德裏安娜是在巴黎白手起傢獨立做書店的第一位女性。
她二十三歲,沒有經驗,沒有資財,但懷著熱忱與信仰像戰士一般工作。她的目標是讓讀者接觸到當時排斥在主流外的現代文學。在書店一隅還附設瞭一個藉閱書庫。
阿德裏安娜自幼受母親啓濛,認識瞭象徵主義,喜歡梅特林剋和德彪西,十歲時聽《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熱淚盈眶。稍長後熱愛馬拉美、蘭波、魏爾倫、拉福格,接著自然而然欣賞他們的接班人瓦萊裏、剋洛岱爾、紀德。她對文學的品位與法國水星社和新法蘭西雜誌社是一緻的,前者是象徵派的大本營,後者是新思想的實驗室。在巴黎,書友之傢獨傢擁有這兩傢齣版社的全部書目。
阿德裏安娜進書內容不講主鏇律,隻憑優劣,她選擇的作者是麵嚮未來的精英,讀者則是在彷徨中尋找思想齣路的青年。為瞭尋找《地糧》一書,阿德裏安娜給紀德寫信,紀德看瞭她的進書目錄,就知道這是一傢什麼樣的書店,兩人雖然地位與年齡相差懸殊,紀德還是很欣賞她。
不到一年,巴黎先鋒派作傢除瞭紀德和剋洛岱爾稍為年長以外,十九世紀七零後的有瓦萊裏、雅姆、蘇亞雷斯、法格;八零後的有拉爾博、於勒?羅曼、杜亞曼、勒韋迪、桑德拉爾、阿波利奈爾;九零後的有布勒東、阿拉貢、蘇波、阿爾托、米肖等,都成瞭書友之傢的常客。紀德、瓦萊裏、剋洛岱爾來這裏比去貴族沙龍還喜歡。
奧德翁路在他們嘴裏加上瞭後綴,變為“奧德翁尼亞”(Odeonie),儼然成瞭一座新文化王國——“文學議會”。大傢見麵時問:“奧德翁尼亞有些什麼嗎?”也就是問巴黎文壇有什麼新動嚮。文學青年紛紛來尋找公立和大學圖書館不進的新潮流書刊。不但可以遇見心儀的作傢,還可邂逅有趣的同好閑聊。誕生於瑞士的達達運動的雜誌就是首先通過書友之傢散發而在法國傳開的。
薩特與波伏瓦從1927年起做瞭書店會員。波伏瓦正在準備教師資格考試,後來在迴憶錄中承認:“我在書友之傢登記當會員……我那時貪讀,一次藉兩本書的規定實在叫我不能滿足。我偷偷在書包裏塞進半打以上的書。難的是以後要把它們歸還原處。我怕我也沒有全部還清。”
齣現在會員冊中的不僅有文學大傢,還有其他領域的人物,如音樂傢米約,畫傢白朗希,劇作傢演員庫波、若韋、維拉爾、巴羅爾特,甚至還有心理學傢雅剋·拉康。這位繼弗洛伊德之後的大心理學傢不但來藉書,還買玻璃紙。阿德裏安娜為瞭保持書籍衛生,每次藉書歸還後都要把包書紙撤掉換上新的。拉康也養成瞭這個好習慣。1921年聽過喬伊斯講座,五十四年後寫齣一篇奇特的《喬伊斯綜閤徵》。
書友之傢賣書、藉書、開講座、組織座談,還給作傢與讀者穿針引綫,嚮雜誌社或齣版社推薦青年作傢。有人要求跟紀德見麵,給瓦萊裏捎封信,一般都是有求必應。從一大堆的緻謝信中也可看齣阿德裏安娜的幫助是非常有效的。嚮她求助的不止普通讀者,還有文壇名人。1960年得諾貝爾文學奬的聖?約翰?佩斯稱贊她是法國文學的“熱心腸保姆”。濛泰朗1922年在自傳體小說《夢》一書內給她的題詞:“通過你一人,我知道瞭現代文學中有些什麼。”剋洛德?魯瓦是文采華茂的詩人,也說:“我小時候看戲是為瞭消磨時間,現在纔懂得看戲是為瞭不讓時間把我消磨。”他稱阿德裏安娜是他的“精神母親”,其實兩人沒有相差幾歲。
……
前言/序言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似是故書來》 書名: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似是故書來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書籍如同燈塔,指引我們穿越迷霧,抵達思想的彼岸。《東方早報·上海書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時代洞察力,長期以來都是廣大讀者獲取優質書評和深度閱讀體驗的重要平颱。而《似是故書來》正是這一優秀平颱的精選集萃,它匯聚瞭眾多名傢學者的智慧結晶,穿越時空,與那些曾經感動、啓發、甚至改變過我們的“故書”進行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書單,而是以一種溫情而又深刻的方式,帶領讀者重溫那些不曾遠去的經典,探尋文字背後的力量,感受閱讀的溫度,以及那些因閱讀而生的、人與書、人與人之間微妙而又堅韌的情感連接。 內容概述 《似是故書來》精選瞭《東方早報·上海書評》欄目中一係列關於文學、曆史、哲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經典書籍的書評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享譽學界的大傢,也有在各自領域獨樹一幟的青年學者,更有對文學有著天然敏感度的評論傢。他們以紮實的學識、獨到的視角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對那些值得反復品讀的“故書”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停留於對書籍內容的梳理和評價,更側重於挖掘書籍與讀者之間的情感共鳴,以及書籍在特定曆史文化語境下的價值與意義。每一篇書評,都像是作者與書中作者的一次心靈對話,又像是一封寫給讀者、邀請讀者共同開啓閱讀之旅的邀請函。 核心主題與解讀 1. “故書”的情感溫度與時空迴響: “故書”一詞,本身就蘊含著一份親切與懷舊。“似是故書來”,更傳遞齣一種驚喜與熟悉感。本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試圖喚醒讀者對那些曾經陪伴我們度過重要人生階段的書籍的記憶。它提醒我們,閱讀並非單嚮的知識輸入,而是一個充滿情感體驗的過程。那些經典的文字,穿越瞭時間的阻隔,依然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引發共鳴,甚至成為我們理解自我、理解世界的窗口。作者們通過對“故書”的再解讀,讓我們看到,經典之所以能夠流傳,不僅僅在於其思想的深刻,更在於其能夠與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讀者建立起情感上的連接。 2. 經典的可能性與創新解讀: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於其永恒的價值和不斷被賦予的新意。《似是故書來》中的書評,恰恰展現瞭經典著作的這種生命力。作者們在傳承對經典的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也帶來瞭許多創新的解讀視角。他們可能結閤當下社會的熱點問題,重新審視經典中的思想;也可能從新的理論視角齣發,發掘齣作者當年未曾預料到的深層含義。這種“故書新讀”的方式,不僅讓我們重溫瞭經典,更激發瞭我們對經典的持續思考和探索,證明瞭經典著作的活力在於其能夠不斷地被重新發現和詮釋。 3. 閱讀與思想的啓濛: 許多經典著作,是塑造我們思想的基石。它們提供瞭認識世界、理解人性的深刻洞見。《似是故書來》中的書評,往往會深入剖析書籍的核心思想,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知識體係中進行梳理。通過作者們的引導,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某個哲學思想的演變,某個曆史事件的復雜性,或是一部文學作品的藝術成就。這些書評不僅是對書本內容的介紹,更是對作者思想的啓發和引導,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更加係統和深刻的認知框架。 4. “書評”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欄目以其高質量的書評文章聞名,而本書的齣版,則進一步凸顯瞭“書評”本身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的魅力。在這裏,書評不再是冰冷的書籍摘要,而是融閤瞭作者的個人思考、文化感悟和審美判斷的精緻文字。優秀的書評,能夠以獨特的敘事方式,將閱讀的體驗轉化為一種引人入勝的敘述。它們在介紹書籍的同時,也展現瞭作者的獨立精神和人文關懷,甚至能與原著本身形成一種對話,共同構成更豐富的閱讀景觀。 5. 上海的文化氣質與閱讀傳統: 作為《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的精選集,《似是故書來》也無形中承載瞭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氣質。上海自開埠以來,就一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樞紐,孕育瞭獨特的城市文化和閱讀傳統。書評作者們,很多本身就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他們的文字中,或多或少會流露齣這種城市特有的海派情懷——既有海納百川的開放,又不失精緻細膩的品味。這種地域性的文化印記,使得本書在內容之外,更增添瞭一份獨特的文化韻味。 書籍的價值與意義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似是故書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書籍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閱讀本身”的書。它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不要忘記停下腳步,去與那些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情感的書籍對話。 對普通讀者的意義: 對於渴望深度閱讀但又不知從何下手的讀者來說,本書是一份寶貴的閱讀指南。它通過名傢之手,為我們推薦並解讀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裏,能觸及更多有價值的思想和故事。同時,書評文章本身富有啓發性的文字,也能幫助讀者提升閱讀的品味和鑒賞能力。 對研究者的意義: 對於文學、曆史、哲學等領域的學者而言,本書中的書評提供瞭豐富的學術視角和研究綫索。作者們對經典著作的細緻梳理和深刻解讀,不僅有助於他們拓展研究視野,也可能激發新的研究課題和學術思考。 對文化傳承的意義: 經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似是故書來》通過對經典書籍的再現,實際上是在進行一次有意識的文化梳理和傳承。它讓那些可能被遺忘的優秀作品再次煥發生機,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瞭解我們的文化寶藏。 結語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似是故書來》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學之旅,一次與經典思想的深度對話,一次對閱讀力量的深情緻敬。它所承載的,是知識的力量,是情感的溫度,更是我們作為一個文化生命體的脈搏。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重逢一位久違的老友,在那些熟悉的文字裏,我們再次找迴瞭自己,也重新發現瞭世界。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被時間淘洗過的智慧與美好,永遠值得我們去追尋、去珍藏、去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