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儿童和少女时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认为,在选定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之前,你应该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你应该周游世界,勇于尝试。开心很重要,自我实现很重要。挣很多钱,买很多东西,不是很重要,事实上根本不重要。只要你挣的钱足以维持生存。维持生存,克服困难,确保自立--无论是经济上、社会上,还是心理上、情感上,这就够了。家庭和孩子不妨以后再考虑,甚至没有也行。首要的理想是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做健全的人,自尊自爱,不依赖他人。这对女人而言尤为重要。决不能让男人来养我们,而我们只是带带孩子,整整家务。这样的劳动分工在当时还是可行的,母亲经常警告我们千万不能落到这般地步。她一想起来就把我们姐妹三个叫到一起,灌输一番女权主义的观念。那时艾达只有三岁,我五岁,西夫十二岁,最初几年也只有她隐约明白母亲在唠叨些什么。
“在你有能力自立之前,千万别要孩子,”母亲常常如此警告我们,“千万别让一个男人来支持你,无论是经济上、智力上,还是情感上。千别落入这个陷阱。”
落入陷阱成为我最深的恐惧。起初那是一种具体的恐惧。我睁大了眼睛搜寻身边的陷阱,不喜欢走进狭窄的走廊或是封闭的空间,比如,电梯和飞机。万一里面有个男人威胁着说要支持我,那可怎么办啊!我不清楚被支持到底是个什么感觉,可是我确信它会伤害我,甚至会杀了我。在商场、博物馆、剧院和其他宽敞的公共场合的门厅里,我总是想待在离门近的地方。每当我走进一栋不熟悉的建筑,眼睛在第一时间搜索的,总是紧急出口、消防通道和逃生路线。
后来,年岁渐长,对母亲所说的“孩子” “男人”“支持”“陷阱”的理解清楚了点,对人群和狭窄空间的恐惧多少有些减弱,不再以具体形式出现。可我依然害怕束缚,并且一直如此。每当我面临选择,我总会选那条给我最多自由的路,哪怕这最自由的路同时意味着挣最少的钱。比如,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份领月薪、有退休金、定时上班、带薪休假的固定工作。通常我做一些以小时计酬的工作,或是从事自由职业,至少在理论上,每一天我都既可以选择工作,也可以选择不工作。每当我迫于形势,不得不签一份合同--无论是哪种合同:租赁合同、图书出版合同、购买合同,心里总是极其地不安。我站在那儿,手里攥着笔,即将写下我的名字,从而无可避免地要将自己绑定在某样东西上面,有时候,就在这样的时刻,我会惶惶心悸,冷汗淋漓,以致情绪失控。
在我看来,即便是梦见在经济或情感上依赖一个人,或是偷偷地渴望与另一个人同甘共苦,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或许正因为如此,那样的生活才一直诱惑着我,诱惑着我渴望依赖,渴望被人呵护。是的,被一个人呵护,被一个人捧在手心里,这个人,最好是一个男人。
有时候,我会努力实现这个梦想,在我的白日梦里,在我的幻想里,也在我的爱情里。就像是某种过家家的游戏,我和男朋友假装是一对传统的已婚夫妇: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每日劳碌归来,妻子已经备好了晚餐。晚餐后,冲动的男人与羞涩的女人尽享鱼水之欢。
不过,正如我从未有过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也从未有过一份长久的爱情,因此,即便是那样自欺欺人的欢乐,我也只能浅尝辄止。
*****
尼尔斯比我小几岁,高大,健壮,精力旺盛。我们有着同样的隐秘渴望,同样的性幻想,在政治上错得同样地无可救药。我们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其实,他跟另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他们有一个孩子,男孩。他从未说过他爱我,“爱”这个词,无论对他还是对我,都艰难到难以启齿。可是他说,他“几乎是爱我的”。这句话他说过很多次,在我听来,这是莫大的安慰。几乎被爱,虽然不是真的被爱,却无限接近被爱。
也许是因为这“几乎的爱情”,距我的五十岁生日只有六个星期时,怀着最后的、至少要为这个日子谋得一点施与的念头,我求他救救我。是的,在那样的绝望中,我真的这么说了。我求他离开那个女人,跟我在一起;我求他,不管他爱不爱我,向政府递交一份书面声明,宣称他爱我。我把这些想法向尼尔斯和盘托出,他极其难过,事实是,他哭了。他裸着身子坐在我的床边,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他哭。他坐在那儿,眼里闪着泪光,呜咽着,明显下意识地拉过床单的一角遮住下体,说:
“多丽特,在我心里,你比任何别的女人都重要。你知道的,这不仅是因为身体的吸引。我喜欢你,敬重你,我几乎是爱你的。和你一起生活,与你分享我的生命,我会非常幸福。可是,首先,我希望儿子在父母双全的家庭长大。其次,我无法对你说我爱你,因为我不能说谎。我……我天生就不会说谎。我不能欺骗你,也不能欺骗政府。我不能把我的名字签在不属实的文件上。这是伪证,我那是在犯罪。这一点你必须明白,多丽特,我……”
他停下来,深吸气,极力抑制激动的情绪,抽噎,用手指揉揉鼻子,然后没了气息、耳语一般地说:
“对不起,对不起。我……你知道你……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会非常想念你的,我……”
他哭个不停。他抱住我,狠狠地抱住我,像个孩子一样号啕大哭。我没哭。那时没哭。
我哭出来,是在跟我的狗约克道别时。约克是一只丹麦瑞典农场犬,我们相依为命了很多年。它白色的身子上有黑褐两色的斑点,褐色的眼睛,耳朵像天鹅绒一样软,一只黑,一只白。我把约克送给了我信任的一个家庭,离我住的地方不远。丽莎、斯特恩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他们有一个小农场,养着马和鸡。他们很喜欢约克。我知道约克也很喜欢他们,它在那儿一定会过得很好。可即便如此,约克毕竟是我的,我也是约克的。你真的可以说我和约克之间存在着爱这种情感,而不必犯伪证罪。而且这种情感是相互的,我确信。可是,狗毕竟是狗,一只狗的依赖与忠诚怎么够呢?将约克留在丽莎和斯特恩家后驱车离去时,我哭了。
相爱和分离,水火不容,世代为仇,永难走在一起,若是被命运强逼到一处,它们需要解释。我无法给约克解释。你怎么可能把这样的事,或是任何事,解释给一只狗听?可尼尔斯呢,为什么他不能和我正常地在一起,为什么他不能让我做一个有效用 的女人,至少他可以给我解释,我听得懂。可是,约克怎么会懂得,为什么那天我会抛下它驱车而去,约克怎么会明白,为什么我永远不回来了。如果它还活着。
*****
走出灯光笼罩的区域,西北面的金色晚霞变成浅灰色时,我发现自己被幽暗、温凉的夜包围。我一步一步地走着,似乎每一步都在带着我越来越深地进到彻底的虚无之中。我不怕,那种感觉不是恐怖,而是无所依凭。既然看不见身前的地面,我干脆抬头仰望,头顶的夜空如此清澈,就连最遥远的星星也都清晰可见--有些星星太远了,一直没有名字,在任何一张星座图中都找不到。这样的星星布满了天空。近一些,远远低于数十亿颗无名星星的地方,有约翰内斯教我辨认过的小熊座,有北斗星,看,就在边上,在勺子后面的两颗星星的连线上,北极星在闪闪发光。
在给女儿的信中,我写了一些事,如果我和她一起选择了自由,而不是把她抛给了一个可以给她安全感、给她过上体面生活机会的人,我会把这些事讲给她听。我写道,她出生时,鼻子、嘴巴和下巴像爸爸,如果我长得像我的妈妈,那么她的额头和脸的形状像我。那块包着圆锥形化石的石头是爸爸的,爸爸死于她出生之前,他所有的遗物中,我只留下了这块石头,希望她把这当作是对爸爸的一份纪念。他是在阿伯科斯和莫斯比斯塔兰德之间的海滩上发现那块化石的,那天我在遛狗,他在收集石头,我们在十二月的黄昏里相遇。
……
这本《单位 [The Unit]》的结构布局简直是一场味觉的盛宴,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文字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起逼真的场景。我读到一半时,那种对叙事节奏的把控力让我几乎无法放下书本。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将错综复杂的线索编织得天衣无缝。每一个人物的动机,哪怕是最微小的动作,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最终汇集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特别是书中对于空间感和氛围的描绘,那种压抑与疏离感交织的笔触,让人仿佛能触摸到纸张上泛起的寒意。这种细腻到近乎偏执的细节处理,让整个故事的骨架得以牢牢支撑,即便在情节上偶尔出现转折,也不会让人觉得突兀或牵强,反而像是水到渠成。那种阅读的沉浸感,是近年来我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中极为罕见的,它迫使你暂时抽离现实,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个由文字构筑的世界里去体验和感受,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对接下来发展的强烈好奇心。
评分作为一个阅文无数的读者,我通常能预判故事的大致走向,但《单位 [The Unit]》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的世界观构建得极其扎实,细节的填充犹如沙粒般密集,构建出一个完整且自洽的运作体系。这种世界观的真实感,并非来源于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源于其内部逻辑的严密性。当我开始沉浸其中时,我不再是阅读一个故事,而是亲身进入了那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作者没有用大量的背景介绍来轰炸读者,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自然而然地将规则和设定渗透进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非常高明。它考验读者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奖励那些愿意投入精力的探索者。这不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深入田野的调查,需要你主动去发掘和拼接碎片,最终拼凑出一个宏大而迷人的全貌。
评分从主题深度的角度来看,《单位 [The Unit]》展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洞察力,它似乎穿透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象,直指某些集体无意识的困境。作者在不直接说教的前提下,巧妙地植入了关于身份认同、自由意志与社会结构之间微妙博弈的思考。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伦理困境时的那种犹豫和多面性,没有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划分,每一个角色都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挣扎。这种复杂性,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旧会在脑海中久久盘桓,不断审视自己对既有秩序的理解。它不是那种提供明确答案的读物,而是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面对体制化压力时的反应。这种引发深度自我反思的能力,才是真正优秀作品的标志,它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属性,上升到了某种精神层面的共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充满了令人惊喜的跳跃性。它时而像一位沉静的哲学家,用极其精准和克制的词汇探讨宏大命题,那种深度和广度,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每一个句子;可下一秒,它又能瞬间切换成一个街头巷尾的八卦者,用那种充满烟火气和戏谑的口吻描绘日常的琐碎与荒谬。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的张力。我喜欢作者敢于打破常规的叙事边界,不被任何单一的流派所束缚。它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追求效率和冲击力。这种“效率美学”让信息有效地传递,同时又避免了枯燥。阅读它,就像在欣赏一场即兴的爵士演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音符会落在哪个不寻常却又恰到好处的位置,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和谐且令人震撼的。对于那些习惯了标准叙事套路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需要一点适应期,但一旦你跟上了它的节奏,那种被解放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老辣,充满了教科书级别的悬念设置技巧。高潮部分的爆发力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铺垫让期待值被拉满,又不会在临近引爆点时因为过度渲染而显得空洞无力。尤其是当关键信息被揭示的那一刻,那种恍然大悟但又夹杂着一丝宿命感的体验,令人回味无穷。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时间线上也颇具匠心,时而加快,时而刻意放慢,甚至玩弄时间倒错的手法,但始终能将读者牢牢地固定在故事的主线上。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精准调控,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它不急不躁,知道何时该给予读者喘息的空间,也知道何时必须用突如其来的事件来重置读者的心跳频率。这种如同精密仪器般运作的结构,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建复杂情节网络时的耐心与智慧。
评分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我没看看不错的话题目标签的好的
评分在这个意义上,《单位》不仅写“反乌托邦”,不仅讲述制度对人的钳制与奴役,也不仅如推介所言是对“高福利”国家的“最深刻反省”。它记录的是人心在失序甚至荒谬的制度中如何保有韧性,又如何一溃千里。这恰是《1984》鲜有,而《单位》着意强调的部分。
评分好的不错啊,好的不错啊
评分在这个意义上,《单位》不仅写“反乌托邦”,不仅讲述制度对人的钳制与奴役,也不仅如推介所言是对“高福利”国家的“最深刻反省”。它记录的是人心在失序甚至荒谬的制度中如何保有韧性,又如何一溃千里。这恰是《1984》鲜有,而《单位》着意强调的部分。
评分也许有天,我会成为他人眼中的“没用的人”,平凡,卑微,被忽视,被抛弃,但曾经选择的路我终将无悔。
评分还行还行还行,,,,,,
评分潦倒了大半辈子的多丽特,本打算在此度过余生,却在最黑暗处遇到了一生挚爱,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之后,等待她的,是无法挣脱的冰冷残酷和漫长征途,当然也有微茫的希望,和爱。
评分我还没看,二维码也可以扫出来,可是是反的,让我很无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