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1857-1942)

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1857-194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瀋艾娣(Henrietta Harrison) 著,趙妍傑 譯
圖書標籤:
  • 傳記
  • 地方史
  • 華北
  • 鄉土中國
  • 民國史
  • 社會史
  • 口述曆史
  • 傢族史
  • 曆史人類學
  • 近代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28654
版次:1
商品編碼:1130563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博雅史學論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微觀史是近年來擁有廣泛關注者的曆史學研究方法,一個人的視角摺射整個時代是這種方法的特色,因而能夠在反映曆史大環境、大趨勢的同時把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寫得引人入勝,是一種外行也有興趣的曆史學研究、寫作方法。名著如《奶酪與蛆蟲》《馬丁蓋爾歸來》等都是這種研究方法的産物,在國內也都很有影響力。但在中國史領域,以這種方法進行的研究還不多見,《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1857-1942)》可謂目前罕見的成功範例,顯然將吸引大批讀者的關注。
  全書以撰寫傳主劉大鵬其人的生平故事為主要內容,平易近人,趣味性強。
  海報:
  

內容簡介

  《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以19世紀、20世紀之交的一位山西紳士劉大鵬的日記為核心資料,描繪齣其人作為儒者、孝子、商人、議政者、農民的不同身份狀態下的人生景況,討論瞭中國在從傳統社會轉型為現代社會的動蕩中下層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生活的睏難、身份認同的焦慮,以及由此而來精神的摺磨與堅守。從一個人的遭遇摺射齣清末民初中國社會、中國知識群體的轉型之痛。

作者簡介

  瀋艾娣,牛津大學博士。曾任教於哈佛大學,現為牛津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華北鄉村、地方宗教與社會、清末以降的社會文化等。著有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China: Inventing the Nation,及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等。

精彩書評

 《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提供瞭一份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曆史獨樹一幟、纔華橫溢,又充滿深刻人文關懷的敘述。從一位偏僻鄉村下層紳士的視角,它使讀者宛如置身於這一遙遠的時空之中,為我們打開一扇窗,來理解國傢大事如何與日常生活發生接觸,以及這些大事對於生活和普通民眾觀念的真正(常常與直覺相悖)影響。在這一點上,與浦愛德(Ida Pruitt)的《漢傢女兒》(A Daughter of Han)頗為類似。
  ——羅威廉(William T.Rowe),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通過探索劉大鵬生活與事業的不同側麵,瀋艾娣復活瞭一位儒傢信徒眼中中國從帝製嚮共和的轉變曆程。劉大鵬的許多觀點,在其中年之時就已淪為許多人的笑柄,我們無法分享;但他對於新發展的批評,卻頗有說服力。這便是本書成功之處的一個明證。他的一生猶如一份索引,使我們得以一瞥那一時期地方社區所麵臨的種種機遇,以及最終的凋零。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芝加哥大學


目錄

中文版序
緻謝
序言
第一章 寫作
第二章 儒生
第三章 孝子
第四章 議士
第五章 商人
第六章 老農
尾聲
參考書目
索引A
譯後記

前言/序言







《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1857-1942)》圖書簡介 時代洪流中的個體迴響:一部關於傳統中國鄉村社會與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度側寫 本書以清末至抗戰前夕的華北鄉村為背景,深入追溯瞭一位名叫“夢醒子”的普通士紳——張鴻儒先生(1857-1942)——跌宕起伏的一生。這部傳記並非宏大敘事的堆砌,而是通過聚焦一個特定人物在特定時空中的生活軌跡、精神抉擇與社會參與,試圖勾勒齣傳統中國知識分子在劇變時代下,個人命運如何被時代洪流裹挾、塑造與最終定格的復雜圖景。 張鴻儒,字夢醒子,生於一個典型的北方地主兼儒學世傢。他的早年生活,浸潤在十九世紀中葉傳統儒傢教育的深厚氛圍之中。書捲是他的全部世界,科舉是他唯一的齣路。然而,太平天國餘波未平,列強堅船利炮叩關,傳統秩序正在從內部與外部遭受劇烈衝擊。 第一部分:舊夢初醒(1857-1895) 本書伊始,詳述瞭張鴻儒在光緒初年接受的嚴苛教育。他熟讀四書五經,精通詩詞歌賦,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深信不疑。然而,在二十餘歲時,他兩次鄉試的失利,如同第一記重錘,敲碎瞭他通過科舉入仕的“舊夢”。這種失敗,並非僅僅是個人的挫摺,它摺射齣晚清士人上升通道的日益狹窄,以及八股取士體製的僵化與不閤時宜。 在未能踏入仕途後,張鴻儒遵從父命,迴到故鄉——位於冀中平原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小村落——開始管理傢業。此階段的記述,細緻描繪瞭華北鄉村的日常生態:宗族關係的維係、土地兼並的殘酷性、鄉紳在地方治理中扮演的調解者角色,以及天災人禍(如1876年的大旱)對底層民眾生活的毀滅性影響。張鴻儒從一個理論上的儒者,被迫轉變為一個務實的鄉村管理者。他學會瞭與地方胥吏周鏇,審理鄰裏糾紛,並利用傢族聲望維持一方的相對安寜。 第二部分:變局中的掙紮(1896-1911) 甲午戰爭的潰敗,對張鴻儒的精神世界造成瞭決定性的衝擊。在故鄉,他通過閱讀新報和友人的往來信件,接觸到瞭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維新思想。他開始反思,為何強大的“天朝上國”會在短短數月間被新興的日本擊敗?他的精神世界從“天人閤一”的理想境界,轉嚮瞭對“富國強兵”的現實訴求。 本書濃墨重彩地描寫瞭張鴻儒在“守舊”與“變革”之間的痛苦拉扯。一方麵,他無法割捨祖上傳下的文化根基和宗族榮譽,對激進的革命者持審慎態度;另一方麵,他又深知若不自強,傢國危亡在即。他嘗試在鄉村內部推行改良,如組織鄉人學習農學知識,嘗試引進新的耕作方式,甚至在自傢祠堂內設立“小藏書樓”,收藏新學的譯著。這段時期,他如同置身於兩股巨力之間,既非徹底的守舊派,也未成為堅定的革命者,成為一個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中間人”。 第三部分:共和的幻影與鄉土的堅守(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發,對張鴻儒而言是復雜的情感體驗。他歡迎帝製的覆滅,但在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與政治失序中,他看到瞭“共和”理想在現實中的脆弱與變形。新政府的建立並未帶來他所期望的鄉村安定,反而因權力真空和地方武裝的崛起,使得鄉村的治安環境惡化。 本書的這一部分,著重探討瞭張鴻儒在民國初年對“知識”的重新定義。他發現,他畢生所學的經典,無法提供解決槍杆子、銀子、以及新式教育體係建立的實用方案。他目睹瞭舊式教育體係的崩潰,許多青年士子湧入城市追逐新的官職,而留守鄉間的人則必須直麵軍閥的勒索與土匪的威脅。張鴻儒的“夢醒”,並非是對知識的徹底拋棄,而是對知識效用範圍的深刻認知:在強權麵前,文人的力量是何其微小。 在這一階段,張鴻儒將注意力重新收迴到鄉土的具體事務上,他積極參與水利修繕、組織地方團練以自保,並利用其道德權威,在宗族間維持一種脆弱的平衡。他成為瞭一個“隱形的守護者”,以傳統倫理的框架,去緩衝外部世界的暴力衝擊。 第四部分:最後的堅守(1928-1942) 抗日戰爭的爆發,將張鴻儒的一生推嚮瞭終點。日軍的侵入,對他的精神造成瞭最沉重的打擊。他目睹瞭世代耕耘的土地淪陷,傢園被毀,其晚年生活充滿瞭顛沛流離與文化上的絕望感。 本書的結尾,描繪瞭張鴻儒在淪陷區度過的最後時光。他拒絕瞭日僞政權所提供的任何“顧問”或“安撫”職位,堅持瞭自己的氣節。他唯一的抗爭方式,便是繼續以口述和手抄的方式,嚮少數年輕的門徒傳授傳統文化,試圖在無可挽迴的時代衰頹中,為傳統文化的薪火留存一絲微光。1942年,張鴻儒病逝於一間簡陋的廂房內,帶著對舊秩序的眷戀和對新時代的悵惘,走完瞭他從傳統士紳到鄉土守望者的麯摺一生。 總結與價值 《夢醒子》通過張鴻儒這一鮮活而復雜的個體,為我們提供瞭一份珍貴的曆史樣本。它不再僅僅講述帝國的興衰和宏大的曆史事件,而是聚焦於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如何進行身份重構、價值選擇與生存策略。張鴻儒的“夢醒”,是一種從精英主義的理想主義走嚮鄉土現實主義的艱難蛻變。他的生平,是理解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鄉村社會結構、知識階層心態變化以及傳統文化在現代衝擊下掙紮求存的一把獨特鑰匙。本書敘事風格細膩,側重於日常生活和私人書信的挖掘,力求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華北鄉居者”的真實命運。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射齣我們與祖輩生活方式的巨大鴻溝。我一直好奇,在那個沒有便捷交通、信息傳遞主要依靠口耳相傳的年代,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如何構建起來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具體的案例。它細緻地展現瞭鄉土社會那種緊密、有時甚至有些窒息的社群關係,以及個人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書中對傳統禮儀、宗族觀念的描摹,既有對其消亡的哀嘆,也有對其維係作用的客觀記錄。它沒有簡單地對過去進行美化或批判,而是采取瞭一種審慎的、近乎人類學的觀察角度。這種平衡的視角,讓讀者能夠以一種更加成熟和理解的姿態,去麵對我們文化基因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部分。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呈現齣一種近乎古老的沉靜力量。它摒棄瞭現代文學中常見的炫技和張揚,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一個人的成長軌跡。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一個措辭或某個意象的組閤。這種緩慢而富有韻律的閱讀體驗,讓人仿佛參與瞭一次漫長的冥想。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環境的渲染,華北的土地,那種蒼涼而又蘊含希望的色調,通過文字被精準地復現齣來。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是一種心理上的投射。你讀到的不是一個抽象的“農民”形象,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個體,他的喜怒哀樂都深深根植於他腳下的那片熱土。這種文學質感,使得全書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文的關懷。

評分

讀完此書,我久久不能平靜。它最讓我震撼的,是那種對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的細膩捕捉。書中描繪的那個時間跨度,恰好橫亙瞭中國曆史上最劇烈動蕩的時期之一。然而,作者並沒有過多渲染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鏡頭對準瞭一個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我仿佛能感受到,當外界的風暴來臨時,那個遠離塵囂的鄉居者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呼吸,如何保護自己僅有的那一點精神傢園的。特彆是對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比如一頓飯的準備、一場不期而遇的鄉鄰間的口角、或是對一年收成的期盼——作者都賦予瞭極大的情感重量。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使得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能更真切地體會到“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和哲學。

評分

這本書給予讀者的最大饋贈,或許是關於“時間感”的重塑。我們現代人被切割成無數個碎片化的時間單位,而書中的敘事,則更像是一條緩緩流淌的長河,沒有急流險灘,隻有永恒的嚮前。這種敘事節奏,強迫你放慢腳步,去體味那些被我們高速生活所遺漏的細節——比如對光影變化的敏感、對自然節律的敬畏。它讓人反思,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究竟是獲得瞭多少外在的成就,還是安穩地度過瞭多少個日齣日落。這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雖然看似平凡,卻因其跨越百年的堅韌,成為瞭一個關於生命本質的深刻寓言。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進行一次無聲的對話,充滿瞭智慧的迴響。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仿佛一扇通往舊日時光的門被輕輕推開。我一翻開,首先被那種質樸而又深沉的筆觸所吸引。它不是那種追求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而是像一位老人在壁爐旁,緩緩講述著自己漫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這種敘事方式,讓人感覺非常真實,仿佛就能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泥土氣息和炊煙味。書中對鄉野生活的描繪,細緻入微,從季節的更替,到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每一個場景都像是一幅褪色的老照片,但你又能從中感受到鮮活的生命力。它讓我思考,在那個物質匱乏但精神世界或許更為豐盈的年代,人們是如何看待生死、財富與情感的。這種對“生平”的深入挖掘,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曆史記錄,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生命宣言。

評分

微觀史是近年來擁有廣泛關注者的曆史學研究方法,一個人的視角摺射整個時代是這種方法的特色,因而能夠在反映曆史大環境、大趨勢的同時把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寫得引人入勝,是一種外行也有興趣的曆史學研究、寫作方法。名著如《奶酪與蛆蟲》《馬丁蓋爾歸來》等都是這種研究方法的産物,在國內也都很有影響力。但在中國史領域,以這種方法進行的研究還不多見,《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1857-1942)》可謂目前罕見的成功範例,顯然將吸引大批讀者的關注。

評分

通過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評分

需要研究山西,就買瞭這本。

評分

讀完瞭瀋艾娣(Henrietta Harrison)女士的名著<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深受感觸,有幾點印象深刻,雜錄如下: 1. 很多網友提筆就說主人公劉大鵬(夢醒子)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代錶,他的遭遇是時代的縮影。那麼,他到底算不算是一個典型呢?這一點,瀋艾娣女士在序言中已經做瞭探討,並給齣瞭否定的迴答。原因有三: 其一,劉大鵬的行為不典型------他以曾國藩為偶像,堅持寫日記長達五十年,還寫齣......

評分

今年推薦的書,不得不看

評分

一如既往的支持京東,很便宜,很好。

評分

物流很快,北大齣版社搞活動,力度不是太大,還是買瞭

評分

今年推薦的書,不得不看

評分

物流很快,北大齣版社搞活動,力度不是太大,還是買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