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講英國史》內容特色如下:
1.史上經典的英國史版本之一,再版數次,並被多所英國名校選為曆史教材,堪稱英國本土極受認可的曆史版本。
2.觀點犀利,不粉飾、不做作。狄更斯毫不掩飾個人傾嚮,甚至偶有激進言論,嬉笑怒罵,酣暢淋灕。
3.全書文學色彩濃鬱。在保持較強學術性的同時,敘事充滿故事性,閱讀體驗好。
4.精美插圖,全彩印刷,閱讀體驗好。
查爾斯·狄更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文學傢,一共齣版過15本長篇小說、5本中篇小說、上百篇短篇小說以及數篇紀實文學,包括《霧都孤兒》、《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等。一生緻力於改善兒童權利、教育和其他社會改革活動。
蘇旻婕,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中世紀研究與古典學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中世紀研究碩士,即將赴冰島大學研習維京與中世紀北歐。
《狄更斯講英國史》幾乎是狄更斯創作水平的頂點,樸實的語言、犀利甚至沉重的諷刺、耐人尋味的細節在這裏融為一爐。他無意迎閤年輕讀者,也無意藉古諷今。他的英國史不無偏見,卻因激進和主觀更受歡迎。
——英國當代著名曆史學傢、主持人David Starkey
第一章:古英格蘭和羅馬人
第二章:早期撒剋遜人統治下的古英格蘭
第三章:撒剋遜仁君——艾爾弗雷德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四章:阿瑟爾斯坦和六個青年君主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五章:丹麥人卡努特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六章:“野兔腿”哈羅德、哈德剋努特,和“懺悔者”愛德華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七章:哈羅德二世統治下的英格蘭以及諾曼徵服
第八章:諾曼徵服者、威廉一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九章:威廉二世——威廉?魯弗斯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十章:“好學者”亨利一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十一章:瑪蒂爾德和斯蒂芬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十二章:亨利二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十三章:“獅心”理查一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十四章:“無地者”約翰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十五章: 溫徹斯特的亨利——亨利三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十六章:“長腿”愛德華一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十七章:愛德華二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十八章:愛德華三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十九章: 理查德二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二十章:亨利四世——博林布羅剋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二十一章: 亨利五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二十二章:亨利六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二十三章:愛德華四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二十四章:愛德華五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二十五章:理查德三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二十六章:亨利七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二十七章:亨利八世統治下的英格蘭(第一部分)
第二十八章:亨利八世統治下的英格蘭(第二部分)
第二十九章:愛德華六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三十章: 瑪麗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三十一章:伊麗莎白一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三十二章:詹姆斯一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三十三章:查理一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三十四章:奧利弗?剋倫威爾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三十五章:“快樂國王”查理二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三十六章:詹姆斯二世統治下的英格蘭
第三十七章:(結尾,原文本章無標題)
要是您看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在東半球左上角的海域中,坐落著兩處島嶼。這便是英格蘭-蘇格蘭島,以及愛爾蘭的所在瞭。從大小上來說,英格蘭和蘇格蘭占據瞭兩座島上大部分地盤,愛爾蘭次之。至於那些小小的鄰島,則大多是蘇格蘭的零碎土地,它們袖珍得在地圖上隻呈現齣一個個小黑點。海水長年纍月奔騰不息,我猜小島們很有可能是被這股力量分離開來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們的救世主[1]降生於人間、躺在馬廄裏睡覺之前,這些島嶼就已經在這兒瞭。海水洶湧澎湃,在它們四周咆哮著,就像現在這樣。可當時並沒有雄偉的船艦和勇敢的水手在海麵航行,穿梭往來於世界各地。相反,海上冷清極瞭;小島孤零零地浮在廣闊無垠的水麵上,海浪泛著泡沫,衝刷著峭壁,刺骨的寒風從森林上方吹過,但是它們沒能為島嶼帶來探險者,野蠻的島民們對世界其它地方沒有任何瞭解,世界其他地方也對他們一無所知。
據人們推測,最先來到這些島嶼的是以從事買賣著稱的腓尼基人[2];他們乘著船來到這裏,發現島上盛産锡和鉛。如您所知,這兩樣東西都非常有用,而且直到今時今日,它們還齣産自沿海地帶。康沃爾[3]最著名的锡礦就位於近海的地方。我曾經見過其中的一處礦區,離海近得連水麵下方都給挖空瞭。而且,據礦工們說,在暴風雨天氣裏,當他們在地下深處作業的時候,能聽到海浪雷鳴般的聲音在頭頂響起。因此,沿著島邊航行的腓尼基人沒費多大周摺,就找到瞭蘊藏锡和鉛的地方。
為瞭獲取這些金屬,腓尼基人和島上的居民做起瞭買賣,並給對方一些其他有用的物品作為交換。起初那些島民都是些可憐的野蠻人,他們要麼幾乎一絲不掛,要麼僅以粗糙的獸皮蔽體,還用有色的泥土和植物汁液在身上染色——就像其他野蠻人常做的那樣。可是當腓尼基人乘船過海,到瞭對麵的法蘭西和比利時海岸之後,他們這樣對當地人說:“我們已經去過對麵的白色峭壁瞭,也就是您們在晴天裏瞧見的地方;而且,我們還從那個叫做不列顛的國傢帶來瞭這些锡和鉛。”一些法蘭西人和比利時人也因此被吸引過去。他們在英格蘭的南岸定居下來,如今這個地方被稱作肯特[4]。盡管這些人自己也屬於蠻荒民族,卻教會瞭野蠻的布立吞人[5]一些有用的技術,提高瞭那兒的土地生産率。大概還有其他人從西班牙遠道而來,在愛爾蘭安傢落戶[6]。
就這樣,外來者逐漸和島民們融為瞭一體;未開化的布立吞人形成瞭一個野蠻、大膽的民族。他們依然蠻荒,這一點幾乎絲毫未改,尤其是在遠離海洋、外來定居者足跡鮮至的內陸地區;但是他們堅強、無畏、百摺不撓。
這是一個森林和沼澤隨處可見的國度,大部分地區霧靄茫茫,寒氣逼人。您會覺得沒有任何道路、橋梁、街道或者房屋配得上它的名字。所謂城鎮,也不過是一些房頂覆蓋著稻草的小屋子聚在一起罷瞭。它們隱藏在茂密的森林當中,四周環繞著一條溝渠,還有一道矮牆,牆身要麼是泥巴砌的,要麼是一根根樹乾疊成的。居民幾乎不種榖物,也不鑄造錢幣,他們靠吃自傢牛羊為生,把金屬圈當做錢來用。野蠻人通常很會編東西,這兒的人也不例外;他們會紡織一種粗糙的布料,還能做些糟糕透頂的陶器。可是在建造堡壘方麵,他們卻高明許多。
他們編製齣覆蓋著獸皮的船,卻極少冒險遠離海岸。他們把銅和锡混在一起鑄成瞭劍,可這些劍的形狀卻並不雅觀,質地也軟得很,受到重擊就會摺彎。他們還造齣瞭輕便的盾牌、又短又尖的匕首,以及長矛——人們把矛擲嚮敵人後,再通過固定在矛杆上的長條狀皮革把它們拉迴來。矛杆粗大的一頭還裝有能連續發齣短促尖利聲的器具,意在嚇唬敵方的馬匹。古代的布立吞人被劃分成多達三四十個部落,每個部落都由各自的的小首領掌管。布利吞人經常互相攻擊,就像野蠻人常做的那樣;作戰時,他們往往會使用到那些武器。
他們對馬兒鍾愛有加。肯特的戰旗上就畫著一匹白馬[7]。他們訓練和指揮馬兒的本領讓人嘆為觀止。實際上,盡管現代人的智慧已大大提高,可那個時代的馬兒(雖然體格較小,數量卻很龐大)被調教得太棒瞭,可以說此後幾乎已沒有什麼提高的餘地。每一句號令它們都可以聽懂並照做,而且當主人步行作戰的時候,馬兒們還會在喧鬧嘈雜的戰場上自己站著不動。要是沒有這些既通人性又靠得住的動物,布立吞人最齣色的技術大概也就派不上用場瞭。我所說的技術,就是戰車和馬車的建造與操縱;他們在這方麵可是曆史聞名呢!每類戰車中最優良的那種,都是前麵高度差不多齊胸,後麵敞開;而車上的人全都站著,一個人駕駛,兩三個人作戰。拉車的馬兒被訓練得相當好,能夠在碎石遍布的道路上飛快地奔馳,甚至可以穿過叢林,還能將主人的仇敵撞倒,踏在自己蹄下。車輪上還固定著劍刃和大釤鐮的刀刃,從車身兩邊伸齣來;當敵人被馬兒踏倒在地時,就會被這些利器削成碎片。即使全速前進的時候,駕駛員隻消一聲號令,馬兒也能立刻停下來。這時士兵便從各自的戰車中紛紛跳齣來,瘋狂地砍殺周圍的敵人;密集的劍雨落下來,鋪天蔽日,隨後他們就會躍上馬背,或者踏上車轅,反正總有辦法跳迴戰車裏。一旦脫險,馬兒就再次疾馳而去瞭。
布立吞人信奉一種奇怪而可怕的宗教,叫做德魯伊教[8]。這種宗教似乎是很早以前從對麵那個叫做法蘭西、古時候稱為高盧[9]的國傢傳過來的。它把日、月、大蛇,以及某些異教中的男女神靈混在一起當做崇拜的對象。德魯伊教徒對大多數儀式內容守口如瓶,他們假扮成巫師,拿著魔杖;每個人的脖子上都掛著東西,對無知的民眾說那是裝在金匣子裏的蛇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德魯伊教的儀式上會犧牲活人用做祭品,並對某些嫌疑犯施以酷刑,而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甚至還會把一些人和動物同時關進柳條編製的大籠子裏活活燒死。德魯伊教的教士們對橡樹和槲寄生具有某種崇拜之情;後者就是如今我們在聖誕節期間掛在房子裏的那種植物,它的白色漿果會寄生在橡樹上。教士們在一座被稱為“聖林”[10]的幽暗森林裏相聚,並用神秘的方法對來嚮他們求知的年輕人進行教導,有些青年留在他們身邊長達二十年之久。
德魯伊教徒們修建瞭高大的露天神殿和祭壇,有些建築的殘骸一直保留至今,其中最非凡絕倫的則要數索爾茲伯裏平原[11]上的巨石陣[12]瞭,而在肯特郡梅德斯通市[13]附近的藍鈴花山[14]上,還有一座由三塊奇特的石頭組成的巨石陣,叫做基茨科蒂墓室[15]。對組成這些建築的大石塊進行檢測之後我們得知,唯有在某種機械的幫助下,人們纔能抬起這些大傢夥,這種機械製作精巧,現今已十分常見,可顯然布立吞人給自己建房子時並沒有用到它,否則那些房子就不會如此不舒服瞭。那些德魯伊教徒,還有跟他們在一起呆瞭二十年的弟子們,的確比其他布立吞人懂得多,所以如果是他們躲開彆人的視綫蓋起瞭這些建築,再假裝用魔法創造瞭它們,倒也不足為奇;也許他們還參與瞭堡壘的建造呢。總之,這些人神通廣大,又極受信任,照自己製定的法律行事,還不用納稅,他們不喜歡自己的職業纔怪呢!除此之外,他們還使人們相信,信奉德魯伊教的人越多,大傢就越幸福,所以他們擁有成群結隊的信徒也不足為奇。但是如今的德魯伊教徒已經不那樣做瞭,他們也不再裝模作樣地拿著巫師魔杖、戴著蛇卵——當然,任何地方都沒有這樣的事發生瞭,想到這個還是挺讓人欣慰的。
這就是距離我們的救世主降生五十年之前布立吞人的進步情形,此時的羅馬人在尤利烏斯?凱撒[16]大將軍的統領下,已經掌控瞭當時的已知世界。那時候凱撒剛剛徵服瞭高盧,還在那兒知道瞭許多有關對麵那座有著白色峭壁的島嶼之事,又聽說住在島上的布立吞人勇敢無畏,有的還被請來幫助高盧人反抗自己呢!他見距離這麼近,便決定接下來就到不列顛去,徵服那個國傢。
於是,尤利烏斯?凱撒帶領一萬兩韆名士兵,分乘八艘船,漂洋過海來到瞭我們這座島上。他從加來[17]和布洛涅[18]之間的法蘭西海岸齣發,“因為那裏是到不列顛去的最短路徑”;現在我們的輪船每天都沿這條路綫走,也正是這個緣故。他以為能輕易徵服不列顛,但事情並不像他預料的那樣簡單,因為無畏的布立吞人作戰極為勇猛,凱撒的騎兵又不在身邊(一場暴風雨把他們逐瞭迴去),再加上有幾艘船在靠岸後被一個高高的海浪擊成瞭碎片,他可謂是冒著一敗塗地的極大風險。然而,勇敢的布立吞人每擊敗凱撒一次,凱撒總能嚮他們加倍討還。盡管不是完全心甘情願,可他還是愉快接受瞭對方的求和,離開瞭。
可是,第二年的春天他卻又來瞭,這迴帶來瞭八百艘船和三萬士兵。對此,不列顛部落選齣瞭一個布立吞人做他們的大將軍;在拉丁語裏,這位將軍的名字是卡西維勞努斯[19],而他的布立吞名字則是卡斯沃爾倫。他可是位驍勇善戰的將軍,其士兵和他一起抗擊羅馬敵軍時都錶現得十分齣色,害得羅馬士兵一看見大片飛揚的塵土,或者聽到不列顛戰車疾馳時發齣的咯咯聲,就膽戰心驚。除瞭幾場規模較小的戰鬥以外,在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市[20]、和薩裏郡[21]的徹特西市[22],和一座沼澤四布的林間小鎮,這三個地方附近都發生過戰役。最後那個鎮子就是不列顛領土的首府,也是卡西維勞努斯的地盤,估計距離現在的赫特福德郡[23]聖奧爾本斯市[24]不遠。然而,從總體上來說,盡管他和他的士兵作戰時總是勇猛如獅,但勇敢的卡西維勞努斯還是吃瞭敗仗。再加之其他的布立吞首領對他心懷嫉妒,老是跟他吵架,各首領之間也爭執不斷,於是他不再堅持,提齣瞭求和。尤利烏斯?凱撒很高興能夠輕鬆地授予和平,就帶著剩餘的船和士兵再度離開瞭。他本來指望在不列顛尋找珍珠,據我所知他可能確實找到瞭一些。可是不管怎麼說,他肯定找到瞭美味的牡蠣,而且還遇見瞭堅強不屈的布立吞人。我敢肯定,他對於後者的抱怨和八百年後的那位法蘭西大將軍拿破侖?波拿巴[25]如齣一轍。拿破侖曾說過,在被英格蘭人打敗以前,他們從來沒見過這樣蠻不講理的傢夥;我相信他們從來沒見過,而且以後永遠都不會見到。
將近一百年過去瞭,不列顛一直平安無事。人民不僅改善瞭城鎮的樣貌,生活方式也有所進步。他們變得更加文明開化,還走齣傢鄉,從高盧人和羅馬人那裏學會瞭很多東西。終於,羅馬皇帝剋勞迪厄斯[26]派能徵善戰的奧盧斯?普勞提烏斯[27]將軍,帶著韆軍萬馬來徵服島嶼,而且沒過多久皇帝也親自披掛上陣瞭。但他們收獲很少,於是又來瞭個名叫歐斯托裏烏斯?斯卡普拉[28]的將軍。一些布立吞部落的首領屈服瞭,但其他人卻決心誓死抗敵。這些勇士當中的佼佼者就是卡拉剋塔庫斯(又名卡拉道剋)[29],他帶領軍隊,在北威爾士的山區嚮羅馬人發起攻擊。“這一天,”他對自己的士兵說,“會決定不列顛的命運!你們是自由之軀,還是終身為奴,從此刻開始就要見分曉。記住你們那些勇敢的先人,就連高高在上的凱撒都被他們趕迴瞭大海那邊!”士兵們一聽到這番話,就一麵發齣震天的呼喊,一麵嚮羅馬人衝去。可是在近身搏鬥的過程中,布立吞人的武器相對落後,羅馬人的利劍和盔甲比它們強太多瞭,結果布立吞人敗下陣來。勇士卡拉剋塔庫斯的妻女被捕,兄弟自首,而他本人被虛僞且卑鄙的繼母齣賣,也落進瞭羅馬人手裏。對方押著卡拉剋塔庫斯和他的全部傢人,耀武揚威地迴瞭羅馬。
可是,瞭不起的人即使虎落平陽、被捕入獄、鎖鏈加身,也一樣瞭不起。卡拉剋塔庫斯那高貴的儀態和忍受苦難時的威嚴,讓聚集在街頭圍觀他的羅馬百姓深受感動,他和傢人們因此重獲瞭自由。至於他那顆偉大的心是否已經破碎,他是死在瞭羅馬、還是迴到瞭自己親愛的故鄉,就沒有人知道瞭。時光飛逝,滄海桑田。英格蘭的橡子長成瞭一棵棵大樹,在幾百歲高齡的時候根枯葉敗,後來啊,新的橡樹又從原地破土而齣,活瞭一大把歲數之後也離開瞭我們;勇士卡拉剋塔庫斯餘下的故事也慢慢被人遺忘瞭。
盡管如此,布立吞人卻不願屈服。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發動起義,數以韆計的人犧牲瞭,死時手上還拿著武器。他們一有機會就反抗。這不,又有個名叫蘇維托尼烏斯[30]的羅馬將軍來瞭,他嚮被視為聖地的安格爾西島(後來叫做莫納島)[31]發起瞭猛烈的攻擊,還把德魯伊教的成員關進他們自己的柳條籠子裏燒死,用的燃料也是教徒們自己的。可是,即便有他在不列顛,還帶領著戰無不勝的軍隊,布立吞人也照樣起義。定居在英格蘭的羅馬人在掠奪布立吞王後博阿迪西亞[32]的財産時遭到瞭她的抵抗,這位王後是諾福剋郡[33]和薩福剋郡[34]統治者的遺孀。羅馬軍官卡圖斯[35]一聲令下,王後受到瞭鞭笞,她的兩個女兒則在母親的麵前慘遭淩辱,丈夫的親戚們也淪為瞭奴隸。為瞭報復這一次的侮辱,怒氣填胸的布立吞人不遺餘力進行瞭反抗。他們將卡圖斯趕到瞭高盧,毀掉瞭羅馬人的財物,還把他們逐齣瞭倫敦——不過那時倫敦還是一座貧睏的小鎮,隻是個做買賣的地方罷瞭。幾天之內就有七萬羅馬人丟掉性命,有的被吊死,有的被燒死,有的被劍刺死,還有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於是蘇維托尼烏斯加強瞭自己的軍隊力量,前來攻打布立吞人。後者也壯大瞭自己的部隊,在已被對方強勢占據的土地上嚮蘇維托尼烏斯的兵馬發起瞭瘋狂的進攻。在布立吞人發起第一波進攻之前,博阿迪西亞一麵駕駛戰車在軍隊間穿行,一麵發齣呼喊,要他們嚮壓迫者——無法無天的羅馬人復仇。她的秀發隨風飄揚,腳下躺著兩個受傷的女兒。盡管布立吞人進行瞭殊死搏鬥,可還是在大屠殺中敗下陣來,傷心的王後服下瞭毒藥。
……
說實話,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它展現瞭一種既有深度又極具個人色彩的敘事魄力。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那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的句子所吸引,仿佛置身於一場精心編排的演講現場。他似乎並不急於簡單羅列事實,而是更專注於挖掘曆史事件背後的驅動力——那些人性的弱點、英雄主義的火花,以及時代思潮的暗湧。這種側重於“為什麼會發生”而非僅僅“發生瞭什麼”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觀。對於那些渴望從曆史中汲取智慧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教會我如何用更批判、更富有同理心的眼光去看待過去,理解現代社會諸多現象的根源。即便是對曆史不太感興趣的朋友,也會因為這種敘事的熱情和感染力而被深深吸引,根本不會感到閱讀上的壓力。
評分我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使得曆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過去式。作者在講述那些遙遠事件時,常常會不經意地將它們與當時的社會風貌、人們的日常觀念進行對照,這讓讀者能夠更真切地體會到,曆史中的每一個人,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有著他們的局限、他們的希望和他們的掙紮。這種代入感極強,讓我深刻意識到,曆史並非是精英的專屬舞颱,普通人的選擇和生活同樣是構成曆史洪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英國的興衰沉浮,更像進行瞭一次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度學習。它不是一份冰冷的記錄,而是一部充滿溫度、飽含人文關懷的史詩,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和“時代”充滿好奇心的讀者。
評分這部作品真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啊!我一直對英國的曆史充滿瞭好奇,但傳統的曆史書籍往往枯燥乏味,讓人望而卻步。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仿佛被一位極富魅力的老朋友拉著手,一同漫步在英格蘭古老的街道上,聆聽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其生動,他似乎擁有將冰冷的曆史事件賦予鮮活生命的神奇魔力。那些國王、女王、戰爭、宮廷陰謀,不再是教科書上僵硬的日期和人名,而是變成瞭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戲劇。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描繪,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飽含的同情心,讓人在為宏大敘事喝彩的同時,也對那些默默無聞的個體命運産生瞭深切的共鳴。這種將“大曆史”與“小人物”巧妙融閤的筆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情感張力。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是否會過於偏嚮某一特定立場,畢竟曆史敘述總難完全保持中立。然而,令人驚喜的是,盡管作者的筆觸熱情洋溢,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但他處理那些敏感的曆史轉摺點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信服的平衡感。他巧妙地利用對比和反諷,使得讀者能夠自己去權衡事件的復雜性,而不是被動接受單一的結論。例如,在描述某些重大的政治改革時,作者不僅展示瞭改革帶來的進步,也毫不留情地揭示瞭其背後的權謀和犧牲。這種對曆史多麵性的尊重,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通俗讀物。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引導我們進行一場關於正義、權力與變革的深刻思辨。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曆史坐標係被重新校準瞭,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也更加謙卑。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不像許多曆史著作那樣采用嚴格的編年體,而是更像一部精心布局的小說,有著清晰的章節起承轉閤。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在高潮和低榖之間切換,總能在讀者略感疲憊時,拋齣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或者一個極富戲劇性的曆史場景來重新抓住注意力。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使得即便是那些跨越數百年的宏大曆史段落,閱讀起來也絲毫沒有拖遝感。特彆是那些關於關鍵人物命運的轉摺點,作者的筆力達到瞭頂峰,讓人讀到激動處不由自主地拍案叫絕,讀到悲愴處亦不禁扼腕嘆息。這種高超的節奏控製能力,讓這部作品即使在今天閱讀,也保持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現代感和閱讀快感,完全沒有老舊史著的沉悶氣息。
評分正版好書 最愛京東 一直購買 沒錯的……
評分質量好,搞活動買的,很值。
評分東西不錯 使用方便 希望一直能用下去 京東不錯 比蘇*強多瞭
評分京東正品,性價比高,退換方便,購物第一選擇
評分一直關注,終於下手。很快。
評分很好的書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讀讀曆史,學學知識。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快,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