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画十六观》荣获:中宣部、央视、中国图书评论协会“2013中国好书”;
  《南画十六观》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著作特等奖,这是文艺评论高奖项;
  《南画十六观》被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列入“十本国学经典推荐书目”;
  《人民日报》、央视“受欢迎的29种大众读物”之一;
  《南方都市报》“2013年度艺术好书”;
  凤凰网读书频道、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座专题推荐;
  央视十套读书栏目《中国2013好书大赏》重点推荐。
  ★2014年4月23日,CCTV-1“2013中国好书”对《南画十六观》的颁奖词:
  
  《南画十六观》出版以后,迅速引起各方关注,从内容到装帧都得到学界和读者好评:著名美学家、学者北京大学叶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法教授倾力推荐,称赞此书令人“耳目一新”,“不可多得”。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堂、凤凰网读书会有专题讲座推荐,《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广州日报·博雅典藏》《中国科学报·读书》等分别做了专访,《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文艺报》《中国画报》、凤凰网、人民网、搜狐读书等近二十家纸媒和网媒都发表了书评、推介并有连载。
海报:
  南画者,特指中国传统文人画。《南画十六观(精装本)》是作者研究传统绘画的一本新作,通过元明以来十六位代表性画家作品和人生的研究,来探讨支配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生命真性问题。全书秉承作者一贯寓深邃思想于优美表述中的书写方式,深具可读性。
  《南画十六观》一书选择了黄公望、唐寅、石涛等十六位大名鼎鼎的文人画作和人生,全景透视了南画的精神世界,由此探讨文人画的“真性”情。与许多专业的艺术评论不同,《南画十六观》作者寓深邃思想于优美的表述之中,往往能一边勾陈大义,一边致力精微,使作品深具可读性,且多有拨云见日的妙论。
  《南画十六观》共十六章,选择十六位画家,以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活动为线索,每章集中讨论一个关系文人画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如通过明代画家陈洪绶,集中讨论“高古”;通过倪云林,集中讨论“幽绝”;通过沈周,集中讨论“平和”,等等。十六位画家,就是十六个观照点,合而形成对文人画追求真性问题的总体表述,引发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
  《南画十六观》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风格,行文流畅优美,富于韵味和意境,适于悦读,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审美享受。讨论真,而自身亦达于美,这是一本好书的境界。
相关视频: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北京画院外聘专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关系的分析,并注意从艺术中剔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出版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曲院风荷》等著作。
  ★朱良志教授近年来的几部有关中国艺术的著作都很有分量,“文人画的真性问题”是他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知道他自2008年完成《真水无香》之后,就一直在从事这本书的写作,前后至少用了三年时间,我看到他的初稿,觉得这部新著角度独特,很有深度,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研究,而且对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和传统美学思想的研究都极具参考价值。文人画的研究近些年虽获学界重视,优秀之作并不多,相信这本著作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叶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前院长,著名美学家)
  ★朱良志教授是一位对中国艺术研究覃思入微的学者,为当今传统艺术观念研究之翘楚,他近年来出版的每一部著作都有很好的社会反应,我觉得这部《南画十六观》新著是很有新意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传统艺术的成果。
  ——张法(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美学家)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介绍的一本书,当今中国画的绘画市场非常火爆,说明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的、深厚的文化传统。朱良志先生这本书正式想揭开文人画在表面的绘画形象背后的精神含义,通过十六位著名的文人画家,观文人画的真性。中国文人画所画的主要不是客观的山水,而是人内心的山水、人内心的精神寄托。这一揭示是非常好的、非常难得的。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序言:文人画的真性问题
一观 黄公望的“浑”
一、序:神性与理序
二、真:莫把做山水看
三、全:在山满山在水满水的境界
二观 梅花道人的“水禅”
一、“渔父”的话题
二、超越“隐者”的思路
三、破除“终极”的价值
三观 云林幽绝处
一、幽深
二、幽远
三、幽静
四、幽秀
四观 沈周的“平和”
一、落花下的感伤
二、当下即成的感兴
三、心与天游的自得
四、倪和沈:寂寞的江滨和温暖的溪岸
五观 文徵明的“浅”
一、听玉
二、往复
三、近物
四、真赏
六观 唐寅的“视觉典故”
一、关于视觉典故
二、古典与今典
三、旧迹与真性
四、用事与无事
七观 陈道复的“幻”
一 “殇”与“觞”
二 “景”与“影”
三 “病”与“冰”
八观 徐渭的“墨戏”
一、画人间戏
二、脱相形色
三、开方便门
四、奏千年调
九观 董其昌的“无相法门”
一、真性惟空
二、无法可说
三、懒写名山
四、无纵横气
五、放大光明
六、气韵不可学
十观 陈洪绶的“高古”
一、醒石
二、味象
三、缥香
四、寒沽
十一观 龚贤的“荒原”
一、忽有山河大地
二、为何总是荒原
三、有生命的笔墨
四、有新意的“画士”说
十二观 八大山人的“涉事”
一、“涉事”概念的提出
二、“涉事”的涵义
三、“涉事”与权
四、“涉事”与形
五、“涉事”与真
十三观 吴渔山的“老格”
一、渔山老格之建立
二、渔山老格之特点
三、天学与老格
四、渔山老格之于文人画传统
十四观 恽南田的“乱”
一、呈现生命真性的“乱”
二、“乱”的悲剧性
三、“乱”之美
十五观 石涛的“躁”
一、辟混沌
二、转动静
三、抹烟霞
四、弄恶墨
十六观 金农的“金石气”
一、把玩金石
二、参悟净因
三、管领冷香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以语言表现的纯粹的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能与之相比,她们所散发的“纯美”给我们短暂而脆弱的人生增加了意义。日本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博学的内藤湖南在上世纪初就说,中国的文人画(他以“南画“称之)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国这个世界至为灿烂文明的文化精神的艺术,必将在未来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味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确能感受到在她简澹的形式背后,藏着含玩生命的优游不迫的情怀、独标真性的沉着痛快的精神。
  本书所论的内容,真可以“乞儿唱莲花落”一句禅语来概括。禅宗将追求真实的人,称为“乞儿”——托钵行乞天下,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只有那些不为表面事实所遮蔽的人,才会如乞儿一样追寻。真正追寻真的人,就是乞者。
  禅宗中有这样的对话,有僧问老师:“莲花落了吗?”老师回答说:“莲花并没有落。”花开花落,只是表象,而真实的莲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
  禅宗将乞儿唱莲花落,比喻对佛性,对永恒的生命真性的追求。
  这就像白居易那首著名的《大林寺桃花》所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的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为了演绎白居易这首小诗。
  文人画发展到元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家更关心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陈洪绶曾画过《乞食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强调在极端的生命困境中,也不放弃对真实生命价值的追求。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即如一个漂泊在天涯的命运乞儿,他的心中有永远不落的莲花,这是他生命的真正安顿。
  王世贞曾以“乞儿唱莲花落”来评价唐寅诗。表面看来,此言对唐寅放荡生活略含讽喻,对他诗歌中的寒伧气略有微词,但深究其意,还包含着一种命运的隐喻,一种对唐寅乃至中国无数诗人艺术家生命追求的怜惜。唐寅正像一个追索生命意义的“乞儿”,他寻找漫天虹霓,寻找永远碧波荡漾的清池,他期望虹霓下、碧波里有永远不败的莲花,但他看到的是尊贵的莲花在枯萎、凋零,狂风摧折中,他听到莲花的无声呻吟。然而,这尊贵的莲花,是被命运抛弃的“乞儿”的永远希望,面对着满池萍碎,紫陌香销,他不能停止心中的呼唤,乞儿永远唱着莲花落,他的歌回响在这红衰翠减的池塘,他的心意伴着那纷纷飘落的莲花,畅饮着凄恻,也品味着生命。他的心中有永远不落的莲花。
  本书其实就是在说一个莲花不落的故事。
  ……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也颇具匠心,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各个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实则暗藏玄机,彼此呼应支撑。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略大,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梳理作者的思路,但坚持读下去后,会惊喜地发现,每一块看似独立的论述,最终都汇集成了一条清晰的河流,导向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多角度的切入方式,从一个微小的侧面入手,层层剥开,最终展现出事物的全貌。这种复杂的组织方式,不仅考验了作者的功力,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使得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像是剥洋葱一样,总能找到新的惊喜。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一定是“沉浸”。它构建了一个极其饱满且自洽的艺术世界,让你一旦进入,就很难抽离。作者的知识储备量令人惊叹,但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炫耀学问,而是将那些复杂的理论或典故,通过生动的事例或巧妙的比喻,转化成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和感悟的“画面”。读完某个章节后,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漫游,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种阅读体验非常难得,因为它要求读者全身心的投入,但同时也会给予丰厚的回报。它不是那种可以边看电视边翻阅的“快消品”读物,它值得你关掉所有干扰,沏一壶茶,静静地去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怎么说呢,有一种古典韵味和现代思辨的奇妙融合。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娓娓道来,像一位老者在茶馆里轻声讲述陈年往事,引人入胜;时而又笔锋一转,剖析得极为犀利,直指当下某些文化现象的弊病。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急不躁的铺陈,没有刻意的煽情,所有的情感都是在不经意间渗透进字里行间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不时会停下来,回味某一句措辞精妙的句子,或者琢磨作者构建的那个独特的语境。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洞察力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历史的脉络中寻找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点。这种深度的文字交流,让人感到被理解和被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不同于现在很多轻飘飘的平装书,这精装本的质感让人觉得很有收藏价值。封面设计素雅大气,那种淡淡的墨香气息仿佛透过纸张就能传达出来,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光滑,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装订工艺非常扎实,翻阅起来毫无压力,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或者脱落,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心血和对读者的尊重。这种用心的实体书体验,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比拟的。
评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需要时间来消化的书,它不追求即时的阅读快感,而是提供一种长远的滋养。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理解上的盲点,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美学价值的欲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话”——与作者,与历史,与我们自己的审美判断进行的一场严肃而愉快的交流。我感觉自己的审美趣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开阔和审慎。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并愿意深入探究某一领域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算得上是一次高品质的阅读投资,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凸显。
评分京东活动棒棒哒,非常感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京东送货速度棒棒哒,快递员态度也很好
评分一、京东单方面取消订单。下订单当日电话联系,确定了送货时间,之后就再无音讯,等了很久才在我的订单里看到,订单已于下单后第二天被取消;
评分全书共16册,通过各种色彩明快、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和简单传神的图画,让故事充满童趣,既能加深宝宝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也能轻松抓住宝宝注意力,提高宝宝的阅读兴趣。并在设计制作上,全心为宝宝考虑,专门采用了大小适宜的开本、贴心的圆角设计和安全环保油墨,努力做到让安全和内容并驾齐驱,快乐与学习同行,让宝宝更开心和家长更放心地使用《幼儿生活能力第一书》是一套曾荣获2012年美国“最佳妈妈选择奖”金奖的大奖精品。该书专为0-3岁宝宝量身打造。根据宝宝成长的特点,结合宝宝日常生活的简单小事,从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两方面出发,全方位解决宝宝成长所面临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情商发展等问题,帮助宝宝轻松迈出成长第一步。
评分非常厚一本书,内容好,竟然是后期资助项目
评分好书,纸质略显不够档次,
评分书很厚,但图片太渣。扯东扯西就是不评析画本身。还不如看看高居翰的书。
评分总共91页,内容单薄了一些。算不上“详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