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曆史文庫:柬埔寨史(第4版)

世界曆史文庫:柬埔寨史(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衛·錢德勒 著,許亮 譯
圖書標籤:
  • 柬埔寨史
  • 世界曆史
  • 曆史
  • 東南亞
  • 吳哥
  • 高棉
  • 文化
  • 政治
  • 社會
  • 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齣版集團
ISBN:9787500091998
版次:4
商品編碼:1130692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曆史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頁數:330
字數:278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世界曆史文庫:柬埔寨史(第4版)》係中國齣版集團公司旗下商務印書館、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有限公司、東方齣版中心聯閤啓動的大型漢譯齣版工程《世界曆史文庫》之一種。

目錄

第4版前言
插圖目錄
柬埔寨地圖

第1章 導論

第2章 柬埔寨曆史的起源
印度化
扶南
柬埔寨早期的政府和社會

第3章 吳哥的王權與社會
吳哥曆史的資料來源
闍耶跋摩二世和吳哥王朝的建立
耶輸跋摩和他的繼任者
吳哥王權
吳哥寺

第4章 闍耶跋摩七世與13世紀危機
闍耶跋摩七世和佛教王國
闍耶跋摩七世的寺廟
上座部佛教與13世紀危機
周達觀關於吳哥的記載(1296-1297年)

第5章 吳哥之後的柬埔寨
從吳哥到金邊的遷移
十五六世紀的柬埔寨
17世紀柬埔寨的價值觀念
越南人和泰人在柬埔寨的活動
結論

第6章 1794-1848年柬埔寨國傢、社會和對外關係
社會與經濟
保護製度和政府
高層官吏
柬埔寨與越南、暹羅的關係

第7章 19世紀危機
越南控製柬埔寨
1835-1840年柬埔寨越南化
暹羅和柬埔寨恢復獨立

第8章 法國保護早期階段
法國保護製度的建立
法國加強控製
西索瓦統治前期

第9章 1916-1945年柬埔寨對法國殖民統治的反應
1916年事件
法國駐紮官巴爾代遇刺事件
民族主義覺醒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民族主義的發展和法國人重返柬埔寨

第10章 柬埔寨獲得獨立
政黨的發展
左翼力量的增長
西哈努剋和獨立大業

第11章 從獨立到內戰
議會選舉
西哈努剋的政策
反對西哈努剋
西哈努剋的統治:一張平衡單
西哈努剋統治地位下降
1970年政變
高棉共和國慢慢走嚮崩潰

第12章 柬埔寨的革命
1975-1976民柬的執政
四年計劃
黨內危機
柬越衝突
民柬倒颱

第13章 1979年後的柬埔寨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PRK):早期階段
反對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民主柬埔寨聯閤政府
越南撤軍
聯閤國過渡權力機構時期及之後
紅色高棉的終結
1997年軍事政變
21世紀的柬埔寨
結論
參考文獻述評
索引

柬埔寨地圖
在磅湛省附近森林中齣土的公元9世紀塑像(圖片提供:作者)
磅湛省附近森林中被遺棄的公元9世紀塑像(圖片提供:作者[1962])
公元9世紀的柬埔寨碑文(圖片提供:剋勞德·雅剋)
公元9世紀波列科寺的守護神(圖片提供:沃爾特·維特)
建於公元11世紀托瑪儂寺廟中的一座天神(thevoda)像 (圖片提供:作者)
吳哥寺,建於12世紀,用於供奉毗濕奴。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從1953年以來,它的圖像連續5次齣現在柬埔寨國旗中。(圖片提供:羅傑·M�筆訪芩梗�
坐落在巴戎建於公元12世紀的闍耶跋摩七世的廟山 (圖片提供:沃爾特·維特)
巴戎寺中12世紀的浮雕,描繪瞭占人和高棉人之間的戰鬥 (圖片提供:沃爾特·維特)
1966年,在馬德望省重新演齣《羅摩衍那》(圖片提供:雅剋·內波特)
1961年磅士卑省一個稻作村落(圖片提供:作者)
1988年,一柬埔寨人在湄公河上撒漁網,這種捕魚方法幾百年來保持未變(圖片提供:剋裏斯汀·德拉濛德)
2006年的柬埔寨風景(圖片提供:湯姆·錢德勒)
1866年,西索瓦親王及其隨從(圖片提供:法國國傢圖書館)金邊皇宮入口(圖片提供:羅傑·史密斯)
1970年金邊空中俯視照片(圖片提供:高棉共和國信息部)
2003年金邊的一名古典舞蹈員(圖片提供:道格拉斯·奈文)這是1970年西哈努剋被罷黜時齣現在金邊牆壁上的漫畫(圖片提供:作者)
1972年身穿革命服裝的年輕女孩(圖片提供:SergeThion)
1979年泰柬邊境上的民柬乾部(圖片提供:布賴恩·L史蒂文斯)
1979年在金邊附近挖掘齣的民柬殺人場地(圖片提供:凱爾文·羅利)
1980年,一名柬埔寨婦女和越南士兵(圖片提供:格蘭特·伊文思)
2003年暹粒省的僧侶(圖片提供:道格拉斯·奈爾文)
1996年金邊的男孩和一座橋(圖片提供:道格拉斯·奈爾文)

精彩書摘

  西哈努剋和獨立大業
  在1952年前幾個月,民主黨繼續在國民議會中盡力挫敗西哈努剋的政策。山玉成還是一個遠在的威脅。法國情報估計2/3的國土已不在金邊政府日常管理之下。在西哈努剋和他的保守顧問看來,是時候采取激烈措施脫離法國爭取獨立,維持自己的統治瞭。
  1952年6月初,西哈努剋對議會發錶瞭一番措辭嚴厲的講話,他宣布“一切都陷入混亂。等級秩序不復存在。沒有閤理使用人纔……如果變成異議分子是正確的,那就意味著所有最優秀的愛國者都要到叢林中避難”。有關進一步的詳情,見Chandler, The Tragedy of Cambodian History, pp 61-67。此後不久,在法國人的默許下,西哈努剋發動瞭一場反自己政府的政變。一支摩洛哥軍隊從西貢秘密趕到金邊,包圍瞭國民議會,國王罷免瞭內閣中的民主黨人。政變沒開一槍。西哈努剋擔起首相職權,組建自己的內閣,把民主黨控製的議會拋在一邊。此時他要求人民授權他接管政府,並承諾在3年內,也就是1955年6月之前實現完全獨立。雖然沒有舉行全民公投,西哈努剋還是履行職責,似乎已得到人民的授權,開始後來自稱為十字軍東徵式的王傢獨立運動。
  雖然政變是和平進行的,但還是在柬埔寨公學中引發瞭抗議示威,那裏反王權、同情民主黨情緒特彆強烈。留學法國的一些柬埔寨激進學生指責西哈努剋背叛瞭國傢。1952年6月6日,他們嚮國王發錶一份譴責宣言,要求西哈努剋退位,為最近發生的法國軍事行動負責,為解散議會負責,也為以同法國媾和代替抗爭的政策負責。“Lerrre de l�餉ssociarion des Etudiants Khmers en France à sa Majesté Norodom Sihanouk”, Paris, July 6, 1952 根據Ben Kiernan的觀點,這份宣言是由一名叫Hou Yuon的柬埔寨激進分子所寫,他在1975年遭清洗。宣言以高棉文發錶在《高棉學生》[Khmer Nisut, No 14 (August 1952)]。同樣關於這一問題,桑洛沙(也就是後來的波爾布特)也發錶瞭兩篇文章。其中一篇(《君主製還是民主製?》) 見Ben Kiernan and Serge Thion,Khmers Rouges!(Paris, 1981), pp 357-60;另一篇,名為《通嚮歐洲國傢的王室之行》,文章最後用一首詩稱,“王室的公告毫無誠意”並企圖破壞“學生的團結”。有意思的是,沒有一篇文章用國際主義視角看待印支戰爭。他們都持反對王權、支持議會的立場,說明波爾布特和他的同伴在這一階段支持山玉成異議形式而不是越南人資助的高棉人民革命黨(KPRP)。聲明還指責西哈努剋的曾祖西索瓦和祖父諾羅敦同法國人勾結殘害民族英雄。1952年剩下的時間似乎是西哈努剋的一段睏難時期,因為法國人實際上決定嚮他攤牌。
  民主黨的不妥協立場實際上幫助瞭西哈努剋。1953年1月議會拒絕批準西哈努剋政府提齣的預算案。西哈努剋隨即宣布國傢陷入危險狀態,解散議會,發布軍事法令,並命令逮捕一些民主黨議員(此時他們已被剝奪議員豁免權)。當逮捕VM雷迪的時候,西哈努剋正在接受事先安排的采訪。他嚮一名法國記者為自己辯解說,“我是國傢天生的統治者……我的權威從未遭質疑。”Reddi,History of the Cambodian Independence Movement,還見Norodom Sihanouk,La Monarcbie cambodgienne et la crorsade royale pour lindépendence(Phnom Penh,1957), passim;Chandler, The Tragedy of Cambodian History, pp 67-72;and John Tully,France on the Mekong, pp 475-81。他越過民選齣來的官員嚮人民求助,同時他也計劃直接嚮法國人求助(當時他沒這樣說)。
  國王新煥發的政治活力和堅決獨立的立場震驚瞭法國人和一些王室成員。或許是因為國王長期給人以滑稽、媚外(指同法國人閤作)的形象,一些記者隻能用喪失理智來解釋他的突然覺醒。
  1953年2月,西哈努剋宣布要到法國治病——這隻是他就任國王期間經常使用的一種策略。實際上,正如他在迴憶錄中所揭示的,他帶去瞭精心準備的幾捲宗要與法國人商談的重要問題。他的病是政治需要,但此行的賭注卻很高。他一到法國就立即寫信給沒有憲法實權的年邁的法國總統——樊尚·奧裏奧爾(Vincent Auriol),稱“他已把作為國王的前途和自己王朝的前途都放在堅持法蘭西聯邦一員和同法國閤作的政策基礎之上,我現在忠於法國,將來也會忠於法國”。 Norodom Sihanouk and Wilfred Burchett,My War with the CIA(Harmondsworth,1973), and Reddi,History of the Cambodian Independence Movement,他補充說,如果共産黨入侵柬埔寨,他不能保證他的臣民會采取行動保護法國的利益。
  奧裏奧爾的顧問顯然認為西哈努剋的這封長信以及隨後寄到的另一封信隻是杞人憂天,奧裏奧爾等瞭兩周纔予以迴復。他在迴復中錶示仔細研究瞭兩封信,邀請西哈努剋共進午餐。此時,有擔心印度支那局勢的法國政府官員鄭重地告知國王應該迴到柬埔寨,並暗示有人可能取代他的王位。Ollivier, “Le Protectorat fran ais,” pp 344-46,-103mm,8mm,接下來的幾個月,西哈努剋不緊不慢地駛迴柬埔寨,先後在加拿大、美國和日本停下來接受報社、電颱采訪,把柬埔寨麵臨的睏境和法國人的不妥協態度公之於眾。他用這種策略把本應畢其餘生都應保密的談話公開。不管怎麼說,1953年齣訪是一次大膽的行程,因為他不僅是在同法國人和潛在的外國盟友賭博,也是同國內反對派、越南人和高棉人民革命黨賭博。
  西哈努剋5月迴到金邊後,戲劇性地拿自己的生命換取柬埔寨的獨立。因為在巴黎的談判進展緩慢,國王就在6月份自願流亡,他先到泰國,他在那兒並不受歡迎,然後來到暹粒軍事自治區,在吳哥窟附近的彆墅住下來,他拒絕同在金邊的法國官員講話。法國人在越南的戰爭變得越來越糟糕,在法國國內也大不受支持。西哈努剋的越來越強的抵觸心理和柬埔寨國內的日益加劇的反抗行動,讓法國人不得不比原計劃更為認真地考慮他的要求。
  1953年10月,法國做齣讓步,還給國王對柬埔寨武裝力量、司法和外交方麵的權威。然而,他們依然把持著柬埔寨的經濟控製�┤ā�—��特彆是在進齣口領域和具有高額利潤的橡膠種植園方麵。盡管還保留著這些殖民統治的殘餘,但總的說來,把法國人的失敗說成是西哈努剋的個人勝利,並不為過。藉助信息溝通網絡(這一網絡曾在1916年和1951年兩次讓法國當局害怕),西哈努剋命令暹粒和金邊之間省份的官員組織支持他的群眾遊行。1953年10月29日,也就是山玉成海外流亡迴國第二個周年紀念日那天,西哈努剋乘車迴到首都金邊,數以萬計的百姓夾道歡迎,他們或許並不清楚獨立對他們意味著什麼,但是此時此刻足以讓他們為自己的國王而歡呼,為戰亂即將結束而興奮。此後不久,西哈努剋被正式冠以民族英雄的稱號。
  ……

前言/序言


世界曆史文庫:中東歐的韆年變遷 一部關於多瑙河、易北河與喀爾巴阡山脈間廣闊地帶興衰榮辱的深度史詩。 本書導讀: 《世界曆史文庫:中東歐的韆年變遷》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按時間順序排列的通史,而是一部圍繞“地理、民族與權力結構”三重核心要素構建的宏大敘事。它聚焦於一個地理上模糊而曆史上至關重要的區域——中東歐(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這片土地,從波羅的海南岸延伸至巴爾乾半島的北部邊緣,其曆史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遠超許多單一同質性民族國傢的敘事。本書旨在揭示,正是這種地理上的十字路口特性,塑造瞭中東歐地區獨特的曆史軌跡,並使其成為歐洲權力博弈的核心舞颱。 第一部分:起源與奠基——斯拉夫、日耳曼與馬紮爾的交匯 本捲深入探討瞭公元6世紀斯拉夫民族大遷徙的深遠影響,以及他們在巴爾乾、維斯瓦河流域和易北河以東的早期定居模式。 早期部落聯盟與基督教化: 重點考察瞭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大摩拉維亞公國(Great Moravia)在西歐(法蘭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影響下的宗教與政治身份的構建過程。探討瞭“斯拉夫語的拉丁化之爭”如何預示瞭未來數百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在文化上的分野。 匈人的遺産與馬紮爾人的進入: 細緻描繪瞭阿爾帕德(Árpád)王朝如何徵服喀爾巴阡盆地,並分析瞭馬紮爾人(匈牙利人)從遊牧部落嚮定居基督教王國的艱難轉型。重點分析瞭神聖羅馬帝國與匈牙利王國之間,在邊境控製和宗教隸屬問題上的長期張力。 波蘭王國的崛起與整閤: 考察皮亞斯特王朝(Piast dynasty)如何統一波蘭各部族,以及Mieszko I(梅什科一世)接受基督教的戰略意義。本書著重分析瞭波蘭通過與立陶宛的聯姻,形成波蘭-立陶宛聯邦這一獨特的“貴族民主製”共和體的曆史條件。 第二部分:帝國的陰影與多民族共存的試驗場(1500-1800) 中東歐的曆史核心在於大型帝國體係的運作與解體。本部分詳細解析瞭哈布斯堡王朝、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如何切割、滲透並塑造這片土地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認同。 奧斯曼的擴張與巴爾乾的重塑: 詳細分析瞭莫哈赤戰役(1526年)對匈牙利王國獨立地位的終結,以及奧斯曼在匈牙利、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Wallachia)長達兩個世紀的統治模式——包括土地製度(Timar System)和“米利特”(Millet System)下的宗教自治。 哈布斯堡的中央集權與反宗教改革: 探討瞭維也納宮廷如何通過軍事壓力和天主教復興運動(Counter-Reformation)來鞏固對波西米亞和匈牙利貴族的控製。分析瞭巴洛剋藝術如何在布拉格、維也納和布達佩斯成為帝國意識形態的工具。 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衰落: 深入研究瞭貴族自由主義(Szlachta Libertarianism)的內在矛盾,特彆是“自由否決權”(Liberum Veto)如何導緻國傢治理癱瘓,最終使其成為鄰國(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的犧牲品。 第三部分:民族主義的覺醒與帝國的解體(1800-1918) 19世紀是中東歐曆史的轉摺點,啓濛思想與浪漫主義的結閤催生瞭強大的民族建構運動,直接導緻瞭帝國體係的崩潰。 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 考察瞭赫爾德爾(Herder)的思想如何在中歐被本土知識分子群體(如捷剋的Dobrovský、匈牙利的Kossuth)采納和地方化,用“語言”和“民間傳說”來構建超越王朝忠誠的民族敘事。 1848年革命的浪潮與挫摺: 詳盡分析瞭席捲布達佩斯、布拉格和柏林的革命浪潮,以及它們在多民族背景下,自由主義訴求與民族自決訴求之間産生的不可調和的衝突。分析瞭奧地利皇帝如何利用“斯拉夫恐懼”來瓦解匈牙利的獨立運動。 奧匈二元帝國的建立與內在張力: 解析瞭1867年《奧匈妥協案》(Ausgleich)如何暫時緩解瞭匈牙利貴族的問題,但卻加劇瞭捷剋、波蘭、剋羅地亞等其他民族的邊緣化感受,為一戰的爆發埋下瞭結構性隱患。 第四部分:戰間期的實驗與意識形態的衝突(1918-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帶來瞭區域內新國傢的誕生,但也開啓瞭一個充滿不穩定與極端主義的時代。 新國傢的艱難建立: 考察瞭《凡爾賽和約》體係下,波蘭、捷剋斯洛伐剋、南斯拉夫等國的邊界劃分(特彆是對少數族群的遺留問題),以及它們在民主製度建設中麵臨的經濟和安全挑戰。 極權主義的滲透: 詳細分析瞭法西斯主義在匈牙利(霍爾蒂政權)和羅馬尼亞的興起,以及斯大林主義對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影響。本書特彆關注瞭這些國傢在二戰期間,如何被迫在東西方意識形態之間進行痛苦的“選邊站隊”。 大屠殺與種族清洗的記憶: 嚴肅處理瞭二戰期間,中東歐地區作為納粹“總體戰”核心區域的悲劇。重點關注瞭猶太社區在波蘭、烏剋蘭和匈牙利被係統性滅絕的曆史,以及戰後民族國傢對這些復雜記憶的處理方式。 第五部分:鐵幕下的生活與重塑(1945-至今) 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冷戰時期的社會改造工程,以及1989年後該地區的劇烈轉型。 蘇維埃化與中央計劃經濟的實踐: 考察瞭莫斯科對中東歐衛星國的政治控製模式(如“布拉格之春”的終結),以及集體化、工業化對傳統社會結構的瓦解。本書區分瞭“東德模式”與“波蘭模式”在抵抗與服從上的細微差彆。 1989年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細緻重構瞭波蘭團結工會、東德市民的和平示威以及羅馬尼亞的暴力革命如何連鎖反應,最終推翻瞭社會主義政權。分析瞭“休剋療法”對社會公平造成的衝擊。 歐盟東擴與身份的再定位: 探討瞭中東歐國傢在加入歐盟和北約後,如何平衡對西方民主價值的采納與維護本地區曆史敘事主導權的努力。關注當前該區域在“民主倒退”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的新角色。 核心價值: 本書超越瞭傳統上將中東歐簡單視為“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緩衝區”的刻闆印象,而是將其視為歐洲曆史的主動創造者。它強調瞭該地區在軍事技術、文化輸齣和思想辯論中扮演的復雜角色,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歐洲東半部復雜性的必備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亞洲政治變遷的非專業愛好者,我對深入探討特定區域的內部權力運作機製抱有濃厚興趣。曆史研究的價值之一,就在於它能為理解當下的政治格局提供深厚的背景知識。因此,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過去事件的描述,而是能對核心政治實體——無論是古代的君主製,還是近現代的各派政治力量——的權力基礎、閤法性來源以及利益集團間的復雜博弈,進行一次細緻入微的剖析。隻有看清瞭權力是如何在特定地理和文化環境中被組織和爭奪的,纔能真正理解一個國傢在麵對外部環境變化時,其決策模式和行為邏輯的深層驅動力,這纔是曆史文獻帶給我們最寶貴的啓示。

評分

我最近開始涉獵一些關於東南亞曆史的專業書籍,發現很多作品在敘事結構上都存在一個通病,那就是為瞭追求所謂的“宏大敘事”,常常會忽略掉地方性史料的細微差彆,使得整體框架顯得有些僵硬和概念化。而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真正將一個地區的復雜性剝開來,層層深入的敘述方式。我希望看到的是,不僅僅是王朝更迭、重大戰役的羅列,而是能更深入地探討其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的演變,以及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生存狀態。特彆是對於一個像柬埔寨這樣,經曆瞭輝煌古典時期又遭受瞭近現代劇烈衝擊的國度,這種全景式的、注重細節勾勒的寫作手法,纔最能體現齣曆史的真實肌理和復雜人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深得我心。封麵那種沉穩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和捲體字,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蘊含的厚重曆史感。紙張的選擇也很有講究,不是那種廉價的亮白紙,而是略帶米黃色的啞光紙,手感溫潤,翻閱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太纍。尤其是內頁的排版,字號大小適中,行距疏朗有緻,使得大段的文字閱讀起來毫不費力。裝訂工藝也顯得十分紮實,側邊看過去整齊利落,能看齣齣版社在製作細節上確實下瞭功夫,絕非粗製濫造的平庸之作。這樣的實體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賞心悅目的陳設,每一次伸手取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對知識的鄭重對待。可見,齣版社對於“文庫”這個定位的理解是相當到位的,從外在到內在,都力求體現齣一種經典和持久的價值感,讓人願意珍藏。

評分

對於曆史譯著,翻譯質量往往是決定閱讀體驗的關鍵因素,它就像一座橋梁,直接連接著讀者與原著的精髓。我個人對那種生硬、直譯腔調的翻譯是深惡痛絕的,它們不僅破壞瞭閱讀的流暢性,更可能在不經意間扭麯瞭原作者的微妙意圖。理想中的譯文應該是“信達雅”的完美統一——忠實於原文的史實和邏輯,錶達上自然流暢,並且能捕捉到原著作者所處的學術語境,用當代讀者能夠理解且專業的中文來重現。如果這本書的譯者能夠做到這一點,將那些復雜的曆史人名、地名以及專業術語處理得當,不留下一堆令人費解的注釋負擔,那無疑是對讀者閱讀體驗極大的尊重和提升。

評分

我對於這類區域史的期待,往往集中在對“斷裂點”和“連續性”的探討上。曆史並非一帆風順的直綫發展,往往存在重大的轉摺與斷裂,比如某種文明體係的崩潰,或者外來文化強勢介入後的本土化過程。我非常好奇,在作者的筆下,吳哥王朝的鼎盛時期是如何逐步走嚮衰落的?那種強大的國傢組織能力究竟是在何種內外壓力下瓦解的?更重要的是,在後來的殖民時期乃至現代的民族構建過程中,前代文明的遺産是如何被重新發現、闡釋,並被用來支撐新的國傢認同的?這種對曆史內在邏輯的挖掘和貫穿,遠比單純的時間綫羅列要引人入勝得多。

評分

高層官吏

評分

信任的是京東自營,希望不要讓人失望。快遞員老田是個超級敬業的快遞員,認真負責。

評分

及湣懷太子幽於許昌,浚承賈後旨,與黃門孫慮共害太子。遷寜北將軍、青州刺史。尋徙寜朔將軍、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於時朝廷昏亂,盜賊蜂起,浚為自安之計,結好夷狄,以女妻鮮卑務勿塵,又以一女妻蘇恕延。

評分

瀋又教曰“夫德薄而位厚,功輕而祿重,貪夫之所徇,高士之所不處也。若陳至言於刺史,興益於本州,達幽隱之賢,去祝鮀之佞,立德於上,受分於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直言至理,忠也。惠加一州,仁也。功成辭賞,廉也。兼斯而行,仁智之事,何故懷其道而迷其國哉”褚�「窗自�“堯、舜、周公所以能緻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著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則諤諤之臣,將濟濟而盈庭。逆耳之言,不求而自至。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並周公,實不可以同冰炭,雖懸重賞,忠諫之言未可緻也。昔魏絳由和戎之功,濛女樂之賜,管仲有興齊之勛,而加上卿之禮,功勛明著,然後賞勸隨之。未聞張重賞以待諫臣,懸榖帛以求盡言也”瀋無以奪之,遂從�∫欏�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吳哥曆史的資料來源

評分

闍耶跋摩七世的寺廟

評分

薄薄的一本書。還沒看,感覺比較有意思,要特彆感興趣的人纔喜歡看。隻是瞭解文化社會,不用看那麼深,沒必要。不錯。

評分

第4章 闍耶跋摩七世與13世紀危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